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生和体验,而心理活动则指人的知、情、意。因此审美心理学也可以说是一门研究和阐释人们美
感的产生和体验中的知、情、意的活动过程,以及个性倾向规律的学科。
审美心理机制
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或者欣赏艺术作品。当你阅读一部文学作品,到动情的时候,或者怦然心动,或者潸然然泪下。我们都有过这样的审美感受。当你欣赏一幅艺术名画,比如说描绘大自然背景的油画,这个时候你可能瞬间地感到物我合一,感到你与大自然的一种契合。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艺术审美的心理机制在起作用。
人的心理活动不是单一的,是相当复杂的。由于我们大脑各种功能的整体发挥,感知、理解、想像、联想、情感等活动此起彼伏、相互联系、彼此促进,就形成了人的审美心理机制。
第一个问题,审美过程当中的感受和理解。人类的一切认知活动,都离不开对客观事物的反应。但是,我们人在认知不同对象的时候,他所经历的心理过程并不是完全一样的。从心理学的意义上来说,人的感觉器官,如果不受到一定程度的刺激,就不可能感知任何事物。这个刺激是的确存在的。审美活动也不例外了,艺术作品或者其他一个美的事物,它之所以能成为审美的对象,被感知,那就是因为这个作品、审美对象,它给了审美主体的感觉器官,给了它一个美的形象刺激,所以才能够带来不同感官、不同程度的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情感的愉悦。
第二,审美主题要运用自己本来就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把它参加到审美对象当中去,和它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获得对对象的深刻理解。
第三个问题,审美过程中的联想和想像。审美过程当中,由于审美者面对的是很富有吸引力的、启发性的一种美的形象,所以呢,会自然地唤起对事物的种种联想和想像。这些联想和想象是在对审美对象有所感受、有所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们反过来又会加深感受和理解。
在审美的过程当中、联想和想像当中,有一个较为特殊的问题需要专门论述,就是我们欣赏语言艺术,是要通过再造想象的。想象包括创造想象、再造想象、自由想象。什么叫再造想象呢?再造想象就是根据语言、符号、图样它的描述和指示,你在头脑中构想相应的形象。譬如一个建筑师拿到一个建筑设计图,想像未来的高楼大厦是什么样的,这就叫再造想象。
语言艺术的审美必须要通过再造想像。有的人看书囫囵吞枣,根本没有把握住再造条件是什么,脑子里也没出现有关的人物,充分出现有关的人物形象,走马观花,囫囵吞枣,那就不叫艺术欣赏。特别是读中国的诗词曲赋,这些语言艺术作品,它含有更大的特殊性,因为它有很多典故。如果你的文化素养能够通晓,你看这个典故不但有形象感,而且还能够联想想像。特别是唐代以后用的典故,它都是意向化的。它用典故本身就是构成形象,“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它的本身就有形象,但同时也有典故。
第四个问题,审美过程当中的情感活动。情感活动是审美心理当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任何审美过程,如果不能动人以情,那就不能使人产生美感,或者至少这个美感是不深刻的。你对客观事物产生了态度,态度变为生理感觉,生理感觉又被你体验出来,这就叫情感。
在美感引起的情感活动当中,有两种基本的情感,就是“惊”和“喜”的结合。“喜”就是审美愉悦、赏心悦目,是一种快感。“惊”是对艺术作品的惊异之感、敬佩之情,它在意识的深层,你往往无所觉察。但是,却是审美评估里的很重要的因素,因为艺术美当然属于多种因素的和谐结合,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一个创造力量的外化,人的本质力量是人所特有的。
美源于生活,源于对事物的审美感知,源于人心灵深处的体验和无限创造力。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善于感知美的心理。
鉴于对“审美的心理机制”所包含的内容李瑶老师从音乐审美心理机制的研究角度告诉我们:人的心理活动不是单一的,是相当复杂的。由于我们大脑各种功能的整体发挥,感知、理解、想象、联想、情感等活动此起彼伏、相互联系、彼此促进,形成了人的错综复杂的审美心理机制,它包含了审美体验、审美情感,审美认识、审美距离等诸多因素。一审美体验:审美体验就是人对形象的直觉。所谓直觉是指直接的感受,不是间接的、抽象的和概念的思维。审美体验的直觉不是一种盲从,而是一种扎根于审美主体的自身文化、学识、教养的高级“直觉”,音乐通过音响、音色、旋律、节奏的艺术组合,互相交织形成音乐美感,从而达到心情的愉悦和情感的共鸣,这是一个多么复杂的过程。《西风的话》这是音乐家黄自创作的一首短歌,歌曲借“西风”之口,简练而生动地描写了一年来小朋友的成长和节令景物的变化,点出了初秋的特征,饶有情趣。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秋天,上课时,我用导言入题:“都说大自然色彩缤纷,神奇变幻,气象万千。那么大自然到底在哪里?同学们,你们找到了吗?”因为同学们在课前已听到、看到了大自然,都踊跃发言介绍自己眼里的大自然。接着我向学生展示一幅幅精心制作的课件,并满怀激情地朗诵:“去年我回去,你们刚穿新棉袄,今年我来看你们,你们变胖又变高,你们可记得,池里荷花变莲藕?花少不愁没颜色,我把树叶都染红”大自然再次映入学生的眼帘,他们被这迷人的景色深深吸引住了,情不自禁地说:“大自然真美啊!”这时我出示课题《西风的话》。至此,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秋天的美,并将这种情绪带到歌曲学习中,等到歌曲唱熟了,我还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有感而发。学生在美的情境享受中学会了这首歌,真正体会到旋律美、歌词美,大自然更美。这种融表演、绘画、朗诵、编故事等表现形式的情境创设,使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眼前的美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去感受音乐,达到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极佳审美境地。二审美距离:审美者与审美对象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才能产生美感体验。而这种体验,则是使海雾与实际生活之间保持了一种的“距离”,于是人们能够不畏忧患休戚的念头所困扰,而以审美的心境对它欣赏。三审美的心理距离 :审美还存有“心理距离”的问题。“心理距离”,是指人在审美时,由于经验功利,主观情感等不同,而对同一审美对象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审美“心理距离”产生于人的思想意识。审美的“心理距离”需要一定的距离,不能太过或不及。四审美伴随情感体验: 所谓审美情感是指人对客观存在的美的体验和态度,包括人的生理、理性因素与人类发展所积淀的普遍因素。比如我们欣赏阿炳的《二泉映月》,二胡一拉出那缓慢、低沉而悠扬的旋律,我们立刻被激发一种凄婉哀怨的情绪,仿佛一人孤身坐于夜阑人流、月冷泉清之地,回首往事,苦痛不堪。随着主题的展开,旋律慷慨激昂起来,那悲愤的控诉,不屈的抗争和孤傲的人格立刻在我们心里激起共鸣,愤怒、同情、钦佩、昂奋等诸种情感在我们胸中交织着、漾溢着、沸腾着。直至曲终,我们的心绪仍然久久不得平静。这就是一种审美情感的体验和态度。
要把握好这些因素,那就要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认真积累,用心对待每一次不可错失的音乐教学。通过学习,让我认识到音乐教学中必须遵循几个原则:情感性原则,体验性原则,形象性原则,更应重视作为教师自身的审美规范,依据审美教育学的观点,施教者的劳动形态应具有审美性。获得一节美的音乐课并非易事,正如美国教育家弗雷塔科所说:“只有教师拥有教学过程中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寻找自己的道路的时候,教育才有可能成为艺术,才会有高质量。”这就需要教师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精神,逐渐完善科学的现代教育观,从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出发,主动地去学习、认识、探索、实践,在反复的学习和实践中确立自己的教学风格,完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努力使音乐课堂更美妙,学生才能在音乐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