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书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00:09:04
文档

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书

《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沛县五段镇中心小学朱忠沛一、课题的提出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也形成了优良的传统美德。但毋庸讳言,在当今现实生活中,不文明现象依然存在.学校是一个文明的大舞台,师生文明礼仪是学校精神面貌的展现.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实施文明礼仪教育,不仅是教会儿童懂礼貌,做文明人,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更是提高未来公民素质和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我校处于偏僻的农村,学生家长忙于生计,对孩子的教育无暇顾及,孩
推荐度:
导读《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沛县五段镇中心小学朱忠沛一、课题的提出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也形成了优良的传统美德。但毋庸讳言,在当今现实生活中,不文明现象依然存在.学校是一个文明的大舞台,师生文明礼仪是学校精神面貌的展现.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实施文明礼仪教育,不仅是教会儿童懂礼貌,做文明人,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更是提高未来公民素质和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我校处于偏僻的农村,学生家长忙于生计,对孩子的教育无暇顾及,孩
《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沛县五段镇中心小学 朱忠沛

一、课题的提出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也形成了优良的传统美德。但毋庸讳言,在当今现实生活中,不文明现象依然存在.学校是一个文明的大舞台,师生文明礼仪是学校精神面貌的展现.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实施文明礼仪教育,不仅是教会儿童懂礼貌,做文明人,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更是提高未来公民素质和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

我校处于偏僻的农村,学生家长忙于生计,对孩子的教育无暇顾及,孩子在文明行为习惯方面表现较差。在家庭教育中,许多家长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不仅要教学生学会学习,更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内在素质、外在素质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人在社会中的发展和成功,加强学生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既是我们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必然.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必须从小抓起。因此,《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研究》使孩子们从小系统地接受良好礼仪规范的熏陶教育,从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进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其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因此本课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课题的界定

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文明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文明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不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

三、研究目标:

通过认真系统学习文明礼仪知识,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活动,帮助农村学生改掉习惯中的陋习,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文明礼仪水平,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把我校建设成为一个文明、和谐的校园.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小学阶段是人的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而人的行为习惯是通过训练、强化形成的。要通过示范、实践、榜样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培养训练,做到“知、情、意、行”的相对统一,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小学生不良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预防与矫治(以个案为主)。

(2)在德育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3)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4)在各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5)学校、家庭、社会对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养成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现代教育理论也为课题组老师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这些都为研究工作的展开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2、调查分析法

通过对我校学生的礼仪道德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从中了解本校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文明礼仪的现有状态,从而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及措施.

3、行动研究法

我们将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寻找提高学生文明礼仪素养,促进学生现代文明意识的途径、方法、措施,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结合起来。

4、经验总结法:模式筛选法、典型个案法。

利用在实验研究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分析概括教育现象,选择有代表性的总结对象,正确区分现象与本质,得出在礼仪道德教育中规律性的结论,并使之有推广价值。

五、课题研究时间安排:

前期准备阶段(2010年1月—-2010年2月)

1、收集信息,撰写课题实施方案。

2、收集信息,查阅《二十一世纪中国德育改革与创新》、《中国德育》等相关资料,为接下来的实践提供相关资料。

3、制订课题工作计划

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0年3月—-—-—2010年12月)

研究第一阶段

1、阅读相关方面的专著,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习惯成自然》,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制定相关的调查表,统计表,分析表

2、调查原有的文明礼仪素养,分析现状。

3、探索一条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最佳途径.

4、记录好相关信息、资料,并开展实践活动.

研究第二阶段

1、完成阶段研究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

2、修正实施方案,继续下一轮的研究。

结题阶段(2011年1月—----3月)

1、整理资料

2、撰写结题报告

3、推广研究成果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措施:

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开设了“小学生校园礼仪”、“小学生家庭礼仪”、“小学生社会礼仪”课程(分年段),开展了实践研究,针对实际情况调整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

(一)、认真开展文明礼仪知识的学习.利用校会、班会和晨会课进行“主动招呼礼仪”、“进出办公室礼仪"、“就餐的礼仪”、“着装礼仪”、“坐姿、站姿、走姿礼仪"、“同学间友好相处礼仪”、“升旗仪式礼仪”、“借阅图书礼仪”、“待客做客礼仪”等文明礼仪常规的学习。介绍礼仪教育的意义、礼仪规范,检查方法,评比标准。这样教育内容系统、集中,学生容易形成清晰的概念,起到明理导行的作用.

(二)、学科教学有机渗透。学校以教学为主,教师在各科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遵循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一致的原则,运用教材内容,有机地进行礼仪教育。如:英语学科结合句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向别人借东西时,不小心碰到别人时,为别人提供帮助时……”的礼貌用语.体育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集队、竞赛时的礼仪行为训练等。

(三)、班队活动养成训练.一是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进行训练:如小学生文明礼仪知识竞赛、文明礼仪展示赛、少先队“三级报告”比赛,“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雏鹰礼仪争章活动,等。二是艺术活动:通过“国庆礼赞”诗歌朗诵、歌咏会、观摩影片等活动,进行演出礼仪、文明观众礼仪的训练;三是体育活动:通过田径运动会、广播操比赛等体育活动,赛精神面貌、赛纪律、赛礼仪。四是实践活动:同学间结互帮对子,学习上互帮,为特困小伙伴捐款、捐书,在实践中学习处理与同学间的关系,进行关心他人、团结互助的行为训练。

(四)、榜样示范正面诱导.关于教育孩子,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跟前,一旦你把他们熟知的人的榜样给他们看了,同时说他们为什么漂亮或为什么丑恶,那种吸引或阻止他们去模仿的力量,是比任何能够给予他们的说教都大。因此,我通过四个方面给学生作示范.一是为人师表作示范。要求教师对学生“笑脸相迎”、“耐心回应”、“眼神鼓励”、“爱心相待”,以良好的仪表风范为学生作榜样.二是先进人物示范。通过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三是文明家长作示范,要求家长当好文明家长,注意发挥示范作用.四是学生身边的榜样作示范,评比礼仪之星,公开表彰并及时宣传报道,请有突出表现的同学站在国旗下,当光荣升旗手。

(五)、校园文化环境陶冶。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具有情感陶冶的作用,而且具有心理行为的制约作用,基于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我们努力创造高品味的校园环境。用整洁、优美、生气勃勃的校园文化环境,发挥其强大的潜移默化的规范力量,使在校园的每一个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形成良好的习惯.

(六)、家庭教育辅助配合。礼仪教育要取得整体效应,就要使家庭教育影响与学校教育取得一致,形成合力。因此在礼仪教育中,要向家长明确礼仪教育的目的、要求.使家长懂得良好的行为养成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并掌握礼仪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七、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规范了小学生的行为,和谐了校园人际关系

检验学校德育实效性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看学生外显行为上的变化.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研究,我们欣喜地发现,学校整个学生群体在外显行为上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大多数学生已养成见人主动热情招呼、伙伴间谦让团结互助等基本礼仪行为,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已经或正在努力改变自己原有的行为陋习,形成了积极踊跃争“礼仪章”、相互督促礼仪行为的良好氛围,提高了学生的文明素养,也和谐了校园里的人际关系。

(二)、获得了家长的认同,和睦了家庭亲子关系

礼仪教育得到了家长们的认可,称赞学校开展礼仪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非常重要。学校组织的亲子学礼仪活动得到了学生家庭的广泛支持和投入,通过学习,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有了明显的长进,家长与孩子的亲子关系更加和谐了。

(三)、引起了群体的行为变化,初步形成了礼仪文化

小学生行为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教师群体、家长群体的行为变化。在学生的文明素养提高的同时,促进了教师对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促进了家长文明素养的提高。在以学校为圆心的一定范围内,初步形成了一种礼仪文化.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工作,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还具有反复性,使之成为一种自觉的养成习惯还需在理论上加强研究,在实践中提高成效.我们注重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

文档

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书

《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沛县五段镇中心小学朱忠沛一、课题的提出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也形成了优良的传统美德。但毋庸讳言,在当今现实生活中,不文明现象依然存在.学校是一个文明的大舞台,师生文明礼仪是学校精神面貌的展现.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实施文明礼仪教育,不仅是教会儿童懂礼貌,做文明人,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更是提高未来公民素质和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我校处于偏僻的农村,学生家长忙于生计,对孩子的教育无暇顾及,孩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