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上课的学问》读后感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23:29:32
文档

《上课的学问》读后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读《上课的学问》有感用《学记》中的这段话作为我的题目,实在没多大新意,但是这确是我读过黄老师的《上课的学问》之后,在我的脑海中久久盘旋的一句话,我认为一位教书育人的教师能牢牢守住自己的观念,一如既往地走下去,真的非常了不起!每当翻开这本书,早已是夜深人静之时,但每每却让我欲罢不能,不忍放下,被其中新颖有趣的案例所深深吸引。一位公认的教学大师,对于教学,他一直秉承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为名利、钱财所动,深耕教坛48载,他的一言一行都值得我们称颂。他把他的思想汇集于这
推荐度:
导读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读《上课的学问》有感用《学记》中的这段话作为我的题目,实在没多大新意,但是这确是我读过黄老师的《上课的学问》之后,在我的脑海中久久盘旋的一句话,我认为一位教书育人的教师能牢牢守住自己的观念,一如既往地走下去,真的非常了不起!每当翻开这本书,早已是夜深人静之时,但每每却让我欲罢不能,不忍放下,被其中新颖有趣的案例所深深吸引。一位公认的教学大师,对于教学,他一直秉承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为名利、钱财所动,深耕教坛48载,他的一言一行都值得我们称颂。他把他的思想汇集于这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读《上课的学问》有感

用《学记》中的这段话作为我的题目,实在没多大新意,但是这确是我读过黄老师的《上课的学问》之后,在我的脑海中久久盘旋的一句话,我认为一位教书育人的教师能牢牢守住自己的观念,一如既往地走下去,真的非常了不起!

每当翻开这本书,早已是夜深人静之时,但每每却让我欲罢不能,不忍放下,被其中新颖有趣的案例所深深吸引。

一位公认的教学大师,对于教学,他一直秉承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为名利、钱财所动,深耕教坛48载,他的一言一行都值得我们称颂。他把他的思想汇集于这本著作,对于一位刚入职没几年的新教师来说,真的是一本“宝典”。

道而弗牵——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尤其对于孩子来说,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强大动力。特级教师于漪指出:“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兴趣培养对求知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来挖掘教学内容本身所蕴含的内在乐趣,展示给学生,给学生创设一种乐于求知的教学环境,诱发学生学习热情,进而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学生学习。正如黄老师说“可以使现场气氛为之一振,人的精神为之一振的,都可以运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设悬念,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教学《凡卡》一文时,学生在知道了年仅九岁的凡卡在圣诞夜给爷爷写了一封信来诉说他学徒生活的悲惨,那么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爷爷能否收到凡卡的信呢?凡卡最终被爷爷接走了吗?他的梦能否实现呢?”等问题,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组织小组活动,展开讨论,大胆提出设想,自由发表见解,畅所欲言。也可以通过朗读、播放录音、挂图等方式创设特定的情境,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境氛围之中。如在教学六年级诗歌《童年》时,在正式进入学习之前,可以播放罗大佑的《童年》这首歌曲来导入诗歌的学习。除了上述提到的方法外,还可以运用漫画、游戏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可以把孔子的照片投影在黑板上,教师说出关于这位名人的特征、事迹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猜这位名人是谁?这样不仅能调动活跃课堂气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以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的身份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不断寻求新知识。

正如黄老师所说上课一定要“突出趣味,紧扣心弦”,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课的第一步。强烈的好奇心、对已有事物的挑剔和追问、心理上的不满足,都能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孩提时候,他们对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总爱刨根究底,问个不停。进入课堂,教师就应把学生的这份好奇心留住,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老师要善于从学生的问题中发现价值,并引导学生加以观察和思考。就算学生的提问,与教师的教学目标相差十万八千里,教师也应悉心引导。如果老师一味地否定学生的思想观念,只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想了也是白想,反正都是错的”,排斥思考的错误观点,对于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也会慢慢冷却下来。教师应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养成敢于质疑的精神。学贵有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爱因斯坦说过一句精辟的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一个问题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是创造发明的起点。发现问题,才有可能不断探索研究。

强而弗抑——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

当前的语文教学往往把教学目的定位在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学生个体这个根本,其后果是在扼杀学生的人格和探索精神。所以,要使学生完全袒露自己的内心想法,摆脱思想的负担,畅所欲言,只有营造民主、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教师更要以平等、友善、宽容的心态去对待接纳每一位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看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一起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感情上的沟通,学生自然就会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迸发出新的火花。

黄老师说“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在于教学内容是否能够让学生真正受到感染,这与课堂气氛是紧密关联的。也就是说,在上一堂新课时,教师要设计独特的‘场’或者说一个桥段,而这往往就需要优质资源来支撑。”这个“场”,并不是一个场面,而是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这个情境中去。语文教师大可在教授写景类的课文时,不妨让学生走出课堂,组织课外兴趣小组,自己去探索发现其中的奥秘。“要营造现场感,最直接的一种手段,莫过于直接进入真正的“现场”。所谓走入现场,其实,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的身心卷入其中。”的确,实践出真知,我也认为:这样的教育方式比在课堂上空谈特征要来得真切得多。比如在教授《爱莲说》这篇课文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去观赏莲花。往常大部分同学会按照教师教授的思路去赞赏莲花,从而忽略了“莲花出淤泥”中“淤泥”的特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换一种角度思考“千百年来,淤泥背负着污溃不堪的恶名,可是没有淤泥,哪里来圣洁高雅的莲花呢?”更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富贵到底好不好”这类社会问题,也许会产生各种新奇的观点。学生为了证明自己想法的准确性,就会提出自己的创见,大胆辩驳。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身临其境,勾起他们对事物的关注,消除课堂上压抑的心理状态,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辨证求新,真正参与课文探讨之中,提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一言堂变为多言堂,有效激发、提高和发展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又如,中学语文课本上有一些剧本的节选,教师可以组织同学们进行表演,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们在表演过程中亲身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和情感,加强了对课文理解的深化,其他不参与表演的学生则通过观赏同学的表演,可以提出与表演者不同的方法来表现人物的特征,通过“如果你演,你会怎么样”,来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正如黄先生所说“组织这样的一场活动,殊非易事,但是这样做的效果也是非同凡响的。”这样的实践活动,既调动了学生自身的思维特点、性格气质,又修正了他们思想观念上的偏颇。在如此自然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当然更想要学,易于学,专心学。

学生多参加一些实践性活动,不仅能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使自己的才能、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有利于学生培养优良的个性品质,更丰富了见识,开拓思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经验是相当重要的。

开而弗达——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

教师应该让质疑成为日常课堂交流的一部分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创新能力。除了在初次接触教材时鼓励学生提问外,也可以在深入学习教材时诱发学生提问。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应肯定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多动脑,思考,解决疑问,并不失时机地引导大家针对某一核心问题做进一步探讨,从而起到加深、巩固知识的作用。让学生学会问什么问题以及如何问问题比仅仅学习答案更重要。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教师可以设计一张预习单,让学生把对课文的疑问填在预习单上后,再反馈给老师,通过预习单不仅可以让教师了解到学生对课文存在的疑问,制定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目标,更可以让学生主动探索,提出疑惑。教师也可以根据预习单把学生的疑问归类,在教学过程中,一起探讨学生自己所提出的对于课文学习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事实、知识,而是要帮助学生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形成一个好的问题及如何回答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索创新的精神。

记得以前有教师问他的学生:“雪融化了变成了什么?”有的学生说变成了水,有的说变成了冰,而有一个学生怯生生地说变成了春天,这时候全班哄然大笑。虽然这位学生得不到大家的掌声,但是笔者却是十分赞赏这位同学的想法的,他的回答充满了智慧,富有哲学诗意。但是,根据教师的标准答案,他的回答不符合“常规”,得零分。可是我们不容否认他的回答有创意的。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总是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的标准答案来羁绊捆绑学生的想法,反复强调之前教过的解题策略、答题公式,让学生机械地往里套,使原本鲜活灵动的文学作品变得死气沉沉,有的同学甚至为了更高效率地考到高分,条件反射似地背诵答案。其实,语文本身就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它不同于数理学科,不是运用固定的概念、定义和公式,而是带有很强的丰富性、多元性,尤其语文课本学习的是凝聚着作家的思想、感情和心血的作品,大至课文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小至某一句话、某一个词的理解都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出于每个人不同的生活阅历,不一样的思考角度和对事物的理解与看法的差异,都是很难统一到唯一的标准答案中来的。求同僵化的标准化答案是一个没有思想、没有个性、没有灵魂的世界,学习着答题公式、标准答案的莘莘学子,让定型的思维模式、语言表达方式在他们的脑海根深蒂固,这种可怕的因循守旧的思维定势最终只会导致学生学习能力的缺失。

黄老师指出“上课的目的,不是把饭嚼碎了再喂给学生,而是要勾起他们正常的食欲,指给他们取之不尽的源泉,教会他们如何去获取自己需要的养分。”教学,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严格要求学生学习,让学生真正掌握的并不是学到的答案,而是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只有掌握方法才能举一反三。

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自愿去创新探索,在于抓住学生自身的本质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主动质疑,达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程度,并配合以适当的探索实践活动,才能事半功倍,马到功成。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不要老用标准答案来规范学生的思维,对一些很新很怪的想法,不要用对错来分析,要鼓励学生多方面学习知识,并给以中肯的指导建议。

教师只是引路人,要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潜能才是重点。做学生的朋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老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展开想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只要语文教育者善于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机、创设不同的条件,因材施教,就能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提供强大的推进力。

文档

《上课的学问》读后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读《上课的学问》有感用《学记》中的这段话作为我的题目,实在没多大新意,但是这确是我读过黄老师的《上课的学问》之后,在我的脑海中久久盘旋的一句话,我认为一位教书育人的教师能牢牢守住自己的观念,一如既往地走下去,真的非常了不起!每当翻开这本书,早已是夜深人静之时,但每每却让我欲罢不能,不忍放下,被其中新颖有趣的案例所深深吸引。一位公认的教学大师,对于教学,他一直秉承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为名利、钱财所动,深耕教坛48载,他的一言一行都值得我们称颂。他把他的思想汇集于这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