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句子默写
1.默写。
(1)______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2)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__________________,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4)草树知春不久归,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晚春》)
(5)杜牧在《泊秦淮》中表达了自己心忧国事,也反映了统治阶级纸醉金迷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木兰诗》中,用夸张的手法写木兰万里迢迢,奔往战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互文的手法写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基础知识综合
2.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小题。
翻开课本,你会认识许多非凡的人物,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ruì智却又鲜为人知的科学家,还有为人类奉献宝贵精神食粮的文学家……历史的星空因有众多杰出人物而生辉,又因他们的不同气质而灿烂。视名利如类土以身许国:“拍案而起,横眉怒对的手,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爱才敬才与之结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是他们的非凡气质,唤起了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者根据加点汉字写拼音
ruì ( )智 鲜为人知( )叱咤( )
(2)本文有一个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
(3)本文运用的修辞手法有______和______。
三、名著阅读
3.阅读下面名著片段,完成题目。
拉着空车走了几步,他觉出从脸到脚都被热气围着,连手背上都流了汗,可是见了座儿他还想拉,以为跑起来也许倒能有点风,他拉上了个买卖,把车拉起来,他才晓得天气的厉害已经到了不允许任何人工作的程度。一跑,就喘不上气来,而且嘴唇发焦,明明心里不渴,也见水就想喝。不跑呢,那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好歹拉到了地方,他的裤褂全裹在了身上。拿起芭蕉扇扇扇,没用,风是热的。他已经不知喝了几气凉水,可是又跑到茶馆去。
两壶热茶喝下去,他心里安静了些。茶从嘴里进去,汗马上从身上出来,好像身子已经是空膛的,不会再储藏一点水分。他不敢再动了。
(1)该选段出自老舍的小说《______》,“他”指的是______。
(2)请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并结合原著补写两个与“他”相关的情节。
(3)作家往往在人物命名上字斟句酌,饱含深意。在《骆驼样子》一书中,“祥子”不祥,一生坎坷悲惨,奋斗买车终是一场空,心爱的小福子又因生活所迫而自杀。
参照画线句子,请从《骆驼祥子》中另选一个人物,举两个事例来印证你对所选人物姓名的理解。
四、综合性学习
4.七年级(6)班开展“孝亲敬老班会活动,请你参与。
(1)【撰写通知】下面是班级邀请家长的短信通知,请按提示修改相关内容。
“孝亲敬老”班会活动通知尊敬的家长: 百善孝为先,孝为人之本。为培养学生感恩、孝敬父母的水平,我班定于4月6日(星期二)上午8点,在本班教室开展“孝亲敬老”班会活动,希望各位家长届时参加,否则后果自负。 2021年4月2日 七年级(6)班班委会
①通知中用语不得体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 ,应改为____________ 。
②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你修改。________________
③通知格式有一处不规范,请提出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
(2)【互动交流】思想的碰撞才是真正的交流。下面是家长与学生的互动环节,请你根据提示补全交流的内容。
家长:我不会让孩子做家务,只要学习好就行。
学生:____________
家长:孩子看法幼稚,我经常替孩子拿主意。
学生:____________
(3)【对联知孝】父母恩情,孩子一生当以刻苦勤奋,做出成绩,才能真正回报父母。请把下面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母爱如诗____品读知艰辛
下联:父恩_____日日仰观当自强
五、现代文阅读
看不懂
孙道荣
①儿子中考之后的那个暑假,我带他去俄罗斯旅游。在圣彼得堡的马林斯基剧院,我们观看了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
②入场,坐定。儿子左右看看,忽然轻声说:“爸,我可能看不懂。”
③那是儿子第一次看芭蕾舞剧。我对芭蕾舞也所知甚少,看过的芭蕾舞剧更是屈指可数,不过,在出国前,我就做足了功课,恶补了一些芭蕾舞知识,也详细了解了《天鹅湖》的剧情,自以为应该能够基本看懂了。而我之所以做这些准备,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应付儿子。在儿子成长的过程中,我努力让自己的知识储备跟得上他,在儿子问我为什么时,不露怯,至少不能一问三不知。我承认,有很多时候,在儿子连珠炮般的问题面前,我会被问得愣怔,最后,只好胡乱应付,好在儿子还年幼,好打发。
④但这次,我是有备而来的。我自信地对儿子说:“没事,看不懂的地方,我给你解说。”每次说出这句话,我都有一股说不出的身为父亲的自豪感。同样,每当我这样告诉儿子之后,他都会信任地、一脸崇拜地看着我,放心地点点头。
⑤但这次,儿子看着我,摇了摇头,说:“爸,我可能看不懂,但你不要像以往看电影那样,一边看,一边跟我讲,好吗?”
⑥儿子小时候,我经常带他看电影。碰到他看不懂的情节,我就会一边看,一边低声给他讲解。因此,他一向对我既信任又依赖,甚至还有点儿崇拜。今天这是怎么啦?我环顾了一下四周,除了我们,满座的观众,都是身着正装的俄罗斯人,正襟危坐地、安静地等待着演出开始。我恍然明白了,对儿子说:“你放心,我会很小声,不会影响到别人。”儿子却坚决地再次摇摇头。我还想说服他,剧院的灯光忽然暗了下来,大幕徐徐拉开,演出开始了。
⑦湖畔,采花的奥杰塔公主被凶恶的魔王罗斯巴特施了恶毒的咒语,变成天鹅。只有在晚上,她才能变回人形。而要破解这的魔法,只能靠坚贞的爱情。舞者通过翩翩舞姿,演绎着这个悲情的故事。
⑦我想给儿子解释这段舞蹈的含义,但看见他神情专注地盯着舞台,我忍住了。
⑧最经典的是四只小天鹅共舞的一幕。在欢快活泼的音乐节奏中,四只小天鹅演绎着湖畔轻松、快乐、惬意的嬉戏场景。我想告诉儿子,这四只小天鹅,都是像奥杰塔公主一样,因被恶魔诅咒过而变成天鹅的小公主。儿子见我想说话,便将食指竖到嘴边,做了一个“不要出声”的动作。我将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⑨两个半小时的演出,我没有给儿子讲解一句,而儿子,自始至终,也没有问过我一个问题。
⑩从剧院走出来,我问儿子:“看懂了吗?”儿子摇摇头,说:“不太懂。但我听出来了,音乐很美;我也看到了,芭蕾舞演员们的舞姿很美;而且,我还想象并感受到了王子和公主爱情的美好。”
儿子的话,让我惊讶不已。这个懵懂的少年,第一次完全靠自己,感受了一次艺术的熏陶。虽然他还不能解读、欣赏每一个舞姿、动作、细节和每一段音乐的意义,对很多剧情也不甚明了,甚至都没能看懂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是,他用自己的想象,凭自己的感受和本能的愿望,将它们补充完整了。
他不懂,或者还不是很懂。有什么关系呢?今天,他眼中的《天鹅湖》,就是一个少年版的《天鹅湖》,一个懵懂而凄美的少年爱情故事,就像他刚刚起步的青春一样。我相信,若干年后,如果他再看《天鹅湖》,一定会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而就算我们长大了,见了更多的世面,经受了更多的历练,我们也未必能将这个世界、将我们的人生,完全看懂、看透。也许,看不懂的地方,用我们的想象去填充、弥补、修正,艺术才更具魅力,生活才更加绚烂,人生才更趋完美吧。
5.题目“看不懂”有什么妙处?
6.第三段运用了哪种叙述方法?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7.为什么儿子告诉“我”不要像以往看电影那样,一边看,一边给他解释?
8.文中作为父亲的“我”有什么特点?请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灯祭》
①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那灯是不寻常的。
②从门外的雪地上捡回一个罐头瓶,然后将一瓢滚热的开水倒进瓶里,“啪”的一声,瓶底均匀地落下来,灯罩便诞生了。赶紧用废棉花将灯罩擦得亮亮的,亮到能看清瓶飞旋的灰尘为止。灯的底座是圆形的,木制,有花纹,面积比灯罩要大上一圈,沿边缘对称地钻两个眼,将铁丝从一只眼穿过去,然后沿着底座的直径爬行,再扎入另一个眼中,铁丝在手的牵引下像眼镜蛇一样摇摆着身子朝上伸展,两个端头一旦汇合扭结在一起,灯座便大功告成了。那时候从底座中心再钉透一根钉子,把半截红烛( )在钉子上。待到夜幕降临时,轻轻捧起灯罩,“嚓”地点燃蜡烛,敛声屏气地落下灯罩,你提着这盏灯就觉得无限风光了。
③父亲给我做这盏灯总要花上很多工夫。就说做灯罩,他总要捡回五六个瓶子才能做成一个。不是把瓶子全炸碎了,就是瓶子安然无恙地保持原状,再不就是炸成功了,一看却是一只猪肉罐头瓶子,怎么擦都浑浊,只好弃了。
④尽管如此,除夕夜父亲总能让我提上一盏称心如意的灯。没有月亮的除夕里,这盏灯就是月亮了。我怀揣着一盒火柴提着灯走东家串西家,每到一家都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看着有多好,然后再心满意足地擦根火柴点燃灯去另一家。每每转回到家里时,蜡烛烧得只剩下一汪油了。
⑤那时父亲会笑吟吟地问:“把那些光全折腾没了吧?”
⑥“全给丢在路上了。”我说,“剩下最亮的光赶紧提回家来了。”
⑦“还真顾家啊。”父亲打趣着我去看那盏灯。那汪蜡烛油上斜着一束蓬勃芬芳的光,的确是亮丽之极。
⑧过年要让家里里外外都是光明。所以不仅我手中有灯,院子里也是有灯的。院子中的灯有高有低。高高在上的灯是红灯,它被挂在灯笼杆的顶端,灯笼穗长长的,风一吹,刷刷响。低处的灯是冰灯,冰灯放在窗台上,放在大门口的木墩上,冰灯能照亮它( )的一些景色,所以除夕夜藏猫猫要离冰灯远远的。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让人觉得温暖。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
⑨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有盼头的。而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了。
⑩我一年年地长大了,父亲不再送灯给我,我已经不是那个提着灯串来串去的小孩子了。我开始在灯下想心事。但每逢除夕,院子里照例要在高处挂起红灯,在低处摆上冰灯。
然而父亲没能走到老年就去世了。从此之后虽然照例要过年,但是我再也没有接受灯的那种福气了。
正月十五,是我的生日。走在冷寂的大街上,忽然发现一个( )的卖灯人。那灯是六角形的,用玻璃做成的,玻璃上还贴“福”字。我立刻想到了父亲,正月十五这一天,父亲的院子该有一盏灯的。
我买下了一盏灯。天将黑时,将它送到了父亲的墓地。“嚓”地划根火柴,周围的夜色就颤动了一下,父亲的房子在夜色中显得华丽醒目,凄切动人。
这是我送给父亲的第一盏灯。那灯守着他,虽灭犹燃。
9.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稳定 保卫 衰老 B.固定 周围 衰老
C.稳定 包围 苍老 D.固定 周围 苍老
10.文中第②段为什么详写父亲做灯的过程?
11.请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有盼头的。而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了。
12.第⑧段中,作者极力描写其他灯的美,结尾却说“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这样写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13.结合全文,谈谈文章以“灯祭”为题有什么好处。
六、对比阅读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①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②,唯傅修期耳。”
【注】①[让]责备。②[露布]公开的文告。
14.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不辞而别
B.自以为大有所益——精益求精
C.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寻根问底
D.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品学兼优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16.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
17.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
18.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七、作文
19.每个人都会有烦恼,比如:妈妈总是拿你和别人比,说你这不行那不行;唱歌总是跑调,每次上音乐课很尴尬;喜欢跳舞,家人不支持……想一想,你有什么烦恼?你是如何消除这些烦恼的?
请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注意抒发自己的情感,题目自拟。
要求:(1)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得抄袭。(2)文中不出现真实人名、地名和校名。(3)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
1. 独坐幽篁里 何人不起故园情 马上相逢无纸笔 百般红紫斗芳菲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幽篁、逢、紫、赴、戎。
2.(1) 睿 xiǎn zhà
(2) 儒子牛 孺子牛
(3) 排比 比喻、引用
【详解】(1)本题考查字音的书写。
①睿智,读音ruì zhì,指英明有远见;
②鲜为人知,读音xiǎn wéi rén zhī,意为很少有人知道;
③叱咤,读音chì zhà,指发怒吆喝。
(2)本题考查字词。
儒子牛——孺子牛,比喻甘愿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
(3)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从“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却又鲜为人知的科学家,还有为人类奉献宝贵精神食粮的文学家”可知,此修辞为排比;“拍案而起,横眉怒对的手,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都是引用的修辞;“还有为人类奉献宝贵精神食粮的文学家……历史的星空因有众多杰出人物而生辉,又因他们的不同气质而灿烂”“视名利如类土以身许国”运用比喻的修辞。
3.(1) 骆驼祥子 祥子
(2)示例:祥子在烈日下拉车。补写情节:①祥子在暴雨下拉车;②祥子的车被大兵抢走;③祥子的车钱被孙侦探敲诈走了;④祥子卖车安葬虎妞。
(3)示例一:小福子没福气,一生悲苦。①为养活酗酒的父亲和年幼的弟弟,被迫嫁军官;②后又遭军官遗弃,被父亲逼迫为娼来养家糊口。
示例二:二强子不强,懦弱。①好吃懒做打老婆;②酗酒喝醉逼女儿为娼。
示例三:虎妞很虎,大胆泼辣,蛮粗俗。为嫁祥子刚烈与父亲断绝关系,在鱼龙混杂的人和车场管理中,仍旧打理得井井有条。
【详解】(1)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由“拉着空车走了几步,他觉出从脸到脚都被热气围着,连手背上都流了汗”可知,此段描写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情景,文中的他就是祥子。《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描写了20年代,老北京的一个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此小说大量应用北京口语、方言,还有一些老北京的风土人情的描写,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经典作品。它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
(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主要内容的概括。由文段中的“拉着空车走了几步”“以为跑起来也许倒能有点风”“他拉上了个买卖,把车拉起来”“那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等句子可知,此段写的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情形。根据对原著故事情节的把握,写出印象最深刻的情节即可,注意要求,用一句话概括。
如:祥子捡到三匹骆驼;祥子被虎妞骗婚等。
(3)本题考查对名著中人物的性格和故事内容的把握。
解答此题,结合人物性格、经历,分析作者给这些人物起名的用意,语言流畅。祥子,本意为吉祥如意之子。然而,他的命运全无吉祥,更遑论如意了。他勒紧裤带,死吝死啬三年而终于有了自己的车。得车之初,如获重生,那种欣喜,溢于言表。自以为从此以后,便是日日艳阳高照,一帆风顺。只可惜,那只是祥子的南柯一梦,梦醒之时,一切乌有。好在逃难之时还捎带了三匹骆驼,给人有峰回路转之感,以为祥子虽不幸,却还是好运的。但暂时的好运,只是更不幸的开始。在他积聚钱财,满以为可以有第二辆车时,孙侦探又生生抢了去,使他竹蓝打水一场空。二次打击,并不足以使顽强的祥子毁灭。在虎妞的帮助下,他又有了第三辆车。可惜好景不长,虎妞难产而死,车又终于成了她的殉葬品,祥子又一次两手空空,一无所有。更令人唏嘘不已的是,他的真爱小福子也终于上吊自尽了。据此分析可知,“祥子”不祥,一生坎坷悲惨。从《骆驼祥子》中另选一个人物,举两个事例谈对所选人物姓名的理解即可。
示例:虎妞不妞。车行老板的闺女,长得虎头虎脑,又老又丑,但性格豪爽、热情而且刚烈。①不惜与父决裂毅然嫁给她所喜欢的老实人祥子。②她用私房钱为祥子买车,一心经营自己的小日子,但好景不长,婚后不久因难产而死。
4.(1) 否则后果自负 希望你不要错过教育孩子的好机会 改为“为了培养学生感恩、孝敬父母的品质”。 落款中时间与单位位置互换。
(2) 示例:学习成绩不代表唯一,您指导孩子做家务,既能减轻您的负担,又能锻炼我的能力,何乐而不为? 示例:我们都是初中生了,有些小事完全能自己做主,只有锻炼才能进步。况且有大事时您指导,我们不会偏离方向的。
(3) 天天 似山
【详解】(1)①通知正文结束句“否则后果自负”,用语生硬,且有威胁的意味,应改为“希望您不要错过教育孩子的好机会”等类似的客气说法。
②“培养”与“水平”搭配不当,可改为“培养学生感恩、孝敬父母的品质”。
③通知的落款不当,应该是单位名称在上,日期在下。
(2)本题考查口语交际。对家长“我不会让孩子做家务,只要学习好就行”的说法,学生应有理有据地提出反对意见,如:“您这样想是不对的,应该培养孩子基本的生活能力,再说适当地做点家务又不影响学习,还能减轻您的负担,一举多得的事,应该教会孩子做力所能及的活。”对“孩子看法幼稚,我经常替孩子拿主意”的说法,也可如此应答,如:“作为中学生,孩子已经不小了,应该学会自主地做一些事了。在原则问题或大的问题上,您可以给孩子指导,但小事就不要过多地过问了。您应该相信孩子能正确处理一些问题,培养孩子的能力。”
(3)本题考查对联的知识。上联空缺部分,要与下联的“日日”相对应,如“天天”“时时”等。下联的空缺部分,要与上联的“如诗”相对应,还要与后面的“仰视”相照应,因此用“似山”最恰当。
5.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儿子看不懂芭蕾舞剧《天鹅湖》的剧情,却凭着这款的想象将它补充完整;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6.插叙。插叙了在看芭蕾舞剧《天鹅湖》之前,“我”为了让儿子理解剧情,恶补专业知识的事情,丰富了文章内容;表现了“我”教育儿子上的用心,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7.一是怕影响其他观众看芭蕾舞;二是想用自己的想象,凭自己的感受和本能的愿望来理解剧情。 8.关心孩子的成长,用心良苦,从儿子中考后带他去俄罗斯旅游,看《天鹅湖》舞剧前恶补专业知识可以看出;尊重孩子的想法,儿子不让“我”讲,“我”几次想讲都忍住了。
【分析】5.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是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及内容;本文标题“看不懂”关联主要情节,我带儿子去看芭蕾舞剧《天鹅湖》,儿子看不懂,但全程没有叫我解释,他认真观看,想象并感受到了王子和公主爱情的美好。标题“看不懂”制造了悬念、吸引读者阅读。
6.本题考查叙述方法及作用。第③段“那是儿子第一次看芭蕾舞剧。我对芭蕾舞也所知甚少……”插叙了“我”在带儿子看芭蕾舞剧之前,恶补了一些芭蕾舞知识。作用:①补充说明“我”为什么要在着芭蕾舞剧前恶补,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②推动后文“我”想要为儿子解说,却被儿子拒绝的情节发展,有助于情节展开。③让文章情节有波澜,结构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④更好地突出“我”关爱儿子成长,对儿子用心良苦的人物形象。
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第⑧段“儿子见我想说话,便将食指竖到嘴边,做了一个‘不要出声’的动作。我将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因为儿子是怕影响其他观众看芭蕾舞;结合第 段“虽然他还不能解读、欣赏每一个舞姿、动作、细节和每一段音乐的意义,对很多剧情也不甚明了,甚至都没能看懂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是,他用自己的想象,凭自己的感受和本能的愿望,将它们补充完整了”理解,因为儿子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有了自己思考领悟的能力,他用自己的想象,凭自己的感受和本能的愿望,将故事情节补充完整了,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
8.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①文中的父亲经常带儿子看电影,假期带儿子旅游,观看芭蕾舞剧,提前做“功课”。说明父亲关心孩子的成长;②当儿子拒绝父亲的讲解时,父亲没有强制灌输,而是尊重儿子的意见;③儿子用语礼貌,观看舞台剧时安静、专注。侧面反映出父亲教子有方;④面对儿子的变化,分析原因,由此总结出一些人生道理。可见父亲善于思考。
9.D 10.通过写父亲做灯时的动作、步骤,写出做灯的不易,表明对父亲做灯之事的印象之深,也体现了父亲对孩子的宠爱、对家庭的责任,突出了那灯的“不寻常”。 11.这句话运用一连串关联词,将“年”“父亲”“父亲送我的灯”串联在一起,使年的意味层层递进,突出“父亲送我的灯”带给我的乐趣与幸福。 12.不矛盾,作者将其他美丽的灯与父亲送的灯进行对比,更加衬托出我对父亲送的灯的喜爱,因为父亲送的灯浸透着亲情,融入了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所以我觉得比别的灯更美丽。 13.(1)“灯”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作者心中父爱的载体。(2)以“灯祭”为题,直接点出文章主题,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父亲深深的怀念(3)“灯祭”指用灯祭奠父亲,用语典雅,吸引读者
【解析】9.本题考查词义辨析。
稳定:固定,没有变动;固定:使处在特定位置,不能移动。结合句子“把半截红烛……在钉子上”可知,此处应为“固定”;
保卫:指保护使不受侵犯或损害; 周围:四周,环绕中心的部分;包围:指四面围住,使其无法逃跑。结合句子“冰灯能照亮它……的一些景色”可知,此处应为“周围”;
衰老:机体对环境的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进行性降低、逐渐趋向死亡的现象。苍老:意思是神色、行动、外貌显老。句中修饰“卖灯人”,应为“苍老”;
故选D。
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阅读文章可知,第②段具体写父亲做灯时的动作、步骤。联系下文“父亲给我做这盏灯总要花上很多功夫”可知,父亲做灯十分不易;
结合第④段“尽管如此,除夕夜父亲总能让我提上一盏称心如意的灯”可知,父亲认真做灯的细节体现了父亲对孩子的宠爱、对家庭的责任;作者多年后对父亲做灯的记忆仍然如此清晰,将细节刻画得如此传神,表明作者对父亲做灯之事的印象深刻,突出了那灯的“不寻常”。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1.本题考查赏析句子。作答时,需先明确所用修辞或遣词,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即可。
结合语境可知,从句式“因为有了……”“就/则……”三个句子用一连串的关联词加以衔接,据此可以判断是排比的修辞手法。这个排比把作者对年的渴望、对父亲的思念和对父亲做的灯的怀念层层深入地表现出来了,更有力地表现出作者对父亲浓浓的思念之情。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选文第④段“尽管如此,除夕夜父亲总能让我提上一盏称心如意的灯。没有月亮的除夕里,这盏灯就是月亮了”可知,儿时父亲给“我”做的灯凝结着伟大而深沉的父爱,是“我”一生留在心底的情怀,因此,“高高在上的红灯”,“低处的灯是冰灯”,虽然很美丽,但它们都不及父亲为“我”做的那盏灯,是因为那盏灯饱含着亲情,寄托着父亲对“我”的爱。所以并不矛盾。
13.本题考查标题妙处。
文中写父亲在世时给“我”做灯,过年时“父亲送我的灯”带给“我”的乐趣与幸福,父亲去世后“我”用灯祭奠父亲,都是围绕“灯”来写的,“灯”贯穿全文;
由选文第 段“那灯是六角形的,用玻璃做成的,玻璃上还贴“福”字。我立刻想到了父亲,正月十五这一天,父亲的院子该有一盏灯的”可知,“灯”是作者心中父爱的载体,“灯祭”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题目直接点明了文章主旨;
此外,根据第 段“我买下了一盏灯。天将黑时,将它送到了父亲的墓地”可知,题目“灯祭”指用灯祭奠父亲,充满故事性,别致典雅,吸引读者阅读。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4.D 15.(1)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2)有个友人寄给他一封信,他却不能回复。 16.吕蒙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刻苦学习。(意思对即可) 17.傅永遭叔父责备,受到刺激;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意思对即可) 18.他们二人身份相同,都是武人(武将、武夫);认识到读书意义后都能刻苦学习;都有了惊人的长进。(意思对即可)
【解析】1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推辞/告辞;
B.好处/更加;
C.不久/寻觅、追;
D.意思相同,指同时具备几个方面;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但:只;涉猎:粗略的阅读;见往事:了解历史;耳:罢了;
(2)与:给;书:书信;答:回复。
16.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甲文内容,从“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等语句可知,孙权用自己举例,现身说法,将自己的情况与吕蒙的进行对比,让吕蒙了解现状,说服吕蒙,让他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紧迫性,从此吕蒙开始认真、刻苦学习,让人刮目相看。
17.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乙文内容,从“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中可知,傅永遭到叔父责备,受到刺激,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方发愤读书,学有所成。
18.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共同特点。
结合内容,从甲文“蒙辞以军中多务”和乙文“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中可知,二人身份相同,都是武将;从甲文“蒙乃始就学”,乙文“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等语句中可知,他们都认识到读书的意义,然后开始刻苦学习,从鲁肃的评价“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和皇帝的感叹“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可知,他们后期都有了惊人的长进。
【点睛】参考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乙】傅永,字修期,是清河人。小的时候跟随叔父傅洪仲从青州进入魏国,不久又投奔南方。他很有气魄和才干,勇气过人,能够用手抓住马鞍,倒立在马上飞快地奔跑。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却不会回信,就请教洪仲,洪仲狠狠地责备他,不给他答复(帮他回信)。于是傅永就发奋读书,广泛阅读经书和史书,兼有文韬武略。皇上常赞叹说:“战场上能击退贼兵,平时能作文书,只有傅修期了。”
19.例文:
我的烦恼
路径延绵,你走过那如粉的沙滩,同样也踏过泥泞的小路;你欣赏过天边的夕阳,同样也遭遇过倾盆大雨。这世界上有高大挺拔的大树,同样也有枯枝落叶,残花朵朵。
阳光总会落下,月色终会来临。时过境迁,你也终会离我而去,化作被风儿吹向碧蓝天幕的云朵,让我远远地望着。我便不能再次抚摸你的绒毛了,我不敢想那是怎样的情景,也不敢去想。
我们家有只小兔,也就是那个天天让我放声大笑的小玩意儿。每每我来到它身边,它用那令人感到无比温暖的小眼神儿望着我的时候,我都会心头一颤,拼命地把那时间的大门关小点,再小一点。让我多摸摸它,再跟它玩玩。
我真心疼它,它生命的三分之一都在等我,而我只能拿出生命的千分之一去陪伴它。我很想多跟它玩玩 ,但我每天的时间都被挤得满满的。吃饭、睡觉……天天如此,十几年如一日。
兔子的寿命本就比人要少得多,而在它的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我,它喜欢陪在我的身边,就算几分钟,它也愿每天吃着口味相同的兔料,望着同样的日光。等待,再次望着我,我没有什么可以给你的,只有多陪陪你,只能多陪陪你。但,就连这一点,我都做不到,只能让你看我作业本上那些不知名的符号。你听不懂我的语言,也不懂得倾诉,但我知道你,就喜欢让我紧紧地抱着你,就算在黑夜我也不曾见过你睡觉,知道灯光灭了你才会进入梦乡。我也见过你听见有声响,就望向门口,因为我来了,你愿一直陪我,直到生命尽头。
有时候,我好想再变成一个孩子,有糖就笑,不开心就哭,想玩多久就玩多久。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写作。
第一、审题立意。根据材料“每个人都会有烦恼,比如:妈妈总是拿你和别人比,说你这不行那不行;唱歌总是跑调,每次上音乐课很尴尬;喜欢跳舞,家人不支持……”可知,中心词是“烦恼”。“烦恼”就是烦闷苦恼,具体指令人不顺心或不畅快的人或事。根据材料“想一想,你有什么烦恼?你是如何消除这些烦恼的?”可知,可以写自己的某一烦恼,如成绩总是上不去、上课被老师批评、与同学有矛盾、身材较胖等;也可以思考“烦恼”产生的原因和消除烦恼的方法,写成说明文或议论文。立意上,应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第二、选材构思。应先根据自己对题意的理解,明确要使用的文体。如写成记叙文,应讲述自己的“烦恼”故事,要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要用心理描写出自己的感受。如写成说明文,应写出它的烦恼的表现形式、烦恼的根源、烦恼的危害以及应对的方法,并可穿插有关传说和故事;要注意合理安排说明顺序,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语言在严谨准确的基础上,力求生动。如写成议论文,应先明确中心论点,如烦恼易使人丢失自信,然后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安排文章结构;选取名人名言和典型事例,旁征博引,从道理和事实两个角度充分论证,做到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