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国扶贫开发的措施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00:06:59
文档

中国扶贫开发的措施

中国扶贫开发的措施2004-08-28(一)逐年增加扶贫投入    近20年来,随着国家财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安排的专项扶贫投入不断增加。199年各项扶贫专项资金达到了248亿元,与1980年的8亿元相比,增加了近30倍。中国安排的扶贫专项资金累计达到了1378.1亿元。其中财政资金273.6亿元,以工代赈资金349亿元,信贷扶贫资金755.5亿元。按照要求的配套比例(1996以后30-50%),地方的扶贫投入的力度也相应加大。    (二)强调扶贫到村到户    进入九十年
推荐度:
导读中国扶贫开发的措施2004-08-28(一)逐年增加扶贫投入    近20年来,随着国家财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安排的专项扶贫投入不断增加。199年各项扶贫专项资金达到了248亿元,与1980年的8亿元相比,增加了近30倍。中国安排的扶贫专项资金累计达到了1378.1亿元。其中财政资金273.6亿元,以工代赈资金349亿元,信贷扶贫资金755.5亿元。按照要求的配套比例(1996以后30-50%),地方的扶贫投入的力度也相应加大。    (二)强调扶贫到村到户    进入九十年
中国扶贫开发的措施

2004-08-28 

  (一) 逐年增加扶贫投入 

    近20年来,随着国家财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安排的专项扶贫投入不断增加。199年各项扶贫专项资金达到了248亿元,与1980年的8亿元相比,增加了近30倍。中国安排的扶贫专项资金累计达到了1378.1亿元。其中财政资金273.6亿元,以工代赈资金349亿元,信贷扶贫资金755.5亿元。按照要求的配套比例(1996以后30-50%),地方的扶贫投入的力度也相应加大。

    (二) 强调扶贫到村到户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的扶贫开发由注重区域经济发展转向突出扶贫工作到村到户。《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不仅将扶贫到户作为一项重要措施,而且把解决贫困农户温饱的各项指标也量化到户。1996年和1999年的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两次对扶贫到户作了进一步强调,要求每个贫困县都在逐村逐户调查了解贫困状况,摸清底数,实行县建薄、乡造册、户立卡,做到工作到户、项目到户、服务到户、效益到户。 

    几年来,各地在实践中探索出了许多行多有效的扶贫到户方式,一是干部包扶到户。即组织各级干部与贫困农户结成"一帮一"对子,采取签订责任状等方式,明确干部包扶任务,为贫困户办好事、办实事,二是实体带动、效益到户。通过经济实体(主要是农副产品加工型企业),带动贫困农户解决温饱问题。最主要做法是"公司+农户+基地",即鼓励企业与农户的收入。三是异地开发、移民到户。将贫困农户从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地区迁移到沿海或条件较好的地区。四是社会各界、帮扶到户。即组织社会各界对贫困农户进行帮扶。

    扶贫到户的关键是扶贫资金到户。中国在认真借鉴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扶贫经验基础上,积极组织实施小额信贷扶贫到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98年初,扶贫开发小组专门召开了全国扶贫到户工作座谈会,明确了全国范围推广小额信贷的基本方针,即积极试点、认真总结、规范发展、逐步推广。两面三刀年来,资金规模和试点范围不断扩大。1999年,全国投入的资金总量达到近30亿元,覆盖240多万贫困户。目前,中国小额信贷的试点、推广在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实现了本土化和规范化,进入了扩大范围、扩大规模的新阶段。 

    ——老母鸡换大水牛 

    李新芝是云南省禄劝县翠花乡八得村的贫困妇女。家庭缺少必要的劳动工具,生活十分困难。 

    1996年,云南省在全省25个乡开展小额信贷试点,翠花乡是试点乡之一。李新芝听说小额信贷"贷穷不贷富,贷女不贷男",就自愿参加小额信人贡项目。她与其他4户一起成立了一个小组,贷到了1000元钱,她用一千元购买了一只一直想都不敢想的大水牛。 

    小额信贷要求按期还款一次。为了保证还款,她省吃俭用,将鸡蛋和老母鸡都积攒起来,到集市上卖了换钱,用于归还小额信贷本息。一年时间,李新芝顺利还清了借款。村民都说,小额信贷让李新芝用"老母鸡换来了大水牛"。 

    2000年月4月,扶贫办与中国农业银行联合组织了小额信贷扶贫到户培训班,结合学习陕西省商洛地区规范化远用小额信贷经验,加快小额信贷的推广工作。 

    ——陕西商洛地区的小额信贷扶贫到户

    陕西省商洛地区是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也是全国推广小额信贷扶贫到户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地区之一。商洛的小额信贷从试验示范开始,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规范化的、符合当地实际小额信贷发展道路。

    商洛的小额信贷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96年6月到1997年5月,商洛地区按照孟加拉格拉米银行模式进行试点。专门成立了扶贫社"单线"运行小额信贷,但扶贫社运行只能依靠高息支撑操作成本,贫困农民难以承受。1997年5月到1998年底,商洛地区决定由中门扶贫社"双线"运用小额信贷。即部门负责小额信贷的规划和监督,扶贫社负责小额信贷向银行承贷承还,并农户发放贷款、提供服务。这种机制在资金到户方面的作用是明显的,但存在着扶贫社作为非金融对小额信贷进行规范化调整,建立了由、金融机构、扶贫社"三线"运行的新机制。按照扶贫提供指导和监督,银行直贷到户,扶贫社向农户提供服务,银行为扶贫社提供一定的工作费用。

    商洛地区"三线"运行的小额信贷机制符合我国金融的规定,也符合商洛地区的实际情况,同时保留了小额信贷"整贷零还"、"小组联保"、"中心会议"三大机制,实现了小额信贷的本土化。2000年,扶贫办和中国农业银行联合在陕西商洛举办培训班,在全国范围推广商洛地区的经验和做法。 

  ——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小额信贷扶贫试验 

    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在秦巴扶贫世行贷款项目中设置了小额信贷扶贫试验项目。 

    该试验项目致力将小额信贷这种扶贫到户方式进行本土化和规范化试验,其主要特点是:第一,在设计的定位上更加注重技术培训、管理培训等服务,而不是更强调信贷服务,称之为小额信贷支持性服务社;第二,项目在管理上实行专业化管理,建立支持性服务社这种支持下的民间社团,成员采取公开招聘上岗的管理方法,实行全面责任管理与合约管理;第三,技术和管理服务规范化,提高其项目成功率;第四,专门设计了提高农户综合能力和心理能力的培训项目;第五,严密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使借代风险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第六,公正的监测制度确保该有效运转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目前两个试点县的规模在全国已成为最大的,实现了运作机构的自负盈亏和持续发展。并通过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合作在贵州、广西、四川等省进行世行贷款持续发展持贫项目的推广。 

    (三) 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 

    80年代中期全国扶贫开发之初,科技部等十多家国家机关即率先帮扶贫困地区。此后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的部门、单位不断增多,规模也不断扩大。各帮扶机构都有特定的帮扶对象和明确任务,不脱贫,不脱钩。《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以来,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参与社会扶贫范围越来越广,力度越来越大。定点帮扶的单位由81个增加到138个,到1999年底,这些单位共派出3147名干部到贫困县挂职扶贫,直接投入资金44亿元,帮助贫困地区引进国内外各种资金105亿元。

    各省、区、市以及贫困地、县了积极开展定点扶贫工作。1995-1999年间,各省直部门先后有4.6万余名干部到贫困县、村挂职扶贫,直接投入资金和物资87.62亿元;帮助引进各类扶贫资金102.68亿元,开展扶贫项目2万余个,帮助引进技术人才1.3万余名,引进技术近7000项。 

    此外,各社会组织、民间团体也积极开展"希望工程"、"光彩事业"、"文化扶贫"以及"幸福工程"、"春蕾计划"、"贫困农户自立工程"等多种形式的扶贫活动,支持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

  ——“希望工程”、“光彩事业”和中国扶贫基金会“贫困农户自立工程” 

  1、“希望工程”。

    19年10月,为了救助失学儿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并组织实施了希望工程。 

    希望工程的救助方式主要有:一是向从未入学、中途辍学或即将失学的儿童提供助学金(小学阶段的书本费)。金额开始是每学期向每个儿童提供50元,直至小学毕业。二是帮助贫困地区改造危旧校舍,改善办学条件。建设一所"希望小学"的资助标准是20万元,不足部分由当地提供。三是加强贫困地区师资力量建设。对长期工作在贫困乡村基础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予以表彰和物质奖励,并建立"希望工程全国教师培训基地",对贫困地区的小学教师进行短期培训。1999年,希望工程工作重心向优秀受助生的跟踪培养以及教师培训、现代化教学设施等方面转移。 

    在全社会的积极支持下,希望工程10年来得到了成功开展。截止1999年底,累计接收海内外外捐款18.42亿元,资助失学儿童229.65万名,援建希望小学7812所。极大地推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

  2、“光彩事业”。

    1994年4月,为配合和推动《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等十位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倡议开展扶贫开发为主旨的"光彩事业"。得到了部、全国工商联的充分肯定和支持,并成立了光彩事业促进委员会,在全国推动这项事业的发展。

    光彩事业主要是组织民营企业家,根据互惠互利的原则,对贫困地区进行投资。通过项目拉动,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改变贫困面貌。光彩事业实施6年来,得到了全国民营企业家和港澳台侨工商界人士的热烈响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截至1999年底,参与光彩事业的民营企业家已有3508位,实施项目3829个,投资到位资金105.21亿余元,安排就业76.15万人,捐资办学及其他公益事业12.17亿元,扶助192.92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

  3、中国扶贫基金会“贫困农户自立工程”

    中国扶贫基金会自19年3月成立以来十余年中,在国内外各界扶贫事业人士的支持下,实施各类扶贫项目总投资达5亿多元。其中,重点投资的项目?quot;贫困农户自产工程"。

    该项目立足于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扶持下,帮助贫困农户能够依靠资源瓶颈因素,提高现有资源的配置效率,并使贫困农户能够依靠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得以脱贫并能持续发展。 

    位于我国西北的黄土高原常年降雨量低于400mm,年蒸发量高,干旱缺水造成人类生存和发展;位于西南的贵州省由于喀斯特地貌严重缺土,土地跑水、跑肥、跑土,致使耕地土层薄、土质差,粮食产量低,不足以维持人的生计;大西南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处高寒山区,由于社会发育较差,人们吸能与牲畜共居于低矮、潮湿的破土层中,过着无衣、无被的生活。在对上述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并对贫困户进行登记造册和项目设计后,基金会分别确定了以解决人率饮水困难为目标?quot;西北饮水项目"、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西南搬石造地项目"、解决彝族群众人畜混居问题的"大凉山彝族住房改造项目"第三个贫困农户自立工程项目。自立工程三个项目分别于1997年初开始实施,至1999年底,各完成两期。

    在甘肃省通渭县、陕西省榆林市各实施的两期饮水项目,总计投资507.5万元,共建水窖10眼、水泵23处,解决了2018户,8871人及4098头大牲畜的饮水因难。 

    贵州省关岭县造地项目,总投资1529.78万元,完成造地面积22315.9亩,新增土地2959.4亩,受益农户7217户,33554人。 

    四川大凉山彝族住房改造项目,总计投资1492.9万元,共完成3181户住房改造,使13193人改变了人畜混居的状态。 

    (四) 开展东西扶贫协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施差别发展战略,鼓励一部分区域条件好的地区先发展起来,实践证明明,这一战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特别是是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更快。但差别发展不是目的,当沿海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中国开始把最终实现作为基本的趋向。为实现国民经济的均衡、健康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中国组织沿海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对口支援内地贫困省、区。1996年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东西扶贫协作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部署,明确:北京帮扶内蒙古、天津帮扶甘肃、扶云南、广东帮扶广西、江苏帮扶陕西、浙江帮扶四川、山东帮扶、辽宁帮扶青海、福建帮扶宁夏、大连、青岛、深圳、宁波帮扶贵州。从此,协作双方根据"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全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在企业合作、项目援助、人才交流等方面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扶贫协作。1999年4月,扶仙开发领导小组召开了全国东西扶贫协作经验交流会,进一步提出:东西扶贫协作要以改变贫困地区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解决贫困地区群众温饱问题为重点,在努力扩大对口帮扶的同时,开展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把东西扶贫协作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4年来,东部13个省市和社会各界累计捐款、捐物折款16.4亿元,双方签订项目协议4146个、协议投资206亿元,实际投资近57.9亿元,从贫困地区输出劳动力42.8万人,劳动收入13.3亿多元。此外,协作双方在干部交流、人才培训、援建学校、建设基本农田、修筑公路、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等方面,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2000年4月,教育部和扶贫开发小组又提出了东部发达省市学校对口帮助支持西部学校的要求和措施,东西扶贫协作又增加了新的内容。 

    ——青岛红星化工集团在东西协作中获得大发展

    青岛红星化工集团是国家无机盐产品生产的重点骨干企业,有着30多年的历史。主产品钡盐属资源密集型产品,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象红星这样的企业要想在远离资源的青岛发展是非常困难的。进入九十年代后,红星陷入了严重的亏损困境,近4000名员工的"饭碗"出现了危机。

    1996年作出了组织经济发达地区与内地贫困地区开民兵扶贫协作的决定,青岛等4个计划单列市被确定帮扶贵州省。贵州地处内陆,但资源丰富。钡盐储量占全国的50%。红星集团认识到这一对自身的巨大意义,开始自觉走向西部,决定将贵州作为集团的大化工基地来建设。1996年8月红星化工集团投资1.2亿元在贵州省安顺地区开工建立了全资子公司镇宁红蝶钡业公司,年产4.5万吨碳酸钡产品。1998年又投入3600万元上了二期工程。 镇宁红蝶钡业公司将贵州的资源优势与青岛老三管理、技术、市场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了优势互补。取得了"双赢"的效果。首先是不仅救活了老厂,而且带动老厂实现 了大发展。1998年,镇宁红蝶完成产值1.2亿元,销售收入8081万元,实现利税1100万元,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镇宁红蝶带动了青岛红星,下岗职工又重新返回岗位。青岛红星目前正乘势而上,进一步向其他西部地区开拓。 

    镇宁红蝶也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投产以来,共为当地缴纳了1430万元税金,安排了650名农民进厂工作,带动其他配套就业岗位1500多个,同时带动运输、采矿、服务等产业增收1.37亿元。为镇宁县群众解决温饱作出了贡献。

    (五) 自愿移民搬迁

    为了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特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中国在实施“三西”建设之初就提出了“有水走水路,水路不通走旱路,水旱路不通另找出路”的指导方针,鼓励和支持条件恶劣的贫困农户通过移民搬迁、异地开发的方式,开辟解决温饱的新途径。此后,中国在历年扶贫开发的有关文件中明确提出:在缺乏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确实找不到其它路子的少数特困地区,要实行异地开发搬迁扶贫。并规定:移民搬迁的贫困人口除享受扶贫开发的优惠外,各地在制定出极点应的具体措施,提供各种优惠条件,确保搬迁一户,稳定一户,解决一户温饱。 

    中国的扶贫移民开发按照群众自愿、就近安置、量力而行、造当补助四项原则进行。这些年来,各地的移民开发创造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做法。主要有:

    1、插户移民。由贫困户自行投亲靠友,分散安置,给予一定补助。如宁夏规定,迁入县可以从现有水浇地中划给移民农户2亩耕地、每户安排2间住房。

    2、建移民开发基地安置移民。建基地前,各地对迁入地的情况进行周密调查,并进行可行性研究,即要保证可稳定解决迁入户的温饱问题,又要保证不破坏迁入地的生态环境。

    3、吊庄移民。甘肃、宁夏在"三西"建设移民开发中,采取搬迁初期两头有家的形式,等移民点已得到开发,生产生活基本稳定后再完全搬迁。

    4、“三三制”办法。组织部分村民移民搬迁,部分村民外出务工经商,部分村民就地解决温饱。 

    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年来,各级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迁移安置260万贫困人口,其中已稳定在迁入地居往的达241万,占92.9%,使全国需要自愿移民的搬迁贫困人口由750万减少到了500万左右。 

    (六) 劳务输出

    由于移民搬迁受到资源、投入以及社会文化等诸多,自愿移民的数量有限的,为了鼓励生存条件极为恶劣的贫困社区和更多劳动力能够走出家门,实现就业并增加收入。中国鼓励有组织地输出贫困乡村劳动力,实现异地就业。 劳务输出异地就业不仅能使贫困劳动力增加就业和收入,更重要的是劳动者通过异地就业可以学习技术,新生活方式,新工作方式,开阔眼界,接受新的文化观念,增强自信心,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贫困劳动力输出后,通过亲帮亲,人帮人,形成了很好的滚雪球效应,使劳务输出异地就业成了贫困地区农民增加收入、东部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文化和技术向西部传播的使者。如全国劳务输出最多的省份--四川省,每年有800~1000万人实现异地就业,通过邮局寄回家的资金每年接近或超过200多亿元。

    ——中国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劳务输出”项目 

    为了探索有组织地输出贫困社区的贫困劳动力,组织他们实现异地就业,开发人力资源,扶贫办在西南扶贫和秦巴扶贫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中,设计?quot;劳务输出"人力资源开发项目。扶贫办牵头成立了贫困地区异地就业指导委员会,并成立中国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对项目进行专门的设计、指导、管理和监测。

    该项目的主要目标是:

    1)在特定的贫困乡和贫困村中对剩余劳动力进行入户登记,建立剩余劳动力的资源库,作出输出对象的母本。

    2)通过市场开发与输入地企业签订用工合同,明确所招劳工的要求、条件及其权利、义务等。

    3)在剩余劳动力资源中选择符合条件的贫困劳动力作为输出对象。

    4)进行体检和培训,有专门的通俗教材和录相教材,除了培训外出打工的技能和自我保护知识外,强?quot;心里定位"的培训,经增强输出后的适应性。

    5)按劳工需求提供必要的贷款。

    6)派人护送和安置。

    7)选工联络员并定期填表以掌握动态信息并进行后续管理。

    8)计算机系统管理和监测抽查,以保证项目的良性运转并具有学习机制。 

    劳务输出项目1995年开始执行以来,已在57个贫困县的贫困村中稳定输出了32万贫困剩余劳动力。 

    大量的原始录资料和监测研究表明,该项目不仅使32万最贫困劳动力实现异地就业,使近150万人口的实施每年增加6-8亿元的现金收入,解决了温饱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项目的组织和管理,使这30多万贫困劳动力在异地工作、生活、观念的冲突中学习了适应冲突,提高其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贫困社区中一代全新的劳动力,这对于贫困家庭和贫困村彻底摆脱贫困,走上稳定发展的道路,意义更是十分重大的。该项目受到世界银行和其它国际组织的高义赞扬。 

    (七) 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解决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归根结底需要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苦干实干,共同努力。关键是建设一个好的村级组织。为此,中国在扶贫开发中强调加强农村村级组织建设,提高农户的自组织程度,引导农户对扶贫开发的积极参与。 

    村级组织建设的重点是解决农村社区"有人管理,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问题。 

    有人管理,就是在农村社区选好能够发展农村社区经济、帮助贫困群众提高收入水平的带头人。首先是要建设一个坚强有力的村级组织。山东省沂蒙山区在实践中总结出一条经验是:"给钱给物,更要建立一个好支部"。目前沂蒙山区整体解决温饱问题的实践证明明,强有力的基层组织是实施扶贫开发的重要组织保证。二是在贫困地区大力推行村民直选,根据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直接选举,真正将群众拥护、有能力带领群众改变贫困面貌的人选举为村干部。这项工作目前已在贫困地区全面开展,深受群众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三是加强农村贫困地区基层干部的培训工作,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 

    有钱办事,就是通过开展扶贫开发,切实提高农村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壮大集体经济力量。主要是加强和改善村级集体经济的服务功能,使村集体通过为农户提供服务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进而更好地服务社区。 

    有章办事。一是严格实行村务公开,要求:村级财务的各项收入、扶贫资金的发放使用、承包合同的和签订和变更、计划生育指标等各项事务都要向村民公开,接受全体村民的检查和监督。二是加强村级民主管理的制度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使贫困地区农村村级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贵州罗甸县大关村党支部何元亮带领群众劈山造田解决温饱

    贵州省罗甸县大关村党支部何元亮,带领村民劈山造田,十几年如一日,硬是靠自己的双手,造出一块块良田,彻底改变了贫面貌。 

    大关村原来的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山大沟深坡陡,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有山无土,属于极端贫困。这个村1984年有1312人,只有62亩水田,人均0.5分田,人均口粮150公斤,人均收入不到50元。从1984年开始,村党支部何远亮带领全村人民劈石造田,把石头炸开砌梯,从附近山里抬来泥土造田,然后种水稻。10多年来共计投工10万多个,造地900多亩。全村还大种经济林,有杜仲、银杏、黄柏360亩,共6800株,修大小水窖225个,走经营性农业的道路。目前这个村人均已达到8分田,人均粮食410公斤,人均收入850元,还修了7公里的乡村公路,生态环境也有很大的改善。

    大关村的变化这么大,其经验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苦干、实干、团结、互助"。何远亮深受大关村村民的拥护,在他身上体现了广大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勤劳勇敢,依靠自己的双手改变自身生存环境的精神。大关村的事例也说明农村村级基层组织的重要性。可以说,大关村没有一个好的支部何元亮,就不可能改变那么快。有了好班子,才能有好路子,才能解决温饱,改变面貌。 

    (八) 扩大与国际组织在扶贫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进入九十年代,中国积极探索借鉴国际反贫困验,不断扩大与国际组织在扶贫领域的合作。1992年,中国与世界银行联合召开了"90年代中国扶贫战备的研讨会"后,双方于1995年在中国最贫困的西南地区实施综合性、跨行业、跨部门的扶贫开发项目--世界银行中国西南扶贫开发项目,开始了中国在扶贫领域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具体组织、协调、管理中外合作的扶贫开发项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扶贫领域的国际合作中,世界银行与我国的扶贫合作投入规模最大,目前已经开展了西南、秦巴、西部三个期扶贫贷款项目。援助总规模达6.1亿美元,覆盖9个省区、91个贫困县,800多万贫困人口。

    ——中国世界银行扶贫贷款援助项目 

    1、 中国西南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该项目于1995年7月开始在地云南、贵州、广西3个省、区最贫困的35个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实施。项目总投资42.3亿元,其中利用世行贷款2.475亿美元,国内相应的配套资金为21.8亿元,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二三产业开发、劳务输出、教育、卫生、机构建设和贫困监测等8个方面。该项目是我国第一个跨省区、跨行业、综合性的扶贫项目,也是迄今为止利用外资规模最大的扶贫项目。

    2、 中国秦巴山区扶贫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该项目于1997年正式在四川、陕西、宁夏三省、区最为贫困的26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实施。项目总投资29.88亿元,其中利用世行贷款1.8亿美元。项目建设内容在西南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了小额信贷试验项目。项目建成后将稳定解决秦巴山区23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3、 中国西部扶贫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该项目在内蒙古、甘肃、青海三省区最为贫困的20多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实施,项目建成后将使超过200万贫困人口稳定解决温饱问题。

    ——西南项目和秦巴项目的主要特点

    西南扶贫世行贷款项目和秦巴扶贫世行贷款项目,是扶贫办主持设计和组织管理的外资项目,项目总投资73亿元人民币,稳定解决近600万人口的温饱问题。

    这两个是项目是中国和世界银行联合进行的贫困社区综合治理扶贫试验项目,它的特点是综合性扶贫。其主要特色如下:1)以往国际组织在中国开展的项目,大多为单项扶贫项目,共主要优点是管理简单,主要缺点是每户做一方面的项目,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户的问题。西南项目和秦巴项目,强调划定社区、综合治理、一揽子解决问题。项目在贫困社区中设立了基础设施项目,以解决人畜饮水、不通公路的问题;设置了土地与农户开发项目,以解决基本农田建设、畜牧业和种植业方面的问题,增加农民收入;设置了劳务输出和小额信贷项目,以解决异地就业和力资源开发问题;设置了教育、卫生项目,以解决乡村两级的基本社会服务和保障水平问题;设置了二三产业项目,以解决当地生产的农副产品的销售和加工问题;设置了机构建设项目,以解决项目管理能力建设问题。2)以往的项目都有面宽、钱少的特点,西南和秦巴项目强调要集在力量打歼灭战,人均投资强度不低于1500元,1个5口之家投资要达到7000~8000元,这是从根本上提高贫困社区、贫困人口资产水平和收入平台的重要保证,不仅仅追求我们为穷人做了什么,而是要追求我们为穷人解决了什么问题。3)西南项目和秦巴项目的特色还体现在它的管理上。扶贫办专门成立了外资项目管理中心,按照国际标准对项目进行组织、管理、监测,引入了先进的管理手段,并把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管理推进到县乡两级,使项目的设计目标基本得到了实现。 

    世界银行持量检查团在对项目进行检查后在给世行的报告中写道:"检查团认为 西南扶贫项目的准备和实施是完全令人满意的,有几个方面是世行援助项目中完成得最好的,该项目虽复杂、庞大,但项目实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项目不仅使贫困人口受益,而且还为检验新的创造性的扶贫方式提供了场所。检查团认为,该项目一方面为中国其它地区提供了创造性的扶贫方式,另一方面还为其它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虽然世行以往的经验证明明,开展类似西南项目的复杂的跨部门项目会遇到众多的问题,但检查团认为,由于中国强大的机构力量等一系列因素的原因,尽管项目很复杂,但目前西南项目总体上进展顺利。……项目还有其它几个独特之处,即:国家一级大力参与,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学习和高度协作的精神,强调帮扶到村、到户,受益农户投工投劳以及具有创新意义的劳务输出分项目"。

    其他国际组织、各国以及非组织也与我国在扶贫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我国开展一些扶贫试验性项目以及培训和研究项目。欧盟、英国、荷兰、日本、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亚洲开发银行、福特基金会、日本凯尔、日本协力银行、世界宣明会、乐施会以及其他一些国际机构也都在我国开展了扶贫项目,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信息来源:中国扶贫开发服务中心(www.help-poverty.org.cn)

作者:                稿件来源:中国扶贫开发服务中心

文档

中国扶贫开发的措施

中国扶贫开发的措施2004-08-28(一)逐年增加扶贫投入    近20年来,随着国家财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安排的专项扶贫投入不断增加。199年各项扶贫专项资金达到了248亿元,与1980年的8亿元相比,增加了近30倍。中国安排的扶贫专项资金累计达到了1378.1亿元。其中财政资金273.6亿元,以工代赈资金349亿元,信贷扶贫资金755.5亿元。按照要求的配套比例(1996以后30-50%),地方的扶贫投入的力度也相应加大。    (二)强调扶贫到村到户    进入九十年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