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本指标 | 序号 | 评 价 标 准 | 分值等级 | 自评 | 评审 | |||
| A | B | C | D | |||||
| 组织建设 | 1 | 有分管领导,教研组有近三年发展规划及规划落实的具体措施。 | 4 | 3 | 2 | 1 | ||
| 2 | 分管领导深入教研组,参加教学教研活动。 | 4 | 3 | 2 | 1 | |||
| 3 | 中心学校有科学、有效的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有详尽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和制度。 | 4 | 3 | 2 | 1 | |||
| 4 | 建立教研组长(学科组长)职责制,有健全的教研组管理制度和评价激励机制。 | 4 | 3 | 2 | 1 | |||
| 5 | 教研组(含教师个人)每学期工作计划齐备,计划内容充实,期末有较高水平的工作总结。 | 4 | 3 | 2 | 1 | |||
| 教研条件 16% | 6 | 中心学校有专用科组办公场地,有网络交流平台及学科教学资源。 | 4 | 3 | 2 | 1 | ||
| 7 | 学科教研组活动有时间保障和必须的经费保障。 | 4 | 3 | 2 | 1 | |||
| 8 | 学科专业教师齐备,学科教研组长有一定的学术水平、教学经验和威望。 | 4 | 3 | 2 | 1 | |||
| 9 | 教研组教师举止端庄,注重仪表,组内团结,有协作精神。 | 4 | 3 | 2 | 1 | |||
| 教研活动 12% | 10 | 教研组每学期教研工作有中心,有重点,有研训内容,集体备课每月不少于两次,并有较为详细的记录。 | 4 | 3 | 2 | 1 | ||
| 11 | 积极承担县、市级以上教研活动,组内相互听课、评课,教研气氛浓,每学期教研组在校际间研讨、视导不少于4次,每人听评课30节以上,讲示范公开课不少于1节。 | 4 | 3 | 2 | 1 | |||
| 12 | 重视课堂教学过程跟踪和质量监控,能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写成教育叙事或案例分析,每人每学期1篇。 | 4 | 3 | 2 | 1 | |||
| 13 | 深入研读教材,了解学生,能就本学科进行试卷命题。 | 4 | 3 | 2 | 1 | |||
| 教学活动 | 14 | 教学目标具体、明确,教学活动面向全体学生。 | 4 | 3 | 2 | 1 | ||
| 15 | 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手段恰当,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德育渗透,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注重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 4 | 3 | 2 | 1 | |||
| 16 | 倡导学生参与性、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分析与讨论能较好地解释或解决问题。 | 4 | 3 | 2 | 1 | |||
| 17 | 学生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喜悦和成功的体验,并在各自的基础上都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能力。 | 4 | 3 | 2 | 1 | |||
| 教研质量 12% | 18 | 教研组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指导学生获得县、市级以上各类竞赛的奖励。 | 4 | 3 | 2 | 1 | ||
| 19 | 教师参与学科教学及教学技能评选获奖。 | 4 | 3 | 2 | 1 | |||
| 20 | 教研组培养出省、市、县级学科带头人或名师人数多。 | 4 | 3 | 2 | 1 | |||
| 21 | 近三年教研组成员每年有论文(教学设计或教学案例)在县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奖。 | 4 | 3 | 2 | 1 | |||
| 22 | 教研组有自己的科研(教研)课题,并已取得一定成果,教师对课堂教学实践问题有自己的探索和认识。 | 4 | 3 | 2 | 1 | |||
| 教研组 特色 8% | 23 | 教研组内教师不断开拓教改思路,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在市内有一定影响。 | 4 | 3 | 2 | 1 | ||
| 24 | 教研组在县内有一定影响或示范效应的教研成果。 | 4 | 3 | 2 | 1 | |||
| 25 | 教研组开发设计了校本课程,老师乐教,学生乐学,形成了特色。 | 4 | 3 | 2 | 1 | |||
| 合 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