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国内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对策研究(世界遗产与旅游)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23:53:05
文档

国内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对策研究(世界遗产与旅游)

国内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对策研究资源环境学院07植保(安检)1班林涛200730200112周二晚11、12节自1987年12月,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长城、明清故宫等六处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成为我国第一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景点以来,我国已有37处景点入选为世界遗产。这些遗产传承着历经五千年风雨而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然而目前这些自然与文化瑰宝却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危机:其保护与利用现状令人堪忧。由于过度看重经济效益,各地都大力支持辖地的景区申报世界遗产,而在申报成功后,接踵而来的是景区知名度大增,游
推荐度:
导读国内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对策研究资源环境学院07植保(安检)1班林涛200730200112周二晚11、12节自1987年12月,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长城、明清故宫等六处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成为我国第一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景点以来,我国已有37处景点入选为世界遗产。这些遗产传承着历经五千年风雨而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然而目前这些自然与文化瑰宝却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危机:其保护与利用现状令人堪忧。由于过度看重经济效益,各地都大力支持辖地的景区申报世界遗产,而在申报成功后,接踵而来的是景区知名度大增,游
国内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对策研究

                                                              资源环境学院

                                                           07植保(安检)1班

                                                                  林涛

                                                              200730200112

                                                            周二晚11、12节

自1987年12月,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长城、明清故宫等六处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成为我国第一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景点以来,我国已有37处景点入选为世界遗产。这些遗产传承着历经五千年风雨而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然而目前这些自然与文化瑰宝却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危机:其保护与利用现状令人堪忧。

     由于过度看重经济效益,各地都大力支持辖地的景区申报世界遗产,而在申报成功后,接踵而来的是景区知名度大增,游客蜂拥而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些地方和领导对遗产的认识出现了严重的错误,将遗产这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完全等同于一般的经济资源而且是无成本的经济资源,以旅游价值完全取代了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于是世界遗产被当作了地方的“金字招牌”和开发商的“摇钱树”,利用力度大大超出了保护力度导致世界遗产遭受无法挽回的破坏。

闻名天下的洛阳龙门石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龙门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青山绿水,万像生辉,作为佛教艺术宝库,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然而近年来,龙门石窟却遭受了空前的危机。风化、水蚀、生物等病害始终困扰着这座具有1500年历史的石窟,龙门石窟分布在龙门东山和西山的崖壁上,两山中间隔着古老的伊河。1992年,河南省、洛阳市决定在石窟中心下游100米处设计建造橡胶坝蓄水,以恢复石窟区历史上山清水秀的美景。水坝建成,夏季高温湖水经发酵形成局部湿润的大气污染源,必将对石质造成严重腐蚀。因水坝拦水,伊河上游带来的沙石因淤积而造成石窟中心的伊河河床加高,一旦遇到洪水,人工改造的河道和淤积加高的河床难以泄洪,龙门石窟将直面危险。更加令人痛心的是一座占地500亩,包括网球场、游泳池和数幢别墅在内的四星级宾馆则修在了遗产的核心保护区内,宾馆夹在香山寺和白园(白居易墓地)是东山上的两处重要景点中间,与两景点都仅为一墙之隔。过度的开发已经使龙门石窟不堪重负,在诱人的经济效益面前,也希望当地能切实考虑一下保护措施,能让这举世罕见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存。

同样面临尴尬境地的世界遗产还有很多,如承德避暑山庄(与外八庙),由于城市用地的急剧膨胀、工业迅速发展和种植业、牧业的不合理发展导致风景区外围森林景观衰败,武列河水源骤减,山庄内山泉枯竭,昔日“自有山川开北极,天然风景胜西湖”的避暑山庄,终于沦为现代城市所包围的“孤岛”。 在“一切向钱看”的错误观念冲击下,许多早已“超载”开发的景区、景点,为了牟利,继续被当作纯经济对象而遭到破坏性开发。有的把世界遗产地当作野外游乐场和“吃喝玩乐综合体”,大兴土木,乱建索道、宾馆饭店、寺观庙宇等。“”、“鬼文化”等人造景观也纷纷进入遗产景区,破坏地形、破坏生态,导致自然风景区人工化、商业化和城市化,以及自然度、美感度和灵感度的降低,使这批传世数千年的遗产资源品位严重下降,有些遗产因“原作”严重受损甚至接近“濒危”状态。

总体看来,目前困扰中国自然与文化遗产发展与合理利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2、专项资金短缺。3、专业文物保护人才紧缺。4、国民遗产保护意识淡薄。如果能妥善解决这几点问题,相信国内世界遗产的处境会有所改观,能够更加科学合理的被开发利用。以下是我对这几点问题解决方案的建议。

1、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目前国内尚无完善健全的《遗产保》,只是在部分省份有类似的管理条例出台,如从2002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等。针对我国目前地方利益为重、管理混乱的现状,有必要尽快实施由国家统一管理的“国家战略”。主要包括:(1)改革现有的管理,建立国家遗产管理局,统一负责全国的遗产资源管理;(2)尽快出台《遗产法》,从立法给以保证;(3)建立遗产专家委员会,参与相关、法规的制定与监督。立法可以为世界遗产的开发和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严格规范遗产管理者和当地的各类行为,杜绝各种破坏遗产或存在潜在危险的行为。

2、专项资金短缺。

这几乎是国内所有世界遗产都面临的严重问题,也是各地遗产保护区内频繁出现违规建筑的罪魁祸首。虽然几乎每个景点都会收取门票,且价格高昂,但是这些收入多被当地作为财政收入挪用,用于遗产保护与修缮的经费少之又少。建议今后从以下几点拓宽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的来源渠道:一,国家应出台规定,景点门票收入的固定百分比归景点保护单位所有,用于景观保护和修缮,其余单位不得擅自挪用;二、国家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对世界遗产保护的扶持力度;三,适当开放对民间资金的利用,可以允许民间建立遗产保护基金会等非官方机构,吸纳其资金用于遗产保护;四、在合适的时机可以考虑发行“世界遗产彩票”,来筹集遗产保护所需资金。

3、专业文物保护人才紧缺。

虽然国内一些大学开设了文物保护专业,但是每年毕业生人数依然相对较少,远远低于国内的需求。加之长期以来民众普遍认为此专业较冷门,就业面窄,工作枯燥,因此难以招到优秀的人才,使得我国在该领域长期处于人才短缺状态。同时由于对传统手工艺人的关注不够,导致很多传统手艺失传,如浮雕、壁画、刺绣等依靠传统技法制作的文物,在修复时往往难以找到手艺娴熟的工匠。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首先,国家应该鼓励建立一些文物保护或考古学相关的专科院校,并在较有实力的名牌大学开设相关专业,同时加大宣传力度,端正考古学等学科在人们心中的定位和形象,也可是适当提高该领域从业人员的待遇。其次,尽快开展对文物保护相关的手工艺人的抢救性保护措施,做好对手工艺人技术的宣传和继承,必要时可以开始此方面的培训班,决不能使这些民间瑰宝失传。还有加强国际交流,聘请埃及、法国等文物保护领域较为先进的国家的高级人才来我国进行技术指导和交流,取长补短,促进我国文物保护水平的提高。

4、国民遗产保护意识淡薄。

遗产保护在国内举步维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国民遗产保护意识淡薄。包括一些地方在内的普通民众只看到眼前短期的经济效益,却忽视了遗产本身长远的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我国应加强在遗产保护方面的宣传力度,目前我国已规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遗产日”,但是基本上没有较为深入人心的纪念宣传活动。建议各地在每年“文化遗产日”当天组织一些较为有特色的宣传活动,同时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宣传力度,使他们从小形成良好的遗产保护意识。

在各景区也应该加大对游客的宣传教育,禁止在景区内做出抽烟、乱写乱画等破坏行为。培养全国人民的遗产保护意识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必须完成的工作,只有全国人民都有强烈的遗产保护意识,那些破坏遗产的行为才不会再次发生。

小结:

以长远眼光来看,从整体利益出发,遗产保护与利用之间不只存在矛盾,双方实际上存在一致性。遗产保护工作进行的好,遗产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才会持久,旅游事业才能得以持续发展;旅游业的繁荣也能够促进遗产的保护和新生。其关键在于认清遗产本质,合理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完善管理。保护好世界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后代负责,对祖国的悠久文明和大好河山负责!

文档

国内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对策研究(世界遗产与旅游)

国内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对策研究资源环境学院07植保(安检)1班林涛200730200112周二晚11、12节自1987年12月,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长城、明清故宫等六处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成为我国第一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景点以来,我国已有37处景点入选为世界遗产。这些遗产传承着历经五千年风雨而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然而目前这些自然与文化瑰宝却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危机:其保护与利用现状令人堪忧。由于过度看重经济效益,各地都大力支持辖地的景区申报世界遗产,而在申报成功后,接踵而来的是景区知名度大增,游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