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年第02期
【摘 要】填空题是综合考查学生对知识概念的掌握程度,计算能力,思维能力的大舞台,做好了填空题对学生的计算题、实际运用题等都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如何做才能提高学生填空题的准确率呢?这是大多数学老师的困惑。
【关键词】填空原因;分析;措施
小学数学填空题较之于其它题型,有很大的不同。第一它不同与判断题与选择题,一般不存在机会主义。第二它不同于计算题,它不要求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展示计算的过程。第三它不同于应用题它不要求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展示思路。第四它不同于操作题,一般它不要求学生动手测量或者画一画。如果学生没有做计算题的良好习惯和做应用题的明确的思路和缜密的思维,如果学生不会选择,不会在判断中的举特例,那么填空题做对的几率就不大。所以,针对近几年来笔者对大量的填空题出错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并通过实践得出了提高学生做填空题的准确率的一些措施。
一、粗心马虎大意之错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审题习惯也是数学学习习惯的一种。审题是解题的第一关,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关。如果学生审题不认真,就容易造成错看,漏看题的条件或要求做错题。
例1,一个成年人平均每分钟呼吸15次,每次吸入500立方厘米的空气,他一昼夜吸入()立方分米。
错解:一小时60分,一小时呼吸60×15=900次;一昼夜24小时,呼吸900×24=21600次;每次500立方分米,共呼吸21600×500=10800000立方厘米。题内空中就填10800000。
剖析:这道题对于小学生来说考的不仅是计算能力,学生对时间单位进率的掌握,更为重要的是考查了学生读题时是否细心。学生往往在进率与计算环节后就已经以为自己做对了,而直接给出答案。然而题后单位是立方分米,就需要再进行一次单位的换算。学生错在忽略了单位。正确答案为10800。
例2,要做一对底面是边长20厘米正方形,高100厘米长方体通风管要铁皮()平方厘米。
错解:1.(20×20+20×100+20×100)×2×2=17600平方厘米
2.(20×100+20×100)×2=8000平方厘米。
剖析:本题既考了长方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更重要的是考了学生审题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讲看到“一对”该想到什么,看到“长方体通风管”要考虑什么,这些都是做对这道的题的关键点。学生错在忽略了关键字词。正确答案是16000平方分米。
二、思维不严密之错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精密逻辑性的科学,严密性是数学的根本特点之一。《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的抽象性、严谨性和应用广泛性,决定了数学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独特作用。但是,由于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的思维过程常常出现不严密现象。
例3,分数a-9的分数单位是(),当a()时,a-9是假分数;
错解:分数a-9的分数单位是(),当a(>9)时,a-9是假分数。
剖析:本题考查了分数单位的相关知识还考查了对假分数的认识,而学生在做这类题时往往没有严密的思维,没有考虑到a=9时,a-9也是一个假分数。学生的错在于思维不严密。正解是a≥9。
例4,用4,3,1,0四张数字卡片最多能摆出()个不同的两位数。其中偶数有()个,奇数有()个。
错解:任意用其中两个数字组两位数4和3可组两个,4和1可组两个,4和0可组两个,3和1可组两个,3和0可组两个,1和0可组两个,一共可以组12个。
剖析:学生在做这类题的时候往往会受惯性思维的影响,4和3可组两个,4和1可组两个,当然4和0也可组两个。却忽略了4和0只能组成一个两们数。学生错在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正解是9个。
针对这种由于思维不严密和惯性思维致错,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加强对比练习。
三、概念模糊、知识混淆
《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应用意识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指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问题。概念是知识的细胞,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概念,极易导致在填空题中出错。
例5,某大学图书馆藏书二百零四万八千五百册,写作()册,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是()万,省略万后面和尾数是()万。
错解:写作(2048500)册,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是(205)万,省略万后面和尾数是(204.85)万。
剖析:此题既考查了学生读数写数的能力,也考了数的改写与四舍五入。而学生主要出错在没弄清什么是改写,什么是省略。改写是不能改变数的大小的,而这里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就改变了数的大小。学生错在概念混淆不清。正解是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是(204.85)万,省略万后面和尾数是(205)万。
例6,480平方分米=()平方米2.6升=()升()毫升3.4平方米=()平方分米1500千克=()吨
关于单位换算的学生错误这里不一一赘述。
剖析:常见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有十进制的、百进制的、千进制的,还有非十进制的,如六十进制的等。由于计量单位种类多,进率又不一样,在进行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的化聚、小数(分数)与复名数的化聚过程中,常常出现错误,这些错误的出现还会影响到几何中的求积,影响有关应用题的解答。这些题之所以做错,一是没有记住进率,二是没有掌握化聚的方法。这些都是对单位知识的模糊与知识的混淆形成的。
针对概念模糊、知识混淆造成的错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知识之间的比对练习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概念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更重要的是对概念的形象感知。比如:一立方分米究竟多大,在生活中我们能不能找到与之大小差不多的实物。再比如对圆锥体积的认识不能只是让学生知道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而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会。
四、计算错误
小学数学《课标》明确提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不难看出,计算又是所有数学活动的基石,离开了计算,数学活动便成了空穴来风,无本之木。然而,填空题不要求学生呈现计算的过程,要的只是一个答案而已。学生在做填空题时常常就会忽略计算这一重要的环节。
关于这类错误这里就不举例。学生在做填空时出错时我们常常问他方法,他能够完完整整的说出正确的思路,然而却给出了一个错误的答案。这反映了学生在做题时计算不够细心,甚至很多学生根本就不在演草纸上演草直接心算给个答案就行了。在平时的应用题中我们要训练学生把要计算的填空题当作计算题来做切不可偷懒。教会学生依据题意列式子,抄题做到一步两回头,做题一步三回头。题抄好了是不是就该做题了?不是,得回过头去看一看,数字抄对了没有,运算符号抄对了没有。做题时做了一步,得回过头去看看,从上一步到这一步算对了没有,没有算的是不是原封不动的抄下来了,运算符号抄对了没有,当然还得想下一步该算什么。经常这样的训练学生在做计算时就会少犯错了。可能这样的训练结果会让学生的计算速度减慢不少,但是这样的做题正确率一定很高。
填空题不要求学生展示步骤、也不给出参选答案,只重结果。但是,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切不可只重答案,而要关注学生填空中的答案形成过程,才能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解答填空题习惯,提高填空题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