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末测试(四)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3小题,每小题4分,共52分)
1.下列有关种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增多
B.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往往表现出明显的上下
波动,因此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
C.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的增长需持续投放饲料等
D.预测某个动物种群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种群的年龄组成
2.如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
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为除去有害于农作物的某种害虫而引入蜘蛛后,对两个
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如下图所示的结果。下列叙述中正确的
是 ( )
A.在A期间,若对害虫施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增加得更快
B.在B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
C.在C期间的平衡状态与A期间和B期间中发生的两个种群的相互作用没有关系
D.图中所示的蜘蛛和害虫的关系是竞争
4.下图表示在良好的生长环境下,“小球藻繁殖的细胞数量”、“鸡产蛋数量(每
天产一枚)”和“竹子自然生长的高度”这三种现象与时间的关系,它们依次是( )
A.乙、甲、丁 B.甲、丙、乙
C.丙、甲、乙 D.丁、乙、丙
5.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相邻两边上的菌体
6.在一块方形的样地中,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哪项都不会影响调查结果的
准确性( )
A.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多少;从样地中选取的样方里蒲公英数目的多少
B.从样地中选取的样方里蒲公英数目的多少;样地中群落的丰富度
C.所选样地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多少
D.样地中群落的丰富度;从样地中选取样方是否具有随机性
7.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
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B.此图表明四种鱼类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鲢鱼→鳙鱼→青鱼
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共生关系
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增加
8.下图分别表示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单独培养(甲)和混合培养(乙)时的种群数量曲
线。从该图所示的结果可以推断( )
A.双小核草履虫比大草履虫个体大
B.双小核草履虫是大草履虫的捕食者
C.双小核草履虫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
D.大草履虫比双小核草履虫个体大
9.如图显示了蝌蚪的生长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的变化情况(在同样的空间里,个数由5
增加到160),图中曲线可以说明( )
A.食物短缺降低了蝌蚪存活率
B.每只蝌蚪变态所需时间与种群密度呈负相关
C.一定范围内,蝌蚪生长速率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D.高种群密度下,能够变态为青蛙的可能性减小
10.科研人员对某草原中一种野生动物的种群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
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呈“J”型
B.死亡率增加是由食物、空间和天敌等因素引起的
C.要合理利用该种动物资源,应将种群密度控制在D点
D.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达到最大环境容纳量
11.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繁殖季节里,成年鲈鱼吞食幼小鲈鱼的行为属于捕食
C.捕食和竞争等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D.人类活动不能改变群落的演替方向,但能改变演替速度
12.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时间
| (天) | 1 | 5 | 9 | 13 | 17 | 21 | 25 | 29 | 33 | 37 |
| 成虫数(只) | 6 | 10 | 28 | 71 | 131 | 207 | 270 | 302 | 327 | 341 |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速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
13.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8分)
14.(16分)调查统计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科学研究之中。请回答:
(1)标志重捕法的前提是标记个体和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________相等。标记技
术极为重要,例如,标记物和标记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记物不能________,否则可能改变该动物与其捕食者之间的关系;标记符号必须能维
持一定时间。
(2)为了模拟样方法测定种群密度,两位同学分别在1张50 cm×50 cm的白纸上制作方
格表,将200粒绿豆种子随机撒在白纸上,选择5个方格进行计数,再计算出种群密度。
两位同学的调查结果有差异,你认为原因可能有哪些?(至少答两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
| 试管编号 | 培养液/mL | 无菌水/mL | 酵母菌母液/mL | 温度/℃ |
| 甲 | 10 | — | 0.1 | 28 |
| 乙 | 10 | — | 0.1 | 2 |
| 丙 | — | 10 | 0.1 | 28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显微镜定期测定甲、乙、丙三试管中酵母菌数量,结果如
图所示。
请根据右图信息,判断图中曲线A、B、C分别对应的试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5.(14分)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
个种群,其a、c、d的营养关系为d以c为食,c以a为食,a与b
的关系如图,a是绿色植物,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是________,种群密度减少的种群
是________。
(3)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种群密度将会________。
(4)为了调查该系统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
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量约为________个。
16.(18分)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按如下左图
装置进行了实验,并使用如下右图所示的血细胞计数板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
请分析回答:
(1)排气口的胶管设计成长而弯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的最初阶段,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酵母菌的种
群数量呈“J”型增长。
(3)在上图所示的计数室中,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实验没有另设置对照实验,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实验时应进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设计表格记录实验数据。
答案
1.B 2.C 3.B 4.C 5.C 6.B 7.D 8.C 9.D 10.B
11.C 12.C 13.B
14.(1)概率 不能影响被标记动物的正常活动,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感染等 过
分醒目 (2)取样方法、样方位置、样方的代表性、样方面积等的不同(至少两点) (3)①
温度、营养物质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②甲、乙、丙
15.(1)竞争 (2)c a (3)降低 (4)400
16.(1)防止空气中的杂菌污染 (2)温度等条件适宜 营养物质充足 没有敌害和竞争
(3)增加稀释倍数 (4)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 重复实验(取样)
(5)
时间
| 次数 | 1 | 2 | 3 | 4 | 5 | 6 | 7 |
| 1 | |||||||
| 2 | |||||||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