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2018学年度上学期
高中学生学科素质训练
高二政治期末测试题
| 题 号 | 一 | 二 | 三 | 四 | 总 分 |
| 得 分 |
1.说:“爱国主义的内容, 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来决定。有日本侵略者和希特勒的爱国主义。还有我们的爱国主义。”从哲学上理解,这段话主要是说 ( )
A.复杂的事物不只包含一个矛盾
B.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有特殊性
C.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D. 要善于抓住重点, 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2.下列看法, 符合辩证法的有 ( )
A. 和谐就是美和善
B.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C.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D. 在纯粹的光明中, 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
3.“有志者, 事竟成, 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 天不负, 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请指出蒲松龄的这幅落弟自勉联蕴涵的哲学道理 ( )
A.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B.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4.爱迪生试制白炽灯泡, 失败了1200次。有人讥讽他一事无成。爱迪生则说:“我已经有了很大的成就, 证明了1200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讥讽爱迪生的人
( )
A.不尊重事实, 不懂得主观要符合客观
B.不懂得失败与成功相反相成
C.不憧得内因与外因的辩证法
D.不懂得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5.下列判断中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的是 ( )
A.要命令自然就得服从自然 B.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C.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D.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
6.纳米技术是21世纪三大科技之一。纳米是一种很小的长度计量单位。将普通材料制成纳米量级后,就会出现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界面效应和宏量子隧道效应,从而使其物理、化学特性发生反常变化。比如铜本来是导电的,但制成纳米量级的材料后它就不导电了。纳米材料具有卓越的光、力、电、热、磁、放射、吸收等特殊功能,通过纳米技术制成的纳米复合材料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前景。要认识科技发展的这一成果,必须
( )
①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②研究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③研究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④运用推理方法,就能获得新知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共生现象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在海中寄生蟹和海葵生活在一起,海葵的毒汁是寄生蟹的义务卫士,而当寄生蟹进食时,海葵又可分享其美味食物,它们相依为命,在大海中求生存。这说明 ( )
A.世界上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联系
B.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联系的根本原因
C.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由矛盾构成的
D.统一性是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
8.有人指出,人类社会的进步,其实有两种意义上的进步。一种是以发展和延续人的体能为特征,增强人类获取自然界财富的能力。一种是以体能的滥施和欲望的膨胀为特征,达到与自然及社会成员内部的和谐相处。这两种意义的进步 ( )
①分别是满足人类的动物性与人性,即自然性与社会性需要的结果
②表明人类要保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有控制、约束自己的动物属性的社会意识和机制
③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即事物矛盾具有同一性
④是对立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具有相互控制,约束的机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规定,在公民道德建设的实施过程中,要努力营造有利于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大众传媒、文学艺术和体育活动要致力于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批判假恶丑,宣传真善美。这蕴涵的哲理是 ( )
A.人的认识是不断变化的
B.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C.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要重视事物的外部矛盾
D.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发展经济必须因地制宜,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绝不是因循守旧,我们既要按照本地特点发展经济,又要立足现有基础,努力形成新的发展优势”。据此回答10-12题。
10.上述发展经济的思路体现了 ( )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客观和主观的统一
C.整体和局部的统一 D.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11.发展经济必须因地制宜,这一要求蕴涵的哲理是 ( )
A.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B.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事物的矛盾有主次之别 D.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12.发展经济必须立足于现有基础,这是因为 ( )
A.客观条件既不能改变也不能创造
B.事物的联系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
C.客观条件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D.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13.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 ( )
A.包括了一切科学知识和结论 B.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完整体系
C.保持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 D.提供了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
14.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曾经用非常通俗的语言讲过两句话。一是“老祖宗不能丢”;二是“要讲老祖宗没有讲过的新话”。这两句话体现了 ( )
A.历史和现实的统一 B.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联结 D.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成为世界各国所关心的头等大事之一。据此回答15~16题。
15.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人为地破坏生物圈,从而会产生毁灭人类自身及其他形式生命的大灾难。这句话告诉我们 ( )
A.人的行为都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和其他社会条件的产物
B.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对自然界是灾难性的
C.人要在自然界生存和发展,总是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D.意识的力量所带来的有益于物质的成果,是意识对自然界的反作用
16.“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这一观点: ( )
A.缺少辩证法思想 B.否定了人的创造能力
C.反映了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D.把环境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17.有人提出“草原不能没有狼”,一个种群,没有天敌就会退化;一个民族,没有敌人也会产生缺乏活力的危机;人类没有“天敌”,就不能生存和发展。这个论断体现的哲理是 ( )
A.生态平衡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B.认识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两点论
C.唯物论是世界的本原和基础
D.自然性和动物性是动物的两种属性
18.现代化建设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这个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体现了 ( )
①外因和内因的辩证关系
②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③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思想方法
④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9.据有关部门研究发现,森林、绿色是美化环境不可缺少的条件。凡是环境绿化得很好的地方,劳动者的心态及精神系统能得到改善,疲劳度减轻,这些地方人的工作效率可以提高,工伤事故可以减少。这表明 ( )
①物质为精神打下基础,精神可以转变为物质
②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③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④主观与客观达到的科学统一,就能成功地改造客观世界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
20.下列在对立统一意义上使用“矛盾”这个概念的有 ( )
A.被告的自我辩护自相矛盾
B.生产和消费之间既有统一的方面,又有矛盾的方面
C.生产和消费是一对矛盾
D.我班同学和睦相处,从来不闹矛盾
21.莎士比亚说:“愚者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但真正聪明的人只知道自己是愚者。”其哲学含义是 ( )
A.已知和未知是相互依存的,知识面越窄的人,自认为不懂的东西也越少,反之亦然
B.聪慧者都是由愚蠢者转化来的
C.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D.谦虚是一种美德,是一个人由愚者转化为智者的唯一条件。
22.历史上最大的蠢事往往不是蠢人干的,而是聪明人干的。袁世凯机敏过人,智力超群,但他却干了中国历史上一件大蠢事——复辟称帝。其中包含的哲理是 ( )
A.只有蠢人才干蠢事,聪明人干蠢事是历史的偶然。
B.智与愚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C.真正聪明的人善于守拙
D.聪明反被聪明误
23.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这一方法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
①矛盾的普通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②主次盾的辩证关系
③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 ④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A.①②④ B.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④
24.列宁说:“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说:“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是因为 ( )
A.矛盾的观点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动力
B.联系就是矛盾、矛盾是推动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C.矛盾就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D.矛盾的存在既是普通的又是客观的、有条件的
25.“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一诗句中所包含的哲理是 ( )
A.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统一中把握对立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C.矛盾和事物是不可分的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大千世界,丰富多彩。事物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地区之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同和差别是正常的,也可以说是必然的。”据此完成26—27题。
26.上述材料中的论断所蕴涵的哲理是 ( )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B.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C.矛盾具有特殊性 D.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27.上述材料中的事实要求我们 ( )
A.看问题必须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B.办事情必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做工作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D.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顾全大局
“生活在同一蓝天下,有的人事业有成,有的人碌碌无为,有的人无所作为。这或许是机遇的不同,也可能是环境使然,但我相信更多的原因在自身。”据此回答28—30题。
28.题中观点承认人们在事业上的差别,符合下列哲学观点 ( )
A.矛盾普遍存在 B.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
C.抓主要矛盾 D.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29.材料中看到“机遇”、“环境”对人生的影响,实际上是承认 ( )
①联系的观点 ②发展的观点 ③外因的作用 ④内因的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30.“但我相信更多的原因在自身”,这主要表明 ( )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C.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D.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二、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31.在国际格局的变动中抓住机遇,扩大开放,有利于我国在自主的基础上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有利于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外开放也会有风险,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会趁机而入。只要坚持发展 社会生产力,确保政权掌握在人民手里,精神文明建设就在改革开放中健康发展。
请运用哲学常识分析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说明应当如何正确认识对外开放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
(2)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的?
32.某省地处边陲,气候温暖湿润,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该省经过分析认为,本省具有资源、气候区位三大优势,也有基础产业薄弱、经济结构单一、国民素质较低三大劣势。根据这种情况,该省制定了发展战略,即建立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面向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
某省制定发展战略的思路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三、辨析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33.有人认为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如孟子幼时, 其母为有利于他的成长, 就曾三次搬家,择邻而居。
3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可以概括为“世异则事异, 事异则备变”和“道之大原出于天, 天不变, 道亦不变”的分歧。
四、论述题(10分)
35.同志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总体上还没有改变。不断和发展生产力,依然是我们长期的中心任务。”
(1)上述讲话内容反映了哪些哲学道理?
(2)运用有关哲学道理,简要分析“不断和发展生产力,依然是我们长期的中心任务的”正确性。
参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B 2.D 3.D 4.B 5.A 6.A 7.A 8.D 9.C 10.D 11.D 12.C 13.C 14.B 15.C 16.C
17.B 18.B 19.D 20.D 21.A 22.B 23.D 24.A 25.A 26.C 27.D 28.B 29.C 30.A
二、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31.(1)①对外开放有利于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的经营管理方法和有益的文化知识,能够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②对外开放也给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文化垃圾的传播以可乘之机,阻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③我们既不能因噎废食,自我封闭,排斥国外优秀文明成果,也不能因为对外开放,就对西方文化全盘照搬。 3分
(2)上述材料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思想方法。一方面,任何事物都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做到既知其一,又知其二,全面的看问题。反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片面地看问题。另一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我们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只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健康发展。 4分
32.(1)在制定发展战略时, 着眼于省情, 体现了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的态度。3分
(2)在分析省情时, 既看到优势, 也看到劣势, 体现了一分为二的精神。4分
(学生若从其他角度分析和回答, 只要言之成理, 持之有据, 也可酌情给分。)
三、辨析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33.这种看法注意到外部环境对个人成长有重要作用,但夸大了这种作用,并使之绝对化,从而否定了人们的能动性。2分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3分
这说明,近朱者可能赤,也可能不赤;近墨者黑,也可能不黑,关键在于内因。3分
34.(1)这个概括不全面,它只概括了发展的观点与静止观点的对立。2分
(2)二者的分歧还包括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2分);全面的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2分);而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则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2分)
四、论述题(10分)
35.(1)讲话内容反映的哲学道理有: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事物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应当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进程,应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3分)
(2)第一,由于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因此,我们做工作应集中力量抓住主要矛盾,抓住关键,抓住中心问题。(2分)第二,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说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要解决这一盾,就必须不断发展生产力,(3分)第三,只有牢牢抓住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任务,才能清醒地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并取得伟大成就。(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