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单项选择题I:本大题共10 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A.到市场上购物,挑选中意的商品 B.旁听一次价格听证会
C.参加学校举办的艺术节活动 D.就学校周边的环境问题向环保局提出建议
2.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 )
A.社会实践 B.交流与借鉴 C.科技进步 D.创作灵感
3.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 )
A.多样性 B.包容性 C.灵活性 D.独创性
4.成语“耳濡目染”表达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 )
A、潜移默化的特点 B、深远持久的特点 C、相对性的特点 D、差异性的特点
5. “一本好书往往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说明了文化是一种( )
A社会物质力量 B社会教育力量 C社会道德力量 D社会精神力量
6.开展红色旅游,加强传统教育,学习中的优良思想和作风,这属于( )
A、传统习俗的继承 B、传统建筑的继承 C、传统文艺的继承 D、传统思想的继承
7.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
A 团结统一 B 爱好和平 C 勤劳勇敢 D 爱国主义
8. ,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进入了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
A 汉代 B 隋唐时期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9.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当代中国,爱国与 本质是一致的( )
A 维护祖国统一 B 爱社会主义
C 拥护党的领导 D 建设祖国、繁荣祖国
10.“信”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儒家倡导的“五常”之一,今天我们仍然提倡“诚信”,表明传统文化具有( )
A.较大的包容性 B.较强的保守性 C.相对的稳定性 D.鲜明的民族性
|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答案 | C | A | B | A | D | D | D | B | B | C |
|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答案 |
11.下列关于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文化是基础,政治和经济是文化的反映
B.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C.一定的政治、经济由一定的文化所决定
D.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与政治互不相关
12.中国三大皮影系统之一的陆丰皮影戏,作为“中国皮影戏”的组成部分向联合国正式申报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它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B.它主要包括纪念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等
C.它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D.它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13.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是( )
①社会制度的变化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 ③思想运动 ④经济的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诸子百家学说,是与当时的社会大变革分不开的。这主要说明了( )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B.社会实践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C.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D.文化创作的灵感最终来自于社会实践
15.中华世纪坛序中写道:“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这反映出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 )
A.源远流长 B.唯我独尊 C.博大精深 D.独树一帜
16.在当代中国,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 )
A.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B.团结统一,爱好和平
C.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D.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17中国有些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外国文化产业资源,如日本版《三国演义》、美国版《花木兰》等。这启示我们( )
A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标志 B应该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
C用法律手段遏制外国的文化掠夺 D应该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
18、中华民族精神是( )
①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②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③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④中华民族之魂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9.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充分展示了四大发明、书画、击缶等多种中国传统文化元
素,极大地振奋了国人精神。这说明( )
A.文化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B.文化一定能塑造健全的人格
C.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文化能够提高人的道德修养
20.下列关于对待文化多样性的观点正确的是( )
①要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③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④理解、包容和吸收所有的外来文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21.下列做法能体现出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是( )
A全面继承,为我所用 B.推倒重来,另起炉灶
C.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D.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22.当前,必须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这是因为弘扬
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
①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②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③是我国当前的工作中心 ④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23.广东南海九江镇被称为“龙舟之乡”,该镇的龙舟赛具有悠久的历史,至今每年都要
举行龙舟赛,吸引了大批人前来观看。这说明文化的影响具有( )
A.潜移默化的特点 B.深远持久的特点
C.多样性的特点 D.时代性的特点
24.下列成语或典故中能反映中华文化中自强不息精神的是( )
A.同舟共济 B.三顾茅庐 C.舍生取义.D.愚公移山
25.鲁迅说:“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贯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这段话的内涵反映了民族精神是( )
A.根植于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源头 B.一个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总和
C.民族之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 D.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26.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①世界观 ②人生观 ③价值观 ④发展观( )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7.短信文化的发展为移动通信企业带来了无限商机,使移动增值业务产业链各环节不断延伸,这说明( )
A.经济决定文化 B.文化反映经济 C.文化决定经济 D.文化反作用于经济
著名的人文学家费孝通在谈及文化的多样性时指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据此完成28~30题。
28、“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基本含意是( )
A.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共同发展
B.承认本民族文化是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前提
C.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D.只有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才能称誉世界
29、“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基本含意是( )
A.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B.尊重每个民族的文化特色,最终达到民族文化的完全融合
C.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能促进世界的融合进程
D.保存不同民族的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0、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作用有( )
①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②能更好地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③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④消除文化的差异,实现文化的完全统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31.下列名言不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的是( )
A.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32.塑造民族精神,可以加快中国的崛起。这说明中华民族精神( )
A.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B.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C.彰显于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
D.凝结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33. 英国著名民主诗人雪莱说:“伟大的诗篇即永远喷出智慧和欢欣之水的喷泉。“这一论断说明 ( )
A 社会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B 文化是由人创造的
C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D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34. 果农为提高水果附加值,把冰激凌灌入柿饼中,使之具有双重口味,并别出心裁地将其取名为“你柿我的冰激凌”。由于加入了文化元素,该商品推向市场后受到消费者热捧。这体现了( )
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B.文化创新决定社会实践的发展
C.文化总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D.文化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35. 优秀的文化工作者,必须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而厚重的文化底蕴又离不开丰富的社会阅历。这说明文化素养是( )
A.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B.一种社会精神力量离不开物质活动和物质载体
C.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D.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36《阿凡达》是一部运用 3D 技术制作的电影,目前已创造了超过 27 亿美元的全球票 房。并带动了 3D 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体现了 ①文化对经济的重大影响 ②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应 ③文化生产力的日趋重要 ④文化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7. 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有句名言:“人是环境的产物”。某论坛上,主讲人让听众写下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6 个朋友,并指出他们月收入的平均数大致就是你的月收入。测试结果的准确程度让所有听众惊讶不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的朋友圈子都是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它彰显着你的现在,也预示着你的未来。这种现象说明
A. 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路活动和思维方式
C. 文化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丰富精神世界
D. 文化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
38.
39.
40.檀板声声说盛世,鼓乐阵阵抒豪情。2011年新年京剧晚会2010年12月31日晚在国家大剧院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等与首都近千名群众一同观看演出,喜迎新年的到来。这表明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我国人民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 题号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答案 | ||||||||||
| 题号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答案 | ||||||||||
| 题号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 答案 |
| 题号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答案 | ||||||||||
| 题号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答案 | ||||||||||
| 题号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 答案 |
41.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年由过去的“吃喝年”逐渐发展成为“休闲年”,“网上过年应运而生。“网上过年”在给人们提供新的过年方式的同时,也让传统习俗在高科技条件下找到了与年轻人的亲和点。这包括的文化生活道理有( )
A.民族节日应该在继承中发展
B.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C.只有利用网络,才能实现文化的创新
D.“网上过年”已经取代了传统过年的方式
42.围棋起源于中国,棋子、棋盘含有“天圆地方”的思想,棋盘的是太极,棋子的黑白两色表示阴阳。围棋丰富的内涵和无穷的变化使它历经几千年而不衰。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 )
A.区域性 B.民族性 C.继承性 D.开放性
43.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影响着每一个人。文化实现对人的影响的主要来源是( )
A文化环境 B文化活动 C文化观念 D文化产业
清人戴震指出:"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礼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礼。其谁怜之。"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但其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回答44~45题。
44.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统治,这说明( )
A文化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B传统文化对社会、人的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
C先进文化推动社会发展 D文化对社会实践具有反作用
45.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当( )
A彻底摒弃 B坚持辩证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批判地继承 D先继承,后发展
4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例如观花,植物学家以植物学的知识审视它,把它归入植物的某一类别中去;而画家则以美学知识去欣赏它,获取美的灵感。这说明 ( )
A.不同的知识修养影响认识事物的角度
B.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C.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和思维方式
D.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47.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最有说服力的是( )
A.汉字 B.史书典籍 C.瓷器 D.文字
48. 人们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了包括茶俗、茶礼、茶艺、茶道和茶理等在内的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这说明( )
A.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B.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
C.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 D. 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49. 文化重建是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三年来,当地积极修复都江堰建筑群等一批文化遗产,重视培养羌绣、羌笛演奏等传统艺术的新传人,鼓励编排《羌魂》等原生态歌舞作品,灾后恢复重建之所以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 )
A.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B.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C.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50. “好客山东贺年会”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节日消费。关于图7“好客山东贺年会”四大理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民族节日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 B.先进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贺年活动是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 D.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
| 题号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 答案 | AB | BC | AB | BD | BC | AC | AB | CD | CD | AC |
| 题号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 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