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10年第5期●《建筑构造》教学心得
黄晓曼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建筑构造是建筑学专业的必修课,也是建筑师的基本功。但这门课不仅对学生还是老师都是一座难以攻克的难关。文章通过分析课程现状、学科价值、改革必要性,根据个人的从教心得,提出几点建筑构造教学的改革措施,抛砖引玉,供同行借鉴。
【关键词】建筑构造;教学改革;综合能力
1建筑构造在建筑教育和专业领域的现状
21世纪建筑步入生态时代,先前建筑对古典美的诠释、工业化的
应用、空间的划分都已经被历代建筑大师们挥洒地淋漓尽致、惟妙惟
肖。然而,后工业时代对建筑发展方式、方向的反思提醒人们:建筑已
经回到了他最初的意图,即她的存在不是为了美丽的象征、也不图机
械的方便,顺应自然的规律、创造一个舒适的小气候,才是其本意。在
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技术类建筑学科的发展也应该与时俱进。反映到
课堂上,笔者发现学生们需要了解最新信息与教材的陈旧构成了最主
要的矛盾,学生的认识态度和兴趣也成为阻碍建筑构造教学顺利进行
的重要阻碍。据了解,在建筑设计单位,工作多年的建筑师也往往不考
虑构造节点的设计,盲目模仿一些大师的做法或引用构造图集成为普
遍现象。而近几年,国家注册建筑师考试中建筑技术类(特别是建筑构
造)科目的通过率很低,也反映了建筑设计者在学生期间对构造类的
技术课程不重视。
2课程的重要性与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密斯引用西方谚语“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God lives in the
details ),告诉我们,建筑设计中细节的重要性。而英文中“构造节点”相
应的单词是“detail ”,这显然不是个巧合。建筑构件连接工艺,直接反
应建筑的气质和品性。对于建筑设计师来说,他的成果不仅仅是平面
图和漂亮的效果图,还必须是结结实实的工程,需要多工种、多专业相
互配合,而构造设计是建筑师必须掌握的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
技术,包括建筑设备、建筑物理、新型节能技术等,已成为建筑设计的
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建筑构造是建筑与技术相互搭接的桥梁。建筑师
在建筑行业中处于龙头的地位,负责组织协调更个专业,其前提就是
对各个行业都有所了解,综合掌握这些行业对建筑设计的直接影响。
正是为此,注册建筑师考试强调一个合格的建筑师知识面广,综合能
力强。
建筑构造传统教材是建国初期照搬苏联的教学体系。如今建筑已
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教材内容陈旧,学生提不起兴趣。教材的知识
点割裂、庞杂,学生们也难以摸清头绪。传统《建筑构造》教材已无法适
应当前的市场需要,新的建筑技术成果进一步加大了课程难度,让教
师们深深感到解决此难题,非一日之功。因此,对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
进行重新调整、归纳、和整合,是指简明清晰、形成体系、便于掌握。
3改革教学的方式方法
3.1兴趣引导教育学家朱熹曾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只
有兴趣才能带动学生们的自学积极性。在课堂上,通过实例分析、比
较,引发学生思考,自主选择合理的做法,既能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又
能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补充了课堂内
容,是构造课程不再是填鸭式的灌输和枯燥的图集描绘。构造课程的
教学目的应当与培养建筑师挂钩。学生们踏上工作岗位后,能够自己
设计节点才是最终目的。因此教师要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相
互交流,自发组织学习讨论。教师则主要起到引导作用,让学生们在一
种富有创造性的气氛中上课。
3.2因材施教认清对象才能因材施教,对于建筑学的学生来说,应
当首先让他们了解,掌握这门专业知识和设计技能对他们将来从事本
行业的重要性。把行业的规范标准和原理作为课程前提,把成为合格
的一级注册建筑师所需要的建筑构造知识框架让他们了解清楚,通过
自学、动手制作模型,根据某种现象的启发设计节点等等。培养他们对
这门课的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环艺专业(或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专业)的学生,虽然普遍对数字
不太敏感,但空间想象能力丰富,可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发挥多媒体教
学的作用,多结合实例讲解和绘图作业的布置,让学生们多通过感官
接受知识信息。3.3理论联系实际建筑构造课程主要介绍建筑物的基本连接方式,注重构造理论和方法的讲解,并介绍建筑结构设计的影响因素和设计原则,注意培养学生结合其他技术课程合理选择构造方案的能力,设计出经济、实用、美观的构配件并将之结合为整体。现场教学可以大大增强学生们对构造课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例如参观施工现场、材料展室、构造实验室、模型试验室、学生作品展室等等等。磨刀不误砍柴工,让学生现场感受建筑构造的实际意义,增加他们对课程的理解程度和兴趣,比在课堂上花更多的时间灌输所谓的知识点更加有效。3.4改革方法、更新手段由于这门课程针对的往往是大二的学生,他们接触专业时间不长,学习起来往往不知该从哪下手,加之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建筑构造》又具有体系庞大、内容繁多、涉及面广、章节、构造复杂以及需要记忆大量典型构造大样、课程本身的理论教学相对困难等等问题,当在学习中遇到教材中没有的内容时,学生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都很容易受到打击和挫伤。他们往往把这门课程当作“天书”对待,糊弄完课时和学分,及格就算了事。高年级同学介绍经验时也往往把这门课程描述成枯燥无味的鸡肋。因此,对教师来说,如何把这门课变得生动变成了首要任务。我们应当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的技术手段,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够帮助学生们理解问题。另外,课后作业不仅只是画图,还应当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有关书籍并完成每周一次的读书笔记,增强对这门课的认识。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课堂知识,并帮助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增强自学能力。更重要的是,只有教师更加重视这门课,学生们才能从态度上扭转,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从而摒弃浮躁、潜心学习。3.5学而不倦、教学相长作为师者,就应当博览群书,在平时注意积累构造方面的新资料,掌握更多的信息,来用自己桶里的水灌满上课时那一碗水。学生们在课堂上的提问总是能够促使我们不断的了解新事物。为了在有限的资金和技术条件下改进教学方式,笔者查阅了许多教学论文和信息,也尝试了很多教材,2004年樊振和教授编著的《建筑构造原理与设计》不失为较好的范本。另外,在2006年建筑技术年会上,很多学校担任构造课程的教师对自己教授的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在会上他们介绍了各自的教学方式。很多学校建设了自己的构造实验室,并配合模型制作来完成教学,学生们自己设计节点,并动手制作,使他们不但从中汲取了知识,并且增强了学习的兴趣。我们可以看到,这门原本“枯燥”的学科在同行们孜孜不倦的努力之下已然迈出了一大步,在今后的发展中一定能够走的更稳更好。4小结如何搞好建筑构造的教学是一项长期、艰巨的课题,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多年来的老大难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够攻克。但可喜的是,我们的教师队伍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许多改革的实践和尝试,当然还会继续认真的进行下去。衷心的希望建筑构造课程能从刻板的状态中走出来,真正发挥它的作用,更好的完成作为辅助建筑设计课程的任务。当我们的学生走向设计岗位的时候,不再因为构造问题为难,相反,这门技术能够帮助他们插上成功的翅膀。【参考文献】[1]樊振和.从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时间看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华中建筑,2007年第4期.[2]宋佳杰.从建筑到构造.高等建筑教育,2006,3,第15卷,第一期.[责任编辑:翟成梁]○高校讲坛○1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