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略论西夏与宋三大战事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23:39:19
文档

略论西夏与宋三大战事

略论西夏与宋三大战事郭琛摘要:西夏是党项人于公元11—13世纪期间建立的地方政权。党项人长期生息、繁衍、活动于我国的西部地区,它的成长与发展对我国历史的进程具有深刻影响,在我国古代封建王朝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西夏建国后与北宋发生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即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和定川寨之战。这三次大战均以北宋战败而结束。了解和研究西夏王朝与宋朝战事的发展变化对我们当今社会也不乏借鉴意义。下文拟对西夏王朝与宋朝三大战役作以下探讨。关键词西夏与宋;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十世纪末,在广袤的河北平
推荐度:
导读略论西夏与宋三大战事郭琛摘要:西夏是党项人于公元11—13世纪期间建立的地方政权。党项人长期生息、繁衍、活动于我国的西部地区,它的成长与发展对我国历史的进程具有深刻影响,在我国古代封建王朝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西夏建国后与北宋发生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即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和定川寨之战。这三次大战均以北宋战败而结束。了解和研究西夏王朝与宋朝战事的发展变化对我们当今社会也不乏借鉴意义。下文拟对西夏王朝与宋朝三大战役作以下探讨。关键词西夏与宋;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十世纪末,在广袤的河北平
略论西夏与宋三大战事

郭     琛

摘要:西夏是党项人于公元11—13 世纪期间建立的地方政权。党项人长期生息、繁衍、活动于我国的西部地区,它的成长与发展对我国历史的进程具有深刻影响,在我国古代封建王朝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西夏建国后与北宋发生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即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和定川寨之战。这三次大战均以北宋战败而结束。了解和研究西夏王朝与宋朝战事的发展变化对我们当今社会也不乏借鉴意义。下文拟对西夏王朝与宋朝三大战役作以下探讨。

关键词   西夏与宋;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

  

十世纪末,在广袤的河北平原上,宋、辽双方战事真酣,补料想原本臣属宋朝的西北党项人却乘此机会,纵横北方,左右逢源,积极扩张。终于使宋辽两国南北对峙的局面变为三国鼎立。“澶渊之盟”以后的一百余年间,宋辽双反基本上没有较大规模的战争爆发,和平相处。而西夏与宋朝之间却时战时和,反叛无常的西夏人使得宋朝西线几无宁日,给宋朝的国防带来了严重的压力。苏东坡曾发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言壮语。但事实却是宋军在对夏作战之中屡屡败北,伤亡惨重。那么在了解宋朝与西夏的数次交手之前就必须了解西夏的崛起。

  西夏王朝崛起的标志是由党项人李元昊1038年建立起来的一个区域性的地方政权。是年十月十一日,元昊于兴庆府(今银川南)南修筑高台,受册即皇帝位。为西夏景宗:建国号大夏,以兴庆府为国都。元昊既悉有夏、银、绥、宥、静、灵、盐、会、胜、甘、凉、瓜、沙、肃,而洪、定、威、龙皆即堡镇号州,仍居兴州,阻河依贺兰山为固。此后元昊颁布了一系列强化政权的措施,如创制西夏文字,规定国人的服饰、发饰,简化礼乐制度等。同时元昊为提升国力而仿效宋制创建了本国的各项国家制度。创设管制,有中书省,枢密院,三司,御史台,开封府,官计司,农田司,群牧司,文思院等。藩,汉人分为其官长。后又设尚书令,统管全事重事。随后元昊根据党项族的民族生活特点,参考唐朝军制和宋朝军制,对兵制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

党项部落住帐篷,一家称一帐,小部数百帐,大部千余帐。男子年过十五成丁,兵民合一,即平日里为普通民众从事一般的生产活动,战时各个部落随从部族出丁从军作战。西夏是以战里过的国家,是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西夏实行的是全民皆兵的军事制度。除了给将领一定的俸禄之外,其余一切的兵众作战时一律自带粮食补给。元昊下令各个部落每二丁取“正军”一人,配备随军服杂役的“负担”一人,合成“一抄”。以四丁为两抄,合住一个帐篷。正军的兵给马、驼各一匹,如马匹,驼战死需赔偿,号称长生马,长生驼。另外,以本族的男子为“族内兵”以被俘的汉族士兵中挑选骁勇善战的为”族外兵“名号为”撞令郎。在军制设置方面,设立十二万擒生军,有三万正军,七万负担,装备精良,西夏的精锐。又有炮手二百人,成为“泼喜”。炮手把旋风炮安装在马匹或骆驼背上,发射拳头大小的石弹攻击敌人。元昊又选拔豪族子弟中善于骑射的五千人组成侍卫军。如“而苦战倚山讹,山讹者,横山羌,平夏兵不及也。选豪族善弓马五千人迭直,号六班直,月给米二石。铁骑三千,分十部。发兵以银牌召面受约束。”此外,夏军中还有三千人的重装骑兵,称为“铁军”,乘善马,披重甲,刀不入。而夏军的各个地方,元昊因地广兵众,故以黄河为界,分立左厢、右置十二监军司,委豪右分统其众。自河北至午腊 山七万人,以备契丹;河南洪州、白豹、安盐州、罗落、天都、惟精山等五万人,以备环、庆、镇戎、原州;左厢宥州路五万人,以备 、延、麟、府;右厢甘州路三万人,以备西蕃、回纥;贺兰驻兵五万、灵州五万人、兴州兴庆府七万人为镇守,总五十余万。全国的分为军与地方军两个系统,军事布防以贺兰山、兴庆府、灵州作为三点防线。成为西夏作战的核心地区。可见西夏的兵力基本部驻在以兴庆府为中心的贺兰山、灵州,由此拱卫国都。加强边防,可谓内外并重,布防较为合理。西部驻兵交少,是因元昊时期西部的问题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不存在威胁其政权的势力。兵力主要布防在与宋朝接壤的陕西沿线。西夏出兵作战,仍然保持着一些原始的风俗制度。如出兵之前各个部落首领要嗜血盟誓。而元昊出兵之前,仍会率领部落首领外出狩猎,猎获野兽,环坐而食,共议兵事。这是一种氏族社会贵族仪事的遗存。由于西夏的地形以山地和荒漠为主,所以夏军擅长诱敌伏击,断敌粮草辎重,以及集中兵力的运动战,常常以少胜多。由此,西夏的兵力数量较之宋朝处于劣势但其的战斗力,机动性都强于宋军。

元昊发动对宋战争的原因分析。公元 1038 年元昊称帝建国,按理元昊也应像我国历史上的开国之君那样,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的,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国内的社会经济上,但元昊没有这样做,而是立即发动了一连串的对宋战争,其中大战三次,使西夏人民蒙上了深重的战争灾难。为什么元昊在立国不久即发动对宋战争呢?

实际上,元昊之所以发动对宋战争,并非偶然,而是既有内因又有外因。从西夏方面去看,有以下四点:首先,由于党项贵族的贪欲所引起。元昊立国前后,随着党项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新兴的农、牧地主阶级为了满足他们对财富日益增长的贪欲,扩大其已经感觉不够的领土,需要发动一场旨在掠夺扩张的战争。第二点是为了宣扬国威,巩固新生的大夏政权。由于西夏的建立处于宋辽两个大国的左右之下,所以西夏迫切希望通过武力使宋朝和辽国承认自己国家的政治合法性。第三点,具备了一定的战争资源。如西夏都城、州、县治所及附近地区,为唐末五代以来早已封建化的地区,其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较高,凉州无论畜牧业和农业都很发达。西夏东部的横山、盐池地区,“多马宜稼……且有盐铁之利,夏人恃以为生。“西夏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东至黄河,西至雪山,有小郡数百,甲马甚精习”境内水草丰美,宜农宜牧,除盛产良马外,还产玉器、镔铁、剑甲、琉璃器等。另外,西夏通过同宋辽之间的贸易,积累了大量财富。

第四点,以守为攻的战略促使之下,元昊听信张元、吴昊的策略,平平出击,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

宋夏三大战役

(1)三川口之战

公元 1040 年(夏天授礼法延祚三年,宋仁宗康定元年)正月,元昊集中了 10 万人的优势兵力,发动了著名的三川口之战。所谓三川口,在今陕西省安塞县东,即延川、宜川、洛川三条河流的汇合处。元昊统领十万军马自延河上游大举南下,声称将要攻打延州城,却反而潜兵偷袭金明寨。镇守金明寨的将领为党项族首领金明都巡检使李士彬。士彬是一位勇猛过人的宿将。他率领的 18 寨羌兵,近10 万人。被延州人称为“铁壁相公”。是一支只可智取,不可硬拼的劲敌。此前元昊曾将一份书信锦袍、金带一同投掷于金明寨附近,邀请“铁壁相公”反叛。宋军将士获知后万分惊恐,不知如何是好。但不料该反间计被鄜延副都部署夏随识破。当有人怀疑李士彬对宋不忠时,夏随即辩解道:“此夏人行间耳,士彬与羌世仇。若有私约,通赠遗,岂使众知耶”。随即召见李士彬同饮,厚加抚慰。李士彬大感,发誓立功相报朝廷。不久,元昊派人进入金明寨诱降李士彬,李不为所动,力斩来使。至此反间计,诱降计全部失败。不久之后,元昊命夏军将士与李士彬的相遇时,故意不战而退。并扬言道:“我等闻铁壁相公名,莫不胆坠地也”。士彬闻之,果然喜形于色,更加骄横,不可一世。遇部下偶有过失,则严刑拷打,弄得部下怨声载道。元昊成此机会用金钱、官爵诱惑李士彬的部下,众人皆受之不辞。在一切准备停当之后,元昊用猝不及防的突击战术,出兵包围金明,并发起猛攻。原诈降的士兵,群起响应,以为内应。元昊再施诡计,用声东击西之计明功保安军,暗袭金明寨。夏兵悄然抵达金明寨,里应外合,一举擒拿李士彬父子。之后,元昊乘胜进军延州城下。而延州此时只有数百人防守,简直就是一座空城,更本挡不住来势汹汹的元昊大军。可谓兵力单薄,孤城难守。延州知州范雍为了守住该城,急忙发出檄令,要求驻在庆州的鄜延副总管刘平率兵增援延州。但远水永远解不了近渴,所以朝廷调动陕西境内各路人马前来支援。两位兵马副总管,刘平和石元孙,带着两元大将黄德和、郭遵,以及其他几位虎将率五万大军,昼夜兼程,马不停蹄,支援延州。正当宋朝大军在夜里举着火把行进到离延州城几十里地的时候,迎面碰到一名传令兵,参见完刘平和石元孙,便跟两将说范太尉真在延州等待二位将军,但是将军的人马太多,延州城较小,容纳不了,请将军把兵马分批次,一波一波的进城。刘平等人不明情况,不辨真伪,也没有仔细查问,便按照传令兵所说照办。一队开拔,走出五里然后一队再行。几个小时之后便调出了五十队左右。当两人发觉有可疑之处之时才发觉传令兵早就不知所向。两惊失色,大呼中计,赶忙派人追赶前面的兵,但为时已晚。一会儿快马来报,说前方延州城内毫无动静,城上也无灯火,没有找到那些出发的士兵。二将大惊,赶忙出发延州,行之三川口,此时的宋军已完全陷入元昊预设的埋伏圈内。西夏列阵包围攻击宋军,刘平指挥宋军奋力迎战,杀声震天。激战中主将刘平左耳右颈受伤宋军怯战。元昊抓住战机,乘日暮以轻骑兵袭击宋军,宋军不能抵御。正当岁初严寒季节,平地积雪数寸,宋、夏两军都摆出偃月阵相向对峙,片刻之后,元昊首先变阵,令步兵涉水为横阵,冲击宋军,但不幸被宋军将领郭遵击退,元昊有令士兵持盾结阵冲锋,此时元昊命手下一员虎将扬言单挑宋将郭遵,不了被郭遵击碎脑门倒毙。两军将士皆拼命厮杀,宋军小胜,杀获夏军千余人,但不幸的士大将刘平被箭射中流血不止。日暮时分,宋军战士将自己在对战之中斩敌首级与战马献上报功,刘平言“战斗方急,汝等各自记其数,皆当重赏”话语未必,元昊命手下将士攻击宋营,宋军因为连日兼行,人困马乏,又加上与夏军恶战一天,一时惶急阵脚大乱。恰逢督军黄德和率部溃逃,终使全军大溃。刘平急忙命自己的儿将刘宜孙追赶黄德和,道:“当勒兵而还,并力抗贼,奈何先奔”但黄德和不予理会,驱部众绝尘而去。刘平赶忙召集将士进行反扑无果。大将郭遵率部横冲夏军,被夏军引入山间乱箭射杀。刘平率残军败将且战且退,退至西南山下,设七道栅寨固守。入夜,元昊派人向寨中问道:“主将安在”?刘平命令宋军不准答应。夜四鼓之时,元昊命士兵围寨大呼:“如许残兵,不降何待”!黎明,再一次派声呼叫道:“汝降乎!不然当尽死”。刘平令士兵自山后发起攻击。不幸战败,与石元孙同时被俘。三川口之战以夏军大获全胜而告终。

取得围城打援胜利之后,元昊乘势集中兵力攻打延州,激战七日不下,忽天降大雪,寒气逼人,夏军恋战数日疲惫不堪,无心再战,在此情况下,元昊下令撤军,延安之围被解,元昊乃还与西夏。

三川口之战宋军基本全军覆没,经此一战,宋朝西北防务最高军政长官被革职,宋庭派范仲淹主持西北防务。经过范仲淹的改革,驻守延州的将士的战斗力大大提高,有效的抵御了来自元昊大军的进攻,李元昊见延州久攻不下延州,便调整战略,将主攻方向转变为韩琦驻防的原州(今宁夏固原)。

(2)好水川之战

元昊率领大军改攻打韩琦负责的防区,韩琦马上下令手下大虎将任福出战。任福率七千宋军,大败夏军焚烧了夏军大批的粮草辎重。此次胜利让韩琦觉得夏军不过如此,并非不可战胜,三川口的失败不过是因为宋军劳师旅途,中了元昊的奸计罢了。任福更是觉得自己是不可战胜的,想想我七千败了十万夏军,还有谁可与我一站。便向韩琦提出主动出站的要求,韩琦本来就是主战派,便同意为之。但范仲淹极力反对韩琦主动出击的观点。他提出了两点意见:第一,正月天寒地冻,粮草辎重补给跟不上,对我军十分不利,我军不习惯大规模的运动战,不能正月出兵。第二,如果朝廷采纳了韩琦的意见,那就让韩琦的那路宋军主攻,我范仲淹的宋军驻守,这样一来互相有个照应,如果两路大军全失败了,连个战略后撤布防都不大可能,而且万一打了败仗,还要和元昊和谈,我的实力保存下来至少可以有资本进行谈判。元昊准备趁宋朝举棋不定的时候,先发制人遂在天都山集合十万大军,向宋朝边境奔袭过来。元昊亲自率领 10 万大军自天都山出发,深入宋境准备同韩琦统领的泾原路主力决战。这时韩琦正在高平(今宁夏固原北)巡边,听说元昊率领大军经三川砦已经到达怀远城(今甘肃平凉以北),于是急忙赶到镇戎军,集合数万,交大将任福带领。出兵之前,韩琦再三告诫,元昊诡计多端,善运用伏兵。你这次出兵必须万分小心,一定要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从怀远城到德胜寨,然后再到羊牧隆城,各相距四十里,没到一处,必须清点人马,安营扎寨,韩琦还在任福出发之前给了一份书信,信中再三提醒叮嘱“及行,戒之至再。又移缴申约,苟为节度,虽有功,亦斩”大概意思是:你必须听我的,不要冒敌深入,一定要按照我的策略稳扎稳打,如果你不听我的,就算是打了胜仗,我也一样要取你首级。

元昊此次大举南下,摆出直下渭州之势,其真实的目标却是要消灭泾原宋军的有生力量。任福出发后心里寻思,韩琦毕竟是文官不懂军事,元昊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乃大将军出身,七千人马便可杀的他片甲不留,韩琦再三叮嘱,不就是怕我立功,所以告诉步兵将士,你们太慢了,后面跟着就好,自己率几千骑兵全力去解渭州之围。路途上遇见宋军镇戎军与夏军战于张家堡,便率部众加入战斗,斩首数百。将韩琦的叮嘱忘到了九霄云外。夏军且战且逃,沿途遗弃牛马辎重众多。因探子来报夏军人马不多,任福便放松了警惕,派手下将士追击,自己大军跟进。当晚,任福、桑怿军屯好水川,朱观、武英等军驻笼头山北的笼络川(为好水川支流)。两军隔山相距 5 里,约明日会兵川口、全歼夏军。但宋军将领有所不知,元昊已经亲率十万大军埋伏与瓦亭川,张网以待宋军,准备打一场漂亮的伏击战。

第二天,宋军清点人马兴冲冲的直奔元昊的伏击圈而去,出乎意料的是夏军已经结好了阵势,宋军长途跋涉 了三天,早就人困马乏,最主要的是宋军将士携带的粮食根本不足。此情此景,与上次三川口之战无异。宋军赶忙排兵布阵,没等阵势列好,就看到地上有很多的银色泥木盒子,里面有东西扑哧扑哧作响。手下大将不知是什么东西,便警示任福,任福下令打开盒子看看是什么东西,盒子一经打开,数百只鸽子群飞而走,这就暴漏了宋军的行进位置。元昊一看宋军全部进入夏军的伏击圈,呐喊而集,将宋军重重围困厮杀。任福等人仓促列阵,跟夏军开始作战,宋军只有一万多人,又是远道而来,寡不敌众,几次突围都折羽而归,夏军铁军出击,将宋军的阵型冲了个稀里哗啦。宋军只好各自为阵,激战当中,宋军想要攀登山峰,抢占有利地形。夏军将士强弓硬弩,一通猛射,攀爬山峰的宋军将士大多坠崖身亡。元昊竖起两丈多高的令旗,宋军向左突围,令旗便向左挥舞,宋军向右攻打,令旗便向右挥舞,夏军看旗作战,宋军插翅难逃。任福等率军决一死战。自辰时交战到午时,宋军人困马乏,饥渴交迫,渐渐不支。任福下令突围,宋军左冲右突,未能破围而出。桑怿、刘肃力竭战死。任福被夏军团团围住,身中十余箭,小校刘进劝福投诚自免,福叹道:“吾为大将,兵败,以死报国耳!”是挥动四刃方铁锏,挺身决斗,身上血流如注。接着,左面部又中一,福无法继续战斗,以手自扼咽喉而死。其子怀亮也战死。宋军主帅战死,但是底下的宋军战士们依然在激战当中,特别是宋军将士忘珪,听闻任福被围,自羊牧隆城率四千人马赶来增援,将帅一心,忠勇可嘉,无奈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这四千人一来入阵,基本上就如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王珪见势不妙,面朝东方,对着东京汴梁的方向,下马整理铠甲,行了三跪九叩的君臣大礼,然后翻身上马,“复入战,杀数十百人,鞭铁挠曲,手掌尽裂,奋击自若”最后壮烈殉国。任福带出来的一万八千多人,战死者达到一万人,剩下的大部分被俘虏,宋朝几十员大将在战争中全部战死,或自杀殉国。惟副将朱观率领 1000 余人,退守一处围墙之内,四向纵射,等到夜幕降临,夏军退去,因而得以保全下来。这次战争,宋军损失惨重,任福及几十名将校全部战死。败报传朝廷,群臣交章夏竦,宋仁宗撤去了夏竦的总指挥之职务。韩琦上章自劾,被贬至秦州任知州。同时,赠任福为武胜军节度使,兼侍中。王珪、赵津、武英、桑怿等皆赠官,以示褒奖。史籍上对好水川之战这样评价;“好水之败,诸将力战以死。噫,趋利以违节度,固失计矣:然秉义不屈,庶已烈士者哉”。

韩琦收拾残部,徐徐退回国境。回来的时候,出征的将士家属捧着死者省钱的衣物,撒着纸钱,攀衣拦马,顿足痛哭。韩琦本人也驻马不前,掩面大哭。范仲淹听说后,仰天长叹。这一战败代价太大了。

任福的大意是兵败的主要原因,导致兵败辱国,但是这些将士在战场上宁死不屈,临危不惧,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事迹,体现了当时中原王朝的铁血豪气。

西夏方面可是得意洋洋,张元看到满山遍野的宋军尸体,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在寺庙的墙壁上题诗一首“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山龙虎辈,犹自说兵机。”

定川寨之战

公元 1042 年元昊再一次发动了对宋朝较大规模的战争。这次战争的主攻目标为镇戎军(今宁夏固原)战前双方态势:西夏方面,好水川之战以后,元昊将他的驻扎在天都山。宋朝方面,自好水川战败之后,宋完全采取守势。为了加强西北防务,宋将陕西划分为鄜延、环庆、泾原、秦凤四路(相当于今天的军区)。以韩琦知秦州,王沿知渭州、范仲淹知庆州、庞籍知延州,分区守防,各专其职,负责各路军事。

四路当中,韩琦、范仲淹、庞籍三路,山川险要,兵精粮足,尤其是韩琦和范仲淹,夏军不敢轻举妄动,那么能攻打哪一方面呢?只能是王沿。王沿品级虽高,但不知兵,又是新到任的。张元对元昊说,如果我们从王沿镇守的渭州长驱直入的话,就可以进入关中地区。元昊特别高兴:长安市周秦汉唐的久都,如果我能攻打下长安,那么霸业可图,可谓响当当的中国之主。立马清点十万大军杀向镇戎军。王沿一看敌军来袭,赶忙派出葛怀敏出抵御夏军。立功心切的葛怀敏,不听部将的劝告,率领一万多兵马主动出战,结果在定川寨遇到了元昊的十万大军。于是背靠定川寨列阵,准备以城寨为依托,抵御夏军。他自守一门,大将曹英自守一门。李元昊见宋军列阵之地为死地,大呼苍天助我!首先,把定川河上的浮桥烧掉,断绝宋军的退路。其次,在河流的上游地区把水源占为己有,想要把城中的宋军将士活活渴死。葛怀敏见敌军在截断水源,赶忙派将领去抢夺,但是宋军兵力不足,以失败告终。宋军毫无斗志,退入城中之时,士兵相互拥挤,践踏,毫无秩序可言,大将葛怀敏也被从马上挤了下来,士兵踩着他冲进城去,差点踩死主将。亲兵赶忙冲到身边架起葛怀敏去到城中。另一名大将曹英激战之中,脖子中了一箭,身负重伤。当天夜晚,元昊派士兵手持火把到城墙外西北角向惊魂未定的葛怀敏喊话:“尔得非部署听上点阵图者耶?尔善屯军,乃入我围中,今将何往”?夜一更天,葛怀敏召开军事会议,让诸将商议向何处突围,最后决定“结阵走镇戎军”。夜里便打开城门,宋军一万多人一窝蜂冲了出来。宋军为了保命相当英勇,一口气冲出二百多里,但气力耗尽,最后被夏军赶到,葛怀敏及诸将曹英等 16 人皆战死。宋士兵 9400 余人,马 600 余匹,均成了元昊的战利品。

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宋军将士三战三败,丧师失地,特别是多名能征善战的将领牺牲。自此之后,宋对夏国的战略被迫做出调整。宋朝此后不再论进攻夏地,并采取防御策略。宋将再三告诫边将不要深入夏地,最好能够以战迫和。

宋夏议和

宋夏两国交战多年,宋朝屡战屡败,不仅丧失土地,而且损兵折将,因此主动提出同西夏议和,那么一心想称霸的元昊为什么会在夏军三站三捷的情况下同意和谈呢?

几场大战下来,李元昊明白,所谓杀人一万,自损三千,以夏国的国力之贫弱,欲求全面战胜宋朝绝无可能。元昊深知,现在我军虽胜,但经济利益损失巨大;再有,战争使西夏国力耗尽,物价飞涨,老百姓怨声载道,活不下去了,再有伴随战争的次生问题,征伐过程中发生了大规模的灾荒。最后,宋朝关闭了与西夏贸易的榷场,西夏境内的大量生活必需品,比如布匹,茶叶,粮食,都不可以自给自足,宋朝的经济制裁相当有效。所以元昊希望通过议和来达到目的。

宋朝方面看,宋朝也不具备消灭西夏的能力,范仲淹上书朝廷:“兵马精劲,西戎之长也,金珀丰富,中国之所有。礼仪不可化,干戈不可取,则当任其所有,胜其所长”另外,陕西边防的加强,有力地制止了元昊进一步的军事进攻。

  孙子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综观宋夏的三次大战,西夏的部署调动,完全掌握着主动权,军事行动无一不是针对宋军弱点而发。而宋军虽然扼守要点,却未能审时度势,战略调动上惊慌失措,不能料敌机先,最后只能被动挨打。

北宋在三次大战中的失败,加深了其积贫积弱之势,北宋由于长期因循守旧,不思更张而形成的种种积弊,在这几次大战中暴露无遗。反观西夏,虽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西夏并没有从战争中取得实际的利益,反而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战争加重了西夏人民的负担,也加深了西夏部族内部的矛盾。宋夏双方权衡利弊,通过采用各种手段,互相讨价还价,最终达成了“庆历和议”。

  

参考文献

[1]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2

[2] [元]脱脱等编.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顾宏义.两宋烽烟录.天倾.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4].塞北三朝.西夏.电子工业出版社

[5]李蔚.简明西夏史

文档

略论西夏与宋三大战事

略论西夏与宋三大战事郭琛摘要:西夏是党项人于公元11—13世纪期间建立的地方政权。党项人长期生息、繁衍、活动于我国的西部地区,它的成长与发展对我国历史的进程具有深刻影响,在我国古代封建王朝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西夏建国后与北宋发生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即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和定川寨之战。这三次大战均以北宋战败而结束。了解和研究西夏王朝与宋朝战事的发展变化对我们当今社会也不乏借鉴意义。下文拟对西夏王朝与宋朝三大战役作以下探讨。关键词西夏与宋;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十世纪末,在广袤的河北平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