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录受控号)风险点:机加工车间 岗位: 机加工 作业活动: №:
分析人: 日期: 审核人: 日期: 审定人: 日期:
| 序号 | 作业 步骤 | 危险源或潜在事件(人、物、作业环境、管理) | 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后果 | 现有控制措施 | 风险评价 | 风险分级 | 管控层级 | 建议改进(新增)措施 | 备注 | ||||||||||||
| 工程技术措施 | 管理措施 | 培训教育措施 | 个体防护措施 | 应急处置措施 | L | E | C | 风险值 | 评价级别 | 工程技术措施 | 管理措施 | 培训教育措施 | 个体防护措施 | 应急处置措施 | |||||||
| 1 | 装夹 | 工件散落伤人 | 物体打击 | \ | 现场5s管理标准、操作规程 | 班前会、安全专题会 | 劳保用品 | 车间内部包扎送医 | 1 | 3 | 1 | 3 | 5 | 5 | 岗位 | ||||||
| 2 | 车削 | 热铁屑飞溅烫伤 | 灼烫 | \ | 操作规程 | 班前会、安全专题会 | 劳保用品 | 车间内部包扎送医 | 1 | 6 | 1 | 6 | 5 | 岗位 | |||||||
| 工件飞出伤人 | 物体打击 | \ | 操作规程 | 班前会、安全专题会 | 劳保用品 | 车间内部包扎送医 | 1 | 3 | 1 | 3 | 5 | 岗位 | |||||||||
| 3 | 拆卸 | 工件散落伤人 | 物体打击 | \ | 操作规程 | 班前会、安全专题会 | 劳保用品 | 车间内部包扎送医 | 1 | 3 | 1 | 3 | 5 | 岗位 | |||||||
| 4 | 打磨毛刺 | 手持电动工具磨光片飞出伤人、电线漏电伤人。 | 物体打击、触电 | 开关柜、线盘加漏保 | 操作规程 | 班前会、安全专题会 | 劳保用品 | 启动机械伤害或触电应急预案 | 1 | 6 | 1 | 6 | 5 | 岗位 | |||||||
| 5 | 周转 | 周转过程中工件散落伤人 | 物体打击 | \ | 操作规程 | 班前会、安全专题会 | 劳保用品 | 车间内部包扎送医 | 1 | 6 | 1 | 6 | 5 | 工段 | |||||||
| 6 | 铣削 | 热铁屑飞出烫人 | 灼烫 | \ | 操作规程 | 班前会、安全专题会 | 劳保用品 | 车间内部包扎送医 | 1 | 6 | 1 | 6 | 5 | 岗位 | |||||||
| 7 | 磨刀 | 使用砂轮机磨刀砂轮飞出伤人 | 物体打击 | \ | 操作规程 | 班前会、安全专题会 | 劳保用品 | 启动伤害应急预案 | 1 | 6 | 1 | 6 | 5 | 车间 | |||||||
| 8 | 整理现场5s | 登高擦拭机床人员摔伤 | 高出坠落 | \ | 登高作业审批单以及要求 | 班前会、安全专题会 | 安全带 | 启动高空坠落应急预案 | 1 | 3 | 1 | 3 | 5 | 车间 | |||||||
| 9 | 吊装 | 吊装过程中发生起重伤害 | 起重伤害 | \ | 操作规程 | 班前会、安全专题会 | 劳保用品、安全帽 | 启动伤害应急预案 | 1 | 3 | 1 | 3 | 5 | 车间 | |||||||
2.当选用风险矩阵分析法(LS)法时可不填写频次。
3.现有管控措施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按五种措施分类填写,内容必须详细和具体。
4.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应结合工贸行业特点依据GB41填写,包括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以及其它伤害等;
5.评价级别是运用风险评价方法确定的风险等级。
6.风险分级是指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标识。
7.管控层级是指根据企业机构设置情况确定的管控层级,一般分为公司(厂)级、部室(车间级)、班组和岗位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