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卷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80分钟 考试方式:闭卷
卷Ⅰ
说明:本卷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我们也要为自己要求在阳光下的地盘”,德国外交大臣这一观点反映了( )
A. 对德国发展的正常需求 B. 德国渴望重新瓜分世界的愿望
C. 与其他国家开展贸易竞争 D. 德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2.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是( )
A. 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 B. 同盟国与轴心国
C. 世界贸易组织与欧盟 D. 国际联盟与联合国
3.20世纪初,大国结盟让整个欧洲笼罩着战争的阴霾。如果当时德国去进攻,那么下列国家有义务帮助的是( )
A. 法国 B. 意大利 C. 奥匈帝国 D. 保加利亚
4.120年前,中国成立了校训为“为之则易,不为则难”的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它是( )
A. 京师同文馆 B. 清华大学 C. 京师大学堂 D. 武汉大学
5.“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保路运动 B. 武昌 C. 皖浙 D. 黄花岗
6.下列有关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
A. 袁世凯——颁布《中华约法》 B. 叶挺——领导辛亥
C. 张学良——发表易帜通电 D. 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7.被称为“六朝古都”的南京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代史,关于南京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中华临时的所在地 ②辛亥首先的城市
③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地 ④首先被辟为通商口岸的城市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8.下列刊物中,反映20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历史发展潮流的是( )
A. B. C. D.
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A.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B. 义和团运动时期
C.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D. 辛亥时期
10.胡适回忆说:“十五六年之间,全国大多数的人心倾向”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发生了( )
A. 国民运动 B.辛亥爆发
C. 新中国成立 D.一大召开
11.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就实现了“饮马长江”的愿望。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北洋军阀的腐朽涣散 B. 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C.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D. 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
12.“蒋介石野蛮地、出其不意地以流血的行动反对他先前的党盟友,结束了这一联盟。”该“联盟”结束于( )
A. 1921年 B. 1924年 C. 1926年 D. 1927年
13.“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召开的紧急会议。关于这次会议,描述错误的是( )
A. 确立了土地和武装的方针
B. 提出了“政权是从杆子中取得的”重要论断
C. 决定建立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
D. 中国开始由大失败到土地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14.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曾充满敬佩地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次“行军”对中国最重要的意义是( )
A. 摆脱了“蒋介石的魔爪”
B. 确立了在党和的领导地位
C. 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意图
D. 为中国播撒和保存了“火种”
15.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编写《红军长征》剧本时,设计了以下几个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
A. 出发: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B. 转折:1935年1月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
C. 磨难: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突破敌人封锁线
D. 胜利:陕北吴起镇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16.某中学举行“重走长征路”活动课竞赛。张强同学准备在演讲活动中再现下列历史场景。其中取材不当的是( )
A. 四渡赤水河 B. 飞夺泸定桥 C. 翻越大雪山 D. 转战井冈山
17.口号、民谣、诗词等往往有明显的时代气息,具有巨大的政治感染力,下列口号、民谣、诗词按其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②振兴中华
③阿婆苦了几十年,红军来后分了田 ④路存与存,路亡与亡
A. ①②③④ B. ②④③① C. ③②①④ D. ④②③①
18.下列内容最有可能出自( )
第二十二条:参议院议决事件,咨由临时大总统公布施行。
第二十三条:临时大总统对于参议院议决事件,如否认时,得于咨达后十日内,声明理由,咨院覆议。
A. 《中华约法》 B. 《中华临时约法》
C. 《同盟会章程》 D. 《大总统选举法》
19.以下的部分活动与中国党成立条件关系表述正确的有( )
◎1919年12月,加入了李大钊发起成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阅读了《党宣言》、《阶级斗争》等书籍。
| ◎1920年11月,与何叔衡等在长沙创建主义小组。 |
③推动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广泛传播 ④推动主义小组的建立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0.中国第一个团体是( )
A. 保国会 B. 同盟会 C. 兴中会 D. 共进会
卷Ⅱ
说明:本卷有5小题,共60分。
(近代以来,为了救亡图存,强国富民,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可歌可泣、不屈不挠的探索和奋斗)
21. 孙中山是民主的伟大先行者,是20世纪中国历史性巨变中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位伟人。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答问题。(共12分)
材料一:辛亥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虽迟我,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而仍失败。”
——1924年1月孙中山《改组问题》
(1)写出2132年后打响辛亥第一的历史事件。并根据图1、图2,从政治角度说明辛亥成为“分界线”的理由。(4分)
(2)孙中山逝世后,“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训被书于黄埔军校东西两壁墙上。请你谈谈对孙中山题词中“尚未成功”这句话的理解(4分)
(3)针对 “我虽早六年,而仍失败”的局面,孙中山做出了怎样的努力?(4分)
22.辛亥没有完成历史任务,但中国人没有却步,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上下求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2分)
材料一:北京大学是我国著名高等学府,也是文化潮流的引领者,其发展历程如下图:
(1)在时间点C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开始于哪一年?该事件中进步知识分子高举的两面旗帜是什么?(4分)
材料二: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并聘请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等“新派”人物在北大任教,采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蔡元培先生生平及其著述》
(2)阅读材料二,用史实说明“新派”人物在时间点C事件中的表现(任选2位人物)(4分)
(3)时间点C中的历史事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4分)
23.自甲午战争以来,每当中国主权遭受欺凌,中国爱国知识分子就会作出回应(12分)
材料一:“罢学风潮”大事记
材料二:中华教育部主事关于“罢学风潮”条陈
材料三:1919年10月,孙中山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说:“试观这次学生运动。于甚短之期间,收绝伦之效果,可知结合者强也。”
(1)条陈中“罢学风潮”的“近因”与“远因”分别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4分)
(2)材料三中“绝伦之效果”的主要表现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一,概括此次“罢学风潮”有哪些特点?(4分)
24. 以为代表的中国党人披荆斩棘,为中国寻找新的道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2分)
【任务一:填表忆史】
| 提示语 | 历史事件 |
| 开天辟地 | ① |
| 军旗升起的地方 | ② |
| 星星之火 | ③ |
(2)后来确立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请简述该历史事件的重要意义(4分)
【任务二:识图析史】
图一 图二
(3)从材料二种的图一到图二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的重心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提出了什么思想?(4分)
25.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抗争史,也是一部追求近代化的探索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从器物层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层面,国人每向前迈进一步都异常艰难,但却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
材料二:
材料三: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上进行了不断的探索,辛亥“走西方的路”,中国党成立后又经历了一个从“走人的路”发展到“走自己的路”的过程。
(1)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列举说出材料一中“器物层面”到“思想层面” 所对应的历史事件各是什么?(写事件名称)“制度层面”的学习对应的是哪两个事件?(写字母)(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中国党“走自己的路”是一条怎样的路?(4分)
(3)总结以上材料,你从中国应该“走什么路”的探索中得到什么启示?(2分)
参
|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答案 | B | A | A | C | D | B | A | A | A | A |
| 题号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答案 | C | D | C | D | D | D | B | B | B | C |
理由: 辛亥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还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2分)
(2)①辛亥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人民的历史任务;(2分)
②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依然如故,封建统治思想还根深蒂固。(2分)
(3)①召开一大,改组,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
②与党合作; ③创办黄埔军校;
④掀起国民运动。
(两项即可,每项1分)
22.(1)1915年。(1分) 旗帜:民主和科学(两项写全得1分,只写一项不得分)
(2) ①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发起人。
②胡适:提出文学主张,首倡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③鲁迅:批判旧道德,创作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④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
⑤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 (任答出2位人物即可,每个2分)
(3)①思想领域发生的这场运动,让军阀混战中的中 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
②民主科学、妇女、婚姻自由、家庭等口号的提出,使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极大,从而更加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社会。(每点2分)
23. (1) “近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1分)
“远因”:指新文化运动。(1分)
(2)①北洋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②罢免了曹汝霖等人的职务;
③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写出两点,每点2分)
(3)①这是一次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工、学、商参加的全国性的广泛的群众爱国运动,或这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
②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它是新民主主义的序幕;
③爱国学生是运动的先锋;
④这是一次取得了彻底胜利的运动;
⑤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世界。
(写出两点,每点2分)
| 提示语 | 历史事件 |
| 开天辟地 | 1921年,一大召开,中国党成立 |
| 军旗升起的地方 | 1927年,南昌 |
| 星星之火 | 1927年,建立井冈山根据地; |
与直接相关:③(不写序号不给分)
(2)遵义会议(2分)
①这次会议在极其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是中国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分)
②这次会议是中国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1分)
(3)由城市转移到农村(1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1分)
25.(1)器物:洋务运动(1分) 思想:新文化运动(1分)
制度:B和C(2分,B和C都写对才给分)
(2)辛亥举“三民主义”旗帜(1分),
走“民主共和道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1分)
“走自己的路”:在农村建立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2分)
(3)认识:中国不管走什么路,要借鉴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
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写出一点得2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