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传染病
2、Prion传染性蛋白粒子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
• 朊病毒 朊毒体 朊毒 朊粒
3、感染infection
4、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
5、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谱):①病原体被清除
②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 仅有免疫应答
(甲肝、乙脑、结核)
③显性感染/临床感染 组织损害、病理改变
(流行性出血热、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
④病原携带状态 乙肝、伤寒
⑤潜伏性感染 不排出病原体
(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疾、结核)
6、致病力pathogenicity
①侵袭力invasiveness 侵入、生长、繁殖
②毒力virulence
exotoxin 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霍乱弧菌
endotoxin 伤寒杆菌、志贺菌
③数量quantity
④变异性variability——致病力变化:卡介苗、肺鼠疫
7、感染过程中的免疫应答
①变态反应——特异性
结核菌素实验(PPD)
②保护性免疫
非特异免疫: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
特异免疫:体液——细菌
细胞——病毒、真菌
8、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入侵门户、机体内定位、排出途径
9、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①直接侵犯——溶组织阿米巴、脊灰
②毒素作用
内毒素:LPS
外毒素:破伤风、肉毒杆菌、霍乱
③免疫机制
免疫抑制:麻疹等病毒
免疫破坏:HIV
变态反应:III-肾综合征出血热、IV-TB
10、病理生理反应
①发热——内源性致热原:IL-1、TNF、IL-6、IFN→PGE2→体温中枢
②代谢变化(分解代谢↑)——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11、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人兽共患病(zoonosis)鼠疫、钩体病、布鲁病
12、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①传染源3+1:患者、隐性感染者 、病原携带者 、受感染动物
②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
虫媒传播:疟疾、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
血液体液传播
水平传播——垂直传播(宫内10-20%、分娩、哺乳)
③人群易感性
13、传染病的特征:病原体(pathogen)
传染性(commucability)
流行病学特征(epidemiologic feature)
感染后免疫(postinfection immunity
14、病程发展的阶段
①潜伏期:检疫工作的依据
②前驱期:非特异性甚至缺失
③症状明显期:存在顿挫型
④恢复期:可残余病理、生化改变及传染性
15、发热的处理
①<38.5℃ 不退热
②≥38.5℃ 药物:中医+NSAIDS+糖皮质激素
物理:冰袋、酒精
乙醇→乙醛→乙酸
双硫仑样反应 ↑
头孢霉素,甲硝唑
③≥39℃ 血培养
16、管理传染源
病人——及时上报(6/12)
甲类(强制管理):鼠疫plague,霍乱
乙类(严格管理):SARS、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丙类(监测管理)
接触者——检疫、密切观察、药物预防/预防接种
病原携带者——治疗、教育、调整岗位、随访观察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病毒性肝炎
1、病原体
HAV-HEV √
CMV、EBV、HSV ×
肝损伤为主、2大指标 肝功异常→黄疸、3大症状 疲乏、食欲减退、厌油
2、HAV/HEV
急性感染(显性感染)
消化道传播→季节性→暴发流行
3、HBV/HCV/HDV
血液传播→散发性/家庭聚集性
慢性经过(隐性感染)
重型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
4、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
粪口传播为主
日常生活接触
甲型肝炎:水生贝类如毛蚶等
戊型肝炎:饮用水污染
甲型肝炎输血传播:偶见
(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丙型肝炎)
血液体液传播——HCV
生活上的密切接触
母婴传播(垂直传播)——HBV家族聚集
性接触(唾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为血液体液传播的特殊形式
吸血昆虫:缺乏充足的证据
5、易感性与免疫力
普遍易感
甲型肝炎:≤6个月婴儿不易感
不同HCV病毒株之间不存在交叉免疫
抗-HCV、抗-HD IgG并非保护性抗体
6、流行特征
散发性发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
暴发流行: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
季节分布——甲型肝炎:秋、冬季
戊型肝炎:雨季或洪水后
乙、丙、丁型肝炎:季节分布不明显
7、急性肝炎
临床表现:急性甲型肝炎
黄疸前期(5~7日)
起病急
发热乏力象感冒
消化症状更突出
纳差、厌油、恶心、呕吐、上腹痛、肝区痛、腹泻、尿色加深
黄疸期(持续2~6周)
热退黄疸现,症状有所减、肝大有压痛
恢复期
黄疸消退,症状消减,肝脾回缩,肝功能恢复正常
持续2周至4个月
总病程约2~4个月
有症状的急性乙型肝炎
亚临床型乙型肝炎
8、慢性肝炎
轻度:病情较轻,症状不明显,生化指标仅1~2项轻度异常
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重度:有明显/持续肝炎症状,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或肝脾肿大,无门脉高压,白蛋白≤32g/L、胆红素≥85.5 μmol/L、PTA40%~60%(三项之一)
9、重型肝炎(肝衰竭)
分期:根据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亚急性肝衰竭和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
早期:
①极度乏力,明显厌食、腹胀等严重消化道症状;
②黄疸进行性加深(TB≥171μmol/L或每日上升≥17.1μmol/L);
③有出血倾向,30%<PTA≤40%;
④未出现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
中期:肝衰竭早期表现基础上,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以下两条之一者:
①出现Ⅱ度以下肝性脑病和/或明显腹水;
②出血倾向明显(出血点或瘀斑),且20%<PTA≤30%。
10、淤胆型肝炎(毛细胆管炎型肝炎)
急性淤胆型肝炎起病似急性黄疸肝炎,但症状轻
慢性淤胆型肝炎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础上发生
黄疸深,消化道症状轻;皮肤瘙痒,大便色浅。
TBIL↑↑,DBIL↑;ALT及AST升高不明显,PTA>60%,γ-GT/GGT,ALP/AKP,TBA,CHO↑↑
11、肝炎肝硬化
根据肝脏炎症情况分为两型
活动性肝硬化:有慢性肝炎活动的表现,常有转氨酶升高、白蛋白下降。
静止性肝硬化:无肝脏炎症活动的表现,症状轻或无特异性。
12、临床表现:各型肝炎特点
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起病缓,常无发热
丙型肝炎:黄疸发生率及ALT升高程度较乙肝低,但慢性化达50-80%,常见肝外表现
甲型肝炎/戊型肝炎:发热常见
戊型肝炎:淤胆症状及病情较甲型肝炎重,尤其是妊娠后期
丁型肝炎—coinfection: 少见,与HBV同时感染,病情轻,5%转为慢性
superinfection:在HBV感染基础上感染HDV,病情重,70%转为慢性
13、小儿肝炎
急性肝炎:黄疸常见,甲型肝炎为主
隐性感染多见:易成为无症状HBsAg携带者
重型肝炎中急性重型肝炎相对常见
14、老年肝炎
急性肝炎以戊型肝炎较多见
黄疸常见,黄疸深,时间长
淤胆多见
重型肝炎比例高,病死率高
15、妊娠期肝炎
妊娠期肝负担加重,故症状较重,特别是妊娠后期
消化道症状较明显,产后大出血多见
16、并发症:肝性脑病
I——精神症状性格、定向力、计算力↓、睡眠倒错
Ⅱ——神经症状扑翼样震颤、腱反射↑、肌张力↑
Ⅲ——昏睡呼之能应
Ⅳ——昏迷腱反射×
17、治疗原则——尚缺乏特效治疗
充分休息、合理营养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避免饮酒、过劳及使用损肝药物
用药宜简不宜繁
18、对症支持治疗:降酶药物
∙甘草酸类以组织学改善和ALT/AST稳定双降为特点
∙联苯双酯以ALT降低为特点,而对组织学改善和AST降低不明显,且ALT反弹率高
∙双环醇以ALT/AST稳定双降为特点
∙水飞蓟素类的抗炎保肝作用以解毒为主,兼ALT /AST稳定双降
非特异性护肝药:维生素、还原型谷胱甘肽、肝泰乐等
退黄药:茵栀黄、苦黄、腺苷蛋氨酸、门冬氨酸钾镁等
急性肝炎
AHA AHB AHE:对症及支持治疗。
孕妇和老年人AHE:按较重肝炎处理
AHC:尽早抗病毒治疗
慢性肝炎
一般治疗:合理休息、饮食、心理平衡
对症治疗:保肝、降酶、退黄
抗病毒治疗 :α干扰素 、利巴韦林、核苷类似物
免疫调节治疗:胸腺肽、香菇多糖等
抗肝纤维化治疗:丹参 冬虫夏草
19、抗病毒治疗的目的
抑制病毒复制,降低传染性
减少肝细胞变性坏死,改善肝功能,提供生活质量
最大限度的抑制肝纤维化,减少或延缓肝硬化、肝衰竭和HCC的发生。
20、CHB抗病毒治疗的目标
终极目标:HBsAg血清学转换
阶段目标:HBeAg血清学转换
初级目标:HBVDNA阴转(低于70-1000copies/ml)
21、CHB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
HBV DNA≥105 拷贝/ml (HBeAg阴性者为≥104 拷贝/ml)
ALT ≥2×ULN - 如用干扰素治疗,ALT应≤10×ULN
- 血总胆红素水平应<2×ULN
ALT <2 ×ULN -肝组织学:Knodell HAI ≥4,≥G2, ≥ S2
22、CHC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
只有确诊为血清HCV RNA阳性的丙型肝炎患者才需要抗病毒治疗(HCV RNA≥103)
ALT正常或轻度升高患者,只要HCV RNA阳性也可治疗
23、抗病毒治疗疗效影响因素
肝炎活动(ALT异常) >肝炎静息者
HBV DNA低水平>高水平者
基因型:IFN疗效A>B>C>D;非1b>1b
病程:病程短者>病程长者;无肝硬化者>肝硬化者
性别:女性>男性
年龄:成年期感染>幼儿期感染
24、α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禁忌证
血清胆红素升高>2ULN
失代偿性肝硬化
自身免疫性疾病
有重要脏器病变
25、α干扰素抗病毒治疗不良反应
•类流感综合征,通常在注射后2~4h发生;
•骨髓抑制,表现为粒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减少;
•失眠、轻度皮疹、脱发
•神经精神症状如焦虑、抑郁、兴奋、易怒、精神病
•少见的不良反应如癫痫、肾病综合征、间质性肺炎和心律失常等时,应停药观察;
•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风湿性关节炎、Ⅰ型糖尿病等。
26、核苷(酸)类似物仅用于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核苷类似物:
拉米夫定LAM、恩替卡韦ETV、恩曲他滨FTC、替比夫定LdT、克拉夫定LFMAU等;
核苷酸类似物:
包括阿德福韦酯ADV、替诺福韦TDF等。
27、CHB的随访检查项目
随访时间:3-6月
青年患者/HBVDNA阴性者—肝功、HBVM、HBVDNA
中老年患者/HBVDNA阳性者—肝功、HBVM、HBVDNA、血常规、肝脏超声、AFP
重型肝炎
①一般支持疗法
大便通畅:乳果糖(杜密克)
高营养、高热量、低蛋白饮食
10%GS,维生素B、C及K。
白蛋白或新鲜血浆交替
注意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②保肝治疗—门冬氨酸钾镁、还原型谷胱甘肽、前列腺素E1(PGE1)
③促进肝细胞再生—胰高血糖素-胰岛素(G-I)疗法、肝细胞生长因子(HGF)
④改善微循环:PGE1,丹参
⑤病因疗法
抗病毒药物:NUCs—用于HBV复制活跃者疗效满意
免疫调节剂:胸腺肽α1或胸腺五肽
急性重型肝炎早期可用激素
⑥腹水—排钾利尿药和保钾利尿药合用(螺内酯加速尿)
血浆或白蛋白加特利加压素配合可提高利尿效果
⑦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大多为大肠埃希菌感染
选用碳青霉烯类、头孢菌素或第三代头孢菌素加酶抑制剂
冷沉淀(含纤维连接素)可促进吞噬细胞功能,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
⑧防治消化道大出血
PPI
维生素K1/凝血酶原复合物/新鲜血浆
冰去甲肾上腺素盐水
生长抑素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需三腔管气囊压迫止血
⑨防治肝肾综合征
禁用肾毒性药物
严格入水量
大剂量速尿
小剂量多巴胺+速尿静滴
特利加压素加白蛋白
N-乙酰半胱氨酸(NAC)
血液净化疗法(CBP):CRRT
⑩防治脑病
口服乳果糖或拉克替醇
精氨酸解氨的能力有限,但可纠正碱中毒
富含支链氨基酸制剂: 早期应用疗效较佳
防治脑水肿
- 水的输入量
- 用20%甘露醇
28、治疗:淤胆型肝炎
腺苷蛋氨酸(思美泰):通过转甲基改善肝细胞膜流动性而促进胆汁分泌
熊去氧胆酸(UDCA)
激素治疗可用于难治性患者
思考题
肝炎病毒标志的意义
急黄肝和重型肝炎的早期诊断
慢性乙型肝炎与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重型肝炎的救治原则
肾综合征出血热
1、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出血热
自然疫源性疾病
由汉坦病毒属病毒引起,鼠为主要传染源
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损害、发热/休克、出血/肾损害为特征
2、传播途径
动物源性(主要)
- 接触传播:动物体液或排泄物污染皮肤或黏膜
- 呼吸道传播: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吸入
- 消化道传播:排泄物污染物或水源
虫、螨传播——革螨和恙螨通过吸血传播(尚有不同意见)
垂直传播——母→胎儿
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但多见于青壮年,感染后终身免疫
4、流行特征
地区性 主要见于欧亚,我国大部分地区可见,有相对固定的疫区
农村多,常见村庄或城镇边缘地带,尤其见于野外作业者(如看渔塘、看田、看鸭等)
季节性——野鼠型多在秋冬季(11-1,5-7),家鼠型则在春夏之间(3-5)
5、临床表现
①潜伏期:4~46日(一般7~12日),平均2周
三大症状:发热、出血、肾损害
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②发热期
共5~6日
畏寒,发热呈弛张或稽留,全身中毒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嗜睡,谵妄
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部分有腹痛
三红(面红、颈红、上胸红)即酒醉貌,结合膜、软腭充血,球结膜水肿
出血倾向(球结膜、软腭、腋下),重者见瘀斑
部分出现肾损害(蛋白尿、血尿、管型尿)
早期临床表现总结:发热面红酒醉貌
头痛腹痛眼眶痛
皮肤黏膜出血点
恶心呕吐蛋白尿
③低血压期
第4~6日出现
持续1~3日
热退后病情加重
血压↓、休克、尿少
④少尿期
第5~7日出现
少尿倾向(24h<100ml)
尿少(24h<400ml)
尿闭(24h<50ml)
尿毒症:口渴、呃逆、呕吐、舌炎、腹痛、谵妄、昏迷等、酸中毒、高钾血症、高血容量、心衰、肺水肿
出血症状(咯血、呕血、经血等)
⑤多尿期:低钾血症、代碱
⑥恢复期
6、实验室检查
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尿中膜状物(凝血块、蛋质及坏死脱落上皮细胞)
7、并发症
腔道大出血、颅内出血、心功能不全、肺水肿、ARDS、肝损害、继发感染等
8、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 野外作业及留宿史,与鼠类接触史流行季节
临床表现—发热后症状加重;三症状、三痛、三红(酒醉貌);出血;肾脏损害;五期经过
实验室检查 血WBC↑,异淋↑,血小板↓,蛋白尿,尿中膜状物等
9、治疗原则—三早一就:早诊断、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
发热期治疗:抗病毒和免疫治疗
低血压休克期治疗:液体疗法是最重要的治疗措施
原则:“缺多少、补多少、缺什么、补什么”,“不同病期,区别对待 ”
思考题
出血热的发病机制、病变和临床表现的关系
出血热的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的临床特点
出血热的早期治疗(重点是液体疗法)
出血热的实验室检查变化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
1、概述
传染源:幼猪是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易感性:普遍易感,好发于10岁以下儿童,尤其是2~6岁儿童
隐性感染率高
高度散发性,集中暴发少,家庭成员中少有同时多人发病
地区性:亚洲东部的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
季节性:集中在7、8、9三个月
2、典型临床表现
①初期:起病急、体温在1~2日内高达39~40C、头痛恶心和呕吐、嗜睡或精神倦怠、可有颈强直及抽搐、持续1~3日
②极期:高热:体温常高达40℃以上,热度、热程与病情相关
意识障碍:嗜睡、谵妄、昏迷等,程度、持续时间与病情相关
抽搐:频率、严重性与病情相关
呼吸衰竭:延脑呼吸中枢病变、脑水肿、脑疝、颅内高压和低血钠脑病等所致
(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相互影响)
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深浅反射,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肢体强直性瘫痪或肌张力增高,去大脑强直,听觉障碍,视力障碍,感觉障碍
③恢复期:体温逐渐下降、精神神经症状逐日好转
④后遗症期
3、治疗
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
护理极重要:定时翻身、侧卧,拍背、吸痰、口腔清洁、防止褥疮、防止舌咬伤、鼻饲等
把好“三关”:高热、抽搐、呼吸衰竭
重型、极重型预防性地应用抗菌药物
①高热
物理降温为主,药物降温为辅
体温控制在38℃为宜
物理降温:控制室温、冰帽、冰袋、酒精浴、冷盐水灌肠等
药物降温:阿斯匹林、消炎痛、安乃近(滴鼻)、亚冬眠等
②抽搐
去除病因
脑水肿所致者以脱水为主
因呼吸道分泌物堵塞致脑细胞缺氧者,以吸痰、给氧为主
因高热所致者以降温为主
因脑实质病变引起者,使用镇静剂
③呼吸衰竭
依引起的原因给予及时治疗
呼吸道分泌物梗阻所致者,吸痰、翻身引流、雾化吸入
脑水肿所致者用脱水剂治疗
中枢性呼吸衰竭者使用呼吸兴奋剂
血管扩张剂
气管插管、气管切开
④恢复期及后遗症处理——功能训练、理疗、针灸、按摩、高压氧治疗
思考题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鉴别诊断的意义是什么?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常见入侵途径有哪些?
细菌性、结核性、病毒性、真菌性脑膜炎的鉴别诊断。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发生机理及治疗原则是什么?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疗措施有哪些?
常见化脓性脑膜炎的抗生素选择。
艾滋病
1、由HIV所致性慢性传染病
∙ 通过性接触、血液或母婴垂直传播感染
∙ 病毒主要侵犯和破坏CD4+细胞,导致机体细胞免疫缺陷,继发各种机会性感染或肿瘤
∙“鸡尾酒疗法”: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2、切断传播途径是控制HIV感染流行的最佳方法
3、传染源:患者和无症状HIV感染者
4、传播途径
性接触传染:
血液传染:药瘾者共用针头,输注含HIV的血制品
母婴传播:胎盘、产程中及哺乳
高危人群:男同性恋者、性乱交者、静脉药瘾者、反复接受血制品者
5、不会传播HIV的途径
HIV不能通过空气、一般的社交接触或公共设施传播
与艾滋病患者及HIV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感染HIV
一般接触如握手、拥抱、共同进餐、共用工具、办公用具等不会感染艾滋病
HIV不会经马桶圈、电话机、餐炊具、卧具、游泳池或公共浴池等而传播
蚊虫叮咬不传播艾滋病
6、急性期
∙ 75%~80%的HIV感染者有发热
∙ 60%的感染者可出现皮疹,伴随乏力、恶心、纳差、头痛、肌痛、关节痛等非特异性症状
∙全身广泛淋巴结的轻度肿大,较固定、有触痛,可活动
∙ 皮疹可以是斑疹、丘疹、或痤疮样等,特别是出现在上胸背部,一般没有疼痛和瘙痒
∙ 口腔和生殖器的皮损较为常见
∙ 少数患者表现为淋巴结炎
∙ 血液中可见非典型的单核细胞,提示急性病毒活动期
∙ 病变轻微,持续3~14日,无需特异性治疗可自行缓解
7、无症状期
从HIV急性感染期延伸而来,或是急性感染期缺如直接进入本期
一般情况较好,无临床症状
对感染没有过度的易感性,也能从普通的或季节性感 染中很快恢复
8、艾滋病期
● 艾滋病相关综合征期:开始出现与艾滋病有关的症状和
●体征,直至发展成典型艾滋病的一段时期
具备艾滋病的最基本特点:细胞免疫缺陷
∙ 持续1月以上的发热、盗汗、腹泻、乏力
∙ 体重减轻10%以上
∙ 头痛、性格改变、记忆力减退、表情淡漠、乃至痴呆的神经精神症状
∙ 全身广泛的持续淋巴结肿大,直径大于1cm,无压痛、不粘连;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位淋巴结肿大(腹股沟除外);淋巴结肿大持续3个月以上
机会性感染和肿瘤:随着CD4+ T淋巴细胞的下降和病毒载量的增高,机会性感染逐渐常见,即在正常机体很少致病的有机物所引发的感染,这些发生在于免疫缺陷患者时,往往是潜在性的致瘤性的感染
10、实验室检查
一般检查:WBC、RBC、Hb以及PLT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常出现尿蛋白和肝功能或肾功能的异常
免疫学检查: CD4+T细胞减少,CD4/ CD8﹤1.0
病毒及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抗体检测
急性HIV感染的检测
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的相关检查
11、诊断
●必须是HIV抗体确认试验阳性
● HIV RNA 和 P24抗原阳性有助于诊断
●<18月龄幼儿的早期诊断
首选:HIV cDNA (PCR)
次选:HIV RNA(RT-PCR)2次
12、治疗
以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为主的综合治疗
机会性感染治疗
免疫调节治疗
对症治疗、支持治疗
13、HAART
提出时间:1996年10th国际艾滋病年会
美籍华人何大一提出
理论基础:突破3个或以上的基因屏障的突变对HIV常常是致死的
14、HAART主要药物
①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加入延长中的病毒DNA末端,使反转录酶不能识别。
AZT:骨髓抑制,严重贫血;逆转HIV痴呆
d4T:高脂血症;胰腺炎;脂肪萎缩及重新分布
3TC:副作用轻微
阿巴卡韦ABC、替诺福韦TDF、恩曲他滨FTC
双汰芝(3TC+AZT) 特努瓦达(TDF+FTC)
三协唯(3TC+AZT+ABC)
②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诱导反转录酶构象改变而失活
奈韦拉平NVP:皮疹,可致命;肝损害;导入期
依非韦伦EFV:CNS;皮疹;肝损害
③蛋白酶抑制剂(PI):抑制蛋白酶活性,使前体蛋白不能被剪切修饰为结构蛋白和酶类,而使病毒不能组装完整的病毒颗粒
利托那韦RTV:胃肠道反应重而不能耐受,作为其他PI的激动剂
克力芝(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糖脂尿酸代谢紊乱
④融合抑制剂:阻止gp41构象改变
⑤整合酶抑制剂:阻止病毒DNA整合入宿主细胞DNA
⑥辅助受体抑制剂:CCR5
14、HAART标准方案
2 NRTI+1 NNRTI/PI
2NRTI:TDF+FTC→AZT/d4T/ABC+3TC
NNRTI::EFV→NVP
PI:LPV/r
思考题
简要阐述HIV感染分期及其各期的主要临床表现
HAART的定义是什么?它的组成原则是什么?
试述我国HIV/AIDS患者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时机?
试述阻断HIV母婴垂直传播的方式和可能采取的措施
简要阐述HIV职业暴露后的治疗原则和救治流程
伤寒
1、基本病理:全身MPS的增生性反应,重在回肠下段
2、临床特征:持续发热,相对缓脉
全身中毒症状 + 肠道症状
玫瑰疹、肝脾大
WBC 酸性细胞降低or消失
3、潜伏期:10-14 d (7-23)
4、分型:五型
普通型(典型): 四期 4-5周
初期 第1周 缓起发热 非特异全身症状
极期 第2-3周 典型表现 -/+ 并发症全身 消化 神经 心血管 肝脾 皮肤
缓解期 第3-4周 症征缓解 -/+ 并发症
恢复期 第5周
5、并发症治疗
肠出血: 禁食 抗菌 止血 ; 手术
肠穿孔: 手术 禁食 抗菌 胃肠减压
中毒性心肌炎: 抗菌 小量激素
1.伤寒与一般G-菌败血症有何异同?
2.肥达反应阴性可排除伤寒? Why?
3.伤寒治疗中应注意些什么?
霍 乱(cholera)
1、流行环节
传染源 : 病人,带菌者,
传播途径: 粪-口,生活接触,苍蝇。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流行特征:地方性;季节性,周期性。
2、临床表现
潜伏期: 1-7d, 典型分三期
泻吐期: 泻吐剧, 米泔样大便,量多.持续1~2h。
脱水虚脱期: 泻吐→失水电解质,循环衰,烦躁,眼窝陷,声嘶,舟状腹,皮肤皱,代酸,肾衰,肌痉挛,低钾,2-3d.
反应恢复期: 脱水纠正,症状消,T↑,1-3d自退。
临床类型:轻型、中型、重型。
3、并发症
●急性肾功能衰竭
●肺水肿
●电解质紊乱,低血钾
4、治疗:补液疗法、口服补液、抗菌治疗、对症治疗
细 菌 性 痢 疾(Bacillary dysentery)
1、概述
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为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
病理改变:结肠的化脓性炎症。
普通型特征:畏寒、发热、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
中毒型特征:高热、惊厥,呼吸或循环衰竭。
2、传染源:急、慢性病人,带菌者。
3、传播途径:粪―口途径,食物、饮水,手、蟑螂(媒介)
4、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5、流行特征:夏秋季、儿童发病高。
6、临床表现
潜伏期:1-2天(数小时-7天)
临床类型:两期六型
急性期——普通型典型)
轻型
重型
中毒型:休克型、脑型、混合型
慢性期——慢性迁延型
慢性隐匿型
急性发作型
①普通型表现
全身症状:畏寒,发热,头痛;
肠道症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
大便情况:粘液脓血便(桃花脓),量少,次数多;
体征:左下腹压痛。
②轻型表现
全身症状:轻
肠道症状:轻,里急后重感缺乏;
大便情况:不典型,或仅带粘液;
体征:不典型。
●△注:该型常为传染源,易演变为慢性!!
③中毒型表现
症状:
体征:不同型别体征不同。
休克型:为感染性休克表现,面色苍白,四肢 冷,P↑,BP↓,严重者全身紫绀。
脑型:脑缺氧,脑水肿,甚至脑疝;烦躁,呕吐,惊厥,P↑,R↑,不规则,瞳孔不等大。
中毒性菌痢的治疗
●病原治疗:强效、速效、联合、足 量
●对症治疗:降温,镇静;
抗休克:扩容,纠酸,抗炎,解毒;
降颅压:脱水,防呼衰(甘露醇等)。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
1、脑膜炎奈瑟菌(脑膜炎球菌)
2、传染源:带菌者和流脑病人
3、传播途径:呼吸道直接传播,密切接触(对2岁以下婴幼儿)
4、易感性:普遍易感, 6月~2岁婴幼儿童发病率高
5、免疫性:感染后对本群病原菌产生持久免疫力,群间有交叉免疫,但不持久
6、流行季节:明显季节性,多发于冬春季
7、周期性:一般每3~5年小流行,7~10年大流行
8、症状和体征
①普通型
前驱期——多数病人无此期表现
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持续1~2日
败血症期——起病急;高热寒战,体温39~40℃;毒血症症状;皮肤黏膜瘀点或瘀斑
持续1~2日后进入脑膜炎期
脑膜炎期——症状多与败血症期症状同时出现
高热及毒血症症状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经治疗后2~5日进入恢复期
恢复期——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
皮肤瘀点瘀斑消失
症状逐渐好转,神经系统检查正常
②爆发型——起病急骤,病势凶险
♦休克型:循环衰竭表现突出,脑膜刺激征大多缺如,脑脊液检查大多澄清,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加
♦脑膜脑炎型:脑实质损害表现,意识障碍深,迅速进入昏迷,脑水肿甚至脑疝
♦混合型:两型临床表现同时或先后出现,病死率极高
③轻型
多见于流脑流行后期
病变轻微,临床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皮肤黏膜可有少数细小出血点
脑脊液多无明显变化
咽试子培养可有病原菌
④慢牲败血症型
极少见
多发生于成人
间歇性发热,皮肤瘀点或皮疹,关节痛
持续数周至数月
一般情况良好
反复多次血培养或瘀点涂片检查可检出病原菌
9、治疗(普通型)
早期诊断,早期就地治疗
对症治疗: 降温、镇静、脱水等
病原治疗:对病原菌敏感且能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
休克型
-尽早应用有效抗菌药物
-迅速纠正休克:扩容、纠酸、血管活性药物
-肾上腺皮质激素:短期应用
-抗DIC治疗:肝素、新鲜血、血浆及凝血酶原复合物、维生素K
-必要时强心剂
菌苗预防注射
药物预防:复方新诺明、利福平
钩 端 螺 旋 体 病Leptospirosis
1、流行病学
●传染源:鼠类、猪、犬、牛、羊、猫。
●传染途径:间接接触传播。
皮肤及黏膜,
其他接触(涉水、游泳等)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尤其青年农民及新迁入疫区者,病后获同型免疫力。
2、临床分期:4期、整个过程约2W。
潜伏期 10(2~21)天
败血症期 3天±
器官损伤期 6天±
恢复期 4天
3、临床表现
潜伏期
早期:起病后3日内-三症 , 三征
中期:器官损伤期(病后3 ~ 10日),肺、肝、肾、脑膜、肌肉等。
恢复期:起病7 ~ 10天后,多数痊愈,少数在热退后几日-半年出现迟发变态反应。
4、诊断
● 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季节,疫水接触史。
● 临床表现:早期三症三征
突出表现:淋巴结肿大,腓肠肌压痛
并发:肺出血,黄疸血,肾脏损害,脑膜脑炎,或出现“赫氏反应”。
● 辅助诊断:肝、肾功、三大常规、PT、凝溶试验
疟疾malaria
1、概述
疟原虫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传染源为患者/带虫者,由蚊传播
临床表现间歇发作的寒战、高热、盛汗及贫血和脾大
氯喹加伯喹治疗有效
2、病原学
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
3、流行病学
传染源为患者和带虫者
自然媒介传播为按蚊
人群普遍易感
感染后可获一定免疫力,但维持时间不长,可重复感染
我国疟区为黄淮江汉平原、广东及福建
夏秋季发病较多
4、临床表现
∙间日疟短潜伏期者13~15日,长潜伏期者≥6个月
∙寒战期:突起畏寒、寒战(10min~2h)
∙高热期:寒战后,体温迅速上升, ≥40℃(2~6h)
∙大汗期:大汗后体温骤降,但仍感疲乏(1~2h)
∙间歇期:在两次典型发作之间有缓解间歇期
∙三日疟为三日发作一次
∙卵形疟与间日疟相似,多较轻
∙恶性疟热型多不规则,常见弛张热或稽留热,重者可致脑型疟疾
∙疟疾的其他症状与体征有脾肝肿大及贫血
∙间日疟与卵形疟有复发三日疟与恶性疟无复发(为什么?)
诊断
典型间歇性定时寒战、高热和大汗,伴脾肿大与贫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