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代码:
课程学分:
课程总学时:
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专业必修课程,学时,学分。本课程在本专业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专业核心地位,是师范专业的必修课程,具有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方面的心理学知识和基本教师素养的作用,还具有将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学史、人格心理学、心理测量等学科知识加以整合和应用的功能。它还是学生学习课程教学法与学习辅导的先开课程,为其打下一定基础。
(二)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
本课程将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外研习和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培养和发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内容上基本按教材体系安排,适当增加或删减内容。鉴于与其它课程有交叉,部分内容做弱化处理。
各章学时分配如下:
第一章 绪论 (学时)
第二章 学习理论 (学时)
第三章 学习动机 (学时)
第四章 知识学习 (学时)
第五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学时)
第六章 学习策略 (学时)
第七章 规范学习与品德形成 (学时)
第八章 教学设计 (学时)
第九章 课堂管理 (学时)
第十章 教学评价 (学时)
第十一章 教师心理(学时)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修读本门课程后学生应理解教育和学习的本质,能理解各学派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差异,初步形成一定的学习和教学观念;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有关知识学习、规范学习和动作技能学习的知识体系,能比较深入地理解其中的核心概念与原理;了解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心理学依据。
(二)能力目标
修读本门课程后学生能用有关理论对实际教育情境和问题进行描述、分析与评价,能够根据教学理论进行简单的设计。
(三)素质目标
修读本门课程后学生应能对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及发展方向有一定认识并产生一定情感,能通过自我教育促进自己教师角色意识的发展。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课程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绪论
.学习任务
学生在本章学习中应完成听课、记笔记、预习与复习、课外阅读等任务。
.学习目标
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科体系,了解教育心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以及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的基本思想,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有一定了解。
.授课形式与学时安排
讲授,课外阅读;学时
.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特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三、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一、教育心理学诞生前的思想
二、教育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一)教育心理学的产生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三)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第二章 学习理论
.学习任务
学生在本章学习中应完成听课、记笔记、预习与复习、讨论、课外阅读、作业等任务。
.学习目标
理解学习的实质,能分辨学习行为;了解学习的类型,能举例说明各种学习;能说明联结学派对学习的解释,能举例说明学习三大定律;能用条件反射原理解释实际学习现象;能用自己的话阐述社会学习理论;能简单阐述认知学派的核心观点,能理解认知结构的特征,能说明发现学习的基本过程及其优点与局限性;能用自己的话说明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能解释信息加工过程;能阐释建构主义知识观以及这一知识观产生的背景与意义;能针对我国教育现状分析建构主义理论的实用价值。
.授课形式与学时安排
讲授,课外阅读,讨论;学时
.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学习的实质
二、学习的类型
、按学习性质分类
、按学习结果分类
、按教育目标分类
、按学习内容分类
、按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
三、学生学习的特点
第二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一、联结学习理论
、学习的实质
、学习的基本规律
二、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实验
、原理
三、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实验
、原理
四、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认知论
、交互作用论
、观察学习论
、自我效能论
第三节 认知学派学习理论
一、发现学习理论
、认知结构观
、发现学习法
二、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三、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学习阶段
第四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知识观
、学生观
、学习观
、教学观
二、建构主义思想对教学的影响
第三章 学习动机
.学习任务
学生在本章学习中应完成听课、记笔记、预习与复习、课外阅读、讨论、作业等任务。
.学习目标
理解学习动机的构成,能以自己为例说明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理解各个学习动机理论的基本内容,能对其进行一定的整合;能对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一定的教育措施。
.授课形式与学时安排
讲授,课外阅读,案例分析与讨论;学时
.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与作用
二、学习动机的种类
三、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
(一)主观因素
(二)客观因素
第二节 学习动机理论
一、强化论
二、自我效能论
三、需要层次论
四、成就动机论
五、归因论
六、自我价值论
七、目标定向论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成就动机的培养
、成败归因训练
、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外部学习动机的激发
、内部学习动机的激发
第四章 知识学习
.学习任务
学生在本章学习中应完成听课、记笔记、预习与复习、课外阅读、练习等任务。
.学习目标
理解知识与表征的关系,懂得表征的意义;能较为完整地举例说明知识学习的过程;理解知识迁移的涵义与种类并能应用促进迁移的教学方法。
.授课形式与学时安排
讲授,课外阅读,训练;学时
.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节 知识与知识表征
一、知识的涵义与种类
(一)知识的涵义
(二)知识的分类
二、知识的表征与种类
(一)表征的涵义
(二)表征的种类
第二节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一、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一)命题
(二)图式
二、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与保持
第三节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一、程序性知识的表征与种类
(一)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二)程序性知识的种类
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一)智慧技能的学习过程
(二)动作技能的学习过程
第四节 知识迁移
一、知识迁移的涵义与种类
(一)知识迁移的涵义
(二)知识迁移的种类
二、影响知识迁移的因素
第五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学习任务
学生在本章学习中应完成听课、记笔记、预习与复习、课外阅读、讨论等任务。
.学习目标
理解问题的涵义,能举例说明问题解决过程;能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理解创造性的意义,了解创造活动的心理过程;能通过分析发明家的创造经历发现培养创造性的方法。
.授课形式与学时安排
讲授,课外阅读,讨论;学时
.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节 问题解决
一、问题的涵义与问题解决过程
(一)问题的涵义与种类
(二)问题解决过程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一)刺激因素
(二)心理因素
第二节 创造性
一、创造性的涵义
(一)创造性的涵义
(二)创造性与智力
二、创造性的心理结构
(一)创造性的认知成分
(二)创造性的人格成分
三、创造活动的心理过程
四、创造性的影响因素和培养措施
(一)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二)创造性的培养
第六章 学习策略
.学习任务
学生在本章学习中应完成听课、记笔记、预习与复习、课外阅读等任务。
.学习目标
理解学习策略的意义,知道学习策略的种类;理解元认知的涵义与意义,能提高自己的元认知意识和能力;能进行一定的学习策略训练设计和辅导。
.授课形式与学时安排
讲授,课外阅读;学时
.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学习策略的涵义与特点
(一)学习策略的涵义
(二)学习策略的特点
二、学习策略的分类
三、掌握学习策略的意义
第二节 认知策略
一、精细加工策略
二、组织策略
三、复述策略
第三节 元认知
一、元认知的涵义与结构
二、元认知的意义
三、学习过程中的元认知策略
(一)计划策略
(二)监视策略
(三)评价与调节策略
第四节 学习策略的教学训练
一、学习策略教学训练的原则
二、影响学习策略教学训练的因素
(一)学生因素
(二)教师因素
三、学习策略的教学训练模式
(一)课程式教学训练模式
(二)学科渗透式教学训练模式
(三)交叉学习式教学训练模式
第七章 规范学习与品德形成
.学习任务
学生在本章学习中应完成听课、记笔记、预习与复习、课外阅读、讨论等任务。
.学习目标
了解规范、纪律的涵义,理解品德的涵义与结构;懂得自觉纪律的涵义,了解自觉纪律的表现;能举例说明规范学习与品德形成的过程,充分理解其复杂性;能运用道德教育原理分析案例和提出措施。
.授课形式与学时安排
讲授,课外阅读,讨论;学时
.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规范与品德的涵义
(一)规范的涵义
、规范的涵义
、规范与纪律
(二)品德的涵义
二、品德的特点与结构
(一)品德的特点
(二)品德的结构
三、自觉纪律
(一)自觉纪律的涵义
(二)自觉纪律的特征
第二节 规范学习与品德形成的过程
一、规范学习的过程与影响因素
(一)规范学习的过程与特点
(二)影响规范学习的因素
二、品德形成的过程
(二)品德形成过程的理论
(三)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
第三节 道德教育心理
一、说服的心理学原理
二、榜样示范的心理学原理
三、奖励与惩罚的心理学原理
第八章 教学设计
.学习任务
学生在本章学习中应完成听课、记笔记、预习与复习、课外阅读等任务。
.学习目标
了解教学设计全过程及一般模式;能对给出的不合要求的教学目标进行修改;能进行一定程度的教学任务分析,了解几种教学方法,懂得教学媒体应用的要求。
.授课形式与学时安排
讲授,课外阅读,训练;学时
.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教学设计的涵义与种类
(一)教学设计的涵义
(二)教学设计的种类
二、教学设计的意义
三、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
第二节 教学目标设计与任务分析
一、教学目标的涵义和功能
(一)教学目标的涵义
(二)教学目标的功能
二、教学目标分类
三、教学目标的表述技术与要求
(一)教学目标的表述技术
(二)教学目标的表述要求
四、任务分析
(一)任务分析的涵义
(二)任务分析的方法
第三节 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
一、影响教学方法选择的因素
二、几种主要教学方法的比较
(一)讲授法
(二)讨论法
(三)自习法
三、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
(一)影响教学媒体选择的因素
(二)教学媒体的运用
第九章 课堂管理
.学习任务
学生在本章学习中应完成听课、记笔记、预习与复习、课外阅读、讨论等任务。
.学习目标
理解课堂的特征与管理效果的体现,了解课堂管理方式,理解影响课堂管理因素对实际管理产生的作用,能根据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分析案例。
.授课形式与学时安排
讲授,课外阅读,讨论;学时
.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课堂与课堂管理
一、课堂与课堂管理
(一)课堂的特征
(二)课堂管理的作用
二、课堂管理效果的体现
三、课堂管理方式
第二节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一、班级特征
、年级与性别特征
、班级风气
、班级人际关系
二、课堂性质
三、教师
、教师领导方式
、教师人格特征
、课堂管理能力
四、学生
、兴趣
、认知能力
、人格与心理健康水平
第十章 教学评价
.学习任务
学生在本章学习中应完成听课、记笔记、预习与复习、课外阅读等任务。
.学习目标
理解教学评价的意义,能说明各种教学评价的特点,理解标准化评价的基本指标和技术要求。
.授课形式与学时安排
讲授,课外阅读;学时
.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教学评价的涵义与种类
(一)教学评价的涵义
(二)教学评价的种类
二、教学评价的作用
第二节 教学评价的方法
一、标准化评价
二、非标准化评价
第十一章 教师心理
.学习任务
学生在本章学习中应完成听课、记笔记、预习与复习、课外阅读、反思等任务。
.学习目标
理解角色的涵义,了解教师角色的结构;理解威信的涵义以及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因素;能对照理论分析自己的素质结构;理解教师成长的意义,懂得促进教师成长的方法,能提出促进自我成长的措施。
.授课形式与学时安排
讲授,课外阅读,自我反思;学时
.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师职业角色与威信
一、教师职业角色
(一)角色与职业角色
(二)教师职业角色的结构
(三)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与培养
二、教师的威信
(一)教师威信的涵义与作用
(二)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因素
(三)教师威信的树立
第二节 教师职业素质
一、教师职业的特点
二、教师职业素质的构成
(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
(二)教师职业观念与信念
(三)教师职业知识与技能
(四)教师人格特征
第三节 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教师专业成长阶段
二、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
(二)教学设计
本课程针对本专业方向特点,注意与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与方法的区别,着力培养学生的教育观念和基本的教育思路,不局限于具体理论的和知识。同时考虑到本专业方向大部分学生将来的考研目标将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为学生的需求服务。
四、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课程内容的安排建议
由于本课程教材为考研参考书,对考研有较大帮助,因此内容上较为完整,同时尽量突出重点。
.教学形式和方法建议
以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观察、讨论、案例分析、训练等形式。
.课程作业安排的建议
作业以书面作业为主,内容包括、理论学派评价、自我测量等。
(二)教学评价
.评价的具体方式
书面作业、教育见习、考试等。
.评价的权重分配
平时作业占,考试占。
(三)教材选编
教材: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
.岑国桢.教育心理学(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美]·著,姚梅林等译.教育心理学(第七版).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吴庆麟.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路海东.学校教育心理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英] 主编、赵萍等译.小学教学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六、课程资源
利用校内网络课程平台为学生提供讲义、阅读材料、测量量表,同时展开网上讨论,利用平台布置和批改作业。
编写者(课程负责人):吴晓冬
审核者(专业负责人):
院系(部门)教学委员会主任:
年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