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古代汉语专题》练习题库及答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00:10:28
文档

《古代汉语专题》练习题库及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古代汉语专题》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本科一、填空1.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是东汉___许慎__编著的《___说文解字_____》,由宋代徐铉校定的文本,正文分为__14__篇。每篇又分上下,加上目录和自叙共__30___卷,分为__540___部首,共收___9353___单字;重言字__1163____个。2.《__尔雅___》是我国第一部辞典,共分19篇,其中前三篇分别是释诂、释言、释训。3.专门解释唐宋元明人诗词曲中习见语辞的特殊的辞书是近人__张相____
推荐度:
导读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古代汉语专题》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本科一、填空1.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是东汉___许慎__编著的《___说文解字_____》,由宋代徐铉校定的文本,正文分为__14__篇。每篇又分上下,加上目录和自叙共__30___卷,分为__540___部首,共收___9353___单字;重言字__1163____个。2.《__尔雅___》是我国第一部辞典,共分19篇,其中前三篇分别是释诂、释言、释训。3.专门解释唐宋元明人诗词曲中习见语辞的特殊的辞书是近人__张相____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古代汉语专题》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   本科

一、填空

1.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是东汉___许慎__编著的《___说文解字_____》,由宋代徐铉校定的文本,正文分为__14__篇。每篇又分上下,加上目录和自叙共__30___卷,分为__540___部首,共收___9353___单字;重言字__1163____个。

2.《__尔雅___》是我国第一部辞典,共分19篇,其中前三篇分别是释诂、释言、释训。

3.专门解释唐宋元明人诗词曲中习见语辞的特殊的辞书是近人__张相_____的《___诗词曲语辞汇释___》。

4.我国现存收字最多的字典是《汉语大字典》,我国现存收词最多的词典是《_汉语大词典》。

5.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的检字法主要有部曲、音序检字法、笔画和四角号码检字法。

6.古代工具书的注音方法主要有读若(读如)和直音,反切其中反切较为科学。

7.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成就主要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和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

8.研究古汉语虚词的代表作有王引之的《经传释词》、杨树达的《词诠》、刘淇的《助字辨略》和今人裴学海的《古书虚字集释》。

9.汇集唐以前对古典文献解释的大型古汉语字典是清代阮元等编的《经籍纂诂》。

10.汉代运用“声训”原理而编纂的辞书是刘熙的《释名》。

11.专门研究古代方言的著作有扬雄的《方言》。

12.从顾炎武开始,把古韵分成十部,至段玉裁分成十七部,王力分成30部。

13.《庄子》注本到清代有____王先谦_______的《庄子集解》和___郭庆藩_的《庄子集释》。

14.《切韵》是隋代陆法言编写的,分为__193______韵。在《切韵》的基础上,北宋陈彭年编成《广韵》。

15.近体诗的对仗中,有两种特殊的类型:流水对和借对。

16.三十六字母中的齿头音是指精清从心邪,舌上音是指_____知徹澄娘_____。

17.七言律诗平起仄收式颈联对句的平仄格式是____仄仄平平仄仄平____________。

18.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中颔联、颈联两联必须对仗。

19.上古时代的韵部主要是根据__《诗经》的用韵和__《楚辞》_的用韵归纳出来的。

20.中古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

21.形声字“锦”的意符为_帛__,声符为_金_。

二、单项选择填空。

1.下列关于《康熙字典》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全书按部首排列,共分540部。     B全书按照地支分成十集。

C采用了直音、反切和叶音三种注音方法。   D王引之《字典考证》纠正了五千多条错误。

2.注重分析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是--------------------------(   A   )

  A《经传释词》       B《词诠》      C《助字辨略》      D《古汉语虚词通释》 

3.许慎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指----------------------(  C    )

     A会意              B形声          C假借          D转注

4.下列各组中完全属会意字的是---------------------------(   D    )         

A地、休、甘、武    B炎、寒、贼、朱    C从、信、秉、亦       D莫、及、伐、取

5.下列各组字中是古今字关系的是-------------------------(   A    )

A说   悦       B睹  覩       C置  寘      D沽  酤

6.下列句中加点词使用了本义的是-------------------------(    A   )

 A遵彼微行。  B天帝使我长百兽。   C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D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7.下列句中“孰与”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D    )

     A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D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8.“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B     )

   A“为之所”是双宾语句。        B“无”与“勿”是古今字。

  C“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   D两个“之”用法不同。

9.“说文四大家”中注重归纳体例特点的是-----------(    C   )

  A段玉裁       B桂馥        C王筠       D朱骏声

10.下列句中加点词不用作状语的是--——(   D    )

A其后秦稍蚕食魏      B舜勤于民事而野死     C良庖岁更刀,割也     D人不知而不愠

11.《康熙字典》中不科学的注音方式是   C     。

A反切     B直音      C叶音      D读若

12.下列工具书按照注音字母顺序排列的是    C     。

A《辞源》  B《辞海》  C《词诠》  D《经传释词》

1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古今词义的演变中属于词义扩大的是    A      。

A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B 夸父与日逐走     

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D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14.“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下列关于“园圃”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 是双声联绵词   B是叠韵联绵词   C是偏义复词    D是单纯词

1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使用了本义的是    A      。

A 君子引而不发    B孟春之月,东风解冻  C五色令人目盲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16.下列字中完全属于形声字的一组是    D     。

A 校 信 原    B戒 锦 炎    C街 武 叔    D衢 问 洛

1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属于形容词使动用法的是    D      。

A 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      B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

C 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    D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三、名词解释。

1.省声:用省略了笔画的偏旁做形声字的声符。

2.省形:用省略了笔画的偏旁做形声字的形符。

3.亦声:汉字中合体字的意符兼有声符的作用。

4.反切:用两个字来拼另一个字之音读的注音方法,其原理是:切上字与被注字声母相同,切下字与被注字韵母、声调相同。

5.同源词:由一个母词所派生出来的词群,它们之间有音义相同或相近的关系。

6.阴声韵:古代学者称纯元音韵母为阴声韵。

7.阳声韵:古代学者把鼻音韵母称作阳声韵。古代的阳声韵有n、m、nɡ三类韵尾,现代普通话则只有n、nɡ两类韵尾。

8.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或相近叫做双声,判定古代汉语的双声现象,一般应以上古音为依据。

9.叠韵:两个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叫做叠韵,判定古代汉语的叠韵现象,一般应以上古

音为依据。

10.重唇音:指双唇音帮旁並明四个声母。

11.舌头音:指舌尖中音端透定泥四个声母。      

12.浊音:发音时声带颤动的音。

13.古无轻唇音:上古不存在轻唇非敷奉微四母。这条论断是钱大昕提出来的,见《十驾斋养新录》。

14.七音:指唇、舌、齿、牙、喉、半舌、半齿七类发音部位。

15.清音: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音。

16.全清:古代学者把不送气的清音声母称作全清。例如:“帮非端知见”之类。     

17.洪音:古代学者把开口、合口一、二等韵称作洪音;后世把开口呼、合口呼韵母称作洪音。

18.平分阴阳:中古的平声到后来分化成了阴平和阳平,“平分阴阳”就是指的这种情况。这种分化在近代就已形成,一直延续到现代。

19.平仄:前人着眼于中古声调而划分的两大部类:平声为平,上去入三声为仄。

20.韵目:《广韵》之类韵书中,每一个韵部选用一个字作为代表,这个代表韵部部类的字叫韵目。

21.声训:又称音训,是一种根据字(词)音疏通词义、探求语源的方法。

22.疏:又称“正义”,古书注解的体例之一。这种注解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輮:通“煣”,用火熨木使弯曲

2.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饭:给…饭吃。

3.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   坐:获罪。

4.同我妇子,饁彼南亩。   饁:送饭

5.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坚:硬度。

6.亟其乘屋,起始播百谷。   亟:急忙。

7.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   谒:禀告

8.春日载阳,有名仓庚。     载:开始

9.七月在野,八月在宇。   宇:屋檐

10.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是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恨:遗憾

11.八月断壶,九月叔苴。  叔:拾取

12.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坟:土堆。

13.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滋:培植。树:栽种

14.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唯陈言之务去。    务:务必。

15.英俊鸟集,秦失其鹿。   鸟:像鸟一样。鹿:指帝位

16.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常:通“尝”,曾经。差:差别

17.高帝以陈平计,天子巡狩会诸侯。   会:聚合

18.朋酒斯饗,曰杀羔羊。    朋:两杯。

19.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    离:通“罹”,触犯

20.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    慢:傲慢

21.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购:悬赏收买。

22.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寤:通“牾”,逆,倒着

23.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闻:听见。

24.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绥:安抚

25.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骤:屡次。贼:杀。

26.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   越:坠落。毙:倒下。

27.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   防:赌住

28.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草具:粗劣的食物

29.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   亲:指父母。

30.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颠:跌倒

3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或。

32.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荷:扛

33.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隐:怜悯

34.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归:通“馈”,赠送

35.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介:给予

36.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    羌:楚辞中特有的语气词。

37.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    听:治理,处理。

38.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    婴:缠绕

39.女执懿筐,遵彼微行。    遵:沿着

40除臣冼马。     除:任命

41.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垂:流传

42.宜严课农桑。   课:督促

43.言战者多,被甲者少也。   被:披

五、说明下列句中加点代词的用法。

1.赵衰、赵盾孰贤?    孰:带选择性,哪一个。

2.夫精念存想或泄于目,或泄于口,或泄于耳。或:肯定性无定代词,有的。    

3.孟尝君曰:“客何好?”    何: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什么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何:疑问代词作状语,为什么。

5. 学恶乎始,恶乎终?    恶:疑问代词用在介词“乎”前面,哪里。

六、说明下列句中加点副词的类别和意义。 

1.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副词,常常。

2.其后秦稍蚕食魏,十八岁而虏魏王,屠大梁。   稍:时间副词,渐渐

3.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   少:程度副词,稍微

4.受累仅三十口。   仅:范围副词,将近

5.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曾:语气副词,竟然

6.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相:指代性副词,互相。

七、比较说明下列各句中否定词的用法,并指出其词性。

1.弗食不知其旨也。   弗:否定副词,其后面的动词不带宾语。   不:否定副词,其后面的动词可带宾语。

2.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无:否定副词,不要(同“毋”),用于祈使句,其后面的动词可带宾语。        勿:否定副词,不要,用于祈使句,其后面的动词不能带宾语。

3.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莫: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谁”。   不,否定副词

八、说明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用法,并译成相应的现代汉语。

1.赵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   以:介词,表原因,译为“因为”。

2.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也。   以:介词,表原因,译为“因为”

3.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以:连词,表目的,译为“用来”

4.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以:介词,表原因,省介宾。

5.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  为:介词,表行为涉及对象,译为“对”。

6.先生不羞,事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为:介词,表行为涉及对象,替,省介宾。

7.吾以女为死矣。  .以:动词,认为。为:表肯定的动词,译为“是”

8.能以礼让为国乎?   以:介词,用。为:动词,治理。

九、说明连词“而”、“则”在下列各句中的用法。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而1:连接主谓结构,表示转折;而2:连接分句,表示递进。

2.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是犹弟子而耻受命于先师也。

而1:连接分句,表转折。而2:连接主语与谓语,表逆接。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而:连分句,表条件和结果。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则:连接紧缩复句中的分句,表条件与结果

十、说明下列句中语气词“也”、“焉”所表示的语气。

1.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则未之学也。   矣:表已然语气;也:表确认语气。

2.(项)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矣:表将然语气。

3. 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耳:表确认,同“也”

十一、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义。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弱:形容词使动用法。

2.宦官惧其毁己也,皆共目之。   目: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小、小:形容词意动用法。

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犬:名词作状语。

5.(冯谖)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客:名词意动用法。

6.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走:动词使动用法。

7.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来、来:动词使动用法;安:形容词使动用法。

8.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   狼、虎:名词作状语。

9.從左右,皆肘之,使立於後。   肘: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10.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药:名词意动用法。

11.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    奴、虏:名词作状语。

12.齐威王欲将孙膑。     将:名词使动用法。

13.景公饮诸大夫酒。   饮:动词使动用法。

14.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智:形容词意动用法。

十二、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

1.臣之子皆下才也。   判断句

2.自今無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於此,將為戮乎?  被动句

3.若皋之所观,天机也。   判断句

4.此诸臣之不肖也。    判断句

5.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   判断句

6.叔向曰:“必祁大夫。”    判断句

7.郤克傷於矢,流血及屨。   被动句

8.非子所能治也。   判断句

9.夫扁鹊,天下之良医。   判断句

10.而不能与灵巫争用者,知与不知也。   判断句

11.樂王鮒,從君者也。    判断句

12.故事求远而失近,广藏而狭弃,斯之谓也。   宾语前置,句式:宾语用代词复指。

13.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宾语前置,句式:宾语用代词复指。

十三、分析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败矣,子所使求马者!   谓语前置,谓语是“败矣”。

2.敢问何谓也?   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何”,疑问代词作宾语。

3.是炎帝之少女。   判断句,主语 + 谓语。

4.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利”,宾语用代词复指。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己”,否定句代词作宾语。

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己”,否定句代词作宾语。

7.孔子曰:“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何陋”,宾语用代词复指。

8.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方城、汉水”,强调介词的宾语。

9.天下者,高祖天下。   判断句,主语 + 谓语。

10.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   被动句,“于”字句。

11.弥衡被魏武谪为鼓吏。   被动句,“被”字句。

12.南冥者,天池也。   判断句,主语 + 者 + 谓语 + 也。

13.曰:“奚冠?”曰:“冠素。”    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奚”,疑问代词作宾语。

14.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被动句,“为”字句。

15.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判断句,主语 + 谓语 + 也。

16.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胡”,疑问代词作宾语。

17.巫妪弟子是女子,不能白事。   判断句,主语 + 判断词“是”+ 宾语。

18.《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判断句,主语 + 判断词“是”+ 宾语。

19.愿,吾爱之,不吾叛也。    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吾”,否定句代词作宾语。

20.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判断句,(主语)+ 副词 + 谓语(表示否定判断)。

十四、指出下列各句中所用的修辞手法。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委婉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并提

3.杇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譬喻(包含两个暗喻)

4.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互文

5.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对偶

6.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委婉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互文

8.淮谓河广,曾不容刀!    夸饰

9.及三闾桔颂,情采芬芳。     代称“三闾”以官代人

10.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   代称。,“三尺”代剑,数量代物。

十五、翻译

(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搆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译:上古时代,人少而禽兽多,人们经受不住禽兽虫蛇的侵害。有圣人兴起,在树上构成巢(作住处),来躲避各种伤害,人们悦服他,使他作天下之王,称他为有巢氏。

(二)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食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译:古代男子不用耕种,植物的果食就够人吃了;女子不用纺织,动物的皮子就够人穿了。不用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而给养充足,人少而物资有余,所以民众不争斗。因此厚赏不需施行,重罚不需使用,而民众能够自然安定有序。 译: 在高山里居住而要到深谷(才可以)汲水的人,遇到节日的时候把水作为礼物相馈赠;在沼泽低洼处居住苦于水患的人,出钱雇人疏通水道放水。所以荒年的时候,自己的幼弟也不送给食物;丰年的时候,关系疏远的过客也一定会招待。并不是疏远自己的骨肉而喜爱过客,而是因为粮食的多少不同。

(三)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臘而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饟;穰岁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

(四)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时异则事异。   译:所以周文王施行仁义而成为天下的王,徐偃王施行仁义而失去了自己的国家,这是因为仁义(可以)用于古代而不(可以)用于今日呀。所以说:时代不同了,事就不同了。

文档

《古代汉语专题》练习题库及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古代汉语专题》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本科一、填空1.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是东汉___许慎__编著的《___说文解字_____》,由宋代徐铉校定的文本,正文分为__14__篇。每篇又分上下,加上目录和自叙共__30___卷,分为__540___部首,共收___9353___单字;重言字__1163____个。2.《__尔雅___》是我国第一部辞典,共分19篇,其中前三篇分别是释诂、释言、释训。3.专门解释唐宋元明人诗词曲中习见语辞的特殊的辞书是近人__张相____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