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文言文。(36分)
1.(12分)默写。
(1)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所欲有胜于生者, 。(《鱼我所欲也》)
(3) ,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4)武松途径景阳冈,至酒家沽饮十八碗,此时的他,正如《江城子•密州出猎》所写的“ ”,他不听酒家有虎伤人的劝告,继续赶路,最后徒手将虎打死。
2.(24分)阅读下列诗文,完成问题。
【甲】曹刿论战(节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飞将军
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①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②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注】①络:用绳子编织成的网状物。②暂:突然。
(1)甲文选自《 》,这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 体史书。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单于素闻广贤 ②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4)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发现李广一定要让年轻人去抓他。
B.发现李广一定要让他活着回去。
C.抓到李广一定要让年轻人送过来。
D.抓到李广一定要让他活着送过来。
(5)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填空。
| 所叙之事 | 主要人物形象特点 | |
| 甲文 | ① | 军事才能卓越 |
| 乙文 | 李广被生擒后伺机逃脱 | ② |
A.甲乙两文都生动展现了古代悲壮的战争场面。
B.甲文略写战争经过是因为文章重在“论战”。
C.乙文李广逃脱的原因是他找到了残余的。
D.甲乙两文都借助对比的手法来揭示人物特点。
(7)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在对方辙乱旗靡时乘胜追击,李广“ ”,见“旁有胡儿骑善马”便马上行动,甲乙两文都给我们这样的启示:
二、现代文。(34分)
3.(16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盲盒背后的上瘾密码
岑嵘
①近几年,开盲盒突然又火热了起来。不仅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品牌,开盲盒的方式也五花八门。人们为什么会对盲盒趋之若鹜?这要从我们的大脑说起。
②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奖赏机制”,大脑通过释放多巴胺来奖励某些行为。这个奖赏机制非常独特,即大脑对意料之外的奖赏所释放的多巴胺,比意料之中的奖赏释放的多三至四倍。
③购买喜欢的手办固然让人高兴,但是不会有意外的惊喜。然而盲盒不同,你事先并不知道得到的是哪一款,假如你意外得到了一款非常喜欢的手办,那么大脑就会释放更多的多巴胺来奖励这个行为。
④抽到喜欢的手办令人惊喜,但这个事情又是如何让人上瘾的呢?这同样和多巴胺有关。
⑤人们通常认为多巴胺是一种快乐剂。在如愿以偿或者收获意外惊喜的时候,多巴胺会产生一种不可抑制的内部快感。然而多巴胺的作用还远远不止这些,它还会激励我们去捕捉这些回报。
⑥人类对不可预见的事件有一种预测的成瘾性,当我们精心研究后,会认为自己发现了某种“规律”,例如在某个时间段、某个地区出现某种盲盒的概率很大。在你迫不及待地拆开盲盒后,正好印证了你发现的“规律”——你得到了某个稀缺的“隐藏款”,这就是我们大脑的本能,我们既不可能关闭这个功能,也不可能赶走它们。大脑中的某个专门模块会驱使人们去探索某种模式和关系,即便根本不存在这种模式和关系。
⑦我们的大脑之所以会形成这种期望,是因为自然界中的很多事物的确是遵循某种规律模式的,比如闪电出现之后,雷声便会如约而至;大雪也常常预示着丰年的到来。
⑧然而很多事情并不存在规律,比如彩票的中奖号码、股票的涨跌、盲盒的好坏,但是我们的大脑却不习惯“随机”,通过多巴胺的助推,大脑会积极寻找规律,再现从前愉快的一幕,这就是所谓的“瘾”。
⑨对意外收获的期待,对寻找规律的渴望,这些都是我们的本能。因此,这件事情本身并不存在对和错,就看发生在哪里。博物馆推出盲盒系列,让我们对传统文化着迷;每一本不期而遇的好书就是一件盲盒,我们会在书中遇见一个全新的世界;通过望远镜探索星空,发现未知的行星让我们兴奋不已……这一切,出自我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是不停地花钱买盲盒,对新奇的网络游戏着迷,却会让我们走向事情糟糕的一面。
(1)第⑦段加点的“这种期望”在文中具体指
(2)纵观全文,“盲盒背后的上瘾密码”是:
① ②
(3)下列对最后一段理解有误的一项
A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B表达了对盲盒的辩证看法和自己的态度倾向。
C希望人们更多地通过盲盒去了解神奇的自然。
D希望人们不要因着迷网络游戏而花钱买盲盒。
(4)下列文字可放在哪一段后面?请简要说明理由。
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假如我们成功地尝试某种新的打猎技巧,走上一条新的小径,在树林中发现大片浆果,多巴胺会让我们不断产生尝试这些行动的冲动,甚至是强烈的渴望。我们的大脑鼓励我们打破常规,去尝试全新的捕猎技巧和觅食模式,去接受更大的风险。
4.(18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那些残缺都成金
明前茶
①千辛万苦淘来的明清茶器或酒器,或者从祖传老屋里寻到了有意思的老陶瓷,上面有了裂纹和缺口,就再也没有使用和欣赏的价值了吗?
②小邓拿出的金缮作品让我们眼前一亮:那些残缺都散发出流动浮漾的金辉。深色碗碟上,用来拼缝残片的金线,如同劈开夜空的闪电,又如同被落日余晖镀亮的大树交缠在一起,抓紧夜色变浓前的最后一刻激烈舞蹈;浅色杯盏上的金线,就像被朝阳照亮的金色小河一般,潺潺流淌;最妙的是杯口碗口的补缺,多是一些半圆形的金片,被用来拼缝的金线托举着,好像一两片金色的新荷,弯弯曲曲钻出来,带着说不出的鲜妍之气,浮漾在水酒之上。
③残缺的老陶瓷们,因为伤口处的描金、贴金和镶金,忽而焕发出别样的美。
④这门金缮手艺,小邓完全是自学的。几年前,他在日本旅行时,看到过金缮作品,放在二手杂货店里售卖。一个原本只有一万日元的粗茶碗,因为精细而天衣无缝的金缮修补,价格上升到五万日元,还深受藏家喜爱。在杂货店里做现场修补的师傅说,这世间有多少完美无缺的人生?有了残缺就妄自菲薄,可不是内心完满的标志。金缮这门手艺不是去遮掩残缺,而是有意识地突出它、放大它,让它成为伤口上长出的新花新叶,有这样的审美态度,你才会对不完美的人生生出感念。
⑤因为在日本,金缮也是爷传孙、师授徒的绝密手艺,市场上买不到教授这门手艺的图书,小邓完全靠自己chuǎi mó。
⑥比如,茶碗口上整整缺失了一块瓷,必须先打磨一块形状契合的木胎“补肉”,然后在木胎上补上天然漆料。这一补漆的过程又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是用生漆调和瓦灰,让之后的漆面更好地粘合木胎;再上底漆和面漆。每一步都需要精细地打磨,难得的是打磨的过程中,手上的动作要轻快,没有丝毫的左右摇撼,这样木胎补肉方会像接上去的骨头一样坚牢。然后,最难的一步到来了:要用大漆调和桐油,为金箔和漆面之间的弥合“打金胶”。桐油让大漆的风干更缓慢、持久、均匀。当大漆将干未干之时,黏性将大大地增强,漆面上好像生出了无数拉拽的小手,可以将屏息贴上去的金箔抓牢。
⑦基本上,越是细小的裂缝越难处理。细小的长裂缝,从花瓶的瓶口往下蔓延到瓶颈、瓶肚,行至一半,往往还分出细岔。小邓用金丝来修缮时,领悟到金线的宽窄、气韵流畅十分之重要,就像书法中的勾连线条一样,“写成了楷书就嫌板滞,灵气全无;写成了狂草就过分飘忽,也与花瓶安宁稳健的形态有所不符。”
⑧想来想去,那条金线必须像行草的连笔一样有弹性、有顿挫、有呼吸。这样看似气若游丝的线,表现出破裂时千钧一发的细响,又表现出破镜重圆前的挣扎,相当考验金缮创作者的手上功夫。
⑨花这么多精力来修复一件残破的陶瓷,是因为它们有文物价值吗?不见得。送来请小邓金缮的老陶瓷,很多都是器物的主人家传的纪念品,祖母或外婆走后,留下她们当年在老家结婚时的陪嫁陶瓷,磕掉了碗口或壶把上的一点瓷,主人仍然舍不得丢弃。小邓的手艺让这些承载着家族历史的老陶瓷得以焕发青春,让后辈有机会在一茶一饭间与之相伴。
⑩那是一种契机,让漂泊的都市新生代,生出根的感觉。(有删改)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chuǎi mó
(2)阅读第②段,完成内容填写。
| 金缮对象 | 作品的具体特点 | 语言的表现力 |
| 深色碗碟 | 拼缝的金线如闪电,又如交缠的大树在激烈舞蹈 | ② |
| 浅色杯盏 | ① | |
| 杯口碗口 | 半圆的金片像新荷弯曲着钻出,浮漾在水酒上 |
(4)联系全文,下列对文章标题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伤口处经过描金、贴金和镶金的老陶瓷,都成了金色的物品。
B.老陶瓷的伤口处经过描金、贴金和镶金,都焕发出别样的美。
C.被有意地突出、放大的人生残缺,能成为生命中别样的财富。
D.家传的残破陶瓷因金缮而让漂泊的都市新生代生出根的感觉。
三、综合运用。(20分)
5.(12分)燃情冰雪,心手相牵。为弘扬中华文化,学校开展“话冬奥•品文化•谈感想”活动。
(1)如图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小明要对会徽进行相关解说,你认为至少应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①
②会徽的主体造型
③
(2)开幕式倒计时二十四节气画面,以诗词相配,体现了中国式浪漫。老师要求根据一年中节气变化的先后顺序,对下列诗句进行排序,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
①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②落絮游丝三月候,风吹雨洗一城花
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④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
⑤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
⑥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
A.②③①④⑤⑥
B.③②①④⑥⑤
C.②③④①⑥⑤
D.⑤③②④①⑥
(3)为增加气氛,开幕式后10个数字的倒数速度要加快,所以最后十个画面没有配上诗词“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为选合适的诗词,同学间产生了争论,请你评判:
小明:可用“枯藤老树昏鸦”。
小亮:不对,应该用“霜降碧天静”。
你:
6.(8分)和历届奥运会不同,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没有光芒四射的明星,主角是生活在当下中国大地上的普通“中国人”。他们神情庄重地传递国旗,步伐矫健,充满自信……
假如以下名著中的人物也能收看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这段场景,你觉得最为感慨的会是谁?请结合他的相关经历,并以其口吻,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内心独白。
A唐僧(《西游记》)
B祥子(《骆驼祥子》)
C范进(《儒林外史》)
D藤野(《朝花夕拾》)
四、写作。(60分)
7.(60分)题目:相携而行
要求:
(1)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不得抄袭。
2022年上海市松江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教师版
一、文言文。(36分)
1.(12分)默写。
(1)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所欲有胜于生者, 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
(3)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4)武松途径景阳冈,至酒家沽饮十八碗,此时的他,正如《江城子•密州出猎》所写的“ 亲射虎 ”,他不听酒家有虎伤人的劝告,继续赶路,最后徒手将虎打死。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和语境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断肠人在天涯(重点字:涯)
(2)故不为苟得也(重点字:苟)
(3)山光悦鸟性(重点字:悦)
(4)亲射虎
2.(24分)阅读下列诗文,完成问题。
【甲】曹刿论战(节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飞将军
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①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②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注】①络:用绳子编织成的网状物。②暂:突然。
(1)甲文选自《 左传 》,这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 编年 体史书。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单于素闻广贤 一向,向来,平素
②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 好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4)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D
A.发现李广一定要让年轻人去抓他。
B.发现李广一定要让他活着回去。
C.抓到李广一定要让年轻人送过来。
D.抓到李广一定要让他活着送过来。
(5)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填空。
| 所叙之事 | 主要人物形象特点 | |
| 甲文 | ① 长勺之战的经过及战后曹刿论取胜原因 | 军事才能卓越 |
| 乙文 | 李广被生擒后伺机逃脱 | ② 沉着机智,骁勇善战 |
A.甲乙两文都生动展现了古代悲壮的战争场面。
B.甲文略写战争经过是因为文章重在“论战”。
C.乙文李广逃脱的原因是他找到了残余的。
D.甲乙两文都借助对比的手法来揭示人物特点。
(7)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在对方辙乱旗靡时乘胜追击,李广“ 佯死 ”,见“旁有胡儿骑善马”便马上行动,甲乙两文都给我们这样的启示: 做任何事情,要善于观察,并抓住最好时机及时行动。
【分析】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土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乙】李广派遣卫尉做将军,出雁门关抗击匈奴,匈奴庞大,把李广的打败了,活捉了李广。匈奴单于一直听说李广贤德,有命令说:“抓到李广一定要让他活着送过来。”匈奴骑兵捉到李广的时候,李广正生病,于是匈奴骑兵就把李广用网装起来,让他卧在网中,并将网栓在两马之间。行进了十几里之后,李广装死,偷瞄到旁边有个匈奴男子骑了一匹好马,李广跳起来骑到马上,把那个匈奴男子推下马去,抢了他的弓,策马向南跑了数十里之后碰到他的残余,于是带领他们进入关塞。匈奴出动几百名骑兵来追赶他,李广一边逃一边拿起匈奴男子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因此得以逃脱。
【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识记。《曹刿论战》出自编年体史书《左传》。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二而衰,三而蝎”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一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匈奴单于一直听说李广贤德。素:一向,向来,平素;
②句意:偷瞄到旁边有个匈奴男子骑了一匹好马。善:好。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有:之,代指曹刿;乘,指共乘一辆战车;战,作战;于,在。句意为: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重点词:得,抓到;生致之,指活着抓回来;故译为:抓到李广,一定要让他活着送过来。
故选:D。
(5)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及人物形象。[甲]文,根据第二段“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可知,曹刿能够准确把握作战与追击的时机,思虑周全,体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其所叙之事是长勺之战的经过(首段) 及战后曹刿论取胜原因(第二段)。[乙]文“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李广不慌不忙,装死趁机抢马夺弓,从敌人手中逃脱;可见其沉着机智,骁勇善战。
(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A.有误,甲文着重写的是曹刿准确把握作战的时机与进攻的时机;乙文主要写的是李广将军被抓后如何逃脱;两文均未详细展现古代悲壮的战争场面;
B.正确。
C.有误,根据乙文“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可知,李广逃脱的原因是装死趁机抢马夺弓,边逃边射杀追击的敌人;关键在于李广将军机智勇敢骁勇善战;而非“找到了残余的”。
D.有误,甲文通过鲁庄公不能准确把握作战与追击的时机与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曹刿进行对比,凸显曹刿的人物形象;乙文未使用对比的表现手法。
故选:B。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启示。根据乙文“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可知,李在“佯死”(装死)时,偷瞄到旁边有个匈奴男子骑了一匹好马。
曹刿在对方辙乱旗靡时乘胜追击,李广看到敌人骑的好马便马上行动,可见做事时要善于观察,抓住时机及时行动才会有好的效果。
答案:
(1)《左传》编年
(2)①一向,向来,平素;②好。
(3)鲁庄公和曹刿共乘﹣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4)D.
(5)①长勺之战的经过及战后曹刿论取胜原因。②沉着机智,骁勇善战
(6)B
(7)佯死;做任何事情,要善于观察,并抓住最好时机及时行动。
二、现代文。(34分)
3.(16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盲盒背后的上瘾密码
岑嵘
①近几年,开盲盒突然又火热了起来。不仅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品牌,开盲盒的方式也五花八门。人们为什么会对盲盒趋之若鹜?这要从我们的大脑说起。
②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奖赏机制”,大脑通过释放多巴胺来奖励某些行为。这个奖赏机制非常独特,即大脑对意料之外的奖赏所释放的多巴胺,比意料之中的奖赏释放的多三至四倍。
③购买喜欢的手办固然让人高兴,但是不会有意外的惊喜。然而盲盒不同,你事先并不知道得到的是哪一款,假如你意外得到了一款非常喜欢的手办,那么大脑就会释放更多的多巴胺来奖励这个行为。
④抽到喜欢的手办令人惊喜,但这个事情又是如何让人上瘾的呢?这同样和多巴胺有关。
⑤人们通常认为多巴胺是一种快乐剂。在如愿以偿或者收获意外惊喜的时候,多巴胺会产生一种不可抑制的内部快感。然而多巴胺的作用还远远不止这些,它还会激励我们去捕捉这些回报。
⑥人类对不可预见的事件有一种预测的成瘾性,当我们精心研究后,会认为自己发现了某种“规律”,例如在某个时间段、某个地区出现某种盲盒的概率很大。在你迫不及待地拆开盲盒后,正好印证了你发现的“规律”——你得到了某个稀缺的“隐藏款”,这就是我们大脑的本能,我们既不可能关闭这个功能,也不可能赶走它们。大脑中的某个专门模块会驱使人们去探索某种模式和关系,即便根本不存在这种模式和关系。
⑦我们的大脑之所以会形成这种期望,是因为自然界中的很多事物的确是遵循某种规律模式的,比如闪电出现之后,雷声便会如约而至;大雪也常常预示着丰年的到来。
⑧然而很多事情并不存在规律,比如彩票的中奖号码、股票的涨跌、盲盒的好坏,但是我们的大脑却不习惯“随机”,通过多巴胺的助推,大脑会积极寻找规律,再现从前愉快的一幕,这就是所谓的“瘾”。
⑨对意外收获的期待,对寻找规律的渴望,这些都是我们的本能。因此,这件事情本身并不存在对和错,就看发生在哪里。博物馆推出盲盒系列,让我们对传统文化着迷;每一本不期而遇的好书就是一件盲盒,我们会在书中遇见一个全新的世界;通过望远镜探索星空,发现未知的行星让我们兴奋不已……这一切,出自我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是不停地花钱买盲盒,对新奇的网络游戏着迷,却会让我们走向事情糟糕的一面。
(1)第⑦段加点的“这种期望”在文中具体指 去探索不可预见的事件的模式和关系。
(2)纵观全文,“盲盒背后的上瘾密码”是:
① 在收获意外惊喜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让人增添快感。
② 在收获意外惊喜后,多巴胺会激励人们去探索规律,以获更多回报。
(3)下列对最后一段理解有误的一项 C
A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B表达了对盲盒的辩证看法和自己的态度倾向。
C希望人们更多地通过盲盒去了解神奇的自然。
D希望人们不要因着迷网络游戏而花钱买盲盒。
(4)下列文字可放在哪一段后面?请简要说明理由。
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假如我们成功地尝试某种新的打猎技巧,走上一条新的小径,在树林中发现大片浆果,多巴胺会让我们不断产生尝试这些行动的冲动,甚至是强烈的渴望。我们的大脑鼓励我们打破常规,去尝试全新的捕猎技巧和觅食模式,去接受更大的风险。
【分析】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开头用近几年,开盲盒突然又火热了起来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采用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说明了盲盒令人上瘾的原因。最后,总结全文,说明不停地花钱买盲盒,对新奇的网络游戏着迷,却会让我们走向事情糟糕的一面。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结合“去探索某种模式和关系”分析,指去探索不可预见的事件的模式和关系,去发现不可预见的事件的“规律”。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①结合“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奖赏机制”,大脑通过释放多巴胺来奖励某些行为”“对意外收获的期待,对寻找规律的渴望,这些都是我们的本能”,概括为:在收获意外惊喜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让人增添快感。
②结合“然而多巴胺的作用还远远不止这些,它还会激励我们去捕捉这些回报”“对寻找规律的渴望”,概括为:在收获意外惊喜后,多巴胺会激励人们去探索规律,以获更多回报。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ABD.正确;
C.有误,“希望人们更多地通过盲盒去了解神奇的自然”于文无据。
故选:C。
(4)本题考查句子位置分析。第②段“大脑通过释放多巴胺来奖励某些行为”“这个奖赏机制非常独特”介绍了人类大脑所具有的“奖赏机制”及其特点,而该段文字则具体介绍了多巴胺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促使人们不断打破常规,尝试新的生存技能,呈现了由概括到具体的逻辑关系。从这个角度思考,可以放在第②段后面。第⑤段“多巴胺会产生一种不可抑制的内部快感。然而多巴胺的作用还远远不止这些,它还会激励我们去捕捉这些回报”介绍了多巴胺会激励人们不断通过新的尝试去收获惊喜,而该段文字“我们的大脑鼓励我们打破常规,去尝试全新的捕猎技巧和觅食模式,去接受更大的风险”则具体介绍了多巴胺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促使人们不断打破常规,尝试新的生存技能,呈现了由概括到具体的逻辑关系。从这个角度思考,可以放在第⑤段后面。
答案:
(1)去探索不可预见的事件的模式和关系。
(2)①在收获意外惊喜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让人增添快感。
②在收获意外惊喜后,多巴胺会激励人们去探索规律,以获更多回报。
(3)C
(4)示例一:放在第②段后面。第②段介绍了人类大脑所具有的“奖赏机制”及其特点,而该段文字则具体介绍了多巴胺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促使人们不断打破常规,尝试新的生存技能,呈现由概括到具体的逻辑关系。
示例二:放在第⑤段后面。第⑤段介绍了多巴胺会激励人们不断通过新的尝试去收获惊喜,而该段文字则具体介绍了多巴胺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促使人们打破常规,尝试新的生存技能,呈现由概括到具体的逻辑关系。
4.(18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那些残缺都成金
明前茶
①千辛万苦淘来的明清茶器或酒器,或者从祖传老屋里寻到了有意思的老陶瓷,上面有了裂纹和缺口,就再也没有使用和欣赏的价值了吗?
②小邓拿出的金缮作品让我们眼前一亮:那些残缺都散发出流动浮漾的金辉。深色碗碟上,用来拼缝残片的金线,如同劈开夜空的闪电,又如同被落日余晖镀亮的大树交缠在一起,抓紧夜色变浓前的最后一刻激烈舞蹈;浅色杯盏上的金线,就像被朝阳照亮的金色小河一般,潺潺流淌;最妙的是杯口碗口的补缺,多是一些半圆形的金片,被用来拼缝的金线托举着,好像一两片金色的新荷,弯弯曲曲钻出来,带着说不出的鲜妍之气,浮漾在水酒之上。
③残缺的老陶瓷们,因为伤口处的描金、贴金和镶金,忽而焕发出别样的美。
④这门金缮手艺,小邓完全是自学的。几年前,他在日本旅行时,看到过金缮作品,放在二手杂货店里售卖。一个原本只有一万日元的粗茶碗,因为精细而天衣无缝的金缮修补,价格上升到五万日元,还深受藏家喜爱。在杂货店里做现场修补的师傅说,这世间有多少完美无缺的人生?有了残缺就妄自菲薄,可不是内心完满的标志。金缮这门手艺不是去遮掩残缺,而是有意识地突出它、放大它,让它成为伤口上长出的新花新叶,有这样的审美态度,你才会对不完美的人生生出感念。
⑤因为在日本,金缮也是爷传孙、师授徒的绝密手艺,市场上买不到教授这门手艺的图书,小邓完全靠自己chuǎi mó。
⑥比如,茶碗口上整整缺失了一块瓷,必须先打磨一块形状契合的木胎“补肉”,然后在木胎上补上天然漆料。这一补漆的过程又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是用生漆调和瓦灰,让之后的漆面更好地粘合木胎;再上底漆和面漆。每一步都需要精细地打磨,难得的是打磨的过程中,手上的动作要轻快,没有丝毫的左右摇撼,这样木胎补肉方会像接上去的骨头一样坚牢。然后,最难的一步到来了:要用大漆调和桐油,为金箔和漆面之间的弥合“打金胶”。桐油让大漆的风干更缓慢、持久、均匀。当大漆将干未干之时,黏性将大大地增强,漆面上好像生出了无数拉拽的小手,可以将屏息贴上去的金箔抓牢。
⑦基本上,越是细小的裂缝越难处理。细小的长裂缝,从花瓶的瓶口往下蔓延到瓶颈、瓶肚,行至一半,往往还分出细岔。小邓用金丝来修缮时,领悟到金线的宽窄、气韵流畅十分之重要,就像书法中的勾连线条一样,“写成了楷书就嫌板滞,灵气全无;写成了狂草就过分飘忽,也与花瓶安宁稳健的形态有所不符。”
⑧想来想去,那条金线必须像行草的连笔一样有弹性、有顿挫、有呼吸。这样看似气若游丝的线,表现出破裂时千钧一发的细响,又表现出破镜重圆前的挣扎,相当考验金缮创作者的手上功夫。
⑨花这么多精力来修复一件残破的陶瓷,是因为它们有文物价值吗?不见得。送来请小邓金缮的老陶瓷,很多都是器物的主人家传的纪念品,祖母或外婆走后,留下她们当年在老家结婚时的陪嫁陶瓷,磕掉了碗口或壶把上的一点瓷,主人仍然舍不得丢弃。小邓的手艺让这些承载着家族历史的老陶瓷得以焕发青春,让后辈有机会在一茶一饭间与之相伴。
⑩那是一种契机,让漂泊的都市新生代,生出根的感觉。(有删改)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chuǎi mó 揣摩
(2)阅读第②段,完成内容填写。
| 金缮对象 | 作品的具体特点 | 语言的表现力 |
| 深色碗碟 | 拼缝的金线如闪电,又如交缠的大树在激烈舞蹈 | ② 采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陶瓷残缺处的金线或金片所呈现的流动浮漾之美,体现了小邓手艺的精湛,同时也满溢着作者对这些金缮作品的喜爱。 |
| 浅色杯盏 | ① 金线像金色小河潺潺流淌 | |
| 杯口碗口 | 半圆的金片像新荷弯曲着钻出,浮漾在水酒上 |
(4)联系全文,下列对文章标题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A.伤口处经过描金、贴金和镶金的老陶瓷,都成了金色的物品。
B.老陶瓷的伤口处经过描金、贴金和镶金,都焕发出别样的美。
C.被有意地突出、放大的人生残缺,能成为生命中别样的财富。
D.家传的残破陶瓷因金缮而让漂泊的都市新生代生出根的感觉。
【分析】本文记叙的是金缮的故事。通过具体介绍小邓学习金缮这门手艺的过程,表现了小邓对这门手艺的热爱与他的聪明与悟性。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赞美。
【解答】(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chuǎi mó——揣摩:反复思考推求。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根据第②段中的“浅色杯盏上的金线,就像被朝阳照亮的金色小河一般,潺潺流淌”可知,作品的具体特点是金线像金色小河潺潺流淌。把金线比作小河,这是比喻的修辞。小河不停流动,荡漾着水波。所以此处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金线或金片呈现出来的流动荡漾之美。静止的金线有了动态之美,突出了小邓手艺的精湛。联系作者感情可知,表现了作者对这些金缮作品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3)本题考查分析语段作用。根据第⑥段中的“这一补漆的过程又要分三步走”可知,本段详细的介绍了金缮的操作过程。联系本段中的“每一步都需要精细地打磨”“手上的动作要轻快,没有丝毫的左右摇撼”等语句可知,详细描写过程,突出了金缮手艺的精细与复杂。联系第⑤段中的“市场上买不到教授这门手艺的图书,小邓完全靠自己揣摩”可知,还表现了小邓对这门手艺的热爱与他的聪明与悟性。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赞美。
(4)本题考查对题目的理解。
A.有误。文本中并没有A项中的表述。
B.根据第③段中的“因为伤口处的描金、贴金和镶金,忽而焕发出别样的美”可得:老陶瓷的伤口处经过描金、贴金和镶金,都焕发出别样的美。
C.根据第④段中的“金缮这门手艺不是去遮掩残缺,而是有意识地突出它、放大它,让它成为伤口上长出的新花新叶,有这样的审美态度,你才会对不完美的人生生出感念”可得:被有意地突出、放大的人生残缺,能成为生命中别样的财富。
D.根据末段中的“那是一种契机,让漂泊的都市新生代,生出根的感觉”可得:家传的残破陶瓷因金缮而让漂泊的都市新生代生出根的感觉。
故选:A。
答案:
(1)揣摩
(2)①金线像金色小河潺潺流淌
②采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陶瓷残缺处的金线或金片所呈现的流动浮漾之美,体现了小邓手艺的精湛,同时也满溢着作者对这些金缮作品的喜爱。
(3)该段具体介绍了金缮的操作步骤,突出了这门手艺的精细和复杂,表现了小邓对金缮手艺的热爱和他的悟性之高。
(4)A
三、综合运用。(20分)
5.(12分)燃情冰雪,心手相牵。为弘扬中华文化,学校开展“话冬奥•品文化•谈感想”活动。
(1)如图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小明要对会徽进行相关解说,你认为至少应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① 会徽的组成部分
②会徽的主体造型
③ 会徽的寓意
(2)开幕式倒计时二十四节气画面,以诗词相配,体现了中国式浪漫。老师要求根据一年中节气变化的先后顺序,对下列诗句进行排序,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 B
①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②落絮游丝三月候,风吹雨洗一城花
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④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
⑤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
⑥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
A.②③①④⑤⑥
B.③②①④⑥⑤
C.②③④①⑥⑤
D.⑤③②④①⑥
(3)为增加气氛,开幕式后10个数字的倒数速度要加快,所以最后十个画面没有配上诗词“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为选合适的诗词,同学间产生了争论,请你评判:
小明:可用“枯藤老树昏鸦”。
小亮:不对,应该用“霜降碧天静”。
你: 我赞成小亮的观点。“枯藤老树昏鸦”过于凄凉,而“霜降碧天静”写出了霜降之后天空的澄净与清朗,更加适合冬奥会的氛围。
【分析】(1)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向大家介绍某个标志,一般应介绍这一标志的构成,即是由几部分组成的,还应介绍标志中最为突出的主体造型,最后要介绍这一标志各部分的寓意和整体寓意,所以这两空可填:会徽的组成部分和会徽的寓意。
(2)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掌握。
①句意:一阵阵的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露水从竹叶上滴下发出清脆的响声。小暑节气。
②句意:柳絮纷飞,蛛丝游动,正值暮春三月,风吹雨洗满城落花。谷雨节气。
③句意: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落下,无声地滋润着春天万物。雨水节气。
④句意:桂花树开花的夜半时分,萤火虫漫天飞舞的亮光照亮了一片夜空。大暑节气。
⑤句意:厚厚的冰面没有丝毫的裂纹,太阳出来的时间很短,阳光寒冷。大寒节气。
⑥句意:秋风把家家户户的落叶扫在一处,大雁不远万里迁移到南方。寒露节气。
根据一年中节气变化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序应为:③②①④⑥⑤。
故选:B。
(3)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枯藤老树昏鸦”意为: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虽然也符合霜降的景物特点,却过于凄凉,不符合冬奥会各国运动员欢聚一堂的氛围。“霜降碧天静”意为:九月霜降,碧天澄静。表现了霜降之后高天澄净与清朗,更加适合冬奥会的氛围。所以应赞成小亮的观点。
【解答】(1)①会徽的组成部分
③会徽的寓意
(2)B
(3)我赞成小亮的观点。“枯藤老树昏鸦”过于凄凉,而“霜降碧天静”写出了霜降之后天空的澄净与清朗,更加适合冬奥会的氛围。
6.(8分)和历届奥运会不同,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没有光芒四射的明星,主角是生活在当下中国大地上的普通“中国人”。他们神情庄重地传递国旗,步伐矫健,充满自信……
假如以下名著中的人物也能收看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这段场景,你觉得最为感慨的会是谁?请结合他的相关经历,并以其口吻,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内心独白。
A唐僧(《西游记》)
B祥子(《骆驼祥子》)
C范进(《儒林外史》)
D藤野(《朝花夕拾》)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置身于观看奥运会开幕式的场景中,从题干给出的四个人物中,选出一个你认为此时最为感慨的人物,结合他的相关经历,并以其口吻,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内心独白。言简意赅,表达清晰,符合名著内容或主题。
【解答】答案:
示例1:我是祥子,一个生活在北平的人力车夫,曾想自食其力,拥有一辆自己的车。哪知世道艰难,我三次买车三次失车,于是彻底颓废。若是在今天,我也能像他们一样成为新中国的主人,就不会吃那么多苦了!哎!这万恶的旧社会啊!
示例2:我是范进,曾是个出身卑微的书生,为了出人头地,将所有的青春耗在科举上,不愿通过劳动养家糊口。可几十年屡试不第,直到54岁才中举。在这之前,我和家人饱尝饥寒,受尽凌辱。如今中国富强,人民幸福,我若生活在当下,就不会吃那么多苦了!
示例3:我是藤野,当年鲁迅来到仙台学医,备受日本学子欺凌。我摒除民族偏见,真诚教导,帮他修改讲义、解剖图,希望他学成后能报效他那积弱积贫的祖国。如今中国强大了,每一个中国人都是那么的自信,我真为他们感到高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