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X检测(验)第2019001号
项目名称:水质 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的测定
标准名称:水质 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的测定
红外分光光度法
标准编号: HJ 637-2018
验证人员: XXX
日 期: 2019.5.8
XXXXXX检测有限公司
水质 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的测定 红外分光光度法方法验证报告
1.方法依据
《水质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的测定 红外分光光度法》HJ637-2008。
2.原理
水样在PH≤2的条件下,用四氯乙烯萃取后,测定油类;将萃取液用硅酸镁吸附剂去除动植物油类等极性物质后,测定石油类。油类和石油类的含量均由波数为2930cm-1(CH2基团中C-H键的伸缩振动)、2960cm-1(C-H3基团中C-H键的伸缩振动)、3030cm-1(芳香环中C-H键的伸缩振动)处的吸光度A2930、A2960、A3030,根据校正系数进行计算;动植物油类的含量为油类和石油类含量之差。
3.测试信息
3.1试剂
| 序号 | 试剂 | 生产厂家 | 纯度 | 验收情况 | 浓度 | 配制方法 | |
| 试剂名称 | 所含试剂 | ||||||
| 1 | 四氯乙烯 | 四氯乙烯 | 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 环保试剂 | 验收合格 | / | / |
| 2 | 盐酸 | 盐酸 | 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 优级纯 | / | 1.19g/ml | / |
| 3 | 盐酸溶液 | 盐酸溶液 | / | / | / | 1+1 | 水和盐酸1:1稀释 |
| 4 | 无水硫酸钠 | 无水硫酸钠 | 天津大茂试剂 | 分析纯 | / | / | / |
| 5 | 硅酸镁 | 硅酸镁 | 天津傲然精细化工研究所 | 分析纯 | / | 100目~60目 | / |
| 6 | 玻璃棉 | 玻璃棉 | / | / | / | / | / |
| 备注 | 四氯乙烯试剂验证:本次实验所用四氯乙烯在2930cm-1、2960cm-1、3030cm-1处吸光度分别为0.310、0.033和0.00,满足不超过0.34、0.07、0。 | ||||||
| 仪器名称 | 仪器型号 | 仪器编号 | 仪器状态 |
| 红外测油仪 | MAI-50G | XXXX-YQ-001 | 启用并在有效计量范围之内 |
| 水平振荡器 | HY-8A | XXXX-YQ-002 | 启用 |
| 分液漏斗(A级) | 1000mL | / | 合格 |
| 采样瓶 | 500mL | / | 合格 |
| 比色管(A级) | 50mL、25mL | / | 合格 |
| 三角瓶(A级) | 50mL | / | 合格 |
| 量筒(A级) | 1000mL | / | 合格 |
| 玻璃漏斗(A级) | / | / | 合格 |
| 名称 | 编号 | 浓度 | 生产厂家 |
| 四氯乙烯石油类标准溶液 | BWQ7759-2016 | 1000mg/L | 北京坛墨质检 |
| 四氯乙烯标准样品 | BWQ7760-2016 | 52.9±3.1 mg/L | 北京坛墨质检 |
| 姓名 | 学历 | 所学专业 | 从事相关工作年限 | 持证上岗情况 | 人员能力确认 |
| XX | 化学 | 10年 | 持证上岗 | 符合 |
| 检测日期 | 实验地点 | 环境温度(℃) | 相对湿度(%RH) |
| 2019.5.7 | 陕西金盾检测实验室 | 20℃ | 43% |
4.1采样和试样制备
4.1.1 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参照HJ/T 91中地表水对油类的采样方法“采样前先破坏可能存在的油膜,用直立式采水器把玻璃材质容器安装在采水器的支架中,将其放到30mm深度,边采水边往上提升,在到达水面时剩余适当空间”本公司用专用油类采样器采集洛河地表水 500 ml ,加入盐酸酸化至 pH≤2。
(注:如样品不能在 24 h 内测定,应在0℃~4℃冷藏保存,3 d 内测定。)
4.1.2 试样制备
4.1.2.1试剂的验证和前处理
4.1.2.1.1四氯乙烯试剂验收:以干燥4cm空石英比色皿为参比,在2800cm-1~3100cm-1之间使用4cm石英比色皿测定四氯乙烯,2930cm-1、2960cm-1、3030cm-1处吸光度应分别为不超过0.34、0.07、0。本次实验所用四氯乙烯在2930cm-1、2960cm-1、3030cm-1处吸光度分别为0.310、0.033和0.00,满足不超过0.34、0.07、0(记录见附表原始记录)。
4.1.2.1.2无水硫酸钠前处理:于 550℃下灼烧 4 h,冷却后装入磨口玻璃瓶中,置于干燥器内贮存。
4.1.2.1.3硅酸镁前处理:100 目~60 目)。于 550℃下灼烧 4 h,冷却后称取100g硅酸镁于磨口玻璃瓶中,加入6g蒸馏水,密塞并充分振摇数分钟,放置 12 h,备用。
4.1.2.1.4领取一支四氯乙烯中石油类标准溶液1000mg/L,稀释10倍,得到四氯乙烯中石油类标准使用液(100mg/)。
4.1.2.2油类试样的制备
将500ml样品转移至1000ml分液漏斗中,量取50ml的四氯乙烯洗涤样品瓶后,全部转移至分液漏斗中,充分振荡2min,并经常开启旋塞排气,静置分层;用镊子取玻璃棉置于玻璃漏斗,取适量的无水硫酸钠铺于上面;打开分液漏斗旋塞,将下层有机相萃取液通过装有无水硫酸钠的玻璃漏斗放至50ml比色管中,用适量四氯乙烯润洗玻璃漏斗,润洗液合并至萃取液中,用四氯乙烯定容至刻度。将上层水相全部转移至量筒,测量样品为493ml。
4.1.2.3 石油类试样的制备
振荡吸附法
取25ml萃取液,倒入装有5g硅酸镁的50ml三角瓶,置于水平振荡器上,连续振荡20min,静置,将玻璃棉置于玻璃漏斗中,萃取液倒入玻璃漏斗过滤至25ml比色管,用于测定石油类。
4.1.2.4 空白试样的制备
用实验用水加入盐酸溶液酸化至PH≤2,按照试样的制备相同的步骤进行空白试样的制备。
4.2标准曲线的配制及校准验证
4.2.1 标准曲线
此次实验用红外测油仪厂家内置四氯乙烯中石油类标准曲线,其四氯乙烯石油类标准溶液系列浓度为0mg/L、5mg/L、10mg/L、20mg/L、40mg/L、80mg/L。标准曲线如下:
| 编号 | 1 | 2 | 3 | 4 | 5 | 6 | ||
| 标准物浓度(mg/L) | 0.00 | 5 | 10 | 20 | 50 | 80 | ||
| 标准曲线 | y=1.000x+0.000 | 相关系数 | R=1.000 | |||||
| 校正系数 | X=48.5 | Y=52.0 | Z=353.0 | F=62 | ||||
取石油类标准溶液配置浓度5mg/L、20mg/L和40mg/L的标准使用液,以四氯乙烯为参比,用4cm石英比色皿,于2930cm-1、2960cm-1、3030cm-1处测量其浓度值和吸光度A2930、A2960、A3030。如果测定值与标准值的相对误差在±10%以内,则此标准曲线可用。验证结果如下:
| 标准物浓度(mg/L) | 5.00 | 20.00 | 52.90 |
| 测量浓度(mg/L) | 4.86 | 19.19 | 54.38 |
| 相对相差(%) | 2.8 | 4.0 | 2.7 |
4.4.3 样品的测定
将4.1.2.2和4.1.2.3制备好的石油类试样和空白试样分别转入4cm比色皿中,以四氯乙烯为参比,于2930cm-1、2960cm-1、3030cm-1处测量其浓度值及吸光度值。
5.测定
将仪器调整到最佳状态后,按照设定的仪器参数进行标准曲线线性、检出限、测定下限、精密度、准确度中部分或全部的测定。
5.1检出限及测定下限
5.1.1验证过程
按照《环境监测 分析方法标准制修定技术导则》(HJ168-2010)中附录A.1.1和《水质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的测定 红外分光光度法》(HJ637-2008)对方法检出限的要求。因空白样品不含目标物质,故此方法在本实验室内的检出限使用空白样品加标后平行测定7次浓度值,计算标准偏差,MDL=3.143×SD(mg/L);4倍检出限作为测定下限。取实验室用水高纯水500mL,依据标准要求的方法检出限,加四氯乙烯中石油类标准使用液为标准要求的4倍含量测定方法检出限。四氯乙烯中石油类标准使用液(100mg/L)加1.2mL,试样中石油类含量为0.24mg/L,平行测定7次,按照以上步骤确定此方法在本实验室内的检出限。实验数据如下:
表5.1-1 检出限、测定下限测试数据汇总表
| 平行样编号 | 空白加标测定值 | 标准要求 | 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 |
| 测定结果 (mg/L) | 1 | 0.22 | / | / |
| 2 | 0.23 | / | / | |
| 3 | 0.24 | / | / | |
| 4 | 0.23 | / | / | |
| 5 | 0.24 | / | / | |
| 6 | 0.21 | / | / | |
| 7 | 0.21 | / | / | |
| 平均值(mg/L) | 0.23 | / | / | |
| 标准偏差 | 0.013 | / | / | |
| t值 | 3.143 | / | / | |
| 检出限(mg/L) | 0.04 | ≤0.06 | 符合 | |
| 测定下限(mg/L) | 0.16 | ≤0.24 | 符合 | |
由表5.1-1可知:此方法在本实验室内的检出限为 0.04mg/L ,测定下限为 0.24mg/L ,符合《水质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的测定 红外分光光度法》(HJ637-2008)对方法检出限的要求。
5.3精密度
5.3.1验证过程
按照《环境监测 分析方法标准制修定技术导则》(HJ168-2010)8.2.2中和《水质 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的测定 红外分光光度法》(HJ637-2008)对精密度的要求。用四氯乙烯中石油类标准使用液配制浓度为0.20mg/L(低)、1.00mg/L(中)和4.00mg/L(高)的石油类样品和2个实际样品(1号为工业废水,2号样为生活污水),分别将石油类样品和实际样品重复测定6次,计算不同浓度样品的平均值、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实验数据如下:
表5.3-1 精密度测试数据汇总表
| 平行样编号 | 0.20mg/L样品(低) | 1.00mg/L样品(中) | 4.00mg/L样品(高) | 实际样品1号 | 实际样品2号 | |
| 测定结果(mg/L) | 1 | 0.19 | 0.95 | 3.82 | 0.92 | 1.78 |
| 2 | 0.19 | 0.96 | 3.80 | 0.88 | 1.77 | |
| 3 | 0.18 | 0.94 | 3.86 | 0.91 | 1.78 | |
| 4 | 0.19 | 0.93 | 3.88 | 0.90 | 1.77 | |
| 5 | 0.20 | 0.95 | 3.83 | 0. | 1.73 | |
| 6 | 0.19 | 0.94 | 3.85 | 0.90 | 1.73 | |
| 平均值 | 0.19 | 0.94 | 3.84 | 0.90 | 1.76 | |
| 标准偏差 | 0.006 | 0.010 | 0.029 | 0.014 | 0.024 | |
| 相对标准偏差(%) | 3.2 | 1.0 | 0.8 | 1.5 | 1.4 | |
| 标准要求相对标准偏差(%) | 2.4~13 | 0.8~4.7 | 0.8~3.6 | 1.1~4.7 | 1.0~5.2 | |
| 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 符合 | 符合 | 符合 | 符合 | 符合 | |
由上表5.3-1可知:用此方法测定结果的0.20mg/L(低)、1.00mg/L(中)和4.00mg/L(高)的石油类样品和2个实际样品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 3.2 %、1.0 %、 0.8 %、 1.5%、和 1.4 %,符合《环境监测 分析方法标准制修定技术导则》(HJ168-2010)8.2.2中和《水质 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的测定 红外分光光度法》(HJ637-2008)对精密度要求的标准中0.20mg/L(低)、1.00mg/L(中)和4.00mg/L(高)石油类和两个实际样品在实验室内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在2.4~13 %、0.8~4.7%、0.8~3.6%、1.1~4.7%和1.0~5.2%范围内的要求。
5.4准确度加标测试
5.4.1验证过程
按照《环境监测 分析方法标准制修定技术导则》(HJ168-2010)8.2.3和《水质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的测定 红外分光光度法》(HJ637-2008)对准确度的要求。采用空白样品和实际样品加标回收进行验证,空白样品加标量分别为0.10mg、0.50mg、2.00mg;实际样品采用精密度中使用的样品1和样品2进行加标,加标量分别为0.50mg、1.00mg。以上7个样品加标后按照4.1.2.2~4.1.2.4平行测定6次,计算其加标回收率。计算结果见下表。
表5.4-1 加标回收测试数据汇总表
| 平行样编号 | 空白加标样0.10mg | 空白加标样0.50mg | 空白加标样2.00mg | 实际样品1加标0.50mg | 实际样品1加标1.00mg | 实际样品2加标0.50mg | 实际样品2加标1.00mg | |
| 实际样品含量(mg) | 0.03ND | 0.45 | 0.88 | |||||
| 测定结果 (mg) | 1 | 0.10 | 0.55 | 1.98 | 0.95 | 1.43 | 1.40 | 1.79 |
| 2 | 0.09 | 0.46 | 1.91 | 0.91 | 1.42 | 1.35 | 1.82 | |
| 3 | 0.11 | 0.54 | 1.80 | 0.93 | 1.42 | 1.36 | 1.83 | |
| 4 | 0.09 | 0.48 | 1.84 | 0.90 | 1.46 | 1.33 | 1.82 | |
| 5 | 0.08 | 0.49 | 1. | 0.91 | 1.44 | 1.34 | 1.76 | |
| 6 | 0.09 | 0.49 | 1.81 | 0.92 | 1.40 | 1.32 | 1.77 | |
| 平均值(mg) | 0.09 | 0.50 | 1.87 | 0.92 | 1.43 | 1.35 | 1.80 | |
| 加标回收率(%) | 93 | 100 | 93 | 94 | 98 | 94 | 92 | |
| 标准要求回收率(%) | 75~138 | 78~104 | 81~95 | 84~98 | 81~100 | |||
| 是否符合要求 | 符合 | 符合 | 符合 | 符合 | 符合 | 符合 | 符合 | |
5.5.2结果
由上述结果可知:空白样品加标量为0.10mg、0.50mg、2.00mg的石油类样品加标回收率依次为 93 %、 100 %;93%;实际样品1和实际样品2加标量为0.50mg、1.00mg的两个实际水样加标回收率依次为 94 %、 98%、 94 %、 92 %。符合《环境监测 分析方法标准制修定技术导则》(HJ168-2010)8.2.3和《水质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的测定 红外分光光度法》(HJ637-2008)对准确度的要求。
6评价与验证结论
6.1评价
6.1.1检出限及测定下限评价
本标准检出限为 0.04mg/L ,测定下限为 0.16mg/L ,本实验室确定的方法检出限为 0.06 mg/L ,小于标准检出限,符合要求。
6.1.2精密度评价
此方法测定结果的0.20mg/L(低)、1.00mg/L(中)和4.00mg/L(高)的石油类样品和2个实际样品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 3.2 %、1.0 %、 0.8 %、 1.5%、和 1.4 %,符合《环境监测 分析方法标准制修定技术导则》(HJ168-2010)8.2.2中和《水质 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的测定 红外分光光度法》(HJ637-2008)对精密度要求的标准中0.20mg/L(低)、1.00mg/L(中)和4.00mg/L(高)石油类和两个实际样品在实验室内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在2.4~13 %、0.8~4.7%、0.8~3.6%、1.1~4.7%和1.0~5.2%范围内的要求。
6.1.3准确度评价
空白样品加标量为0.10mg、0.50mg、2.00mg的石油类样品加标回收率依次为 93 %、 100 %;93%;实际样品1和实际样品2加标量为0.50mg、1.00mg的两个实际水样加标回收率依次为 94 %、 98%、 94 %、 92 %。符合《环境监测 分析方法标准制修定技术导则》(HJ168-2010)8.2.3和《水质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的测定 红外分光光度法》(HJ637-2008)对准确度的要求。
6.2结论
本实验室从人员能力的确认、试剂的验证、仪器的配备和此方法在本实验室内检出限、检测下限、精密度和准确的的验证结果表明,本实验室可以开展《水质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的测定 红外分光光度法》HJ637-2008检测新项目。
| 评价人: | 审 核: | 批 准: |
| 年 月 日 | 年 月 日 | 年 月 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