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历史条件
⒈德川幕府统治危机的加深
⑴经济: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① 经纺织业为代表的手工场显著发展;
②大阪、江户和京都等商业城市日益繁荣;
③出现了三井等大商人。
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统治基础。
⑵政治:严格的等级制度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①农民受到沉重剥削,不断;
②工商业者也不满严格的和掠夺;
③中下级武士阶层地位恶化,逐渐滋生出反抗幕府统治的思想。1837年大盐平八郎表明日本封建社会统治基础已开始动摇。
认识:商品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引起了日本社会阶级结构和封建等级秩序的变化,商人地位开始举足轻重,中下级武士穷困潦倒,从幕府统治的基础转变成反幕府统治的力量,进而全面理解日本封建社会统治基础已开始动摇。 ⒉黑船事件使日本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⑴背景:
①工业后资本主义国家急需扩大海外市场和掠夺原料;
②19世纪中期,亚洲许多国家已相继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日本成为列强侵略的目标。(和英国都试图打开日本的国门)
⑵概况:
1853年7月,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舰队来到日本,代表美国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并约定将在第二年再来日本,听取答复。因为佩里舰队的军舰是黑色的,船上的蒸汽机又冒着黑烟,所以日本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之为“黑船事件”。
⑶结果:
1854年,强迫日本签订《日美亲善条约》。内容是日本向美国开放下田和箱馆两个港口;允许美国在下田派驻领事;规定今后日本给予外国的一切权益,美国同样享受。
⑷影响:
①日本被迫承认西方列强在日本享有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协定关税、设立租界等各种,日本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日本从锁国走向开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⒊西方列强的侵略使日本社会危机加剧
⑴欧美国家向日本倾销工业品,使日本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⑵客观上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①资本主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也传到日本,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②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从国外购进机器,建立工厂,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③受幕府排挤的西南诸藩,大名们看到了幕府的软弱,采取自强的改革措施,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后来西南强藩成为倒幕运动的重要基地和主要力量。
⒋倒幕运动的成功
⑴倒幕运动兴起
①原因:尊王攘夷运动的失败,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改变现状,实现富强国家,必须推翻幕府统治。
②主要领袖:西乡隆盛和大久保利通
③根据地:长州、萨摩和土佐等西南强藩
⑵主要经过:
①大政奉还:原因:倒幕派对幕府统治构成了威胁;目的:为了消除倒幕派讨伐借口,保住实际权力;结果:德川幕府统治形式上结束。
②戊辰战争:原因:幕府仍控制着国家政权;大多数大名持观望态度。
目的:彻底打垮幕府,真正取得国家的领导权;
概况:
1868年初,倒幕淅以天皇的名义宣布废除幕府统治,建立以天皇不首的新,并命令幕府将军交出领地和的控制权,即“辞官纳地”;
1868年1月,德川幕府以“除君侧之奸”为名,进攻京都,在京都南郊的鸟羽、伏见新军发生激战。结果,幕府被击败。这次战争的胜利,打开了建立以天皇为首的政权的道路;
1868年4月,幕府德川庆喜将军不战而降。至此,统治日本260多年的德川幕府名实俱亡;
1869年,战争结束。1868年是农历“戊辰”年,推翻幕府的战争主要在这一年里,因而称“戊辰战争”。
戊辰战争胜利的原因:倒幕运动得到人民支持;大名与幕府决裂,参与倒幕战争;三井等大商人开始向新提供更多财政支持;新废幕府苛政,减租减税获得人民支持;军作战目标明确,士气旺盛;西方列强宣布中立;英国商人把大批武器卖给倒幕派。
⒈政治上:废除旧,加强集权
⑴废藩置县
①1871年明治宣布废藩置县,废除藩国,设立府县,由委派管理,日本封建割据局面彻底结束,形成了统一的集权。
②影响:初步加强了天皇的集权,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同时减少了改革的阻力,为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础。
⑵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取消武士,宣布“四民平等”
①实行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四种身份,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
由劳动力,开始建立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
②用公债的形式逐步收回了华族和士族的俸禄和禄米,实质是利用国家力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⒉经济上:发展新经济
⑴土地改革
①原因: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
②进程:
1871年币制改革,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货币;
1872年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1873年,颁布地税改革法令,以土地价格为标准,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土地税,并以货币税取代原来的实物税。
③影响:
土地所有权的确认和保护,提高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农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地税改革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为国家工业化提供了保障。
⑵“殖产兴业”(主要精神在于充分利用的力量发展经济,以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①内容:利用力量引进技术和设备,创办“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同时由国家兴办近代交通通讯事业,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
利用力量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具体做法:
把铁路和军工企业以外的大部分国营企业无偿或以优惠的价格转让给私人资本家;
通过补助金和优惠贷款等形式给予私人资本家资金支持。
②影响:
在示范企业的刺激和的扶持下,日本出现了兴办工业的热潮,到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
得到明治扶持和关系密切的大资本家(三井、三菱集团)控制了日本大部分近代工业,这构成了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特征。
日本资本主义在发展阶段,较多的体现了行为,这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特色。
⒊教育上:倡导“文明开化”
⑴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让更多日本国民了解西方文明。
⑵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
①内容:1871年明治成立了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的教育;开始逐步建立了小学、中学和大学三级教育,其中小学为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儿童必须上学。
②影响:提高了国民素质,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大批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成为明治维新中影响最深远的措施;向学生推行军国主义教育,灌输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浓厚。
⑶在生活习俗方面,明治也大力推行西化。如采用西方历法,穿西服等。
一方面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大批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另一方面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浓厚。
⒋军事上:建立新
⑴内容:
①实行义务兵役制,取消了武士垄断军事的,仿照欧美组建一支常备军;
②引进新式武器,建立军工企业,仿制先进武器,改进军事装备;
③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建立近代化的海军
⑵影响:
①绝对效忠于天皇,有利于加强集权,维护以天皇为核心的新的统治。(只向天皇负责,不受内阁干预)
合
②提高了战斗力,使日本逐渐废除不平等条约,摆脱民族危机,实行民族的自强。
③对士兵灌输武士道思想和忠君爱国思想,把效忠天皇作为的天职,保留封建残余,带有浓厚的对外扩张性。
三、成功的原因
⒈封建统治相对薄弱,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
⒉倒幕派掌握了较大的实权,终于推翻幕府统治;
⒊倒幕派建立政权后,实行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
⒋西方列强正集中力量侵略中国,使得日本有个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四、改革加快了日本近代化的进程
⒈政治上:制定《日本帝国》,确立近代天皇制
⑴原因:农民和自由民权运动使明治领导人意识到进行必要的政治改革,才能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稳定社会局面。
⑵时间:18年
⑶主要内容:
①宣布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力,批准法律、任免大臣、召集和解散议会、宣战、媾和及统帅等权力;
②规定日本国民称臣民,享有在法律范围内的言论、通信、出版、集会和结社的自由;
③规定日本议会分为贵族院和众议院。贵族院由皇族和华族组成,众议院由纳税人选举产生;
④规定设立内阁和枢密院。内阁是行政机关,内阁大臣辅佐天皇行使权力,只对天皇负责;枢密院是天皇的最高顾问,由明治领导人组成,对国家有很大影响力,是国家最高决策机关。
⑷影响: ①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力;
②承认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参政权,形式上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是一种社会进步; ③它的颁布标志着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④是近代亚洲的第一部资产阶级。
⒉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东方强国 ⑴原因:
①明治维新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②靠国家的扶植和保护;③两次工业交替进行;④对外扩张获得资本和市场; ⑤利用相对有利国际环境。
⑵表现: ①19世纪90年代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成为亚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②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
③以钢铁和机器制造业为代表的重工业迅速发展
⒊军事上:建立一支现代化的,并不断得到加强。
⒋对外方面:
⑴废除不平等条约,获得国家主权的和完整(20世纪初)
⑵加紧对外扩张
①原因:国内市场狭小,资源匮乏,无法通过正常渠道与其他帝国主义竞争。 ②吞并琉球(1879年) ③侵略朝鲜:1876年,《江华条约》;1910年,《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朝鲜。
④侵略中国:1874年,侵略;14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15年《马关条约》,日本开始侵入中国;参与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五、评价
⒈目的:⑴直接目的:富国强兵,摆脱外来压迫;⑵根本目的:发展资本主义,实现民族振兴,巩固明治的统治。
⒉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⒊历史作用:
⑴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是日本走上近代化(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体现在:
①经济: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由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的转变。
②政治:实现了由早期集权向后期立宪政体的过渡,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③文化: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④摆脱了民族危机,跻身世界强国行列;改变了东亚的国际格局,为亚洲近邻提供了启迪和经验。
⑵局限性
①经济: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的贫困,影响市场扩大,制约工业发展;
②政治: 原属统治阶级的中下级武士仍占统治地位,议会形同虚设;
③文化:愚民和天皇崇拜思想的根深蒂固;
④消极影响:侵略野心和军国主义传统推动日本走上对外侵略的道路,给亚洲国家带来灾难。
⒈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⑴明治维新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通过对外掠夺,加快了日本的经济近代化,逐步发展成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
⑵18年明治颁布资产阶级性质的《大日本帝国》宣布实行君主立宪,基本确立了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⑶明治维新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并逐渐获得了国家主权的与完整;
⑷是明治维新运动没有彻底根除封建残余势力,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日本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开始对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
B、中国戊戌变法
新政内容主要涵盖教育、军事等多方面的和。其最终目标,是推行君主立宪制。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赠送康有为自己的著作《日本变政考》和《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还有李提摩太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和其他有关各国改革的书。这令光绪倾向以明治维新为改革的蓝本的。
(1)教育改革 这是维新派最重视的地方,细节包括: 举办京师大学堂 所有书院、祠庙、义学、社学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 各省会设高等学堂,郡城设中等学堂,州县设小学 鼓励私人开办学堂 设立翻译、医学、农务、商学、路、矿、茶务、蚕桑速成学堂 派皇族宗室出国游历,挑选学生到日本游学 废八股、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 设译书局 颁发著书及发明给奖章程,保荐格致人才
(2)经济建设 康有为强调中国必须以工商立国,才能富国养民;另因为官办企业多弊病,故也着重鼓励民办企业。 设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并在各省设分局 广泛开设农会,刊印农报,购买农具,订立奖励学艺、农业程序,编译外国农学书籍,采用中西各法切实开垦 颁发制器及振兴工艺给奖章程 在各地设立工厂 在各省设商务局、商会,保护商务,推广口岸商埠 开放八旗经商的禁令,名其学习士农工商自谋生计 倡办实业,促进生产。
(3军事方面 改用西洋军事训练 遣散老弱残兵,削减军饷须支,实行团练,裁减绿营,举办民兵 颁发兴造炮特赏章程 筹设武备大学堂 武科停试弓箭骑剑,改试炮
政治方面
(4) 裁减冗员 设置京卿学士,以集思广益 准许地方官与士民上书 改上海《时务报》为官报,创设京师报馆 开放新闻自由 按月分类列名每年收支 康有为还有好些未发表的新政,如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制订,开国会,军民合治,满汉平等,皇帝亲自统帅陆海军,改年号为“维新”,断发易服,迁都上海等。据康有为表示,自军民合治以下的新政都得到了光绪的同意。
编辑本段变法实施及背景
17年末,山东发生曹州教案,两名德意志帝国传教士被杀。德国乘机侵占胶州湾(今青岛),同时进占旅顺大连,法国进占广州湾(今广东湛江),英国进占山东威海,并要求拓展九龙新界。列强意图瓜分刚败于日本的清朝,在朝中再次敲响了警钟。
光绪帝虽然在1887年十七岁时已在名义上亲政,但实权仍然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里。面对列强瓜分的危险,18年(戊戌年),慈禧太后同意光绪帝进行朝政的改革。6月11日,光绪帝帝颁布《定国是诏》,表明变更的决心,这亦是百日维新的开始。之后光绪帝帝召见康有为, 调任他为京章行走,作为变法的智囊。 其后又用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等人,协助维新。 新政内容主要有:裁汰冗员、废八股、开学堂、练新军、满汉平等,等等;涵盖教育、军事等多方面的和。其最终目标,是推行君主立宪制。康有为向光绪帝帝赠送康有为自己的著作日本变政考和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还有李提摩太的〈泰西新史揽要〉的译本和其他有关各国改革的书。正在变法的时候想要推荐使把型号特别地当作明治维新的改革前进了。 戊戌政变新政一开始便遭到原来各大臣的抵制。特别是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荣禄,更是保守派的头目。9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召见统率北洋新军的直隶按察使袁世凯,面谈后升任他为侍郎候补。另一方面,直隶总督荣禄以英俄开战,催袁急回天津。据袁世凯的日记,之后谭嗣同於9月18日夜访袁世凯住处,透露皇上希望袁世凯可以起兵勤王,诛杀荣禄及包围慈禧太后住的颐和园。两日后(9月20日),袁世凯回到天津,将谭嗣同的计划向荣禄报告。 9月19日,慈禧太后回宫,9月21日即临朝,宣布戒严,火车停驶;并即幽禁光绪帝,废除新政,搜捕维新党人。是为戊戌政变,结束了只有一百零三天的维新。维新党人中,康有为早离开北京,梁启超逃入日本使馆。谭嗣同拒绝出走,表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其他数十人被捕,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六人于9月28日斩于菜市口。徐致靖处以永远监禁;张荫桓则发放;唯一在地方彻底实施变法的地方巡抚湖南巡抚陈宝箴被革职,且永不叙用。所有新政,除京师大学堂(即现北京大学)和各地新式学堂被保留外,其余主要新政措施均被废止。 谭嗣同英勇就义
变法影响
由于变法的失败,中国失去了一批倾向在原有内下实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代之而起的是主张激烈变革,推翻原有制度和的者,最后造成了清朝的覆亡,中国两千年的帝制亦画上句号。除此以外,朝庭中本来较为开明有为的大臣在政变后有些被贬,其他亦多被排挤到以外;间接亦造成了之后发生的义和团运动。
编辑本段变法意义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②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③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资产阶级接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功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诸如思想、变革观念、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更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戊戌变法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提倡新学,批判旧学,着重宣传“兴民权”,大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从此,民主主义成为汹涌的社会思潮,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面貌。正规他说,中国资产阶级新文化也是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和稍后几年初步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的新学术,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文学理论等已经萌生,“诗界”、“文体”、“小说界”、“戏剧改良”等相继而起,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开始成为中国近代文化的主流。
C、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
相同点:(1)背景相同,改革前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2)性质相同,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
(4)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1)戊戌变法依靠一个无实权的皇帝,以失败而告终,中国仍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2)明治维新获得成功,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强大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