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初三物理 第一章练习题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23:30:44
文档

初三物理 第一章练习题

初三物理第一章分子运动论知识点1、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内容是:;;。2、物质相互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现象说明:习题巩固一、选择题1.如图的示意图形象反映物质气、液、固三态分子排列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是气态  B.乙是气态 C.丙是气态  D.甲是固态2.下面是一首完整的古诗,其中反映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一物理事实的一句是(   )A.绿树荫浓夏日长   B.楼台倒映入池塘   C.水晶帘动微风起   D.满架蔷薇一院香3.中国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着大量的与物理有关
推荐度:
导读初三物理第一章分子运动论知识点1、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内容是:;;。2、物质相互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现象说明:习题巩固一、选择题1.如图的示意图形象反映物质气、液、固三态分子排列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是气态  B.乙是气态 C.丙是气态  D.甲是固态2.下面是一首完整的古诗,其中反映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一物理事实的一句是(   )A.绿树荫浓夏日长   B.楼台倒映入池塘   C.水晶帘动微风起   D.满架蔷薇一院香3.中国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着大量的与物理有关
初三物理   第一章

分子运动论 知识点

1、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内容是:                               ;                               ;                     。

2、        物质相互               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         。 

扩散现象说明:                                       

习题巩固   一、选择题

1.如图的示意图形象反映物质气、液、固三态分子排列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气态  B.乙是气态 C.丙是气态  D.甲是固态

2.下面是一首完整的古诗,其中反映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一物理事实的一句是(    )

A.绿树荫浓夏日长    B.楼台倒映入池塘    C.水晶帘动微风起    D.满架蔷薇一院香

3.中国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着大量的与物理有关的情境描写,下面摘录的一部分语句都是描述我国大好河山的,其中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初春的果园鸟语花香  B.盛夏的海滩微风轻抚  C.深秋的塔山红叶纷飞  D.隆冬的田野大雪茫茫

  4.下列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石灰石能被粉碎成粉末,说明分子很小      B.空气能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C.“破镜不能重圆”,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D.把蔗糖放在水中变成糖水,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5.在公众场所,一个人吸烟,其他人都会“被动吸烟”,因此公众场所一般禁止吸烟。这是因为(   )

A.一个人吸烟,其余人羡慕也跟着吸烟     

B.这个人抽烟,烟雾扩散在周围空间,空气中含有烟的分子,并在不停地运动 

C.烟雾分子保持静止,人自己主动吸入烟雾  D.被动吸烟是因为烟雾分子比较大,人容易吸入肺中

6.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间存在着作用力的是(   )

A.用胶水把邮票粘贴在信封上         B.要用很大的力才能把铅丝折断

C.两滴水银靠近时能自动结合成较大的一滴水银     D.磁铁能吸引铁钉

7.如图所示,将两个铅柱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铅块就会结合起来,甚至下面吊一个重物也不能把它们拉开,这个实验说明了(    )

A.物质的分子间存在引力     B.一切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物体的分子间存在斥力     D.物体的分子间存在间隙

8.人们常说“破镜重圆”,但打破的玻璃镜对在一起却不能重新结合起来,其原因是(    )

A.分子间引力太小   B.玻璃碎片间只有少数几点接触,大部分断面处分子间距离很大,分子间没有作用力

C.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玻璃镜断面处靠得太近,分子间力的作用主要是斥力

9.通过可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物理规律,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探究方法。小明观察到以下的现象,并进行了初步推测,其中不符合事实的是(  )

A.现象:用手很难将固体压缩,推测:固体分子之间没有间隙

B.现象:两滴水银靠近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银,推测:分子间有引力

C.现象: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推测:分子间存在空隙

D.现象:红墨水滴入水中,一段时间后整杯水都变红,推测: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二、填空题

10.两滴水银靠近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银,这一事实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________,物体不能无限地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__,一匙糖加入水中,能使整杯水变甜,这是_______________现象,该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会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我国交通法规定不准酒后驾车,司机如果是酒后驾车,一般只要一靠近司机就能够知道,这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

  12.如图3所示,甲、乙、丙分别表示物质三种状态的分子模型结构,则分子间距离最远的是        ,分子间作用力最大的是        。 

三、解答题

13.下图是一组实验,观察实验完成填空。

(1)如图4,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再注入酒精直至充满。封闭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         ,观察液面的位置,混合后与混合前相比,总体积变        。

(2)图5是          现象,说明               。图6是把墨水滴入冷水和热水的情况,此实验还说明                。

(3)如图7,把一块玻璃板用弹簧测力计拉出水面,在离开水面时,观察到                 ,说明了        。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               。

14.如图8所示,a是一个铁丝圈,中间较松弛的系着一根棉线,图中是浸过肥皂水的铁丝网,图c表示用手指轻碰一下棉线的左边,图d表示棉线左边的肥皂膜破了,棉线被拉向右边,这个实验说明了                        。

内能 知识点

1、物体内部     分子相互作用的          能和无规则运动的        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       内能的单位是           。

2、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     和       ,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会    ,做功的实质是内能和其他形式能的相互     。热传递是热量从    物体向      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的想象。热传递的条件是               。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质是内能发生         。

3、物理学中把                                            ,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其单位是        ;热值反映的是某种物质的一种燃烧特性,只与       有关,与燃料的形态、质量、体积均无关系。

习题巩固   一、选择题

1.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内能是物体做机械运动时所具有的能           B.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C.物体的温度降低,内能减少,当降到0 ℃时物体就不具有内能了 D.物体运动得越快,举得越高,内能越大

2.四只相同规格的烧杯中装有水,水量及其温度如图1所示。关于四只烧杯中水的内能的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烧杯(a)中的水的内能大于烧杯(b)中水的内能

B.烧杯(c)中的水的内能大于烧杯(d)中水的内能

C.烧杯(a)中的水的内能大于烧杯(c)中水的内能

D.烧杯(d)中的水的内能大于烧杯(c)中水的内能

3.关于内能、热量和温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温度低的物体可能比温度高的物体内能多    B.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

C.物体内能增加,一定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D.物体温度升高,它的热量一定增加

4. 将一铁块投入到装有水的烧杯中,它们之间没有发生热传递,这是因为(    )

A.它们具有相同的热量         B.它们具有相同的内能

C.它们具有相同的温度         D.它们具有相同的质量)

5.下列现象中,属于用热传递方法使物体的内能减少的是( )

A.灼热的铁水变成铁铸件       B.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正在熔化的冰块

C.冲开热水瓶塞子的水蒸气      D.坠入大气层中的流星

8.下列现象跟做功改变内能有关的是(    )

A.盛夏,太阳把稻田里的水晒热      B.从滑梯上滑下的小朋友,裤子会发烫

C.严冬季节用热水袋取暖            D.用擦酒精的方法使发烧者降温

9.如图所示是一个空气压缩引火仪。在厚壁玻璃筒的底部放一小撮干燥的硝化棉,用力将活塞迅速下压,棉花会被点燃,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当活塞向下压时,玻璃筒内空气体积变小,压强变小

B.当活塞向下压时,对玻璃筒内棉花做功,温度升高

C.向下压活塞时,快压和慢压的效果相同,因为压缩气体做的功相同

D.硝化棉被点燃的原理与擦燃火柴的原理相似

10.飞机在万米高空飞行时,舱外大气压比舱内气压低.要使舱内获得新鲜空气,必须使用压缩机把空气从舱外压进舱内。在这个过程中,压缩机对空气做功,空气的(    )

A.温度升高 内能增加       B.温度降低 内能减少

C.温度升高 内能减少       D.温度降低 内能增加

11.下面现象中,属于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现象是(    )

A.两冰块相互摩擦,冰块熔化      B.水烧开时壶盖会跳动

C.压缩气体,温度升高            D.用太阳灶烧水

二、填空题    12.将静止在地面上的冰块从一楼移至三楼静止,则冰块的内能___________,机械能___________。“嫦娥二号”卫星绕月飞行时会遇到月食,在此期间没有太阳光照射,卫星表面温度会下降,内能__________,这是通过_______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的;当飞船的返回舱返回地球时,进入大气层,与大气摩擦发出耀眼的光芒,则返回舱的内能_________,这是通过___________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

13.火柴可以擦燃,也可以放在火上点燃,前者是用__________的方法使火柴燃烧,后者是用__________的方法使火柴燃烧,两种方法都可以改变火柴的内能。

 比热容知识点

一、选择题

1.质量相等的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升高相同的温度,则它们吸收的热量(  )

A.初温不知,无法判断          B.一样多

C.热水吸收的热量多            D.冷水吸收的热量多

2.某同学在劳技课上,用切割机把一个铜块切成了两半,则其中的一半铜块(    )

A.密度、比热容均减小一半                  B.密度、比热容均不变

C.密度减小一半,比热容不变                D.密度不变,比热容减小一半

3、下列事实最能说明吸收热量与物质的种类有关的是(    )

A.体积相等的两杯水,温度都升高10℃,其吸收的热量相等

B.质量不等的铜块,温度都升高10℃,其吸收的热量不等

C.体积相等的水和煤油,温度都升高10℃,其吸收的热量不等

D.质量相等的水和铜块,温度都升高10℃,其吸收质量不等

4.江苏省的沿海地区昼夜温差较小,而内陆的戈壁地区的昼夜温差较大,在某些地区出现“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    )

A.海水的密度小,沙石的密度大    B.海水的比热容大,沙石的比热容小

C.海水的内能多,沙石的内能少    D.海水吸收的热量少,沙石吸收的热量多

5.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a、b两种不同液体,分别用两个完全相同的加热器加热。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1所示。根据图线,比较两液体的比热容是(    )

A.液体a的比热容较大       B.液体b的比热容较大

C.两种液体的比热容一样大      D.无法判断

6.质量相等的两块金属同时从沸水中取出来放在冰上,能使冰熔化得较多的那块金属具有(    )

A.较大的体积        B.较大的密度

C.较大的比热容        D.较小的比热容

7. 甲、乙两个物体,质量相等,温度相同,先把甲投入一杯热水中,热平衡后水温降低了8℃,取出甲(设热量和水量均无损失),再把乙投入这杯热水,热平衡后水温又降低了8℃,由此可知(    )答案:B

A.甲的比热容大                   B.乙的比热容大

C.甲、乙比热容一样大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比热容的大小

二、填空题

8.炎热的盛夏中午,当人赤脚走在沙滩上时感到烫脚,站在水中时感觉凉爽,这主要是因为水的比热容比沙子的比热容__________,在相同条件下,水吸热升温_________,而沙子吸热升温_________。

9.已知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汽车发动机利用循环流动的水进行冷却,这是因为水的_________大,在相同条件下能带走较多的___________,所以冷却效果好。

10.某中学为学生供应开水,用焦炭作为燃料,焦炭燃烧后放出1.26×106J的热量。如果这些热量全部被10kg的煤油吸收,能使煤油温度升高__________℃(煤油未沸腾 [c煤油=2.1×103J/(kg·℃)] 

三、解答题

11.为研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某同学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给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同时加热,分别记录加热时间和升高的温度,根据记录的数据作出了两种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

(1)根据图像,某同学认为:“加热相同的时间时,甲升高的温度高一些,这说明甲吸收的热量多一些。”这位同学的判断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使甲、乙升高相同的温度,应给______加热更长的时间,这说明______的吸热能力强些。

12.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物质的某种特性,某小组的同学先做如下实验:他们在甲、乙两只完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放入100 g和200 g的温水,实验时,让它们自然冷却,并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测量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记录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所示(设甲、乙两杯水每分钟放出的热量相等)。

(1)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数据可知,实验时,两杯水所处环境的温度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2)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第一行和第三行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放出的热量与降低的温度成正比。

(3)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第三列、第四列、第五列等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还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一个家用电热水器的容积为80L,装满水后开启加热功能,使水的温度从20℃升高60℃,水需要吸收多少热量?[c水=4.2×103J/(kg·℃)]

文档

初三物理 第一章练习题

初三物理第一章分子运动论知识点1、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内容是:;;。2、物质相互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现象说明:习题巩固一、选择题1.如图的示意图形象反映物质气、液、固三态分子排列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是气态  B.乙是气态 C.丙是气态  D.甲是固态2.下面是一首完整的古诗,其中反映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一物理事实的一句是(   )A.绿树荫浓夏日长   B.楼台倒映入池塘   C.水晶帘动微风起   D.满架蔷薇一院香3.中国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着大量的与物理有关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