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建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练习仪器装配、检查装置气密性、收集气体和检验气体等基本实验操作。
(2)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3)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
(1)知道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2)学会边实验、边分析、边讨论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科学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
三.教学难点
制取氧气过程中的实验操作。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问题探究与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实验准备
(1)大试管、试管夹、单孔橡胶塞、铁架台(带铁夹)及酒精灯、双孔塞和分液漏斗、胶皮管、玻璃导管、集气瓶、水槽、玻璃片、坩埚钳、棉花、火柴。
(2)高锰酸钾、双氧水、氯酸钾、二氧化锰、木炭、细铁丝、澄清石灰水;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一盛满氧气的集气瓶和一空集气瓶。[问]哪一瓶是氧气?
[复习提问] 实验室如何制取氧气呢?
[回答]
实验室可以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固体的方法制取氧气。
[提问]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方法而不选择氧化汞(氧化汞加热生成汞和氧气,汞有毒)、空气或者水(水通电生成氧气和氢气)?
[回答]因为高锰酸钾或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的方法,具有反应快、操作简便、便于收集等优点,适合实验室制取少量气体。
[教师]那么又将选择什么样的装置呢?下面请同学们做好自学指导和[活动准备],各小
组根据所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制取氧气的方案,看那组设计的又快又合理。讨论
后各小组板书反应原理展示连接好的发生装置并回答问题2和收集装置并
回答问题3)。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
[教师]我们设计好了实验方案。哪位同学愿意自己动手来体验做化学实验的乐趣?
[学生]愿意。
[教师]各小组分好工,按方案规范操作亲自动手制取氧气,用一种方法收集三瓶氧气(其中一瓶底部留有少量水或铺层细砂)并验证它的性质并思考[问题与交流]。
[注意事项]
1.首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气密性良好,实验方可进行。
2.用高锰酸钾制氧气,试管口要塞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3.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固体受热时放出的水蒸气冷凝成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4.先对试管进行预热,然后对准有药品的部位集中加热。
5.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思考:为什么?),当气泡连续并均匀放出时,再把导管口深入盛满水的集气瓶中。
6.停止加热时,先把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灭酒精灯。(思考:如果先熄灭酒精灯,可能会造成什么后果?)
[问题与交流]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除了用手握的方法,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2.如果某同学制得氧气不纯,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3.把红热的木炭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为什么要由瓶口向下缓慢插入?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发现学生操作中的一些错误及时指出并纠正。]
(一)实验记录
1、制取氧气
| 步骤和方法 | 现象 | 结论或解释 |
| 如果没有气泡冒出; 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 | 说明____应重新塞紧或更换。 说明装置不漏气,可以使用。 | |
| 固定试管时应注意: | ||
|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要把集气瓶正放在实验台上。 | ||
| 文字表达式: | ||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或解释 | |
| 与木炭 | ①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到发红,插入到上面实验收集到的氧气中(由瓶口向下缓慢插入),观察现象。 | 文字表达式: | |
| 燃烧停止后,取出坩埚钳,向集气瓶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有什么现象? | 木炭燃烧产生的气体是: | ||
| 与铁 | ②点燃系在螺旋状细铁丝底端的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瓶中预先加有少量水)。观察现象。 | 文字表达式: |
(实验完毕,选择学生代表陈述实验的现象)
[陈述]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回答]说明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继续陈述]
2.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教师]接下来把这两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写出来。
[可让学生板演]
[板演如下]
1.碳+氧气二氧化碳
2.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过渡]接下来各小组思考并讨论[问题与交流]。
[学生思考、讨论]
1.在实验中你发现的问题和想法:
2.你能否用一些代用品设计制作一个简易的氧气发生装置(可参考教材第二单元课题3的习题4)?选用物品及药品? 画出你的设计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