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石油作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商品,对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近年来中国石油进口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攀升,世界石油价格的频繁波动,中国的石油安全存在问题已经成为了既定事实。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介绍,2010年我国原油消费增幅达13.1%,创2005年以来最大增幅,表观消费量首次突破4亿吨,达4.39亿吨,对外依存度为53.8%,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为此,制定了一系列战略性外贸和产业贸易对石油企业的贸易和生产行为进行指导。但是一些问题和矛盾依然存在,本文将围绕我国石油的外贸依存度带来的利弊,探索找到能够解决我国石油外贸依存度较高带来的不利影响的对策,保证、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相关文献综述
1.2.1石油外贸依存度的概念
大部学者认为石油外贸依存度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对外对依赖程度。按照国际通行计算方法,石油对外依存度是一个国家石油净进口量占本国石油消费量的比例,石油对外依存度越高,则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越大,与世界的关系也就越密切,受世界市场价格波动等国际因素的影响也就越大。按照中国统计口径计算,石油外贸依存度是原油净进口量占国内用于炼油的原油净投入的比重。还有一种计算依存度的方法就是,依存度=(消费量-生产量/消费量)×100%。
1.2.2石油外贸依存度研究现状
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范英认为石油对外依存度是指我国能源依赖进口的程度,石油对外依存度不直接反映能源安全,反映的是我国经济和国外经济的联系。石油对外依存度与能源安全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但并非成反比。她指出对外依存度的增加会给我们带来新的风险因素,但并不意味着对外依存度越高,能源安全程度就会下降。范英对我国石油依存度进行了预测到2020年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可能会达到65%到70%,到2030年的时候,对外依存度可能会达到70%到75%。
中国工程院院士,童晓光指出石油依存度高低对一国经济的影响不但要看比例,还要看进口的绝对量。看原油高外依存度的风险,不能光看比例这么一个指标,还要看这个对外依存度的绝对量在整个世界可进口石油中的比例,及未来的增长趋势。
能源研究所﹑国际能源机构、欧佩克三个能源机构也对我国石油外贸依存度进行了分析预测。能源研究所,国际能源机构 欧佩克分别预测2020年我国石油依存度为55%-56%﹑ 76%﹑52%。
2我国石油外贸现状与依存度分析
2.1我国石油外贸现状与特点
查看近几年数据不难发现,中国对石油的需求不断的增加,由于国内资源有限大部分要靠国外输入,因此对石油的进口量不断创下新高。世界的石油产量,交易量及消费量也是不断增高。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1》数据,在连续两年下跌后,全球石油消费量增长3.1%,即270万桶/日,达到创纪录的8740万桶/日,这是2004年以来最大的百分比增幅。经合组织国家的石油消费量增加0.9%,即48万桶/日,是自2005年以来的首次增长。非经合组织国家的石油消费量创下220万桶/日的增长纪录,增幅为5.5%。在有世界原油出口价从不到20美元/桶上升到80美元/桶以上,上涨 幅度超过了4倍,并屡创历史新高。在世界石油供求趋紧、国际油价大幅上涨的情况下,中国石油对外贸易也呈现出一系列特点:
表2-1 1995-2010 中国石油对外贸易量 单位;万吨
Table 2-1 1995-2010 China foreign trade volume of oil
| 年份 | 可供量 | 产量 | 进口量 | 出口量 | 净进口量 | 消费量 |
| 1995 | 16072.7 | 124.5 | 3673.2 | 2454.5 | 1218.7 | 160.9 |
| 1996 | 17656.1 | 15733.4 | 4536.9 | 2696 | 1840.9 | 17436.2 |
| 1997 | 19653.8 | 16074.1 | 6787 | 2815.2 | 3971.8 | 19691.7 |
| 1998 | 19686.1 | 16100.0 | 5738.7 | 2326.5 | 3412.2 | 19817.8 |
| 1999 | 209.4 | 16000.0 | 83.3 | 13.5 | 4839.8 | 21072.9 |
| 2000 | 22631.8 | 16300.0 | 9748.5 | 2172.1 | 7576.4 | 22439.3 |
| 2001 | 23204.7 | 16395.9 | 9118.2 | 2046.7 | 7071.5 | 22838.3 |
| 2002 | 24925.1 | 16700.0 | 10269.3 | 2139.2 | 8130.1 | 24779.8 |
| 2003 | 27540.5 | 16960.0 | 131.6 | 2540.8 | 108.8 | 27126.1 |
| 2004 | 32116.2 | 17587.3 | 17291.3 | 2240.6 | 15050.7 | 31699.9 |
| 2005 | 32539.1 | 18135.3 | 17163.2 | 2888.1 | 14275.1 | 32537.7 |
| 2006 | 348.8 | 18476.6 | 19453 | 2626.2 | 16826.8 | 34876.2 |
| 2007 | 368.9 | 18631.8 | 21139.4 | 26.3 | 18475.1 | 36658.7 |
| 2008 | 37318.8 | 19044.0 | 23015.5 | 2945.7 | 20069.8 | 37302.9 |
| 2009 | 38462.8 | 149.0 | 252.4 | 3916.6 | 21725.8 | 38384.5 |
| 2010 | 42960.0 | 20300.0 | 29450.0 | 3150.0 | 26300.0 | 42860.0 |
一是,石油供需矛盾日益严峻,有不断恶化趋势。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石油需求快速增加。1993年我国就由石油净出口国转变为石油净进口国, 2002年至今是我国石油进口贸易恢复快速增长的时期。2003年,原油和成品油净进口量达到历史最高记录为9738万吨。原油和成品油年净进口量比2002年的7184万吨增长了35.6%,至此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2006年我国原油进口1.45 亿吨,创历史新高,成品油进口3638 万吨。即使2008年经济危机后中国经济还是保持了快速的发展,对石油的需求也是不断地增加。在表2-1看到,2010年我国石油消费量为42860万吨比2009年增加11.7%,国内生产的石油为20300万吨比2009年增加7.1%,但是这些消费需求的增加靠国内供给来提供是不能满足的,必然会引起我国石油进口量的增加。在2010进口石油达到29450万吨比2009年增加14.8%的同时中国的石油出口比2009年有所减少。2010年中国的石油净进口也创下新高达到26300万吨,同时我国的石油贸易依存度也在不断的增加。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图2-1 1995-2010 我国石油产量及消费量
Figure 2-1 1995-2010 China's oil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从图2-1中看出,我国的石油产量是变化不大的,都在20000万吨以下。目前中国石油产量的 50%以上来自大庆油田和胜利油田, 但是这两大油田已经进入产能中后期。次级的小油田主要有辽河油田和地区的油田。辽河油田平均日产量仅为30万桶,地区的塔里木、准格尔和吐鲁番三大盆地原油储量丰富,但缺乏投资。以至于导致我国需要大量进口。另一边,我国对石油的消费量在不断飙升。消费量是2002年以前各年的两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图2-2 1995-2010 我国石油净进口及消费量变化
Figure2-2 1995 -2010 net importers of oil consumption in China and change
二是,石油贸易逆差较大且逐年增加。由于需求量巨大,国内原油资源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近年来我国原油进口量不断增长,而原油出口量则越来越少。从图2-2不难看出我国对石油的消费不断地增加以及我国石油净进口量的增加。近年来我国的石油贸易具有标志性的转折。国内石油需求将从以国内供给为主转而变成依靠进口为主。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从 2007 年到 2010年中国石油总贸易量达到111923.9万吨,其中总共进口石油为99247.3吨,出口石油12676.6万吨,石油净进口量占总贸易量的 77.35%。
三是,我国同其他国家的石油资源竞争日益加剧。目前国际石油市场呈现出石油资源政治化、石油外交军事化、石油产品金融化的特点。加上资源的有限性,国家之间的石油博弈难以避免。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与其他国家的石油贸易摩擦愈演愈烈。日本作为世界经济强国之一,在能源资源上却是一贫如洗,主要能源产品(石油、煤炭、天然气)几乎全部依赖于进口,这种对石油进口的过度依赖造成了日本能源结构的严重缺陷。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对石油的需求不断加强。进口油气资源的同源性(从中东和前苏联进口比例都较大) 、能源对外依存度的相象性(原油对外依存度都较大),再加上地缘政治经济的相关性,使得中日两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竞争日益激烈。中美在石油领域成为战略竞争对手关系作为世界石油消费的头两号国家,中美必然会在石油资源领域展开竞争。中印争油愈演愈烈。印度作为高速发展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之一,其石油消费 潜力巨大,而目前印度的石油产量严重不足,70%的石油需求需要进口。总之,中国经济增长势必拉动石油需求的增加。其他各国为谋求发展也需要 石油资源的支持。石油资源的有限性使得这种竞争更加激烈
2.2我国石油外贸依存度的测算
石油对外依存度是指一个国家石油净进口量占本国石油消费量的比例, 表现了一国石油消费对国外石油的依赖程度。据国际能源安全标准,依存度为40%~50%,属于“不安全”,大于50%,属于“危机”。因此过高的石油外贸依存度威胁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从表2-2可以看到,中国石油贸易依存度从2007-2010年不断提高,由2007年的50.40%增加到2010的61.36%,已经达到国际能源安全标准的界线。所以国家必须高度重视我国石油依存度过高的问题,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保证我国石油安全,更重要的是保证我国经济的安全。从表2-2到,我国在1995年的石油外贸依存度不到10%,其净进口量为1218.7万吨,消费量为160.9万吨。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石油依存度也在提高,已经是1995年的6倍,超过经济的发展速度。石油的安全问题涉及到我国经济是否能够健康快速发展,所以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重视石油问题,它是我们的战略资源。
表2-2 1995-2010 中国石油对外贸易依存度
Table 2-2 1995-2010 China oil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
| 年份 | 净进口量(万吨) | 消费量(万吨) | 依存度(%) |
| 1995 | 1218.70 | 160.90 | 7.59 |
| 1996 | 1840.90 | 17436.20 | 10.56 |
| 1997 | 3971.80 | 19691.70 | 20.17 |
| 1998 | 3412.20 | 19817.80 | 17.22 |
| 1999 | 4839.80 | 21072.90 | 22.97 |
| 2000 | 7576.40 | 22439.30 | 33.76 |
| 2001 | 7071.50 | 22838.30 | 30.76 |
| 2002 | 8130.10 | 24779.80 | 32.81 |
| 2003 | 108.80 | 27126.10 | 39.26 |
| 2004 | 15050.70 | 31699.90 | 47.48 |
| 2005 | 14275.10 | 32537.70 | 43.87 |
| 2006 | 16826.80 | 34876.20 | 48.25 |
| 2007 | 18475.10 | 36658.70 | 50.40 |
| 2008 | 20069.80 | 37302.90 | 53.80 |
| 2009 | 21725.80 | 38384.50 | 56.60 |
| 2010 | 26300.00 | 42860.00 | 61.36 |
2.3石油外贸依存度结构分析
2.3.1基于主要贸易伙伴分析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对石油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那么我们同石油贸易伙伴的联系也不断加深。在我国石油产量有限,不得不大量进口石油的同时,我国石油对外依赖程度也在不断的增加,我们怎样才能保证石油的安全就显得十分重要。首先研究我国石油贸易的主要伙伴。
从表2-3看到我国主要的石油贸易伙伴,而且从2008-2010年变化不是很大。在2008年我国从沙特阿拉伯进口原油3637万吨,比2007年增加38%。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我国石油进口还是保持了快速的增加。安哥拉也是中国的重要石油贸易伙伴,按欧佩克统计年报提供的出口量,对华出口占安哥拉出口石油总量的比例在2000和2007年分别为39.4%和43.2%。中国和安哥拉互为重要的石油贸易伙伴,这也促进了两国全面的经济互惠合作。伊朗是中国的主要经济合作伙伴,我国于2010年7月31日宣布,已经投资伊朗石油和天然气部门约400亿美元。从2008年到今,我国对这几个国家的石油进口也是不断的提升。虽然2008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原油11万吨比2007年下降19.9%但是,在2009年2月17日,中国与俄罗斯签署250亿美元能源合作协议,俄罗斯国家管道建设垄断商公司Transneft将在今后20年内返回这笔贷款,而保证向中方供应石油。俄罗斯是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世界第2大石油出口国,俄罗斯将在今后20年内向中国返还供应石油1500万吨油当量/年(30万桶/天)。
表2-3 2008年中国进口原油前5国
Table2-3 2008 years before China's imports of crude oil 5 countries
| 国家 | 进口原油(万吨) | 同比上年增长(%) |
| 沙特阿拉伯 | 3637 | 38.1 |
| 安哥拉 | 29 | 19.6 |
| 伊朗 | 2132 | 3.8 |
| 阿曼 | 1458 | 6.6 |
| 俄罗斯 | 11 | -19.9 |
除了上述五国,欧佩克成员委内瑞拉与厄瓜多尔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合作伙伴。截至2010年,委内瑞拉向中国供应石油40万桶/天,到2013年委内瑞拉将向中国出口石油100万桶/天,这将相当于其现在向美国的出口数量。2010年4月17日,委内瑞拉与中国宣布,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向委内瑞拉提供100亿美元和700亿人民币的融资,这些贷款将用于委内瑞拉兴建高速公路和电力等基础设施。作为融资回报,委内瑞拉将继续向中国提供石油资源。厄瓜多尔是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最小生产国成员,生产50万桶/天原油。厄瓜多尔已成为对能源如饥似渴的亚洲的投资热点,与中国签署的三项合作协议,总价值达4.42亿美元。2008年两国之间的贸易已达到24.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百分之五十。
2.3.2基于进出口油品结构分析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图2-4 1995-2008年中国柴油、汽油、燃料油、煤油产量
Table 3-4 1995 2008 year China diesel gasoline fuel oil production kerosene
从表2-4可以看到,中国从1995-2008对汽油、柴油、燃料油、煤油的产量。2008年成品油产量(包括)为23065.2万吨,比2007年20475.6万吨增长了11.2%。总的来看,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的产量都在增加,但是柴油的增加速度最快,其次是汽油,燃料油跟煤油的增速缓慢。2010年,我国柴油产量达到1.5887亿吨,同比增长12%。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图2-5 1995~2008年中国主要油产品消费量
Figure 2-5 1995~2008 years China's main oil products of consumption
图2-5显示,我国石油产品消费不断的增加,柴油的增幅最快,消费量也最大。在2008年柴油消费达到13885.5万吨,汽油消费达到了6342.7万吨,煤油消费达到1279.9万吨,燃料油消费达到36.2万吨。
表2-5 1995~2008年中国主要油产品进出口量 单位:万吨
Table 2-5 1995 ~ 2008 years China's main oil products into the exports
| 油品品种 | 1995 | 2000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
| 原油 | 进口 | 3400.6 | 7027 | 9102 | 12272 | 12681 | 14517 | 16316 | 17888 |
| 出口 | 1822.7 | 1031 | 813.3 | 549.2 | 806.7 | 633.7 | 388.4 | 416 | |
| 汽油 | 进口 | 15.9 | -- | -- | -- | -- | 6.1 | 22.7 | -- |
| 出口 | 185.5 | 455.2 | 754.2 | 540.7 | 560 | 351 | 4.3 | 204 | |
| 柴油 | 进口 | 612.3 | 25.9 | 84.9 | 274.9 | 53.2 | 70.5 | 162.1 | 616.2 |
| 出口 | 130.6 | 55.5 | 224 | 63.7 | 147.6 | 77.6 | 66.1 | ||
| 煤油 | 进口 | 76.1 | 255.5 | 210.3 | 282 | 328.3 | 560.9 | 524.3 | 566.5 |
| 出口 | 37.4 | 198.9 | 201.7 | 205 | 268.7 | 371.1 | 448.1 | 487.1 | |
| 燃料油 | 进口 | 659.1 | 1480 | 2395.5 | 3059.2 | 2608.6 | 2799.3 | 2417.1 | 1580.0 |
| 出口 | 27.8 | 33.4 | 76.1 | 181.7 | 230 | 258.1 | 379.7 | 407.2 | |
| 液化石油气 | 进口 | 232.6 | 481.7 | 636.7 | 1 | 617 | 535.6 | 405.4 | 258 |
| 出口 | 7.1 | 1.6 | 2.4 | 3.2 | 2.7 | 15.1 | 33.8 | -- | |
| 其他石油产品 | 进口 | 95.7 | 161.5 | 432.1 | 384.2 | 443.4 | 443.4 | 688.9 | -- |
| 出口 | 131.1 | 280.5 | 261.8 | 360.7 | 473 | 473 | 416.2 | -- |
由表2-5所示,2008年我国出口原油416万吨,同比增加7.1%;进口原油17888万吨,比2007增加了8.79%。出口柴油于2007年持平;进口柴油616.2比2007年增加73.69%。出口汽油204万吨,同比减少56.1%;进口汽油22.7万吨与去年持平。出口液化石油气33.8万吨,与2007年持平,进口液化石油气258万吨,比2007年减少了57.13%。同时,从表2-5可以看出,我国原油进口不断增加,出口减少;柴油进口增加出口减少;燃料油进口减少出口增加。这说明,由于我国石油产品的消费量不断增加而国内石油产品的生产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消费需求引发大量的进口,增加我国石油产品依赖国外,也是引发我国石油依赖度高的原因之一。
2.3.3基于贸易地区分析
我国原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非洲以及俄罗斯、亚太等地,进口来源相对集中。在石油进口中以上地区占了将近80%的份额。中东是“世界油库”,也是中国石油进口的首要源区。再有非洲(特别是西非)的地位迅速上升,南美向中国的石油出口高速增长。
表2-6 2006~2010年中国石油进出口量及来源 单位:百万吨
Table 2-6 2006 ~ 2010 years Chinese oil into exports and the source
| 进口量 | 出口量 | |||||||||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
| 中南美洲 | 12.9 | 13.7 | 16.5 | 17.7 | 24.1 | 4.3 | 2.4 | 4 | 4 | 4.8 |
| 欧洲 | 0.5 | 0.5 | 0.2 | 0.6 | 1.3 | 0.1 | 0.9 | 0.3 | 1.8 | 0.7 |
| 前苏联 | 24.1 | 26.3 | 22.4 | 26.6 | 33.3 | |||||
| 中东 | 73.9 | 78.8 | 92.0 | 103 | 118 | |||||
| 北非 | 3.7 | 4.6 | 4.2 | 8.9 | 10.1 | |||||
| 西非 | 37 | 35.8 | 39.1 | 41.7 | 43.7 | 0.1 | 0.2 | 0.4 | 0.7 | 0.9 |
| 中南非洲 | 5.3 | 12.7 | 10.6 | 12.2 | 12.7 | |||||
| 澳大利西亚 | 2.1 | 1.4 | 0.9 | 1.6 | 7.2 | 0.3 | 0.2 | 0.2 | 0.4 | 0.1 |
| 其它亚太地区 | 22.8 | 22.1 | 21.4 | 27.5 | 28.8 | 12.2 | 9.7 | 9.2 | 18.8 | 16.1 |
| 剩余量 | 0.6 | 0.3 | 0.2 | 0.3 | 0.9 | 1.3 | ||||
| 共计 | 191.7 | 203.1 | 218.0 | 253.3 | 294.5 | 23.2 | 19.2 | 18.8 | 34.1 | 31.5 |
表2-6中,2006年中东占中国原油进口量的38%,而后升至2008和2009年的43%和40%。尽管近几年国家调整进口策略,实施进口来源多元化取得一定成效,但进口来源地相对集中局面依然没有改变。从表2-6中我们可以看出,2010年我国从中东进口的石油仍占总进口量的42% ,从非洲进口达23% ,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也已超10%。 1995年非洲的石油占中国进口量的10.8%,2000、2005和2007年分别达24.1%、30.3%和32.5%,但2008年略降至30.2%。以2000-2008年间的年增率计,非洲为15.57%,高于同期中国石油进口至总量年增率(12.39%)。非洲的传统产油区是北非,但其出口石油主要输往地中海彼岸的欧洲和同属“大西洋盆地”的美国。西非是近年来石油产量增长最快的地区,可有较多石油输往亚澳地区,特别是中国。2000、2005和2008年来自西非的石油占中国进口总量的比例依次为9.2%、21.5%和21.6%。2000-2008年间的年增率(25.12%)明显大于同期非洲整体对华出口石油的增长率(12.39%)。
数据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
图2-6中国石油主要进口渠道
Figure 2-6 China petroleum import channel
由图2-6可以看出中国石油长期以来主要从中东 、非洲、及中南美洲进口,造成我国石油进口渠道狭窄,受这些国家的依赖程度较高,也是我国石油依存度过高的原因之一。同时进口渠道过窄,也威胁着我国石油安全。所以我们国家要针对这种情况加大石油进口的多元化,不能把渠道搞的太狭窄。俄罗斯也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但我国从俄罗斯的进口比重也在10%左右,与其他进口比例相比还是较少。下一步我们应该加大从其他石油储量丰富国的石油进口力度,力争拓宽我国的石油进口渠道,保证石油安全,同时降低我国对中东及非洲的依赖程度。
3消解我国高石油外贸依存度不利影响的对策
3.1高外贸依存度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
3.1.1对能源安全的影响
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不断增加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是石油作为能源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石油的供给完全或绝大部分依靠国际市场存在着巨大风险,使本国的经济发展或多或少受到。从2005年起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已突破40%,进入“不安全期”,由此而带来的对于国家经济安全的隐患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目前世界石油产出及出口能力下降,我国石油进口高依存度,对外国石油的进口高依赖程度,将影响我国的石油安全,而石油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构成,也必然会影响我国的能源安全。
3.1.2对经济安全的影响
石油之所以同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关系重大,一方面是因为石油能源在当代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十分巨大。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在当代,石油消费占世界各国全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达到40%以上。如果减少了或失去了石油供应,与石油能源消费有关的各种经济社会生活以及政治、军事活动都会受到很大冲击而造成巨大混乱和动荡。二是因为石油产业以及与石油产业直接关联的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涵盖了社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许许多多产业部门、行业和企业,它们加在一起,在整个国民经济构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果减少了或失去了石油供应,这些部门、产业、行业和企业就会受到严重冲突甚至造成极大的混乱和动荡,从而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失。
近年来我国对石油的进口不断增加,同时国际油价也在不停的上涨,我国对国外石油的依赖程度较高,同时对石油的定价缺乏发言权,使得我国石油进口成本提高,遭受在经济利益方面的损失。2011年前5个月,国内进口原油1.07亿吨,同比增长11.3%;进口金额788.99亿美元,同比增长45.6%,占进口贸易总额的45.1%;进口均价为740.8美元/吨,同比上涨30.8%。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和大幅度波动,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很大,因为石油价格上涨还会带动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同时与石油相关的产业也必然会受到威胁,进一步导致我国经济的不稳定因素。我国目前交通领域所消耗的原油,已超过原油总消耗量的60%。而石油需求量较大的石化、机械等行业,也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行业,特别是机械行业,伴随着固定资产投资步伐的不断加快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石油的需求量也是不断增加。所以如果石油供应不上将导致这些行业无法正常运行影响我国经济
再有对于中国来说,能源以煤为主,如果石油价格的上涨会带动煤炭价格的上涨,其影响就很大。所以石油的依存度过高也会引起其他能源的问题而进一步归结到影响到经济上。面对高的石油依存度,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保证经济的安全运行。
3.1.3对的影响
石油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像美国等国家都纷纷建立自己的石油战略储备(基于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的考虑,国家依据本国的国情、制度和财力等情况,通过主导和民间参与等形式储备一定规模的石油)以保证国家的能源及经济安全。在经济及军事领域石油显得十分重要,许多制造业及军事工业都要用到石油,而这些领域正是保证运行的保证。而我国的石油高依存度导致我国对石油的高依赖程度,如果外国对我国停止石油出口,那么我国面临的不将是经济风险同时还有政治风险。在当今世界政治中,能源特别是其中石油作用十分重大。哪个大国能控制世界石油,它就能称霸世界。因此,美国力图控制主要石油资源,其他大国也在或将反对美国控制世界石油。再有在国际事务中,能够对国际关系、大国的对外产生巨大的连续的影响,就是“石油因素”。在世界上,能够保持连续性的大多数国家,所依赖的就是“石油外交”。因此,石油高依赖度对我国的经济及政治方面都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我们要建立自己的石油储备做好安全工作。
3.2解决我国高石油外贸依存度不利影响的对策
3.2.1 石油进口市场多元化
努力构建多元化石油进口格局,降低我国石油进口集中度我国原油进口来源地区过度集中于中东地区,已成为我国目前石油供应的主要风险因素,应采取措施,努力建立起多元化的原油进口格局。中东是我国石油的主要供应地,我国在2008,2009和2010年进口石油中分别有43%,40%和42%来自中东。2009年,中国先后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巴西、厄瓜多尔等国签署“贷款换石油”等重大能源合作项目,涉及金额超过400亿美元。资源国获得了资金,中国也获得了稳定的能源供应。中国是世界第2大石油消费国,力求使从中东进口石油实现多样化。在稳定中东,开拓非洲,加快发展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的能源合作关系的同时,逐步拓宽 进口渠道,关注其他新兴产油国和地区,可以增加从拉丁美洲地区进口原油。因为这个地区的石油资源蕴藏丰富,加之我国与拉美地区国家间的政治关系相对友好,都为我国尽可能多地从这些国家进口原油创造了条件。还可以增加从俄罗斯、中亚国家的原油进口。俄罗斯作为储量巨大的石油出口国,已探明的石油资源大多分布在西西伯利亚地区,此外远东和西伯利亚的探明储量也不少,并且这三个地区都邻近我国加上地缘政治的原因,使得中俄石油贸易的成本低风险小,与俄罗斯开展石油贸易与合作成为我国解决石油安全问题的首选。在争取石油项目的同时,应该开展更加广泛的合作,这一点要走 在其他国家的前面,特别是东北亚国家的前面。因此,中俄之间的石油经济合作更具有很大的现实性。对于中亚地区国家来说,若能大量向我国出口石油,其石油出口安全将会得到增强。而对于我国来说,加强与中亚的石油经济合作,也有利于推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各方经贸关系全面发展。
3.2.2以多种方式扩大对外油田开发的投资
现阶段在继续开发中国油气资源的同时, 要大力利用国外油气资源。中国油气公司近两年积极参与海外并购(见表3-1)。其中,中石油是最大的海外投资者,截至2010年2月,在全球27个国家拥有油气资产,并在49个国家提供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海外重点市场包括非洲、中亚、拉美和中东。中石油正在从事的90多个海外项目中,有65项涉及油气生产和开发。
除了油气勘探开发项目以外,中石油还投资建设进口油气管线,并希望通过海外并购成为国际化公司。中国开发银行2009年与中石油签定了一项长期贷款协议,将在5年中向中石油贷款300亿美元以支持中石油的国际化战略。我们应该在较低的油价条件下,更应该多用国外的石油,降低国内油田的开采速度。不仅要开采常规油,还要大力开采非常规油,现在剩余的非常规油的资源比常规油大得多,去国外不仅可以勘探开发常规石油,而且可以着手非常规油气资源,比如适度购买加拿大的油砂资源,或者参股到美国去搞油页岩。
表3-1中国油气公司近两年完成的海外并购
Table3-1 China’s Oil and Gas Company in the last two years to complete acquisitions overseas
| 时间 | 公司 | 被并购资产 | 交易额(亿美元) |
| 2009年 | 中石油集团及股份 | Athabasca油砂公司MacKay River和Dover两个油砂项目60%的权益 | 19 |
| 2009年 | 中石油、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和天然气公司 | 哈萨克斯坦曼格什套油气公司50%的股权 | 33 |
| 2009年 | 中石油集团及股份 | 新加坡石油公司96%股份 | 20 |
| 2009年 | 中石化 | Addax石油公司100%股份 | 72 |
| 2009年 | 中海油、中石化 | 安哥拉32区20%的权益 | 13 |
| 2009年 | 中石化 | Emerald能源公司100%股份获得叙利亚和哥伦比亚的油气资产 | 8.78 |
| 2008年 | 中石化 | Tanganika石油公司100%股份,获得叙利亚的油气资产 | 18 |
| 2008年 | 中海油 | Awilco海上公司100%股份 | 25 |
| 2008年 | 中石化 | AED石油公司60%股份,获得澳大利亚的油气资产 | 5.61 |
在开拓海外市场的过程中,中国公司采取了多样化的投资方式。中国油气公司,特别是中石油,已经就未来数十亿美元的投资签定了初步协议或谅解备忘录(见表3-2)。在中东市场,中石油主要投资伊朗和伊拉克。其在伊朗的投资中,阿扎德甘油田是伊朗30年来最大的石油发现,估计拥有3000亿桶的石油储量。FACTS认为美国对伊实施制裁使美国公司没有在伊朗展开投资,也是中石油能够在伊朗取得重要进展的重要原因。在中亚,中石油除了投资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以外,还正在投资俄罗斯的上游业务和管线建设。
除了购买资产和提供服务,中国还向几个产油国提供了总计570亿美元的贷款。2004年中国向安哥拉提供了40亿美元的石油贷款,从而开启了贷款换石油的合作方式。随后,中国又向安哥拉(其40%的原油产量出口中国)提供了一系列的贷款。此外,中国也向委内瑞拉、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巴西。土库曼斯坦、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的石油公司提供贷款,以换取长期油气供应保障。获得贷款的公司可以通过将上游资产出售给中国公司获得的收入,或者通过向中国供应原油来偿还贷款。
表3-2 中国公司近期签署的几项投资协议
Table 3-2 Chinese company recently signed several investment agreements
| 国家 | 项目 | 投资说明 |
| 伊朗 | 开发南阿扎德甘油田(中石油70%、日本inpex10%、伊朗国家石油20%) | 2009年8月签署备忘录。中国石油将为一期工程投资22.5亿美元。 |
| 伊朗 | 开发南帕斯气田二期(中石油40%、伊朗国家石油50%、马来内亚石油10%) | 2009年6月签署初步协议中石油计划投资47亿美元。 |
| 伊拉克 | 20年服务合同开发鲁迈克拉油田(中石油37%、BP38%、伊拉克南方石油公司25%) | 2009年6月签署服务合同。财团将向伊拉克财政部支付5亿美元,同时承诺及其投入3亿美元开发资金长期投入可能达到 200亿美元 |
| 伊朗 | 25年合同勘探,开发北阿扎德甘油田 | 2009年1月签署合同。中石油一期投入17.6亿美元,二期投入35~40亿美元 |
| 尼日尔 | 开发尼日尔Agadem区块 | 2008年9月签署开发计划。中石油3年内投资50亿美元 |
| 伊朗 | 开发亚达瓦兰油田 | 2008年9月开工。中石化将投资20亿美元 |
加快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步伐中国石油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尽管在参与海外石油勘探开发以及 获取份额油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也遇到了一些挫折。例如,利比亚阻止中石油4.99亿加元收购Verenex能源公司,转而让利比亚投资局以3.16亿加元获得该项资产;安哥拉石油公司也阻止中石化和中海油获得深水区块。其次相对于中国的石油供需缺口来说还远远不够,而且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规模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因此,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制定海外石油投资保险,设立海 外石油勘探开发基金,参与海外优质石油资源竞争。同时,要大力扶持国内石油企业“走出去” ,制定有利于国内石油企业 “走出去”的:将国内石油企业在国外生产的份额油视同国内生产,实施免税进口,降低海外项目的经济门槛;放宽海外石油投资项目的审批权限,简化海 外石油工作人员出国手续,以便能够根据需要随时出国,提高工作效率,及时处 理有关问题;通过政治、经济等多种途径加大与石油资源国的外交力度和深度,为国内石油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做好国内石油企业“走出去”的协调工作等。
3.2.3开发替代能源
由表3-3及表3-4可以看出中国能源生产及消费量不断提高,煤炭石油的变化显著,但是天然气及其他可再生资源的变化不明显。我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其产量是多于石油产量的,占能源产量的80%。再有我国可再生资源的生产和消费不足,例如水电,核电总共占3%左右。天然气也是占到4%左右的比例。可见我国能源生产及消费主要还是煤炭、石油。但是我国的石油储量比较煤炭来说是差距挺大的。
表3-3 1993-2009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和构成
Table3-3 1993-2009 China's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omposition
| 年份Year | 电热当量计算法calorific value calculation | ||||||
| 能源消费总量 | 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As percentage of primary energy consumption(%) | ||||||
| (万吨标准煤) | 煤炭 | 石油 | 天然气 | 水电、核电、 | |||
| 其他能发电 | #水电 | 核电 | |||||
| Total Energy | Coal | Petroleum | Natural | Hydro Power | Hydro | Nuclear | |
| Consumption | Gas | Nuclear Power | Power | Power | |||
| (104 tce) | Other Power | ||||||
| 1993 | 111490 | 79.0 | 17.1 | 2.1 | 1.8 | 1.8 | 0.0 |
| 1994 | 118071 | 79.5 | 16.2 | 2.2 | 2.1 | 2.0 | 0.1 |
| 1995 | 123471 | 77.0 | 18.6 | 1.9 | 2.5 | 2.4 | 0.1 |
| 1996 | 129665 | 76.7 | 19.5 | 1.9 | 1.9 | 1.8 | 0.1 |
| 1997 | 130082 | 74.9 | 21.3 | 1.8 | 2.0 | 1.9 | 0.1 |
| 1998 | 130260 | 74.2 | 21.8 | 1.9 | 2.1 | 2.0 | 0.1 |
| 1999 | 135132 | 73.6 | 22.3 | 2.1 | 1.9 | 1.8 | 0.1 |
| 2000 | 139445 | 72.4 | 23.1 | 2.3 | 2.1 | 2.0 | 0.1 |
| 2001 | 142972 | 71.9 | 23.0 | 2.6 | 2.6 | 2.4 | 0.2 |
| 2002 | 1517 | 71.5 | 23.4 | 2.6 | 2.6 | 2.4 | 0.2 |
| 2003 | 176074 | 73.1 | 22.1 | 2.6 | 2.3 | 2.0 | 0.3 |
| 2004 | 204219 | 72.8 | 22.2 | 2.6 | 2.5 | 2.2 | 0.3 |
| 2005 | 225781 | 74.1 | 20.7 | 2.8 | 2.5 | 2.2 | 0.3 |
| 2006 | 247562 | 74.3 | 20.2 | 3.0 | 2.5 | 2.2 | 0.3 |
| 2007 | 268413 | 74.3 | 19.7 | 3.5 | 2.6 | 2.2 | 0.3 |
| 2008 | 277515 | 74.9 | 19.2 | 2.9 | 3.0 | 2.6 | 0.3 |
| 2009 | 292028 | 74.0 | 18.8 | 4.1 | 3.1 | 2.6 | 0.3 |
表3-4 1993-2009中国一次能源生产量和构成
Table 3-4 1993-2009 China primary energy production and constitute
| 年份Year | 电热当量计算法calorific value calculation | ||||||
| 一次能源生产量 | 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As percentage of primary energy production(%) | ||||||
| (万吨标准煤) | 原煤 | 原油 | 天然气 | 水电、核电、 | |||
| 其他能发电 | #水电 | 核电 | |||||
| Primary Energy | Raw Coal | Crude Oil | Natural | Hydro Power | Hydro | Nuclear | |
| Production | Gas | Nuclear Power | Power | Power | |||
| (104 tce) | Other Power | ||||||
| 1993 | 107059 | 76.8 | 19.4 | 2.2 | 1.8 | 1.8 | 0.0 |
| 1994 | 114009 | 77.7 | 18.3 | 2.3 | 2.2 | 2.1 | 0.1 |
| 1995 | 123519 | 78.7 | 17.4 | 1.9 | 2.0 | 1.9 | 0.1 |
| 1996 | 127404 | 78.3 | 17.6 | 2.1 | 2.0 | 1.8 | 0.1 |
| 1997 | 127431 | 77.8 | 18.0 | 2.2 | 2.0 | 1.9 | 0.1 |
| 1998 | 123713 | 76.9 | 18.6 | 2.3 | 2.2 | 2.1 | 0.1 |
| 1999 | 1262 | 77.2 | 18.1 | 2.7 | 2.1 | 1.9 | 0.2 |
| 2000 | 128743 | 76.8 | 18.1 | 2.8 | 2.3 | 2.1 | 0.2 |
| 2001 | 136223 | 77.2 | 17.2 | 3.0 | 2.7 | 2.5 | 0.2 |
| 2002 | 142829 | 77.5 | 16.7 | 3.0 | 2.7 | 2.5 | 0.2 |
| 2003 | 1011 | 79.9 | 14.8 | 2.8 | 2.5 | 2.2 | 0.3 |
| 2004 | 187268 | 81.0 | 13.4 | 2.9 | 2.7 | 2.3 | 0.3 |
| 2005 | 205860 | 81.5 | 12.6 | 3.2 | 2.7 | 2.4 | 0.3 |
| 2006 | 2205 | 81.8 | 12.0 | 3.5 | 2.8 | 2.4 | 0.3 |
| 2007 | 234956 | 81.8 | 11.3 | 3.9 | 2.9 | 2.5 | 0.3 |
| 2008 | 247010 | 81.0 | 11.3 | 4.3 | 3.4 | 2.9 | 0.3 |
| 2009 | 259767 | 81.7 | 10.4 | 4.4 | 3.5 | 2.9 | 0.3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图3-1 2007年中国化石能源资源基础储量构成
Figure 3-1 in 2007 China fossil energy resources foundation reserves to form
由图3-1也能看出在中国煤炭储量占石化能源储量的76%,石油跟天然气储量都是占2%的比例,但从表3-3看到石油的消费达到了20%左右。与其他能源的消费储备比相比,已经是其他能源的好几倍。
因此建立多元化能源结构,开发替代能源来降低我国石油依存度是非常必要的。第一,加速天然气的发展。首先,天然气的形成条件要求比石油低,分布更广泛,全球天然气的储采比比石油大许多。其次,天然气素有“ 绿色能源” 之称,是清洁高效的优质燃料再次,随着运输管道的大规模建设和液化天然气技术的进步,使得天然气的全球贸易成为可能此外,目前天然气的价格比石油便宜许多,在天然气的具体利用上,一是可扩大城市用气,二是尽量把天然气用作运输燃料。第二,大力实施煤化油战略。我国是一个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已探明煤炭储量达1万亿吨,年产量达10亿吨。而且煤化石油的成本也较低,在煤化石油的同时还可以开发出附加值很高的上百种产品,如乙烯、丙烯、蜡、醇、酮、化肥等。自上个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成立了专门机构研究煤化油。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累计压缩烧油能力3000万吨,极大地改善了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缓解了能源供需矛盾。因此,应重视煤炭液化、气化技术的研究,发展“以煤代油,以煤造油”的高新技术产业,达到煤炭的清洁利用、高效利用、增值利用,减少对石油的依赖。第三,21世纪世界是能源多元化时代,整个世纪将都是能源多元化的时期, 既有化石能源也有非化石能源,我们应该加快发展各种新型能源。据学者估计到2050年其他能源可能会超过化石能源,最有可能有大发展的是核能,其次是各种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水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随着核电、水电、火电的大力发展,尤其是“西电 东送”“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我国应加快铁路电气化和汽车电气化的步伐。加快研究可燃冰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并将其列入能源发展规划。用树叶、粮食、秸秆等生物物质生产燃料酒精的研究及应用工作也有待于加强,以待实现产业化。此外,还应对氢能等热门的能源技术进行及时的跟踪。
结束语
通过对我国石油贸易现状及依存度对能源、经济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石油高依存度对我国的影响较大。大量的石油还要从国外进口,虽然我国石油企业目前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加强,在国外大量投资及并购海外石油股份。但国内石油企业与西方强国相比还具有一定的差距,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我国石油产业的巨大市场潜力。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基本对我国石油的外贸依存度有了较为明确的把握,给出了产业、针对石油外贸依存度过高可以做出的相应的措施,期望能通过建议的实施,实现我国石油安全储备战略及解决石油外贸依存度过高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