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建设优秀课程的目的
优秀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优秀课程的目的是深化教学改革,整合教学改革成果,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精密结合,大力提倡和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提升学院的竞争能力。
二、优秀课程评价方案的结构
评价方案结构共有5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44个观察点。一级、二级指标及权重如下:
1.师 资 队 伍 1.1师资结构与素质(0.3)
(0.2) 1.2师资规划与培养(0.3)
1.3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0.4)
1.教学内容体系 2.1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安排(0.2)
(0.2) 2.2理论知识分析(0.3)
2.3能力分析(0.3)
2.4教材建设(0.2)
3.教学方法与手段 3.1理论教学(0.4)
(0.2) 3.2实践教学(0.4)
3.3现代化教学手段(0.2)
4.课 程 管 理 4.1教学文件管理(0.2)
(0.2) 4.2教学质量管理(0.3)
4.3实践教学管理(0.3)
4.4考核方法(0.2)
5.教 学 效 果 5.1教学质量学生测评(0.2)
(0.2) 5.2基本理论知识水平(0.3)
5.3基本技能水平(0.3)
5.4专题讨论(0.2)
三、评价方法
1.每年由学院督导室组织一次院内优秀课程评估,各系(部)组织自评和申报。申报课程原则上要求是基础课或专业(技术)基础课并在学校连续开设3年以上。课程负责人具有教授或副教授职称。课程支撑网站已提供有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材料以及至少三位主讲教师(包括课程负责人在内)每人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鼓励将课件或全程授课录像上网参评)。录像必须按照“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制作,反映教师风范、该教学单元的实际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
2.各条目评价分为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四个等级。符合等级标准A和等级标准C之间的,定为B级;不符合C级的,定为D级。
3.上一级评价指标等级的确定:
由于各观察点条目的权重不同,在确定上一级指标等级时,首先要将条目的定等级别转变为相应的百分数,对应关系如下:
A等 95分; B等 80分; C等 65分; D等 50分。
得到各观察点条目的百分数后,乘以相应的权重得到条目分,再将同一个二级指标下的条目分相加得到该指标的百分数。如此向上得到一级指标的百分数。得到一、二级指标的百分数后,依据下面的关系,找到相应的指标等级:
A等: 90≤A≤95;
B等: 70≤B< 90;
C等: 60≤C< 70;
D等: 40≤D< 60。
4.结论性总评价的附加条件(以下的定等个数指二级指标的个数,总量为18):
优秀: A≥15, C≤3, D=0;
良好: A+B≥15, A≥8, D≤1;
合格: D≤4;
不合格: 未达到合格标准。
总评价为优秀的课程才能被推荐为“精品课程”。
5.课程特色。需要提供课程特色的专项报告,评价小组对课程特色进行专项评议,打分,满分为100分。
四、优秀课程评价指标及内涵
见附件。
附件:优秀课程评价指标及内涵
一级
| 指标 | 二级 指标 | 主要观察点 | 权重 | 等级标准 | 说 明 | |
| C(合格) | A(优) | |||||
1. 师 资 队 伍 (0.2) | 1.1 师资 队伍 结构 与素 质 (0.3) | ①师资配置 ②整体素质 | 0.3 0.3 0.4 | 有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与年龄结构。教师平均工作量≤14课时/周,高级职称教师比例≥30 %,硕士≥任课教师的50 %。 教师整体素质较高 | 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与年龄结构。教师平均工作量≤10课时/周,高级职称教师比例≥40 %,硕士≥任课教师的70 %。 有良好师德,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经验丰富,团结协作。 | |
1.2 师资规划与培养 (0.3) | ①规划 ②培养效果 | 0.4 0.6 | 有近期及远期规划,培养目标明确; 实施较好,有获得校级重点培养的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10%。 | 有近期及远期规划,培养目标明确; 实施好,有学科带头人或获得省级重点培养的教师或省级先进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30%。 | B级: 有近期及远期规划,培养目标明确; 实施好,有获得市级重点培养的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20%。 | |
1.3 教学 改革 与 教学 研究 (0.4) | ①论文 ②著作 ③科研成果 | 0.3 0.4 0.3 | 近五年教师公开发表论文平均数≥1。 近五年教师公开出版教材、专著≥1部。 近五年教师获得省级教学、科研成果奖二等奖≥1项。 | 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 近三年教师公开发表论文平均数≥1。 近三年教师公开出版教材、专著≥1部。 近三年教师获得省级教学、科研成果奖二等奖≥1项。 | B等级按近四年统计,满足同样的指标。 | |
一级
| 指标 | 二级 指标 | 主要观察点 | 权重 | 等级标准 | 说 明 | |
| C(合格) | A(优) | |||||
2. 教 学 内 容 (0.2) | 2.1 课程 内容 的组 织与 安排 (0.2) | ①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②课程性质与地位 ③课程教学大纲 | 0.3 0.3 0.4 | 课程性质明确,定位准确,与前后课程之间的边界、衔接合理,教学目标清晰。教学大纲编写并没有反映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性质地位,教学内容和环节安排欠缺。实践教学时数占总学时30%以上 | 以就业为导向,贴近企业需要;课程性质明确,定位准确,与前后课程之间的边界、衔接合理,教学目标清晰 。教学大纲编写规范,反映了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性质地位,教学内容和环节安排周全。实践教学时数占总学时40%以上。 |
|
2.2 理论 知识 结构 分析 (0.3) | 1教学内容与目标 ②针对性和实用性 | 0.5 0.5 | 有知识点一般分析。每一个知识点有教学目标。 内容有针对性,以应用为重点,没有有明显特色。 | 有知识点详尽分析,以必须够用为度。每一个知识点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反映新技术,有明显特色。 理论联系实际,内容针对性强,以应用为重点, |
| |
2.3 能力结构分析 (0.3) | 有一般的能力分析,比较粗糙。 | 有详尽的能力结构分析:会看、会读、会说、会分析、会解决、会做什么,符合培养目标需要。 | ||||
2.4 教材 建设 (0.2) | 采用省部级以上获奖的高职高专教材。 | 全部采用自编教材或部分引进教材,排版新型,配以便于自学的导学材料;自编教材有鲜明特色,满足理论必须、够用,突出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并能够反映先进技术发展水平。 | ||||
一级
| 指标 | 二级 指标 | 主要观察点 | 权重 | 等级标准 | 说 明 | |
| C(合格) | A(优) | |||||
3. 教 学 方 法 与 手 段 | 3.1 理 论 教 学 (0.4) | ①教学方法和方式 ②学生到课率 ③作业率 | 0.4 0.3 0.3 | 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激励学生兴趣;案例教学,由感性到理性;边讲边练;辅导导入,主动、自主学习,等等; 学生到课率≥85% 作业率≥75% | 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激励学生兴趣;案例教学,由感性到理性;边讲边练;辅导导入,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研究型教学;双语教学,等等。 学生到课率≥95% 作业率≥85% | 提供学生考勤记录; 提供学生作业登记记录 |
3.2 实 践 教 学 (0.4) | ①实践教学设计 ②实践教学资源及实验(实训)开出率 ③实验(实训)室开放率 | 0.3 0.5 0.2 | 实践教学活动设计基本满足能力培养目标 实践教学大纲、教材,指导材料,教学进程齐全、规范。 仪器设备完善,数量满足每两人一套,实验开出率达80%。 | 实践教学活动设计优化,满足能力培养目标 实践教学大纲、教材,指导材料,教学进程齐全、规范。 仪器设备完善,数量满足每生一套,实验开出率达100%。 实验(实训)室对学生开放。 | 包含课程设计。 | |
3.3 现 代 化 教 学 手 段 (0.2) | 1网络点播 ②教案、课件上网 ③网上互动 ④网上题库 ⑤录象资料 | 0.2 0.2 0.2 0.2 0.2 | 教案、课件上网,供学生网上学习。 | 实现网络化教学:重要课题实现网络点播;教案、课件、大纲、习题、实验指导书上网,供学生网上学习;答疑实现网上互动;建立网上题库,自动生成试卷。 有三位教师重要课程的录象。 | ||
一级
| 指标 | 二级 指标 | 主要观察点 | 权重 | 等级标准 | 说 明 | |
| C(合格) | A(优) | |||||
4. 课 程 管 理 (0.2) | 4.1 教学文件管理与执行 (0.2) | ①计划与总结; ②教学大纲; 授课计划; ③;教室日志 | 0.2 0.4 0.4 | 齐全率≥80%; 执行较好。 | 齐全率为100%; 整齐、整洁; 内容规范; 认真执行。 | |
4.2 教 学 质 量 管 理 (0.3) | ①质量保障与监控措施 ②教研活动 ③作业测验批改 ④学生意见的收集与反馈 | 0.3 0.4 0.3 | 初步建立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监控文件基本完整; 能开展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公开课、观摩课,考核的分析总结; 作业部分批改; 能与学生沟通,收集意见,认真研究,改进教学。 | 建立完备的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监控文件完整; 积极开展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公开课、观摩课,建立题库,考核的分析总结; 作业全批全改,有评语; 经常与学生沟通,收集意见,认真研究,改进教学。 | 提供各种活动的原始记录 查阅作业试卷 | |
4.3 实 践 教 学 管 理 (0.3) | ①计划与总结,教学资料 ②实验(实训、课程设计)报告 | 0.5 0.5 | 齐全率为85%,整齐、整洁,内容规范,认真执行。 报告齐全,报告书写规范;批改认真,优秀报告存档。 | 齐全率为100%,整齐、整洁,内容规范,认真执行。 报告严格要求。 报告齐全,报告书写规范,整洁;批改认真,有评语。优秀报告存档。 | ||
4.4 考 核 方 法 (0.2) | ①理论考核 ②实践考核 | 传统考核方法 | 理论考核方法多样化,符合学生的特点; 有完备的考核方案, | |||
一级
| 指标 | 二级 指标 | 主要观察点 | 权重 | 等级标准 | 说 明 | |
| C(合格) | A(优) | |||||
5. 教 学 效 果 (0.2) | 5.1 教学 质量 测评 (0.2) | 学生对教师的测评分; 同行评价; 督导员评价 | 0.3 0.3 0.4 | 以平时教学检查相应测评分定等。 | ||
5.2 基本 理论 水平 (0.3) | ①学生平时成绩 ②期末考试成绩 ③抽查测试成绩 | 0.2 0.4 0.4 | 学生平时平均成绩≥60分; 期末考试平均成绩≥60分; 抽查测试平均成绩≥50分 | 学生平时平均成绩≥70分; 期末考试平均成绩≥70分; 抽查测试平均成绩≥60分 | 抽查人数≥总人数的25% | |
5.3 基本 技能 水平 (0.3) | ①实验成绩 ②课程设计(实训)成绩 ③抽查测试成绩 | 0.3 0.3 0.4 | 学生平时平均成绩≥60分; 期末考试平均成绩≥60分; 抽查测试平均成绩≥50分 | 学生平时平均成绩≥70分; 期末考试平均成绩≥70分; 抽查测试平均成绩≥60分 | 抽查人数≥总人数的25% | |
5.4 专 题 讨 论 (0.2) | 创新能力或应用能力 | 由专家出题(与教学内容相关)组织部分学生现场讨论,专家评价打分。也可检查学生应用计算机资源的学习能力。 | ||||
| 课 程 特 色 | 100分 | 提交专题报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