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知识点梳理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00:06:31
文档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知识点梳理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第二单元梳理一、《在山的那边》作者:王家新《纪念》、《游动悬崖》等,体裁:诗歌1.字词:痴想、隐秘、诱惑、喧腾、一瞬间、凝成、铁青2.“山”象征人生路上的困难、坎坷;“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爬山”比喻艰苦奋斗。3.作者情感变化:怀疑----沮丧、失望---坚定----信心动摇----重新坚定;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4.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小时候想望见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
推荐度:
导读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第二单元梳理一、《在山的那边》作者:王家新《纪念》、《游动悬崖》等,体裁:诗歌1.字词:痴想、隐秘、诱惑、喧腾、一瞬间、凝成、铁青2.“山”象征人生路上的困难、坎坷;“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爬山”比喻艰苦奋斗。3.作者情感变化:怀疑----沮丧、失望---坚定----信心动摇----重新坚定;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4.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小时候想望见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第二单元梳理

一、《在山的那边》作者:王家新 《纪念》、《游动悬崖》等, 体裁:诗歌

1.字词:痴想、隐秘、诱惑、喧腾、一瞬间、凝成、铁青 

2.“山”象征人生路上的困难、坎坷;“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爬山”比喻艰苦奋斗。

3.作者情感变化:怀疑----沮丧、失望---坚定----信心动摇----重新坚定;

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 

4.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小时候想望见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5.“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个诗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析其表达效果。(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6.“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7.“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8.“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滥用“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9.“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因为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所以说“照亮的你的眼睛”。这是一种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10.“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一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11.“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12.为什么我爬上了山顶,却哭着回来了?(对追求理想失去信心。)

13.请找出诗中展开丰富联想的句子。(因为我听到……夜夜奔来。)

14.读了这首诗,你认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是一个敢于幻想,充满强烈好奇心,不懈追求的孩子。)

二、《走一步,再走一步》 作者:莫顿•亨特,美国作家。 体裁:记叙文

标题作用:内容上,突出文章主旨;结构上,和文章内容照应。

1.字词:训诫 耸立 迂回 凝视 啜泣 纳罕 瘦骨嶙峋 心惊肉跳 头晕目眩 

2.文章思想内容: 文章写了作者童年时的一次“脱险”经历,使我们感受到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在人生道路上会有很多困难,甚至是巨大的困难,面对困难不要害怕,而要把它分解为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容易战胜。 

4.主题事件:我在父亲的鼓励帮助下一步一步爬下悬崖。

5.找出描写“我”下山时心理变化的词语,并说明其作用。

毫无信心(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信心萌发(这似乎能办得到)----信心大增---取得巨大的成就感。

作用:他的心理状态是在获得成功的行动中变化的。变化中具体而详尽地表现了我由害怕困难到增强信心到战胜困难的全过程,描写具体细致。而且和后文“我”成功走下悬崖形成对比,侧面表现了我勇敢坚强。

6.“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右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这个句子中的“探”字能否改成“站”字?为什么?(“探”是向前伸出的意思,写我不敢大胆迈步。这个词表现了我的胆怯和小心。而“站”字是站立的意思,用在此处不合愿意,表达效果不好。)

引申: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

“头晕目眩、小心翼翼、心惊肉跳等心理词语的作用”

作用:生动传神表现我处在悬崖上内心的恐惧、害怕,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和后文我战胜内心恐惧,逐渐变得坚强形成对比,侧面表现了我的勇敢。

7.文中两句环境描写的句子作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紧张的氛围;反衬我内心的恐惧害怕;推动情节发展,我不敢一人走下悬崖;)

8.两次“啜泣”的含义:前一次是内心恐惧害怕的流露;后一次包含的情感复杂,有爬下悬崖战胜恐惧的惊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有脱险后的欢喜,有历险的后怕,有被朋友抛弃的委屈等。

7.对文中父亲的教育方法你赞成还是反对?请说出你的理由。 

父亲角度: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有句话说:“打是亲,骂是爱”,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块、锈铁。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 

    这是一位明智、教子有方的父亲。父亲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实力抱孩子下来,但他不这样做,而是引导孩子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克服自己。其实,父亲这样做是想给孩子一份经验,一次锻炼,一个成就感,一份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这是父爱的一种多么明智的体现,是真正的父爱。他在父亲的眼里,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比生命更重要,因为,父亲知道,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同样,被溺爱的孩子是经不起考验的。

    母亲角度:慈母多败儿。世上会多一个废物,少了一个作家。 

    这位 “狠心”的用心良苦的父亲以独特的方式在“我”的生命中注入自信的琼浆,熔铸了“我”直立的腰杆。他给孩子的不只是一个健康的躯体,还给了孩子一个自信的灵魂。这对孩子的一生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在感受伟大母爱的同时,也要多理解这份严厉的深沉的父爱。

三、《蝉》和《贝壳》  作者:小思  席慕容   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散文

1、《蝉》文章主题: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它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2、作者的情感变化:由心烦到敬佩,先抑后扬,为后文继续写蝉的生命历程做铺垫,同时与作者后来对蝉的感悟形成对比,凸显出蝉的生命意义:好好活着。

2、《蝉》中的“想起秋风的颜色”,“秋风的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增加视觉感受,秋风有悲凉、凋落之感。在这表明作者心灵震动,思想转变,对蝉有了好感甚至敬意。秋天到了,蝉的生命就如如同夕阳下下,但它的生命意义值得肯定。

4、《贝壳》文章主题:人更应该认真的对待自己的生命,更应尽自己所能把 事情做得更好.

5、“这是一颗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说说你对这句话理解。

   “固执”和“简单” 表面带有贬义,实际上表达了作者执著而单纯的美好愿望和追求,作者并不希望建立什么丰功伟绩,她只想像那颗小小的贝壳一样,用 仔细、精致、一丝不苟来塑造执著美丽的形象,回馈生命,打动 人们。

四、《紫藤萝瀑布》  作者:宗璞  《铁箫人语》    体裁:散文

标题作用: “紫藤萝瀑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既提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紫藤萝盛开的壮观景象,又暗示了文章的中心,使生命长河无止境之意得到诗意的表达。

1、文章主题: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遭遇不幸时不能被厄运击倒,要对生命保持长久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要让悲痛长压心头,要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投身新事业。我们应该顽强、勇敢、乐观地面对生命和生活。

2、文章结构:看 花 ----忆 花----悟 花     (描写对象分别是花瀑、花穗、花朵。运用比喻、拟人分别从花的神态、形状、颜色三方面描写)

3、作者情感变化:焦虑悲痛---宁静喜悦----振作向前

4、文首句“我不由地停住了脚步 ”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写有何好处?(紫藤花的美丽与生机,令人惊异,引人止步;同时引出下文。 )

5、语言赏析

(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将花喻为“瀑”形象地表现了花之繁茂与亮丽,隐含了生命的绵延长远。)

(2)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用“流动”“欢笑”“生长”等动词,使静态的花色跃动起来,富有动态感。表现出花的生趣盎然。)

(3)“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像迸溅的水花”,比喻,承“瀑布”而来,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紫藤萝花生命的活力。“在和阳光互相挑逗”,拟人,顽皮、活泼、可爱的形象。 )

(4)花朵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运用拟人的修辞,形象生动表现出藤萝花开得热闹而有活力,写出了花的情态,从而表现出作者喜悦的情绪。

(5)像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用帆和船舱作比喻,细致地描绘了紫藤萝盛开的状态,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受;比作笑容,拟人化,有美好可爱的感觉,也抒发了作者喜悦之情。

(6)把“香气”写成“浅紫色”,是味觉和视觉的相通,突出紫藤萝的紫色光彩,使花色和花香融为一体,造成一种无所不在,笼罩一切的感觉。

(7)紫藤萝的紫色和芳香使作者感悟到生命的活力与永恒,促使她振奋精神,阔步向前。

6、文章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各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

 “停住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繁茂旺盛所吸引。”加快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生命活力所感染,所催促。前者的作用是引起悬念,后者的作用是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并深化了主题。 

7、用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的稀落与现在花开得繁盛形成对比,突出了现在花的生机盎然,也暗示了结束后的中国生机盎然的景象。

五、《理想》   作者:流沙河   

1、主题: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2、总说理想的意义(第1节) 理想可以指引人生的方向;

理想的历史意义。(第2、3节)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支柱和精神动力;

理想的人格意义。(4、5、6、7节)使人积极乐观、斗志顽强、永远年轻和充满活力,也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理想的人生意义。(8、9、10、11)  可以让我成为一个伟大、崇高的人,不要让理想被“玷污”和“扒窃”,要执着于自己的理想。

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第12节)

3、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 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有一定的艰巨性、长期性。理想的实现,要经历漫长的过程。

4、怎样理解“获得”和“牺牲”?可举事例加以佐证。

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要“敲碎你的黄金梦”“洗濯你的自私心”,所以又是“牺牲”。

六、《行道树》  张晓风   散文    借物喻人  对比  

1、主题: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带给我们。

   理解:圣神的事业总是以牺牲个人利益和幸福为代价的,但也只有做着这样的事业,在服务他人、社会、人类的事业中才能获取幸福和快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为了人类, 行道树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烟尘之中,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大大的跌落。

3、怎样理解“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一行绿树的点缀,改变不了城市受污染的现实的悲凉局面。

4、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忧愁”和“快乐”矛盾吗?

不矛盾,行道树忧愁的是离开原始森林,抛弃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城市的污染,损害着人们的健康,自己又无力改变;不被人理解。快乐的是为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夏日能献出浓荫,黎明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而快乐。正是这种对比,突出了行道树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的品质。

5、行道树和同伴的对比,行道树和市民的对比的作用:突出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的品质。

七、《第一次真好》   作者:周素珊

文章主题:生命中的第一次越多,生命也就越多姿多彩,丰富精彩,新鲜、刺激和新奇。生命中第一次,无论是美好的,还是悲凉的,无论是伟大,还是卑微,都是人生轨迹中的重要标志,忽略或遗忘“第一次”就是对生命的不恭。

八、《人生寓言》   作者:周国平   表现手法:对比

1、《白兔和月亮》寓意: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引申: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如果某种拥有,带来的只是无穷的得失之患,使人紧张不安,不能享受生活的乐趣,那还不如没有。

2、文章结构:赏月----得月-----弃月

文章对比:前一次赏月:无忧无虑、心旷神怡(月亮)各具风韵;后一次赏月:紧张不安、心痛如割    (月亮)险象迭生    通过对比:突出有时放弃是一种快乐,占有欲过强,会活的很累,精神的快乐比物质上的获得更重要。

3、“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示他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寓言中这样提到人类,含有什么意味? 

   白兔的慧心未泯,悟到拥有月亮并非好事,所以放弃了所有权。人类慧心已泯,总以为拥有就是幸福,是无论如何也不肯放弃既得利益的。可见,这话对人类有讽刺意味。

4、《落难的王子》寓意:厄运能使性格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5、“天哪,太可怕了这一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有何意义?

表现了人们面对厄运怨天尤人的心态。反复出现揭示了它在现实中的普遍性。

6、本文为何设计王子落难,而不设计一个普通人落难?

  生性脆弱的王子尚且挺过灾难,变得坚强,更不用说我们普通人。王子这个典型人物更能突出厄运使人坚强的寓意!

7、既然作者安排“我”见证王子的变化,为什么又让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

   每个人都可能面对不幸、灾难,我们要像王子一样,勇敢面对,在厄运中磨练自己。

7、有关厄运的名言

    如果你十分珍爱自己的羽毛,不使它受一点损伤,那么,你将失去两只翅膀,永远不再能够凌空飞翔。

    不幸可能成为通向幸福的桥梁。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幸运最能发现罪恶;

而厄运最能发现美德。

九、《我的信念》  作者:玛丽居里

1、找出玛丽居里的“信念“,这也是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事业取得成功的原因。

为人宗旨:(探讨真理、不图财富、 热爱科学 、献身科学、 淡泊名利 ) 工作环境:(追求自由、安静、简单生活) 工作态度:(集中目标、树立信心、 坚韧不拔、执著勤奋) 性格特点:(克制自己、欣赏生活、豁达乐观  坚忍不拔)

2、“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某种力量”指什么呢? 

做事业的坚强决心、对真理的渴求、科学巨大的魅力、造福人类的使命感和幸福感

3、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坐在简陋的书房里艰辛地研究,但作者却把它当做“美好快乐的记忆”,这是为什么?

 她的“美好快乐”就是“求学”,就是“致力于科学研究”和“对真理的探讨”,“孤独’指她远离喧嚣,潜心学业,静心读书,学有所获。

4、“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人?“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

所谓讲究现实的人是指为自身的利益而工作,为享受生活而工作的人。梦想家的最基本的特点是,献身事业,全身心投入事业,事业就是一切,根本不考虑物质利益。

5、我们唯—的希望,是在一个自由的国家中,以—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因为她曾经生活在被占领的波兰.缺少自由,缺少宁静的科研环境的氛围;而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研究需要和平的环境。自由的精神。

6、为什么科学家应是“一个小孩”,这反映作者怎样的心态?

科学本身具有“伟大的美”,魅力无穷。这种魅力,像童话对于小孩一样,使她终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像小孩“迷醉”童话那样研究,才能出成果。反映作者对科学研究如痴如醉的心态。

文档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知识点梳理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第二单元梳理一、《在山的那边》作者:王家新《纪念》、《游动悬崖》等,体裁:诗歌1.字词:痴想、隐秘、诱惑、喧腾、一瞬间、凝成、铁青2.“山”象征人生路上的困难、坎坷;“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爬山”比喻艰苦奋斗。3.作者情感变化:怀疑----沮丧、失望---坚定----信心动摇----重新坚定;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4.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小时候想望见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