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6卷第2期2001年6月 柳 州 师 专 学 报Journal of Liuzhou Teachers College
Vol.16No.2
J une 2001
论童年经验与艺术创作
吴投文
(武汉大学中文系,湖北武汉430072)
摘 要:童年经验对艺术家及其创作具有重要意义。艺术家在艺术题材的选择、艺术创作的动因及创作个性的建构等方面都受到童年经验潜在的规范和制约。
关键词:童年经验;艺术家;艺术创作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20(2001)02-0021-04
童年作为生命的起点和全部人性的最初展开,尽管这一过程是相当短暂的,却总是给人留下终生不渝的印象,尤其是艺术家的创作往往打上童年经验难以磨灭的印记。因此,人们在研究艺术家的创作心理时,大都非常重视童年经验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试图通过研究艺术家的童年经验来探索艺术创作的奥秘。所谓童年经验,就是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包括从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期的各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印象、记忆、知识、意志等多种因素[1]。这里所说的“童年经验”只是学术界的一种习惯性说法,实质上是指:“童年体验”,具有审美体验的基本特征,与通常意义上的“经验”有明显区别。经验常指客观世界在人的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或形成的知识,并不带有生命本体论的内涵。体验则直接指向人的生命,处于心灵的隐秘状态,是一种以生命为根基,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心理活动。艺术创作固然离不开人的经验,但与人的体验具有更为密切的联系。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体验的深化和外化形式。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童年经验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对艺术创作产生深刻的影响,艺术家在艺术题材的选择、艺术创作的动因及创作个性的建构等多方面都受到童年经验潜在的规范和制约。
一、童年经验与艺术题材的选择
艺术家对于题材的选择,并不象传统的文艺理论所强调的那样,是一种把生活印象转化为艺术形象的简单线性关系。事实上,艺术家所选择的题材,往往不是他们周围司空见惯的生活图景,而是对他们的心灵震撼最大留下深刻印象的生活,也就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最为深刻地体验到的生活。艺术家只有从自己的生命体验出
发,才能找到适合于自己创作的题材。艺术家也只有表现这种自己深刻地体验到的生活,其作品才能产生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才能确立自身的艺术价值。一个没有深刻生命体验的人要在艺术创作上取得成绩,或一部没有表现出深刻生命体验的作品能产生感人的艺术效果,都是无法想象的。因此,艺术家总是选择那些深深感动过自己的生活艺术题材,表达自己的生命体验。
童年经验包蕴着丰富的人生真味和深厚的人性内涵,是一种深刻的生命体验,具有普遍的人生意义。也许正因为如此,人们总是乐于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追怀已经逝去的童年时光,即使是苦难的童年经历,经过时间的淘洗也会变成美好的回忆,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这种具有普遍性的“童年情结”在艺术家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艺术家总是倾注着全部情思,追忆和描写自己的童年时光和经历,艺术史上以童年生活为题材、表现童年经验的作品便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托尔斯泰走上文学道路的第一部作品是《童年》,高尔基感人至深的作品莫如《童年》和《在人间》,海明威有意味深长的《在印第安人营地》,鲁迅则有从记忆深处打捞上来的《朝花夕拾》,象这类以童年生活为题材、在艺术史上称得上不朽的杰作名篇可以列出很多。至于艺术家虽未直接描写童年时期的经历,但仍可以窥见童年时期生活影子的作品更是不计其数,艺术家的童年生活已经作为一种潜意识,渗透在这些作品的深层结构中,凝结成为作品的形象和风格等深层意蕴。尽管不同的艺术家基于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主体因素,对于艺术题材的选择呈现出千差万别,但在选择童年生活作为艺术题材上却表现出某种惊人的一致性。由此可见,童年经验作为一种独特而深刻的生命
艺术家自己也非常重视童年经验对于选择艺术题材的重要作用。加西亚・马尔克斯认为他的《百年孤独》是在“给童年时期以来以某种方式触动了我的一切经验以一种完整的文学归宿”[2]。毛姆认为:“一个小说家只有把自己早年就已经有所接触的人物作为原型时,才能创造出杰出的人物形象”[3]。美国作家凯琴也指出:八到十五之间是一个作家一生的个性形成时期,这个时期他不自觉地收集艺术的材料,他成熟之后可能积累许多生动有趣的印象,但是形成创作主题的材料都是在十五岁以前获得的[4]。
现代心理学证明:艺术家的上述经验之谈是合乎科学的。童年经验对于选择艺术题材在一定程度上的决定作用有着心理学上的依据。其一,人的一生都要受到童年“基本选择”的影响。童年是人生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童年经验则是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具有规定性的基点,对一个人的个性、气质、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等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形成一种基本选择,规定着一个人整个人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程度,对整个人生的各种选择都会产生潜在影响。作家冰心认为童年时期的“许多印象、许多习惯,顽固地刻划在人物的人格和气质上,而影响他的一生。”[5]其实就是一种童年“基本选择”的影响。尽管整个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但总是要受到童年时期“基本选择”的影响,童年时期所确立的人生基调也不会有大的改变,童年经验对人一生的影响总是或隐或显地存在着。艺术家对于题材的选择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童年时期“基本选择”的影响,打上童年时期的烙印,正如心理分析学家所说:表现艺术所传达的深刻体验,主要来自它对遥远的、记不得的童年时代的某些经验的触动。我嗅到一朵玫瑰花的香味,这种香味会突然给我造成一种异样的亲切感受,引起一种似曾相见的情绪体验。这种莫名其妙的深切体验,乃是儿童时期经历过一连串情感体验的再次萌发。”[6]其二,人的一生都要受到童年时期所形成的意向结构的影响。意向是指一个人在长期的生命体验中所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心理图式,能使一个人在一些场合不自觉地出现某些行为或习惯性地感受到某种东西。意向结构对一个人的活动具有很大的控制作用,具有强烈主体色彩的艺术创作活动也不能例外。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往往有一个先在的意向结构。这个意向结构的最初图式或基本图式则是由个体的童年经验建构而成的。这个先在的意向结构对艺术家的创作活动起着相当程度上的决定和制约作用,自然也潜在地影响着艺术家对于题材的选择,使艺术题材表现出某种与童年经验相一致的性质。因此,艺术家的童年经验即使不是直接写到,也常常会作为一种基调渗透在作品中。
二、童年经验与艺术创作的动因
艺术史上的大量事实表明:童年经验是艺术创作的一种重要动因,这种动因又主要表现在童年时期的创伤经验上。童年时期的创伤经验是童年经验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艺术家来说,其作用和意义要大于童年经验的其他部分。所谓创伤经验,是指主体在生命的某一阶段,突然受到一种心灵无法承受的强烈刺激而引起极度的失衡,并造成精神损伤的一种生命体验,这种体验是如此深刻以至作为残余物或沉淀物留在心灵深处,永久性地扰乱该主体的心理活动[7]。不管是身体创伤还是精神创伤,都可能成为某种情结残留在无意识深处,驱动或影响艺术家一生的创作活动。
艺术家的内心痛苦向来被认为是进行艺术创作最重要的动因之一。童年创伤无疑造成艺术家巨大的内心痛苦,在其创作心理中潜在地发挥着动力作用,一方面迫使艺术家超越创伤,以获得心理平衡,另一方面又由于创伤是淤积在心灵深处的东西,往往一生中都无法超越,正如荀子所说,“创巨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迟。”艺术家这种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只有通过创作才能得到暂时的缓解,获得暂时的心理平衡,但却无法达到永久的调解。因此,童年时期的创伤经验作为一种持久的艺术创作动因,对艺术家的创作产生重大影响,使艺术家视创作为自己的第二生命。
艺术家童年时期的创伤经验作为艺术创作的动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其一,丧失父母。这里丧失包含两个意义,一是指通常意义上的死亡,一是指因家庭失和或解体而导致的分离和遗弃。因此,丧失父母实际上指丧失父母之爱,这种情形在艺术家的童年生活中带有普遍性。在张化隆主编的《世界大作家传》上册中,童年丧失父母的作家比例高达百分之四十八。童年丧失父母使艺术家在心理上产生一种非常痛苦的情绪体验,内化到他们的心理结构中,就会形成一种认知反应模式,由此影响到艺术家的个性发展和创作活动。更为重要的是,童年丧失父母使艺术家很早就体验到一种爱的剥夺,造成心灵上的巨大创伤。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把爱的需要作为最基本的精神需要,认为如果没有爱,人就会“强烈地感到孤独,感到在遭受抛弃、遭受拒绝、举目无亲、浪迹人间的痛苦。”[8]因此,人都强烈地渴求得到爱的满足。艺术家要求得到爱的满足的欲望比常人更为强烈,但因为在童年时期就丧失父母,无法在现实中得到爱的满足,就把对爱的渴望化为一种无意识内容潜藏在心灵深处,作为一种创造动力,在创作中得以升华、变形,这时这种爱的欲望可能被提升为对人类的一种博大无私的爱心,使个人之爱上升为人类之
第16卷第2期 柳 州 师 专 学 报 2001年6月爱,从而赋予艺术作品深刻的内涵。法国当代著名作家亨利・特洛亚说:“一个真正的创作者之所以不得不写作,并非为了要尝试某种未曾有的表现方式,而是出于内心的冲动。”[9]艺术家由于童年时期丧失父母所表现出来的对爱的渴望,可以说是一种最强烈的内心冲动,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一种重要动因。
其二,身心残疾。艺术史上有一个引人注目的事实,许多艺术家童年时期就受到各种生理疾病或心理疾病的困扰,使他们缺乏同伴所拥有的优越感,也不能象同伴那样尽情地享受童年生活的快乐,因此,形成压抑、自卑的心理和内倾型性格。但人作为有意识的生命个体,都有一种趋优本能,就是人永远趋向于更为优越的生存状态的本能。趋优本能对人的一切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都是一种深刻、最强烈、最持久的驱动力。在趋优本能的驱使下,人永远不满足于自身现状,为达到更为优越的状态,他会想方设法,尽其所能地去追求,以实现其他人所达不到的目标。趋优本能在儿童身上就有明显的表现,尤其是身心残疾的儿童更渴望在其他方面超过同伴,取得精神上的优胜,童年时期的这种通过其它方式来弥补自身缺陷,达到优越地位的愿望,会内化到他的深层心理结构中去,成为其日后进行艺术创作的一种原初的动力,也是使他走上艺术创作道路的一种内驱力。随着主体意识的逐步确立,艺术家在童年时期因身心残疾而形成的自卑感,尽管会不断弱化,但却不会完全消除,时常体现在主体心理特征和行为上,往往成为艺术家日后进行创作的重要动因。
其三,家道衰落。古今中外的许多艺术家都经历过家道衰落所造成的巨大人生变化,失去原来优越的生活环境和较高的社会地位,沦落于社会底层,感受到心灵上的巨大痛苦。艺术家童年时期的这种创作经验使他们从小就体会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形成高度敏感的心理特征,对社会人生世相的观察和体会往往比常人更全面而深刻,能够对社会的本质和各种人的灵魂、内在品质有较为深入的洞见,这使他们从小就开始有意识地思考人生,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都成为他们日后创作的无意识的准备。同时,家道衰落作为一种戏剧性的人生转折给幼时艺术家造成的创伤感、屈辱感,长期郁积在潜意识深处,并不因以后的人生体验而消失,相反,却因以后的人生体验而可能得以强化,造成艺术家深刻的内心痛苦。韩愈有言,“太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欧阳修也认为艺术家“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艺术家这种极度的内心痛苦无时不在寻求渲泄,要求一吐为快,而在现实中又无人可与诉说,于是便借助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内心郁积的痛苦得以暂时的缓解,但终究无法完全消除,因此,这种因家道衰落而造成的内心痛苦便长久地成为艺术创作的动因。
一般地说,古今中外所有的艺术家都有各种各样不同程度的创伤经验,但是童年时期的创伤经验具有特殊的意义,影响更为显著。现代心理学认为,创伤经验作为一种记忆痕迹,积储着艺术家一定的激动量和刺激量,象病灶一样残留在艺术家的心灵深处,一旦外在刺激或内部需要偶然触及这个痛点,便立刻形成心理张力而使创作者心理能量的分布发生失衡。要恢复平衡,平息创伤,就必须渲泄多余的激动或刺激。艺术创作就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宣泄手段。根据心理分析学理论,如果一个人在现实中感到痛苦又具有艺术才能,他会把自己的幻想转化为艺术创造。艺术家这种因内心痛苦而激发起来的创作冲动与童年时期的创伤经验具有潜在的联系[10]。
三、童年经验与创作个性的建构
艺术创作是一种具有强烈主体色彩的人类精神活动,具有个性化和独创性的特征。这就要艺术家必须具有鲜明独特的创作个性。每一个艺术家都有其稳定的、经常出现的个性心理特征,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出来,就成为创作个性,也就是艺术家在其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创作独特性。真正的艺术创造都必然要在其最终成果上打上艺术家创作个性的印记,并成为其整个作品质量的有机构成。因此,创作个性是衡量艺术家及其作品成就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艺术风格真正成熟的标志,一切优秀的艺术家都具有鲜明独特的创作个性。
艺术家创作个性的建构即有多方面的原因,又是在艺术实践中长期演变发展的结果。从历时性的角度来考察,创作个性的建构既联结着艺术家早期的童年经验,又与其日后的人生体验息息相关,呈现出一个不断流变与调整的动态过程。值得注意的是,童年经验作为一种潜在的心理形式对创作个性的建构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实际上在其童年时期就已经定下基调,它在日后的流变和调整,无形中都会受到这个基调的影响和制约,打上艺术家童年经验不可磨灭的印记。
艺术个性作为艺术家长期形成的个性心理在创作中的自然流露,无疑是艺术家全部人生经验共同作用下的一种综合效应,但艺术家童年时期形成的个性心理却常常居于主导地位,尽管艺术家日后的人生经验对其童年时期形成的个性心理会进行不断的重塑和改造,比如日后人生中发生的重大生活转折、人生挫折、不幸遭遇等等,都会使其个性心理有所改变,但童年经验仍会以潜在的心理形式规范和制约着艺术家的创作,使其作品打上童年时期个性心理的印记。在有些艺术家那里,童年时期形成的个性心理则终其一生都难以移易,呈现出更为稳定的状态,对其创作个性的建构发生更为显著的作用。弗洛伊德在分析童年经验与日后经验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时认为,一个人“思想发展过程的每个早期阶段仍同它发展而来的后期阶段并驾齐驱,同时存在。早
吴投文:论童年经验与艺术创作期的精神状态可能在后来多少年内不显露出来,但是,其力量却丝毫不会减弱,随时都可能成为头脑中各种势力的表现形式。”[11]艺术家童年时期的个性心理就是一种这样的早期精神状态,尽管受到日后人经验的重塑和改造,不再完全是原来的样子,但其力量仍然存在,仍然对艺术家后来的心理意向、人格结构的形成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并通过艺术家的创作表现出来,外化为艺术家鲜明独特的创作个性。
艺术家这种打上其童年时期个性心理烙印的创作个性在其一系列作品中体现出来,就成为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创作个性对艺术风格的构成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尽管构成艺术风格的还有诸如题材、体裁、语言、结构、创作原则、艺术手法等诸多因素,但这些因素都要在创作个性的主导制约下,被创作个性所浸透才能构成艺术风格。因此,艺术风格实质上是艺术家所独具的创作个性的外在显现。愈是优秀的艺术家,其风格愈是表现出强烈鲜明的创作个性。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童年经验对艺术家具有深刻而持久的内在影响,形成艺术家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意向结构,童年时期的个性心理在这个结构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常常会作为一种基调渗透在作品中,潜在地影响着艺术家创作个性的建构,在其一系列作品中表现出来,则成为独具特质的艺术风格。因此,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不仅在题材、体裁、语言、结构等外在形态上,而且在艺术手法的运用、创作原则的确立等深层意识上都无形中受到其特有的创作个性的规范和制约,并在艺术风格上表现出来。拜伦在童年时期就因破足而感到极度的自卑,同时他母亲暴戾无常的性格更使他饱受痛苦的折磨,这使他从小就形成狂暴和反抗的个性,并因以后的生活经历而不断强化,这对形成他诗歌豪迈奔放的风格有相当深刻的影响。鲁迅小时因家道衰落而备受世人冷眼,幼小的心灵就深深地休味到世态的炎凉,这对形成他孤僻、倔强、好斗的个性及其冷峻沉郁的艺术风格也起着重大的影响。由此可见,艺术个性的建构与艺术家的童年经验具有潜在的联系,从中可以窥见艺术家心理事实中的因果关系,尤其是艺术家童年时期的个性心理对其日后创作个性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艺术家童年时期的个性心理,既有助于揭示其创作个性形成的深层心理奥秘,又有助于把握艺术风格的深层心理内涵。
参考文献:
[1][4]童庆炳.现代心理美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84,87.
[2]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谈创作[M].北京文学出版社,1987.501.
[3]毛姆.巨匠与杰作[M].华东师大出版社,1987.155.
[5]冰心研究资料[M].北京出版社,1984.42.
[6]腾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63.
[7][10]童庆炳.艺术与人类心理[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434,437.
[8]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华夏出版社,1991.50.
[9]“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下册[M].工人出版社,1992.467.
[11]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M].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217.
On Childhood Experience and Artistic Creation
WU Tou2w en
(Chinese Department,Wuhan University,Wuhan,Hubei460072,China)
Abstract:The childhood experience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artists and artistic creation.It has latent influence on such important aspects of artistic creation as selection of artistic materials,motive of artistic cre2 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artistic personality.
K ey w ords:childhood experience;artists;artistic creation
(责任编辑:喻国伟)第16卷第2期 柳 州 师 专 学 报 2001年6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