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设计出来的,目的在于通过强化(即奖励)而造成某种期望出现的良好行为的一项行为治疗技术。一般采用逐步进级的作业,并在完成作业时按情况给予奖励(即强化),以促使增加出现期望获得的良好行为的次数。有人认为最有效的强化因子(即奖励方法)之一是行为记录表,即要求患者把自己每小时所取得的进展正确记录下来,并画成图表。这样做本身就是对行为改善的一种强大推动力。根据图表所示的进展,治疗者还可应用其它强化因子,当作业成绩超过一定的指标时即给予表扬或奖励。此外,还可采用让患者得到喜爱的食物或娱乐等办法,通过这种方式来塑造新的行为,以取代旧的、异常的行为。为了使治疗效果得以保持和巩固,在应用这一治疗方法时,需要特别注意如何帮助患者把在特定治疗情境中学会的行为转换到家庭或工作的日常生活现实环境中来。此法的适用范围包括孤独症儿童说话,改善或消除恐怖症、神经性厌食症、肥胖症及其他神经症的行为;也可以用来改善或促进精神症病人的社交和工作的行为;在社会教育中,可用于对低能者的训练以及用于治疗某些性功能障碍等。
案例:
对教养方式不良引发孩子行为偏差的矫正——家庭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摘要:本文对心理咨询的一个案例进行了详细报告。来访者的主要问题为母亲管教方法太随意和期望值太高,造成孩子不良行为。报告的内容主要为来访者的一般资料、主诉和他人陈述、检查所见以及对该案例的诊断与评估、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的制定、咨询的过程与效果评估等。在该案例的咨询过程中,作者主要使用了认知理论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解释,让来访者家长明白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并改变管教态度及方法;运用家庭治疗和行为治疗的理论,通过儿童学习能力训练和使用“代币制”的方法进行儿童行为矫正,重塑孩子正确行为;并在此基础上,使她的性格不断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教养方式 行为偏差 矫正
一、背景资料
一般人口学资料:田某,女,7岁5个月,小学二年级。
外在表现:来访者是个小女孩,在母亲陪同下前来咨询,忽闪忽闪的大眼睛,目光不断地打量着房间里的人和物体,不时地摸着东西并看看母亲,一看就是一个小机灵鬼。母亲穿着时髦,进房间后不断地叙述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并提出各种问题。
个人成长史与自我陈述报告:田某的父母都是北方人,大学毕业后一起来杭州创业,现在杭州开了一家贸易公司。田某出生后,由于父母忙于工作,由外婆带大,还曾经在北方农村生活过一年,读小学前到杭州与父母同住。田某的父亲在家时间较少,即使在家也忙于工作,难得空闲也玩玩电脑,对孩子管得较少;母亲是孩子的主要管教者,她比较严厉,对孩子要求较高,经常加额外作业给女儿,使田某老觉得没有时间玩,也没时间出去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觉得很孤单,与以前在外婆家相比,觉得很没意思。
他人反映情况:田某母亲反映孩子情绪不稳定,经常发脾气,做事不够耐心;在家做作业磨磨蹭蹭,每天要花很多时间,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很不专心,经常要做小动作,甚至还要离开座位玩一会儿,学习效率很低。另外,很不守信用,经常说话不算话,答应的要求不遵守。
心理测验报告:瑞文测验:140分;注意力测试:正常;拜瑞的视动测试:6岁;爱丽斯的感觉统合测试:手肌力、腹肌力欠佳。
二、分析、诊断与评估:
生理心理社会因素分析:来访者目前主要的表现是情绪不稳定,易发脾气,行为出现偏差,伴有一定的躯体症状。根据她的个人生活经历以及自我陈述、家长反映的资料分析,她的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是与母亲的关系:从小由外婆抚养,与父母亲关系不够亲密,再加上母亲较为严厉,使她没有与父母亲形成良好的沟通方式,无法正确表达心里的想法,只能通过发脾气来表达。附加因素有:母亲加作业太多,随意性太强,剥夺了孩子的玩耍时间,因为害怕母亲,在父亲处又得不到支持,加上年龄较小,对生活中的压力没有很好的应对措施,过多作业对她形成心理负担和压力时,会感到心理非常难过和孤独,只能通过拖磨时间的办法来消极对待作业。
初步诊断:一般心理问题(压力导致行为偏差),学习能力不足。
诊断依据:来访者目前主要表现为情绪表达方式和行为习惯不当,没有出现其他的精神症状,躯体方面也没有异常表现。心理问题出现的时间较短,且有明显的心理社会因素,目前只表现在事件本身,没有泛化到其他方面。另外由于孩子的学习能力不足,造成孩子相对多动和作业速度较慢。
鉴别诊断:来访者没有出现精神病性症状自知力完整,社会功能并未受到影响。来访者的主要表现症状为一般的行为偏差,尚不能构成神经症和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
三、咨询过程与效果评估:
咨询目标的确立:本例来访者主要的问题是学习能力不足和家长期望值过高所形成的情绪问题,具体的咨询目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立。
认知方面:让来访者的家长明白对孩子过高要求,不但对孩子没有帮助,反而会适得其反,所以要调整目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帮助孩子塑造良好行为习惯,减轻孩子心理压力,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习惯;让孩子自己明白目前的情绪表达方式和一些错误行为是不正确的,不能解决她心理困惑和情绪不愉快。
情绪方面:教会来访者如何正确向父母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与父母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要求父母能认真听取孩子的意见,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来要求孩子,多关心孩子的情感需求,进而使孩子达到心理的松弛。
行为方面:①针对孩子学习能力不足,有目的地进行训练,提高学习能力;②运用“代币法”帮助孩子塑造良好的学习习惯。
当前的咨询目标:主要是解决孩子的情绪表达方式和提高学习能力。
长远的咨询目标:主要是认知调整和建立积极的沟通方式等。
最终的咨询目标:主要是良好的行为塑造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
咨询方案的制定:针对以上的咨询目标,在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的基础上,口头制定了以下的咨询方案。咨询最终期望能够解决来访者的具体问题,包括目前的情绪问题、引起情绪问题的认知原因和外因等。咨询师应用一定的心理学方法和原理(认知心理和行为治疗原理)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进行解释和咨询治疗,对来访者的行为问题进行行为治疗,对来访者及其家庭有疑问的进行解答和指导,同时做到职业保密原则,在约定的咨询时间内以自己的专业知识真诚、守时地为来访者提供服务。来访者及其家庭应积极地进行自我的探索、发掘自身的积极资源、配合心理咨询师并完成布置的家庭作业(认知作业、行为训练和具体事情的尝试),及时来诊并交纳每次的咨询费用。同时还约定了具体的时间和费用,总共咨询16次(具体的次数视咨询的进程决定),每次1.5小时,每周安排2次,费用每次交纳40元,心理测试费用另收。
咨询过程:结果本例来访者非常守时,每周来咨询1次(周三晚上),总共进行了16次,按咨询阶段来划分大致情况如下。
第一阶段(心理诊断阶段):这一阶段在第一次咨询即已完成,主要是在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的基础上,通过积极的倾听,内容的反映,情感反映以及询问技术等参与性咨询技术的使用,对来访者的资料进行全面的收集。进而明确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及其原因,进行诊断与评估,确立咨询的目标。同时应用认知理论和行为理论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予以解释,共同商讨并制定咨询方案。
第二阶段(学习能力训练和心理帮助阶段):这一阶段共用了14次咨询时间,每一步的咨询内容及任务完成情况如下。前期咨询(共6次)主要是学习能力训练和认知调整。具体通过接受、摄入及具体性技术等咨询技术的运用①让来访者明白在面对一定心理负担与压力时,心理很难受时,不要胡乱发脾气,这样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产生许多恶劣后果。②运用摄入技术了解到其母亲在思考问题或工作时胡乱答应来访者的各项要求,事后又失信于孩子,影响孩子的诚信意识。③帮助来访者父母认识到对孩子的沟通和诚信不够对孩子的影响—使孩子承受更多压力,行为习惯产生更大偏差。从认知理论来讲,实际上就是一种负性行为(积极关注消极后果)。让来访者家庭了解正确的沟通方式和学习方式,明白帮助孩子塑造良好行为的正确方式,表示愿意按照今天的讨论结果去调整对孩子的管教方式。同时布置回家作业,加强手肌力和腹肌力的训练,多做抛接球训练。
经过这几次咨询,来访者与父母的关系明显融洽很多。我们除了主要对来访者进行学习能力训练外还与她进行对家庭成员的谈论,了解到来访者母亲给孩子加作业太随意,不愿意看到孩子进行无目的的玩耍,咨询师对孩子的感受当即表示理解并引导来访者寻求解决方法。另一方面与家长沟通,固定每天额外的家庭作业,并配合行为矫正,要求来访者回家后每天记录评定。作业内容如下:
1、用正面的行为表述希望孩子出现的正确行为。
2、列出所有可能的选择评估方法,选择最佳方案。和家长一起发挥想象力,列出能想到的解决方法,然后进行选择评估,评估时要合理公平。
(1)制定行为评估表。
(2)制定行为记录表,提供奖励方法。请孩子签字认可。
(3)落实与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和行为矫正,来访者情绪较前愉快,自述在家中能按照咨询师的要求坚持完成每天的练习,家长也将回家作业记录交给咨询师。接着咨询师主要与来访者一起探讨了如何提高作业速度以及将心理感觉与父母分享后达到的愉悦心情。通过内容表达、共情和指导技术的使用,使来访者明白正确情绪反应和良好行为对学习的帮助,表示要听父母的指导。使来访者家长表示了解孩子的需求和良好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表示要尊重孩子,遇事与孩子协商解决。
第三阶段(结束巩固阶段):最后一次来访者全家情绪非常愉快,主要是来与咨询师汇报家里的主要情况。咨询师对整个咨询过程进行了总结,并要求来访者全家要把这次咨询过程中所做的尝试和学到的知识充分运用到生活中去(尤其是孩子的行为塑造方式和代币法,并要注意在良好行为塑造好以后代币法要注意逐渐消退,以免起反面作用),不断提高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水平。
咨询效果的评估:来访者及其家庭认为来访者的情绪问题和不良行为习惯得到了解决,还学到了很多心理学知识,如家庭沟通方式、儿童行为塑造方法、良好的家庭教养方法等,并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咨询师认为来访者及其家庭在整个咨询过程中,充分发掘了自己的潜力,积极进行自我探索,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达到了预期的咨询目标。最后心理测试的结果为:注意力测试:正常;拜瑞的视动测试:8岁;爱丽斯的感觉统合测试:较好。综合以上因素认为本次咨询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美】Sherry Cormier, Paula S.Nurius 著,张建新 等译.心理咨询师的问诊策略.第五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9,ISBN 7-5019-4485-7
2.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瑞文测验联合型(CRT)中国修订版手册 .19.6
3.任桂英等.儿童感觉统合评定量表的测试报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4:145- 1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