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 A.海洋生态系统 | B.森林生态系统 |
| C.农田生态系统 | D.生物圈 |
| A.在碎屑上滴碘酒 | B.取碎屑在火焰上燃烧 |
| C.在碎屑上滴碘酒,将碎屑在白纸上挤压 | D.将碎屑倒入清水中 |
| A.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 B.分解有害物质,净化环境 |
| C.将生物遗体分解为无机物 | D.为各类生物提供化学能 |
| A.生态系统可大可小 |
| B.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
| C.动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 |
| D.任何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
| A.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乙→甲→丁→丙 |
| B.在该食物链中生产者是丙 |
| C.若某一有毒物质进入该食物链,则体内含该有毒物质最多的是乙 |
| D.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增加,可能引起的后果是乙和丙的数量都增加 |
| A.枯叶蝶停在树上像枯叶 | B.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颜色而变化 |
| C.仙人掌的叶退化成针形 | D.蚯蚓活动使土壤更肥沃 |
| A.害虫 | B.阳光 | C.水分 | D.温度 |
| A.制定计划 | B.得出结论 | C.提出问题 | D.作出假设 |
| A.乌鱼←鲫鱼←螺蛳 | B.水草→鲫鱼→乌鱼 |
| C.乌鱼←水草←草鱼 | D.水草→草鱼→鲫鱼 |
| A.温度 | B.阳光 | C.水 | D.氧气 |
| A.大树底下好乘凉 | B.干旱使粮食减产 |
| C.鱼儿离不开水 | 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
| A.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
| B.H7N9病毒能繁殖后代 |
| C.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
| D.生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
13 . 滨海县是中国著名的何首乌之乡,位于黄河故道入海处的特质土壤中生长的何首乌,具有“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髭发”之功效。请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何首乌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因此,可推测何首乌属于____植物。该种植物花具有的主要结构是____。从进化历程上看,它比苔藓植物发生____(早/迟)。
(2)何首乌种植中易发生叶斑病,是由某些杆菌引起的。这些杆菌的生活方式属于___(寄生/腐生)。
(3)何首乌还会遭受蚜虫侵害。蚜虫又称蜜虫、腻虫等,属于同翅目蚜科,同翅目蚜科含107属2280 种,从生物分类上看,种、目、科、属等级从高到低的排序是___。
| A.种目科属 | B.目科属种 | C.科目属种 | D.种属科目 |
14 . 如图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根据图回答问题。
(1)在该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是_____。图有_______条食物链,它们相互交错构成_______。图中的生产者是_______,消费者是 _____。
(2)该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除了图中的生物外,还应包括_______和_______,它们属于_______。
(3)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一营养级的是_______ ,如果过度捕猎狐狸和鹰,则可能导致_______ 和 _______ 大量增长,结果最终会使_______遭到破坏,草原生态系统会严重失衡。
(4)由于大量垃圾的排入,该草原生态系统遭到污染,该食物网的生物出现有毒物质中毒现象,你认为在“草→兔→鹰”这条食物链中,污染在_______体内不断富集,使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
三、实验探究题
15 . 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行,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鼠妇很快就爬走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某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将他探究活动的过程写完整.
(1)提出问题: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吗?
(2)作出假设:_____。你假设的依据是_____。
(3)制订实施探究的方案:在铁盘内放上一薄层湿土,一侧盖上不透光的厚纸板,另一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在铁盘两侧处各放5只鼠妇,观察鼠妇的行为,这样在盒里就形成了_____和_____两种环境,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如果在铁盘两侧各放1只鼠妇,能否得出准确的结论?_____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该同学对上述实验重复了5次,结果如下表。
| 环境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第四次 | 第五次 |
| 明亮 | 0只 | 1只 | 2只 | 0只 | 2只 |
| 阴暗 | 10只 | 9只 | 8只 | 10只 | 8只 |
(5)结论:_____。
参
一、单选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二、综合题
1、
2、
三、实验探究题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