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优秀课程评价方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23:50:55
文档

优秀课程评价方案

优秀课程评价方案一、建设优秀课程的目的优秀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优秀课程的目的是深化教学改革,整合教学改革成果,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精密结合,大力提倡和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提升学院的竞争能力。二、优秀课程评价方案的结构评价方案结构共有5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44个观察点。一级、二级指标及权重如下:1.师资队伍1.1师资结构与素质(0.3)(0.2)1.2师资规划与培养(0.3)1.3教学改革与教学
推荐度:
导读优秀课程评价方案一、建设优秀课程的目的优秀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优秀课程的目的是深化教学改革,整合教学改革成果,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精密结合,大力提倡和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提升学院的竞争能力。二、优秀课程评价方案的结构评价方案结构共有5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44个观察点。一级、二级指标及权重如下:1.师资队伍1.1师资结构与素质(0.3)(0.2)1.2师资规划与培养(0.3)1.3教学改革与教学
优秀课程评价方案

一、建设优秀课程的目的

    优秀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优秀课程的目的是深化教学改革,整合教学改革成果,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精密结合,大力提倡和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提升学院的竞争能力。

二、优秀课程评价方案的结构

    评价方案结构共有5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44个观察点。一级、二级指标及权重如下:

1.师 资 队 伍                             1.1师资结构与素质(0.3)

      (0.2)                              1.2师资规划与培养(0.3)

                                           1.3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0.4)

1.教学内容体系                            2.1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安排(0.2)

      (0.2)                              2.2理论知识分析(0.3)

                                           2.3能力分析(0.3)

                                           2.4教材建设(0.2)

3.教学方法与手段                         3.1理论教学(0.4)

(0.2)                             3.2实践教学(0.4)

3.3现代化教学手段(0.2)

4.课 程 管 理                            4.1教学文件管理(0.2)

(0.2)                             4.2教学质量管理(0.3)

4.3实践教学管理(0.3)

4.4考核方法(0.2)

5.教 学 效 果                            5.1教学质量学生测评(0.2)

(0.2)                             5.2基本理论知识水平(0.3)

5.3基本技能水平(0.3)

                                          5.4专题讨论(0.2)

三、评价方法

1.每年由学院督导室组织一次院内优秀课程评估,各系(部)组织自评和申报。申报课程原则上要求是基础课或专业(技术)基础课并在学校连续开设3年以上。课程负责人具有教授或副教授职称。课程支撑网站已提供有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材料以及至少三位主讲教师(包括课程负责人在内)每人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鼓励将课件或全程授课录像上网参评)。录像必须按照“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制作,反映教师风范、该教学单元的实际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

2.各条目评价分为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四个等级。符合等级标准A和等级标准C之间的,定为B级;不符合C级的,定为D级。

3.上一级评价指标等级的确定:

由于各观察点条目的权重不同,在确定上一级指标等级时,首先要将条目的定等级别转变为相应的百分数,对应关系如下:

A等     95分; B等      80分;  C等      65分; D等      50分。

得到各观察点条目的百分数后,乘以相应的权重得到条目分,再将同一个二级指标下的条目分相加得到该指标的百分数。如此向上得到一级指标的百分数。得到一、二级指标的百分数后,依据下面的关系,找到相应的指标等级:

A等:  90≤A≤95;

B等:  70≤B< 90;

C等:  60≤C< 70;

D等:  40≤D< 60。

4.结论性总评价的附加条件(以下的定等个数指二级指标的个数,总量为18):

    优秀:  A≥15,  C≤3,  D=0;

    良好:  A+B≥15, A≥8, D≤1;

    合格:  D≤4;

  不合格:  未达到合格标准。

  总评价为优秀的课程才能被推荐为“精品课程”。

5.课程特色。需要提供课程特色的专项报告,评价小组对课程特色进行专项评议,打分,满分为100分。

四、优秀课程评价指标及内涵

    见附件。

附件:优秀课程评价指标及内涵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主要观察点

权重

等级标准

说 明

C(合格)

A(优)

1.

(0.2)

1.1

师资

队伍

结构

与素

(0.3)

①师资配置

②整体素质

0.3

0.3

0.4

 有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与年龄结构。教师平均工作量≤14课时/周,高级职称教师比例≥30 %,硕士≥任课教师的50 %。

  教师整体素质较高

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与年龄结构。教师平均工作量≤10课时/周,高级职称教师比例≥40 %,硕士≥任课教师的70 %。

 有良好师德,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经验丰富,团结协作。

1.2

师资规划与培养

(0.3)

①规划

②培养效果

0.4

0.6

有近期及远期规划,培养目标明确;

实施较好,有获得校级重点培养的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10%。

有近期及远期规划,培养目标明确;

实施好,有学科带头人或获得省级重点培养的教师或省级先进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30%。

B级:

有近期及远期规划,培养目标明确;

实施好,有获得市级重点培养的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20%。

1.3

教学

改革

教学

研究

(0.4)

①论文

②著作

③科研成果

0.3

0.4

0.3

近五年教师公开发表论文平均数≥1。

近五年教师公开出版教材、专著≥1部。

近五年教师获得省级教学、科研成果奖二等奖≥1项。

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

近三年教师公开发表论文平均数≥1。

近三年教师公开出版教材、专著≥1部。

近三年教师获得省级教学、科研成果奖二等奖≥1项。

B等级按近四年统计,满足同样的指标。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主要观察点

权重

等级标准

说 明

C(合格)

A(优)

2.

(0.2)

2.1

课程

内容

的组

织与

安排

(0.2)

①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②课程性质与地位

③课程教学大纲

0.3

0.3

0.4

课程性质明确,定位准确,与前后课程之间的边界、衔接合理,教学目标清晰。教学大纲编写并没有反映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性质地位,教学内容和环节安排欠缺。实践教学时数占总学时30%以上

以就业为导向,贴近企业需要;课程性质明确,定位准确,与前后课程之间的边界、衔接合理,教学目标清晰 。教学大纲编写规范,反映了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性质地位,教学内容和环节安排周全。实践教学时数占总学时40%以上。

 

2.2

理论

知识

结构

分析

(0.3)

1教学内容与目标

②针对性和实用性

0.5

0.5

有知识点一般分析。每一个知识点有教学目标。

内容有针对性,以应用为重点,没有有明显特色。

有知识点详尽分析,以必须够用为度。每一个知识点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反映新技术,有明显特色。

理论联系实际,内容针对性强,以应用为重点, 

 

2.3

能力结构分析

(0.3)

有一般的能力分析,比较粗糙。

有详尽的能力结构分析:会看、会读、会说、会分析、会解决、会做什么,符合培养目标需要。

2.4

教材

建设

(0.2)

采用省部级以上获奖的高职高专教材。

全部采用自编教材或部分引进教材,排版新型,配以便于自学的导学材料;自编教材有鲜明特色,满足理论必须、够用,突出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并能够反映先进技术发展水平。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主要观察点

权重

等级标准

说 明

C(合格)

A(优)

3.

3.1

(0.4)

①教学方法和方式

②学生到课率

③作业率

0.4

0.3

0.3

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激励学生兴趣;案例教学,由感性到理性;边讲边练;辅导导入,主动、自主学习,等等; 

学生到课率≥85%

作业率≥75%

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激励学生兴趣;案例教学,由感性到理性;边讲边练;辅导导入,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研究型教学;双语教学,等等。 

学生到课率≥95%

作业率≥85%

提供学生考勤记录;

提供学生作业登记记录

3.2

(0.4)

①实践教学设计

②实践教学资源及实验(实训)开出率

③实验(实训)室开放率

0.3

0.5

0.2

实践教学活动设计基本满足能力培养目标

实践教学大纲、教材,指导材料,教学进程齐全、规范。

仪器设备完善,数量满足每两人一套,实验开出率达80%。

实践教学活动设计优化,满足能力培养目标

实践教学大纲、教材,指导材料,教学进程齐全、规范。

仪器设备完善,数量满足每生一套,实验开出率达100%。

实验(实训)室对学生开放。

 包含课程设计。

3.3

(0.2)

1网络点播

②教案、课件上网

③网上互动

④网上题库

⑤录象资料

0.2

0.2

0.2

0.2

0.2

教案、课件上网,供学生网上学习。 

实现网络化教学:重要课题实现网络点播;教案、课件、大纲、习题、实验指导书上网,供学生网上学习;答疑实现网上互动;建立网上题库,自动生成试卷。

  有三位教师重要课程的录象。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主要观察点

权重

等级标准

说 明

C(合格)

A(优)

4.

(0.2)

4.1

教学文件管理与执行

(0.2)

①计划与总结;

②教学大纲;

授课计划;

③;教室日志

0.2

0.4

0.4

  齐全率≥80%;

执行较好。

齐全率为100%;

整齐、整洁;

内容规范;

认真执行。

4.2

(0.3)

①质量保障与监控措施

②教研活动

③作业测验批改

④学生意见的收集与反馈

0.3

0.4

0.3

  

初步建立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监控文件基本完整;

能开展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公开课、观摩课,考核的分析总结;

作业部分批改;

能与学生沟通,收集意见,认真研究,改进教学。

建立完备的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监控文件完整;

积极开展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公开课、观摩课,建立题库,考核的分析总结;

作业全批全改,有评语;

经常与学生沟通,收集意见,认真研究,改进教学。

提供各种活动的原始记录

查阅作业试卷

4.3

(0.3)

①计划与总结,教学资料

②实验(实训、课程设计)报告

0.5

0.5

齐全率为85%,整齐、整洁,内容规范,认真执行。

报告齐全,报告书写规范;批改认真,优秀报告存档。

齐全率为100%,整齐、整洁,内容规范,认真执行。

报告严格要求。 报告齐全,报告书写规范,整洁;批改认真,有评语。优秀报告存档。

4.4

(0.2)

①理论考核

②实践考核

 传统考核方法

理论考核方法多样化,符合学生的特点;

有完备的考核方案,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主要观察点

权重

等级标准

说 明

C(合格)

A(优)

5.

(0.2)

5.1

教学

质量

测评

(0.2)

学生对教师的测评分;

同行评价;

督导员评价

0.3

0.3

0.4

以平时教学检查相应测评分定等。

5.2

基本

理论

水平

(0.3)

①学生平时成绩

②期末考试成绩

③抽查测试成绩

0.2

0.4

0.4

学生平时平均成绩≥60分;

期末考试平均成绩≥60分;

抽查测试平均成绩≥50分

学生平时平均成绩≥70分;

期末考试平均成绩≥70分;

抽查测试平均成绩≥60分

抽查人数≥总人数的25%

5.3

基本

技能

水平

(0.3)

①实验成绩

②课程设计(实训)成绩

③抽查测试成绩

0.3

0.3

0.4

学生平时平均成绩≥60分;

期末考试平均成绩≥60分;

抽查测试平均成绩≥50分

学生平时平均成绩≥70分;

期末考试平均成绩≥70分;

抽查测试平均成绩≥60分

抽查人数≥总人数的25%

5.4

(0.2)

创新能力或应用能力

由专家出题(与教学内容相关)组织部分学生现场讨论,专家评价打分。也可检查学生应用计算机资源的学习能力。

课 程 特 色

100分

   提交专题报告

文档

优秀课程评价方案

优秀课程评价方案一、建设优秀课程的目的优秀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优秀课程的目的是深化教学改革,整合教学改革成果,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精密结合,大力提倡和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提升学院的竞争能力。二、优秀课程评价方案的结构评价方案结构共有5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44个观察点。一级、二级指标及权重如下:1.师资队伍1.1师资结构与素质(0.3)(0.2)1.2师资规划与培养(0.3)1.3教学改革与教学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