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总编号 |
申 报 表
课题名称:农村小学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
**** ***
完成时间: 2010年12月 成果形式: 论 文
单位及职务、职称:东洲街道东洲第一小学 小教一级
通讯地址及电话: 东洲街道鸡笼山村 634600
| 课题组其他成员的有关情况 | 姓 名 | 课题内分工 | 工作单位 | 职务或职称 | |||
| 参与课题的实施、研究成果的评价。 | 东洲一小 | ||||||
| 参与课题的实施、研究成果的评价。 | 东洲一小 | ||||||
| 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意见 |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名: 2009年3月18日 | 初审单位意见 |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名: 2009年 月 日 | ||||
| 评审单位意见 | |||||||
| 说 明 | |||||||
(课题方案)
二00九年三月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
在时代发展、信息爆炸、报纸和杂志铺天盖地的情形下,有些农村地区,还缺少良好的文化氛围。许多农村小学没有正规的图书室和阅览室,或把仅有的图书束之高阁,作为摆设。加上教材没有配套完整的课外阅读材料,许多老师思想上很重视,但行动上往往得不到落实,缺乏对课外阅读内容、方法等有效的指导,学生书包里除了有几本作文选没有别的课外读物。学生课外阅读处于一种半自由状态。特别是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整体状况不佳,主要表现为:
1、量少。表现为二方面:一方面学生对课外读物的阅读还是有一定兴趣的,但阅读时间少,阅读总量不多,另一方面,学生拥有较为有意义的书籍的量过少,在整个中低段年级中拥有3本以上课外书的学生不足50%,一年有一本自己的课外书也不能保证。
2、面窄。阅读内容,各类书籍比例中,以作文选最多,约占50%以上,故事书类次之,报刊、杂志主要是学校统一订购的《小学生世界》,学生自己订阅几乎为零,可以看出学生获取的信息比较单一且有滞后性。
3、质低。阅读习惯和效果不理想,对一本书随便看看的约占47.2%,一篇文章浏览一下约占20.1%,而真正较为认真仔细地去看的只有11.1%。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有:
1、教师没有教给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趣不浓厚。
2、小学生认知水平不高,自我控制能力弱,缺乏对包括课外阅读在内的学习行为进行自我关注、自我调节、自我评价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课外阅读是相对于教科书学习而言的读书活动,“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学生学习任何一门课程都要借助于这个“风”和“帆”。 我们教师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从书中汲取所需的营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被调动起来了,但光有兴趣而毫无目的、不求方法地在茫茫书海中“潇洒走一回”,我想收效是微乎其微的,课外阅读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常有家长反映:老师,我给孩子买了许多书,而他也都喜欢看,可怎么就没觉得他各方面能力地提高呢?我想问题大多由于学生的阅读方法不对。因此,我们教师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从书中汲取所需的营养。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方法上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阅读心理学
美国著名学者诺·波特指出:“谈到读书,首先应该明确目的。对读书的目的认识得越清楚,读书的信心就越坚定持久。”明确目的实在是阅读的第一要事。目的明确了,不仅给阅读增强了动力,也给计划的制定、读物的选择、方法的选定等一系列问题找到了根据,找到了出发点。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必将大大有利于阅读效率的提高。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内发性的学习动机,是一种最积极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
2、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理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之间的文本对话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课堂不应该是一人独白,应该是双主体的交流,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3、人的发展理论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教育的全部目的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从人的发展角度看,“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式。它涉及知识的处理,确定有关问题时知识的选择,以及运用知识使我们的直觉经验更有价值。”通过课内阅读方式的掌握,得益于课外,使得学生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中活跃智慧,求得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步骤:
1、研究内容。
(1)调查了解当前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与成因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对策。
(2)探索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方法
a、引导学生制定明确有效的阅读目标。
b、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进行持之以恒的阅读的必要保证,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
c、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阅读方法。
好的、有效的阅读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提高阅读的质量。
(3)构建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意识和习惯。
a、讲故事比赛
b、演讲比赛
c、读书笔记报告会
(4)建立学生阅读成长记录袋,获取学生在课外阅读活动中给学生带来的各方面的变化。
2.研究步骤与具体内容
(1)研究时间:2009年4月——2011年6月
(2)研究阶段:
A、申报阶段:2009年1月——2009年3月:由课题负责人及成员建立课题,收集有关资料,并设计出课题的方案,布置相关工作。
B、准备阶段:2009年4月——2009年9月:制定研究方案,为课题研究作好思想、人员、组织、物质的准备工作。
C、实施阶段:2009年10月—2011年8月:课题实施研究阶段。
a、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按照方案内容初步实施。
b、运用预先准备的检测工具获得反馈信息,并据此作出课题研究的初步评价和提出修正方案。
c、继续按修正方案进行研究。
d、部分成果展示。
D、总结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总结与评估,提炼成果。
a、收集有关资料。
b、整理、分析资料。
c、对研究结果进行测评,提出意见和建议。
d、撰写课题主报告、结题。
(3)研究方法:
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并辅之调查问卷法、文献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4)课题研究对象:
小学中低年级。
五、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加强对课题研究的引领、规划与指导。
2、制定本课题的工作规程,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3、课题研究人员均为本科学历,从事实际教育工作多年,曾多次参与课题研究工作。
4、制定此课题方案之前,课题组一部分教师对此曾有过初步的尝试工作。
六、预期目标及成果形式。
1、预期目标。
(1)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点燃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渴望,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通过对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会阅读、能阅读,从而拓宽视野,增加知识信息量,亲近母语,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在亲历阅读的过程中实现多重对话,初步构建集字词句积累、阅读理解、情感体验、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等一体的语文发展体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给予学生展示课外阅读的舞台,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让学生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3)按照《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要求,在本年度中能完整的阅读3本以上的名家名著。并能够写出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达到以读促写,并真正起到提高学生文学素养,进而提高语文素质的作用。
2、成果形式
(1)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课题研究报告。
(2)优秀论文、反思、经验总结。
(3)学生发表习作及活动体会,编制学生读书笔记集。
七、课题研究人员及分工
1、研究人员:
课 题 指 导
课题负责人 汪桂燕 (小学一级)
课题成员
2、具体分工:
(1) 全程监控课题研究的动态,把握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方向,对课题研究中出现的某些问题进行指导。负责科研经费的划拨。
(2)汪桂燕负责课题方案、报告的撰写,对教师研究过程的指导,修改方案,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撰写课题主报告,参与课题的结题等工作。
(3) 开展课题研究,参与修改方案,并着手积累第一手资料,形成论文、案例,为调整、修订研究方案与结题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还需要补齐的内容:
1、表2中,课题成员的名字和职称
2、最后一页中:研究人员中:课题指导 名字(最好是领导) 课题成员名字
具体分工人员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