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地球的内部结构是什么?
答:地球的最外层叫地壳;地壳下面的部分叫地幔;地球中心的部分叫地核。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0千米左右,地壳半径厚度约为35千米左右,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就发生在地壳内。
2.地球表面是由什么组成的?
答: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块完整的岩石,而是由大小不等的板块彼此镶嵌组成的,其中最大的有七块,它们是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板块。这些板块在地幔上面每年以几厘米到十几厘米的速度漂移运动,相互挤压和碰撞。
3.什么是断层?
答:断层是岩层的连续性遭受到破坏,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相对移动的一种地质构造。该断裂面称“断层面”;断层面两旁的岩块称“盘”,根据断层两盘相对移动方式,可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
4.地震带与活动断层有什么关系?
答:绝大多数强震震中分布于活动断层带内。震源错动面产生状态大部分和地表断层一致。地震带与活动断层有着成因上的密切联系,活动断层的作用是产生地震和地震带分布的根本因素。
5.什么是地形变?与地震有何关系?
答:地形变是指地壳形变。地形变包括地面高程变化及水平方向上的变化等。地形变与地震有关,地下断层的活动是大多数地震发生的直接原因,大地形变测量能够监视地壳及断层的活动,配合其他方法,就有可能准确地判定断层活动的状态,沿着这个思路,大地形变测量能为地震综合预报提供极其有用的判断依据。
6.何谓世界三大地震带?
答:全球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大板块的边界上,一部分发生在板块内部的活动断裂上。经科学家研究,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有三个:
1、 环太平洋地震带:全球规模最大的地震活动带。即太平洋的周边地区,包括南美洲的智利、秘鲁,北美洲的危地马拉、墨西哥、美国等国家的西海岸,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以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这个地震带是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带,全球约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2、 欧亚地震带:全球第二大地震活动带。横贯欧亚两洲及涉及非洲地区。其中一部分从堪察加开始,越过中亚,另一部分则从印度尼西亚开始,越过喜马拉雅山脉,它们在帕米尔会合,然后向西伸入伊朗、土耳其和地中海地区,所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地震总能量的15%。
3、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海底山脉)。
7.地震是什么?
答: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震动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面震动(即地震)的主要原因。
8.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多大?
答:地震释放的能量决定地震的震级,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大,地震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1945年投在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的能量,大约相当于5级地震的能量。
9.地震有几种类型?
答:有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
10.什么是构造地震?
答: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11.什么是火山地震?
答: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12.什么是塌陷地震?
答: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13.什么是诱发地震?
答: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14.什么是人工地震?
答:地下核爆炸、化学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15.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有哪些?是如何引起的?
答:地震次生环境灾害是指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引发的环境污染事件;放射性物质泄漏和核辐射,以及地震引起的海啸等。火灾由房屋倒塌造成煤气泄漏和明火引起;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毒气泄漏由建筑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起。
16.什么是震级?
答:震级是地震大小的度量,反映不同地震释放能量的差异。
17.什么是烈度?震级与烈度有什么区别?
答:烈度是地面遭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震级和烈度是衡量地震的两把“尺子”。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烈度不只一个,离震中近的地方烈度高,破坏大;反之烈度低,破坏小。
18.什么是基本烈度?什么是震中烈度?
答:基本烈度是指某一地区,在今后一定时间内和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到的最大地震烈度值。震中烈度是指震中区的最大地震烈度值。
19.什么是震源?
答:地壳内发生地震的地方。
20.什么是震中?
答:从震源向上垂直对应地面的地方。
21.什么是震中距?
答:从地面上某一点到达震中的距离。
22.什么叫地方震?近震和远震?
答:震中距在100千米以内的地震叫地方震;震中距在100-1000千米称近震;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为远震。
23.什么叫主震、余震、孤立型地震?
答:成群发生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次地震称主震;主震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前震和余震很少,震前异常表现也少,但能量基本上是一次性地释放的这种地震称孤立型地震。
24.何谓微震,有感地震,破坏性地震,强烈地震、大震和巨大地震?
答:各国和各地区的地震分级标准不尽相同。
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大于、等于7级的称为大地震,其中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
25.地震波有哪些种类?特点有哪些?
答: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
26.地震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从震源发出的地震波主要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是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
27.哪种地震波可以警告人们尽快做好准备?
答:纵波先到达地表,人们感到颠簸,随后才感到晃动,纵波的到达警告人们应尽快做出防备。
28.地震观测仪器有哪些?
答:地震观测仪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称为地震仪,用来观测和记录地震振动,以确定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另一类称为前兆仪器,用以检测地震的前兆异常,为地震预报服务。
29.什么是地震预报?
答:是指用科学的思路和方法,对未来地震(主要指强烈地震)的发震时间、地点和强度(震级)作出预报。分为“长、中、短、临”的阶段性渐进式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路和工作程序。
30.我国地震预报水平如何?
答:地震预报是十分复杂的世界性科学难题,我国开始正式进行地震预报的探索,还仅仅是四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我们对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和规律已经有所认识,但还没有完全认识;我们已经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对所有的地震都作出准确的预报。
31.地震预报是如何发布的?
答: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全国性的地震长期预报和地震中期预报由发布。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地震长期预报、地震中期预报、地震短临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级、自治区、直辖市发布。已经发布地震短临预报的地区,如发现明显临震异常,在紧急情况下,可由当地市、县发布48小时内的临震警报,并同时向上级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消息。凡未经认可的地震预报信息,均属地震谣传,不可轻信。
32.地震有先兆吗?
答:有,岩石体在地应力作用下,在应力应变逐渐积累和加强的过程中,会引起震源及其附近物质发生物理、化学、生物和气象等一系列异常变化,称这些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联的异常变化现象为地震前兆。
33.地震前兆有哪些类别?
答:有地壳变形、重力、地磁、地电、水文、地球化学、地下流体(水汽、油、气)动态、应力、应变、气象异常及宏观前兆异常等类别。
34.地震前有哪些宏观现象?
答:有地声、地光、喷油、喷气、气味、气雾、地下水异常,喷沙,动物行为异常,植物异常等。
35.动物的异常反应能作地震预报吗?
答:动物异常并不是一概由地震引起,还有其他干扰因素需要排除,即:季节、气候、生理活动、疾病、动物生活环境的改变等。动物异常的原因很复杂,很多时候与地震之间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在观察宏观变化时,一定要注意识别真伪。所以我们要对动物异常反应进行综合分析后,确认是震前反应时才能作为预测地震的依据。
36.地震谣言的特征是什么?
答:地震谣言的特征:“预报”的地震震级很精确,发震时间、地点很具体;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或离奇古怪传说。
37.世界上已发生最大的地震是几级?在哪些地区发生的?
答:直到目前记录到最大地震是8.9级,共三次。分别在1906年1月31日发生在南美厄瓜多尔―哥伦比亚边界附近;1933年3月2日发生在日本国三陆东海中;1960年5月22日发生在南美洲智利。
38.什么是大震预警?
答:大震前出现短暂的、能预示地震即将来临的地声、地光和地颤动等宏观现象,叫大震预警。人们可以根据这些情况采取正确的避震措施。
39.我国地震多吗?
答: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绝大多数省都发生过6级以上强烈地震。根据20世纪全球资料统计,我国在全球陆地面积7%的国土上,发生了35%的7级以上地震,我国平均每年发生20次5级以上地震。历史上我国发生过多次强烈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伤亡。如1920年宁夏海原8.6级地震,死亡23.4万人;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死亡24.2万人。
40.为什么要提高工程抗震能力?
答:地震灾害主要是由于工程结构物的破坏造成的。因此,加强工程结构物的抗震设防,提高现有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41.需要进行抗震设防的重大工程有哪些?
答:铁路、公路、桥梁、机场、电站、通信枢纽、广播电视设备、医院、供水、供气、供热设施等对社会有重大价值或重大影响的工程。
42.哪些工程破坏后可能引发严重次生灾害?
答:水库大坝、堤防、贮油、贮气设备、输油输气设备、贮存易燃易爆、剧毒和强腐蚀性物质的设备,核能利用设施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