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并且地大物博,南北气候条件不同,事物的构成和发展反映了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不同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惯,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食品品种。中华民族注重“天人合一”,形成了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追求由感官而至内心的愉悦为旨要的特点,注重食品的色、香、味、以、形,导致食品加工过度,丧失了原材料的天然味道和营养。特别是对某些原材料的盲目推崇,导致了现代人的饮食误区,例如对野生动植物的偏好等。
本文由于论题新颖,没有现成资料加以借鉴,所以耗费大量时间,通过众多渠道收集资料。通过参阅文献,综合业界各方面观点,结合本人在大学期间所学知识及星级酒店中餐厅的实习经历,运用分析、归纳、综合的方法对中餐食材配送专业化进行研究。
1.中餐食品原材料的变迁
食品原材料是指能食品加工过程中所使用的一切原材物料。中国历来地大物博、历史悠久,食品原材料的地区差异性很大。
1.1中餐食品原材料的历史变迁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餐食材一共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
1.1.1 食品原材料的发现期
中国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及其文化遗迹相当丰富,最著名的有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化石等。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人类要与形体和力量上远远超出自己之上的许多动物搏斗,庞大的犀牛、凶猛的剑齿虎,都曾经是人类的腹中之物。其他温顺柔弱的禽兽,还有江河湖沼的游鱼虾蚌,就更是逃脱不了这些原始“饥民”的搜寻了。除动物而外,古人类更可靠的食物来源是植物,是长在枝头、结在藤蔓、埋在土中的各类果实和野蔬。
中国古代将栽培谷物统称为五谷或百谷,主要包括稷(粟)、黍、麦、椒(豆)、麻、稻等,除了麦、麻外,都有了7000年以上的栽培史。原始农耕的发展,同时还使得家畜饲养业产生了。家畜中较早驯化的是狗,由狼驯化而来。中国多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有狗的遗骸出土,年代可早到距今近8000年。农耕部落最重要的家畜是猪,驯化成功的年代与家狗基本相当。中国传统家畜的“六畜”,即马、牛、羊、鸡、犬、豕,在新石器时代均已驯育成功,我们当今享用的肉食品种的格局,早在史前时代便已经形成了。
1.1.2 食品原材料的丰富期
随着原始时代饮食的产生和初步发展,中国饮食到了三代、秦汉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表现在食物原料方面,便是丰富多样,五彩缤纷。
首先表现为粮食作物已成为日常食源,三代时作为粮食作物的五谷已备,除了此前已得到广泛种植的黍、稷、粟外,麦、梁、稻、菽等已在人们日常食物中占有较大比重。
其次是蔬菜和水果的丰富。《诗经》、《尔雅》、《山海经》中记载了大量的陆生蔬菜和水果。西汉时张骞通使西域,从西方传入了蒲桃(葡萄)、胡桃(核桃)、无花果、石榴、西瓜、哈蜜瓜等。而江南还有甘蔗、荔枝、龙眼、槟榔、橄榄、香蕉、椰子等。可见后代一些常见的水果,此时已初具种类。
第三是动物性食物在饮食中的地位日渐重要,这些食物主要靠畜牧和狩猎获得。此时捕鱼业也有很大发展,据专家鉴定,殷墟出土的就有鲻鱼、黄颡鱼、鲤鱼、青鱼、草鱼、赤眼鳟等。而池塘养鱼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调味品方面,两汉时已普遍开始使用和食物植物油,当时除麻籽油、菜籽油,还有胡麻油、大豆油等。各种调料的发现和利用,为烹饪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一时期的自然调味品有盐、梅子、蜜、姜。人工调料有酒、酱、醢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食物原料,主要记载于《齐民要术》中。这一时期,粮食作物品种的极大丰富,如当时小米就有三十八种,大米有十三种,糯米有十一种,并培植出了甘薯。
唐代刘恂的《岭表录异》一书中记录了唐代当时南方的饮食原料,其中以水产类最为丰富。
1.1.3 食品原材料的变化期
两宋一直到元明清,可以说是中国饮食原料结构的较大变化期。
首先作物品种的不断增减更替,小麦、小米、高粱成为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麻籽逐渐由全食变成了油料,大豆、绿豆、扁豆、豌豆等豆类作物,随着豆制品的发展,成为了主副兼用的粮食。
其次是人工培育蔬菜瓜果的日渐增多,而食用野菜日渐绝迹。同时数百年来陆续从域外引进的菜花、丝瓜、黄瓜、苦瓜、南瓜、辣椒等,大大地丰富了中国饮食的原料和味道。此外肉类原料中,此前的野禽野兽已逐渐被家禽所代替。
第三,花卉类原料进入饮食原料的行列,参与了饮食的制作,各种花卉可以入茶、酿酒,如茉莉、玫瑰、芍药、蔷薇、茱萸、玉兰、菊花、金银花、桂花、腊梅花、百合花、桃花等。花卉还可以用来制作各类糕饼饭粥,美味佳肴、制酱,甚至可直接食用。
1.2外来食品原材料的影响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但是,随着与域外国家交流的频繁,中国没有的作物如玉米、花生、马铃薯、辣椒、番茄等传入中国,对传统饮食的结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例如玉米,它原产于美洲。根据各省通志和府县志的记载,玉米最早传到我国的是广西,时间是1531年,玉米的迅速发展,是在十八世纪下半叶以后。玉米在全国各省区都有栽培,产量远远超过谷子,仅次于小麦,而居粮食作物的第三位。玉米既是粮食,又是重要的饲料,对谷食和肉食的影响之大,难以估价。
在国民的意识里,玉米一直是粗粮,是大米和小麦等精细谷类的替代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少的人把玉米当主食食用。玉米已不再作为主食出现在餐桌上,更多的是以爆米花等休闲零食的身份出现。现在,玉米成了饲料的主要原料。
还有辣椒,它原产于南美洲的墨西哥、秘鲁等地。虽然辣椒传人中国只有短短的400年时间,但这种洋辛香料很快红遍全中国,将传统的花椒、姜、茱萸的地位抢占,花椒的食用被挤缩在花椒的故乡之一四川盆地内,茱萸则几乎完全退出中国饮食辛香用料的舞台,姜的地位也从饮食中大量退出。
随着辛辣文化的发扬光大,辣椒逐渐成为普通百姓餐桌不可或缺的一道菜品。辣椒影响着一个区域的饮食口味,特别是在长江中上游的辛辣重区,包括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重庆、陕西南部等地区。
1.3南北方食材的差异
长江与黄河之间的秦岭、淮河是我国的东部地区的一条南北方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两侧。无论在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以及农业生产、人民习俗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
同我国南方相比,北方为暖温带气候,降水较少,粮食作物为小麦、谷子、高粱等旱作物。主食以面食为主;蔬菜以白菜、土豆、萝卜为主,水果主要有苹果、梨、葡萄、杏、西瓜等。
我国南北方的饮食习惯不同,以主食为例,南方人爱米饭,北方人喜面食。其实,这与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同有关。我国南方的气候高温多雨、耕地多以水田为主,所以当地的农民因地制宜种植生长习性喜高温多雨的水稻。而我国北方降水较少,气温较低,耕地多为旱地,适合喜干耐寒的小麦生长。所谓“种啥吃啥”,长此以往,便养成了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
2.中餐食品原材料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物流的通畅,食品原材料的品种变得更加丰富。毫不夸张的说,现代人所能够选择的食品种类之多是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普通国民对“吃”的要求更高,不仅仅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开始关注菜品的意、形、养等延伸方面。
2.1当代国民的饮食结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我国国民饮食结构有了很大的提高,已处于温饱型向营养型过渡阶段。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饮食结构中,谷类食物的摄取量已由占总热量的80%,下降到60%~70%;动物性蛋白质由8%上升到12%;脂肪由13%上升到22%。但是由于我国正处在向小康生活水平过渡阶段,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目前我国的饮食结构与理想的平衡膳食还有相当一段距离。据分析,在我国人民的饮食中,谷类食物约占饮食总热量的60%~75%,蔬菜和薯类约占13%~35%,鱼、肉、蛋及豆类占10%~15%。
总体说来,我国国民的饮食结构具有以下特点:以植物性食品为主,动物性食品为辅,动物蛋白和豆制品食物摄入量偏少,奶类和乳制品摄入不足。
2.2食材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2.1肉类食材的大量食用
美国教授菲利普·费尔南德斯·阿莫斯图在他的《食物的历史》一书中指出:当一部分人开始掌握比他人更多的食物资源的时候,食物就成为社会阶层的分化器,成为阶级的标示、衡量社会等级的尺度。
中国古代一直以农耕为主,植物性食料为主的饮食结构使普通百姓对“肉”产生了强烈的渴求。时至今日,在食材极度富足的前提下,人们开始无限度的追求肉食,满足自己压抑了上千年的愿望,这样不仅打破了长久以来的饮食习惯,更改变了人类的营养结构,过度的肉食,意味着血液中胆固醇含量的增加。而少食水果和蔬菜,有直接影响到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
2.2.2珍奇食材在中餐中的使用
人们在能力范围内使用最好的食物,因此被富人钟爱的食品就成了社会上那些有志者、自负者以及伪君子用来炫耀的食物。于是,一股盲目的求奇、求珍、求野、求贵的“饮食风尚”出现。
高级中餐宴席历来以食用珍稀野生食品资源为主,中国人口基数如此之大,食用人群
哪怕只有极微小的比例,也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将珍稀资源消耗殆尽。因为这些珍稀资源的再生速度肯定比消耗速度慢得多,更何况许多珍稀资源已经到了灭绝的边缘。比这种“消耗”更具危险的是,社会风气还在误导一些消费者。拿食用珍稀野生食品资源当成一种身份、地位和的象征,从而形成一种所谓的“奢华时尚”,受到许多人的羡慕、追捧,更有甚者,成为一些人的“饮食理想”。
2.2.3食材搭配失调,营养结构失衡
由饥饿时代迅速跨入饱食时代。数万年人类在饥饿条件下形成的摄食经验,继续在饱食时代实践,必然造成了今天的生活方式疾病迅速蔓延:糖尿病、肥胖症、高发的心血管疾病、过敏体质、癌症等,越来越多的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中国目前状况,“吃好”的观念非常落后,和营养不沾边。北京居民每天平均的植物油摄入量是83克,超过了营养学会推荐的25克多少倍。几十年来中国营养专家的调子很褊狭,我们国家也有推荐的营养膳食结构图,也有营养专家制定每日膳食,但是影响非常有限。
3.科学选择食材,平衡膳食
我国具有悠久的饮食文化传统。《黄帝内经》认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种“四五”结构的养生饮食法,与现代科学饮食所推行的“平衡膳食”法的内涵是相一致的。
而1997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也是一部继承祖国饮食优良传统,又有创新的膳食纲要,其基本原则是饮食多元,谷食为主,肉类适中,豆类为佳,多吃蔬菜,适量水果,三餐平衡,合理搭配,酸碱适中,清淡少盐,清洁卫生,不要过饱,戒烟少酒。
从我国的传统饮食理论到当代的科学饮食纲要,都要求人类的饮食结构要合理而不偏食,营养比例要平衡而不失调。坚持以素为主,荤素结合,才能满足人类健康长寿的总体需求。
3.1中国居民膳食宝塔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是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结合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特点设计的。它把平衡膳食的原则转化成各类食物的重量,并以直观的宝塔形式表现出来,便于群众理解和在日常生活中实行。
平衡膳食宝塔共分五层,包含我们每天应吃的主要食物种类。宝塔各层位置和面积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类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应占的比重。谷类食物位居底层,每人每天应吃300~500克;蔬菜和水果占据第二层,每天应吃400~500克和100~200克;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位于第三层,每天应吃125~200克(鱼虾类50克,畜、禽肉50~100克,蛋类25~50克);奶类和豆类食物合占第四层,每天应吃奶类及奶制品100克和豆类及豆制品50克。第五层塔尖是油脂类,每天不超过25克。
平衡膳食宝塔提出了一个营养上比较理想的膳食模式。
3.2我国国民膳食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居民膳食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能科学合理地把握摄入的食品原材料的结构和数量。在结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城市居民的畜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2002年每人每天油脂平均消费量由1992年的37克增加到44克,脂肪供能比达到35%,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30%的上限;谷类食物供能比仅为47%,明显低于55%~65%的合理范围。
二.城乡居民钙、铁、维生素A等微量元素普遍摄入不足。如每人每天钙的平均摄入量为391毫克,仅相当于推荐摄入量的41%。
三.城市居民蔬菜的摄入量明显减少,绝大多数居民仍没有形成经常进食水果的习惯。城市居民每人每天蔬菜的摄入量由1992年的319克,降低至2002年的252克;2002年水果的每日人均摄入量为45克,虽比1982年的37克略有增加,但人均每日仍不足一两。
在摄入食物的数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摄入的热量大大超过身体每日代谢所需的热量,多余的热量被身体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因而超重与肥胖的人数迅速增加。
3.3不同人群的食材平衡策略
目前我国的营养现状是: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同在,贫困病于富裕文明病并存。
3.3.1饮食缺乏型人群
对于农村和城市中的低收入居民来说,日常实际的饮食与平衡宝塔相比,有很多食物处于缺乏状态。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导致了国民体质的下降。对于不可或缺的食品原材料,应做到有目的的加强饮食摄入。
例如奶制品的严重缺乏。有数据证明,西方发达国家人均年消费牛奶200多公斤,而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牛奶才25公斤。由于牛奶喝的少,中国人普遍缺钙。为了改变这一局面,2006年4月23日总理在考察奶牛养殖基地时说:“我有一个梦,让每个中国人,首先是孩子,每天都能喝上一斤奶。”因此在2006年底,由农业部牵头、七部委共同参与的“学生饮用奶计划”正式在我国启动,“一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口号的提出,关系到中国国民体质的强壮。
3.3.2饮食过度型人群
所谓的饮食过度型人群,是指极少数的上层阶级。由于财富和地位的原因,使得这部分人群拥有极端的奢侈饮食。他们过度追求精品,选择奇、珍、野、贵的食材,疏忽了饮食的平衡搭配。
对于该类型的人群,首先应该改变他们的思想,建立正确的饮食观念。是他们认识到科学饮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改变奢侈、浪费的饮食观念。提倡绿色、文明饮食观。
3.4平衡膳食,建立营养的饮食结构
以日本为例,传统的日本饮食以米饭为主,拌以酱菜、咸菜、腌制的海鱼。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重视国民基本生活中的三餐质量,同时培养了大批营养专业人员,对国民尤其是孕产妇、婴幼儿、青少年等提出了科学的膳食营养计划,并大力开展营养科普宣传,在中小学设置营养卫生课程。因此,从19793年起,日本国民的膳食逐渐从大米、腌鱼的单纯型转向以鱼、肉、蛋、水果、小麦、蔬菜、油脂为主体的混合型。到了1979年,他们的饮食已达到了理想的营养平衡状态。动物蛋白质与豆制品的大量摄入,提高了国民的身体健康,平均身高增加,平均寿命延长,新一代人的体力与智力都大大超过了前辈。
3.4.1的立法保障
我国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旨在保证健康饮食的法律法规,通过国家的监管职能来怪凡膳食平衡。例如19年我国修订了第一个膳食指南,1996年中国营养学会及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共同组织了中国膳食指南专家委员会,该委员会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和资料论证工作,对原有的膳食指南进行了修改,同时对指南进行了量化,并设计了“平衡膳食宝塔”。1997年新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由营养学会常务理事会发布。这个指南的发布,给中国居民的日常饮食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3.4.2各级媒体的宣传作用
新闻媒体被称作是“的咽喉”,的宣传代表了的观点。所以,应该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导向,对良好的饮食习惯加以弘扬。通过媒体的报道,指出不良饮食习惯将会导致的严重后果。
3.4.3营养师的观点指引
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一批自称为“营养师”的人群。他们有的是资深学者,有的是专业医师,但是他们的工作都是一样的。凭借自身的专业优势,给社会大众提供饮食指导,倡导营养健康的饮食观念。因此,应该让这些营养师把科学、合理的饮食观念通过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告知大众,针对不同类型的人群作出适当、科学的指导,为全社会成员的生活行为提供正确的指引。
3.4.4餐饮企业主动履行企业公民责任
2006年,中国餐饮业市场活跃餐饮消费实现历史性的跨越。全年零售额首次突破一万亿元人民币大关,达到10345.5亿元,同比增长16.4%,居民外出就餐率持续上升。在这种情况下,餐饮企业的责任重大。餐饮企业应该提供健康、安全的食品,对就餐者提供专业、科学的饮食搭配建议,共同建立膳食营养平衡体系。
4.全社会的食材专业化配送的建立
正是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建立一个食品原材料的专业化配送体系,是实现膳食平衡、营养的一个手段,并且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所谓的全社会食材专业化配送,是指农户、专业农业初加工公司与餐饮企业、超市等销售企业联盟,形成种养、加工、销售的一条龙经营格局。
4.1建立食材专业化配送的意义
4.1.1健康饮食,合理搭配
在食材的选择阶段,有意识的做到荤素结合、营养搭配。这样,提供给消费者符合营养需要的半成品食品原材料。杜绝一些野生动植物、珍稀动植物的消费。同时还能改善居民的饮食习惯,达到决横膳食的目的。
4.1.2有效控制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正式因为这种“从农田到餐桌”的模式,食品原材料的安全得到了极大的保障。食材从一开始的种植、饲养开始,便加强了安全管理,对质量也有了更好的控制。因此,实行这种全社会的食材配送专业化,可以将更安全、质量更高的食材提供给国民。
4.1.3降低成本,提高社会生产率
我们往往会遇到这种场景,为了配菜需要一棵葱,却不得不买一捆葱,最终的结果就是造成了食材的重复浪费。而专业的配送机构,正是将主配料的分量按照菜品的不同搭配好,这样不仅使不同的食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而且降低了成本。餐饮企业、超市等销售企业能够掌握消费市场的第一手资料,准确了解市场需求动态,从而使农户及时根据市场需求改变种养结构,使得自己种养出的农副产品实现销售最大化,提高社会生产率,降低农产品销售滞压带来的损害。
4.1.4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食品原材料的专业化配送,节约了现代量的时间。现代生活讲求“时间就是金钱”,在分秒必争的今天,挑选购买食物会占用居民大量的时间。而食品原材料的配送,正是免去现代人去菜市场的辛苦,干净、卫生的半成品更是大大的简化了食品的加工过程,摆脱繁杂的厨房工作。使现代人能够更专心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4.2当前市场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当前市场上,已经有一些先遣者看到了食材配送的巨大潜在消费市场。通过对青岛各大超市进行的实地调查,现状如下:
1).在佳士客、麦凯乐等中高档商场中,搭配好的半成品摆放在货架上,不时有顾客挑选采购;而在利群、家乐福等大众超市里面,则基本看不到加工好的半成品出售;
2)出现的半成品集中摆放在冰柜中,低温保证了品质;包装比较严密,避免了生、熟制品的交叉污染;
3)市场上已经出现的品种过于单调,消费者的选择余地比较小;
3)超市的半成品以自己加工为主,食品的安全性能没有保障;
通过调查,得出以下结论:食材的配送专业化拥有巨大的潜在市场,是一个很有潜力的新兴行业。但是品种过于单一,而且安全没有保障。用料的选择和清洗、搭配过程中的卫生问题是消费者最关注的方面。
4.3肯德基的成功配送模式
1987年11月12日肯德基作为第一家“洋快餐”进入中国,它在北京前门开设第一家餐厅可谓是中国快餐行业的开山之作。20年的时光冉逝,肯德基已成为中国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快餐“双冠王”,现在除了自治区之外,肯德基已遍布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0多个城市。肯德基如今在中国的开店速度达到历史最快水平:平均2天1家新店。
肯德基在中国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它建立的统一的原料配送系统。目前肯德基采用的鸡肉原料100%全都来自国内,85%的食品包装原料都由国内的供应商提供。肯德基的供应源本地化主要有两大措施:第一是国内供应商的规模化。肯德基采取积极的措施使得其分布在全国27个城市和地区的25家鸡类供应商如今基本都成为国内鸡类行业中的佼佼者。例如山东诸城市对外贸易集团公司(全国最大的县级外贸集团公司)与当地70%的农户建立了产销联系。第二是国外供应商本地化。肯德基一直积极鼓励尚未进入中国的国外供应商在中国当地建厂,在过去的几年中肯德基促使17个原来依靠进口的产品达到了本地化。例如美国蓝威公司在中国的农业生产上投入巨资以开发土豆和玉米增高产量的方法。
4.4原材料配送产业链
通过以上调查,借鉴肯德基的成功配送模式,结合中国现实情况,提出建立由农业生产基地、初加工企业和销售企业这三个行业共同组成的产业链。
4.4.1农业生产基地
农业生产基地是食品原材料的生产环节,在这一环节中,要注意对原材料的品种选择和培育。提供适应食品产业在品种、品质、规格等方面要求的原料。主要的原材料分为植物和动物两个品种。首先,对于植物性的食品原材料,选种是关键。根据地区的特点以及市场的需求,选择适宜本地区水土、气候、环境的优良品种,精心种植。在种植过程中加强管理,减少农药的使用,创造绿色的食材。其次,对动物原材料的培育过程中,注重人性化饲养,提供营养饲料。
4.4.2初加工企业
食品原材料的初加工企业包括面粉厂、肉类动物屠宰厂等对食材进行初加工的企业。这些企业承担着对食材的第一道加工,经过加工的食材直接通过配送进入餐饮企业的厨房。因此,该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它根据餐饮企业的具体要求,对食材进行初加工。例如对生猪,经过屠宰、清洁后,分割成不同的部位,根据具体菜肴的需求,进行分类包装。由于此环节主要针对生、活动物,因此加工过程中的清洁、卫生工作特别重要。
4.4.3销售企业
这里所指的销售企业,不仅仅指菜市场、超市等传统的食品原材料销售商,还包括向大众提供餐饮成品的餐饮企业。销售企业应随时掌握消费者的心理,及时将市场动态提供给农户和初加工企业。在自身的管理上,要做到好对半成品的质量控制,及时处理过期变质的半成品,避免其流入市场造成更大的危害。
4.4.4配送连接
在该产业链中,除了三个产业机构外,还有一条配送链。这条配送链将食品原材料从一个环节递送到下一个环节,是三个个体称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配送环节应注意时效,尽最大可能将新鲜的食材运送到产业链的下一环节。在运送的过程中,注意储存,保证食材的新鲜度与清洁度,避免运送污染。
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分析,我们能够发现,食品原材料的选择关系到众多社会问题。在食品原材料极度丰富的今天,我提倡建立由农业生产基地、初加工企业和餐饮企业这三个行业共同组成的产业链。产业链的建成可以形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这样不仅能降低餐饮消费成本,提高餐饮质量,还可以间接提高社会运转效率,达到平衡膳食营养,强壮国民体质的最终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 飞利普·费尔南德斯.食物的历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120
[2]尤金.N.安德森. 中国食物[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8
[3]胡晓鹏. 中国食品加工业的竞争力与发展出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45
[4]萧野. 餐饮店经营管理300问答[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98
[5]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3,57
[6]葛竞天,田克勤.食品营养与卫生[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102
[7]杜莉. 中国饮食文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139
[8]包大跃.食品安全危害与控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74
[8]高胜普. 食品安全体系的建立与运作[J].经济师,2006年第12期,20
[9]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1997
[10]李士靖. 二十一世纪的东方食品[J].食品工业科技,1999年增刊
[11]梁建文. 食品加工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研究[J].山西食品工业,2005年第1期,23
[12]许诘,宗可宝. 浅论食品企业发展趋势[J].粮油食品科技,2004年第2期,3
[13]王卓.SARS给餐饮业的反思[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4期,47
[14]王洪宝.我国餐饮市场十大趋向[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8期,38
[15]励建荣.中国食品工业的现状及其发展战略[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1年第7期,34
附录
附图一 中国居民膳食宝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