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铁建电气化局南方公司城轨事业部 石西全)
摘 要 既有线接触网扩容时,关键工序――道岔过渡施工,提前进行道岔处接触网的定位、施工及调整,提高了施工的质量和进度,减少了拨接当日任务量,对改造施工提出了新的方法。
关键词 既有线;接触网改造;过渡施工
1、引言
随着铁路电气化规模的不断扩大,既有线扩容改造规模也随着增大,但由于铁路运输繁忙,改造施工的停电点时间短、数量少,这成为了制约工程开展,影响工期的关键点。而对于道岔拨接过渡这样的大型施工,拨接日当天各专业均进行改造施工,人数多、工程量大、专业间影响严重,接触网专业必须最大化压缩拨接日的任务量,尽量将大部分的施工提前进行,减少拨接日的压力,才能顺利的完成道岔改造施工。在这里就如何提高接触网道岔施工改造的速度,探讨合理的施工方法。
2、既有线接触网道岔过渡施工步骤
既有线改造施工要求停电施工点最小化,临时过渡措施可靠,过渡日工程量最小化,要兼顾正式改造的方便性。要满足这些要求,保质保量完成改造任务,应按照这些步骤进行:
采用无轨测量法,提前进行支柱或者软横跨位置确定,为施工创造条件;
支柱或者软横跨位置确定后,进行支柱组立,基础施工,完成软横跨的安装及悬挂安装;
进行接触网架设及调整,完成道岔调整,采取临时措施保证运行线路的安全;
在拨接日进行道岔调整及检查,达到开通条件,拨接日后进行接触网细调。
3、道岔定位柱位置确定及临时过渡方法
3.1采用无轨测量方法确定道岔定位柱的位置
电气化的既有线扩容改造是在既有电气化旁边新增电化股道,一般都要求接触网和轨道专业同步开通。有时在接触网进行支柱组立时,轨道还没用铺通,甚至连道岔也没用铺设。鉴于此类情况,接触网专业必须要先取得轨道专业的交桩资料,根据道岔的各项数据,在现场标示出道岔的位置,如岔心、岔尖等,以便确定道岔定位柱的位置。
接触网支柱的位置依据这些数据确定,如交叉道岔定位布置原则一般为:
道岔定位应在道岔起点WA至线间距小于等于350mm的范围内。
道岔开口方向上第一个悬挂点设在道岔开口大于等于1.22m处,并应保证两支接触悬挂分别与相邻线路中心的距离不小于1.22m。
道岔处及道岔群处的跨距不得大于60m。
如常用的60型钢轨交叉线岔布置选用如下表:
道岔定位表 表1
| 轨型(kg/m) | 道岔 类型 | 道岔图号 | WA距理论岔心 距离(m) | 距WA距离(mm) | ||
| 开口 300 | 开口 350 | 开口 400 | ||||
| 60 | 12 | 专线4274 | 16.853非 | 17 | 18.11 | 18.94 |
| 专线4190 | ||||||
| 专线4228 | 16.592提 | 16.5 | 17.68 | 18.77 | ||
| 专线4249 | ||||||
| CZ2516 | ||||||
| 9 | 专线4204 | 13.839 | 13 | 13.94 | 15.17 | |
| 18 | 专线4223A | 22.74 | 见放大图 | |||
| 30 | 专线4263 | 42.701 | 见放大图 | |||
3.2采用不同的临时方法进行道岔定位
实际施工中,道岔定位柱确定后,由于线下专业道岔拨接施工要求,并不能一次性将支柱组立到位,这时需要采取临时支柱、临时软横跨方式进行定位,或者利于既有定位柱的方法进行过渡。
3.2.1采用临时支柱定位进行道岔过渡
根据轨道专业提供的岔道中心里程及位置,按照3.1的步骤,确定新铺道岔的岔心里程,确定新铺轨道岔心,定出标准定位柱的位置。
当标准定位柱影响轨道专业拨接要求时,采用临时支柱进行定位。这根临时定位柱根据线路情况,可以适当加大限界,或者为非标准定位,或者在线路的另一侧进行埋设。
按照正常的施工流程进行接触网架设及线岔调整,在拨接完成后再次将临时支柱改为正式支柱进行定位。
3.2.2采用临时软横跨进行道岔过渡
同样按照3.1的步骤,确定新铺道岔的岔心里程,确定新铺轨道岔心,定出标准定位柱的位置。
当标准定位柱影响轨道专业拨接要求时,采用临时软横跨进行定位。这组临时软横跨也需要根据线路情况,进行临时软横跨支柱埋设。
然后和3.2.1步骤一样,按照正常的施工流程进行接触网架设及线岔调整,在拨接完成后拆除临时软横跨,改为正式支柱进行定位。
3.2.3利于既有定位柱,组立新定位柱进行道岔过渡
在需要拆除既有定位柱,组立新定位柱时,按照3.1的步骤,确定新铺道岔的岔心里程,确定新铺轨道岔心,定出新标准定位柱的位置。
根据周围地形情况,确定采用定位柱或基础,完成支柱安装及悬挂安装。
提前架设新接触网,并在新锚柱位置进行下锚,调整新线岔为标准定位。
抬高既有接触网,进行新旧过渡,调整既有道岔处定位为标准定位,拆除既有接触网。
在拔接日内,拆除既有道岔定位柱,开通新道岔定位。
4、道岔调整的方法
道岔支柱或者软横跨到位后,进行接触网的架设。接触网架设按照正常的施工流程进行,要在线下专业拨接改造前,完成接触网架设、悬挂安装、吊弦布置、电连接安装,按要求进行道岔调整。
4.1工艺流程图
4.2调整方法
4.2.1检测
(1)道岔开口侧前方的接触网悬挂已调整到位并达标。
(2)根据环境温度检查已安装定位柱及转换柱腕臂顺线路的偏移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3)道岔处组合定位器及吊弦已安装,且基本到位。
(4)高支承力索与低支承力索距离。
(5)两承力索交叉处是否有摩擦现象。
4.2.2微调腕臂及承力索
根据检测结果,对腕臂的偏移和承力索位置进行微调,使腕臂状态和承力索高度、偏移量达到标准要求。
4.2.3调整拉出值
接触线拉出值按平面图设计值进行调整,高速交叉线岔处接触线拉出值一般设为300~350mm之间,允许偏差±20mm。两接触线的交叉点应在线间距400~700mm中,交叉点中心偏差保证在50mm内。
4.2.4调整导高
道岔定位点处侧线比正线高15~17mm,接触线两工作支侧第一、第二吊弦处上位侧线接触线高于正线接触线10~15mm。
在非工作支侧第1根吊弦处非工作支接触线高于工作支接触线20mm,第2根吊弦处非工作支接触线高于工作支接触线80~100mm。
非支过渡跨接触线抬高:跨距在大于42.5m时抬高400mm,40m时抬高390mm,35m时抬高300mm,小于30m时抬高220mm。
4.2.5检测安装交叉吊弦
(1)利用作业车,检测已安装的交叉吊弦位置。
(2)用接触网多功能检测仪测量导高。
(3)对个别吊弦长度不合适者拆除吊弦,用φ2.0铁线调整到位,并测量其实际长度值,预制后再安装上。
4.2.6安装线岔
(1)根据中心锚结至线岔安装位置长度和环境温度,依据线胀系数计算出线岔安装偏移量。
①ΔL=E0·L·(t即-t平)
其中:E0:接触线的线胀系数,t即:安装时气温,t平:设计规定的平均温度,L:线岔至中心锚结的距离。
当安装时气温高于平均温度时,线岔中点应位于接触线下锚方向;反之则位于中心锚结方向。
②按计算偏移量安装线岔,将连接螺栓循环拧紧。
(2)以线岔中点为准,将偏移量值标于线岔上。
(3)安装线岔,使偏移量标记位于两接触线交叉点处。
(4)线岔安装完后,检查上面一支接触线与线岔管之间的间隙。使线岔管与其交叉的接触线间有1~3mm的间隙。
4.2.7检查始触区
利用作业车,钢卷尺按设计要求检查始触区内有无线夹,如有应移出始触区。
4.2.8摸拟冷滑
(1)采用作业车升弓或者人工模拟方法,在线岔250m范围内进行冷滑检查,对检测的缺陷进行克服。
(2)完成后按上述程序进行下一道岔调整工作。
另外,对于道岔还未拨接插入,只有既有正线运行的,可以先保证正线通车。在停电点内将道岔定位调整为标准定位后,不安装线岔,将侧线先行抬高,使受电弓不会接触侧线,这样可以增加道岔处运行的安全性。
5、拨接日接触网专业的施工
拨接日当天各专业集中在道岔处进行施工,轨道专业要将既有线拆除,道岔插入正线,进行大机养道,信号专业要进行信号接线及联调联试,这个时间段施工人员多、机具设备多。
电气化由于前期的调整,只需要在轨道到位后进行必要的细调即可以满足运行条件。主要检查内容包括,检查拉出值、导高、始触区、线岔处两导线的间隙、电连接及进行冷滑。
这些工作完成后,道岔处接触网完全满足运行条件,就可以开通送电。在拨接日后对不满足要求的地方进行细调。
6、结束语
通过这种方法进行的道岔改造施工,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拨接日工程量,接触网的过渡施工可靠性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保证了正式改造工程的质量,为其他专业提供了更多的改造施工时间。(结束)
参考文献:
[1] 铁道第三勘测设计院电化处,哈大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牵引供电系统系统引进设计工作技术总结,2003.
[2] 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客货专线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2007.7.
[3] 铁道第三勘测设计院,新建太原至中卫至银川铁路工程接触网专业施工图文件(C版)设计说明,200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