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姓名 | 生卒 | 在位数 | 在位时间 | 都城 | 备注 |
| 非子 | 周孝王封为附庸,号秦嬴 | ||||
| 秦襄公 | 周平王封为诸侯 | ||||
| 秦穆公 | |||||
| 秦孝公嬴渠梁 | 24 | 361-338 | 咸阳 | ||
| 秦惠文王赢驷 | 27 | 337-311 | 咸阳 | ||
| 秦武王赢荡 | 4 | 310-307 | 咸阳 | ||
| 秦昭襄王赢则 | 56 | 306-251 | 咸阳 | ||
| 秦孝文王赢柱 | 1 | 250 | 咸阳 | ||
| 秦庄襄王嬴子楚 | 3 | 249-247 | 咸阳 | ||
| 秦始皇嬴政 | 37 | 246-221-210 | 咸阳 | ||
| 秦二世嬴胡亥 | 3 | 209-207 | 咸阳 | ||
| 秦三世嬴子婴 | 1 | 207 | 咸阳 |
西汉:前206-25,共12帝232。
| 姓名 | 生卒 | 号 | 在位时间 | 帝号 | 陵寝地 | 备注 |
| 刘 邦 | 256-185 | 206-195 | 高祖 | 长陵 | 沛人 | |
| 刘 盈 | 211-188 | 195-188 | 孝惠皇帝 | 安陵 | 高祖之子 | |
| 吕 雉 | 241-180 | 187-180 | 汉高后 | 长陵 | 高祖皇后 | |
| 刘 恒 | 202-157 | 180-157 | 太宗孝文皇帝 | 霸陵 | 高祖子 | |
| 刘 启 | 188-141 | 157-141 | 孝景皇帝 | 阳陵 | 文帝之子 | |
| 刘 彻 | 156-87 | 建元、元光、元朔、元狩、 元鼎、元封6, 太初、天汉、太始、征和4, 后元2 | 141-87 | 世宗孝武皇帝 | 茂陵 | 景帝之子 |
| 刘弗陵 | 94-74 | 始元6、元凤6、元平1 | 87-74 | 孝昭皇帝 | 平陵 | 武帝少子 |
| 刘 询 | 91-49 | 本始、地节、元康、神爵、 五凤、甘露4, 黄龙1 | 74-49 | 中宗孝宣皇帝 | 杜陵 | 武帝曾孙 |
| 刘 爽 | 76-33 | 初元、永光、建昭5,竟宁1 | 49-33 | 高宗孝元皇帝 | 渭陵 | 宣帝之子 |
| 刘 骜 | 52-7 | 建始、河平、阳朔、鸿嘉、 永始、元延4, 绥和2 | 33-7 | 统宗孝成皇帝 | 延陵 | 元帝之子 |
| 刘 欣 | 25-1 | 建平4,太初1,元寿2, | 7-1 | 孝哀皇帝 | 义陵 | 成帝侄子 |
| 刘 衎 | 9-5 | 元始 | 1-5 | 元宗孝平皇帝 | 康陵 | 元帝庶孙 |
| 刘 婴 | 5-25 | 居摄3,初始1 | 6-8 | 孺子 | 宣帝玄孙 |
| 姓名 | 生卒 | 号 | 在位时间 | 帝号 | 陵寝地 | 备注 |
| 王莽 | 45-23 | 始建国5,天凤6,地皇4 | 9-23 | 新始 | 王曼之子 | |
| 刘玄 | ?-25 | 更始 | 23-25 | 更始帝 | 霸陵 | 光武族兄 |
| 刘秀 | 前6-57 | 建武32,中元2 | 25-57 | 世祖光武皇帝 | 原陵 | 高祖九世孙 |
| 刘庄 | 28-75 | 永平 | 57-75 | 显宗孝明皇帝 | 显节陵 | 光武帝第四子 |
| 刘炟 | 58-88 | 建初9,元和4,章和2 | 75-88 | 肃宗孝章皇帝 | 敬陵 | 明帝第五子 |
| 刘肇 | 79-105 | 永元17,元兴1 | 88-105 | 穆宗孝和皇帝 | 慎陵 | 肃宗第四子 |
| 刘隆 | 105-106 | 延平 | 105-106 | 孝殇皇帝 | 康陵 | 和帝少子 |
| 刘祜 | 94-125 | 永初7,元初7,永宁1, 建光1,延光4 | 106-125 | 恭宗孝安皇帝 | 恭陵 | 殇帝堂兄 |
| 刘保 | 115-144 | 永建6,阳嘉4,永和6, 汉安2,建康1 | 125-144 | 敬宗孝顺皇帝 | 宪陵 | 安帝之子 |
| 刘炳 | 143-145 | 永嘉 | 144-145 | 孝冲皇帝 | 怀陵 | 顺帝之子 |
| 刘缵 | 138-146 | 本初 | 145-146 | 孝质皇帝 | 静陵 | 肃宗玄孙 |
| 刘志 | 132-167 | 建和3,和平1,元嘉3, 永兴2,永寿3,延熹9, 永康1 | 146-167 | 威宗孝桓皇帝 | 宣陵 | 肃宗曾孙 |
| 刘宏 | 156-1 | 建宁5,熹平6,光和6, 中平5 | 167-1 | 孝灵皇帝 | 文陵 | 肃宗玄孙 |
| 刘辩 | 176-190 | 光熹,昭宁 | 1 | 少帝 | 灵帝之子 | |
| 刘协 | 181-234 | 永汉1,初平4,兴平2, 建安24,延康1 | 1-220 | 孝献皇帝 | 禅陵 | 灵帝之子 |
魏国
| 姓名 | 生卒 | 号 | 在位时间 | 帝号 | 陵寝地 | 备注 |
| 曹操 | 155-220 | 太祖武皇帝 | 高陵 | |||
| 曹丕 | 197-226 | 黄初7 | 220-226 | 高祖文皇帝 | 首阳陵 | |
| 曹叡 | 205-239 | 太和7、青龙5、景初3 | 227-239 | 烈祖明皇帝 | 高平陵 | |
| 曹芳 | 205-239 | 正始10、嘉平6 | 240-254 | 邵陵厉公 | ||
| 曹髦 | 232-274 | 正元3、甘露5 | 254-260 | 高贵乡公 | ||
| 曹奂 | 246-302 | 景元4、咸熙2 | 261-265 | 元皇帝 |
| 姓名 | 生卒 | 号 | 在位时间 | 帝号 | 陵寝地 | 备注 |
| 刘备 | 161-223 | 章武3 | 221-223 | 太祖武皇帝 | 高陵 | |
| 刘禅 | 207-271 | 建兴15、延熙20、 景耀6、炎兴1 | 思公 孝怀皇帝 |
| 姓名 | 生卒 | 号 | 在位时间 | 帝号 | 陵寝地 | 备注 |
| 孙坚 | 155-191 | 始祖武烈皇帝 | 高陵 | |||
| 孙策 | 175-200 | 长沙桓王 | ||||
| 孙权 | 182-252 | 黄武8、黄龙3、嘉禾7、 赤乌14、太元2、神风1 | 222-252 | 太祖大皇帝 | 蒋陵 | |
| 孙亮 | 243-260 | 建兴、五凤、太平 | 252-258 | |||
| 孙休 | 235-2 | 永安 | 258-2 | 景皇帝 | 宣陵 | |
| 孙和 | 224-253 | 文皇帝 | 明陵 | |||
| 孙皓 | 242-284 | 元兴、甘露、宝鼎、建衡 凤凰、天册、天玺、天纪 | 2-280 |
| 姓名 | 生卒 | 号 | 在位时间 | 帝号 | 陵寝地 | 备注 |
| 司马懿 | 179-251 | 高祖宣黄帝 | ||||
| 司马师 | 208-255 | 世宗景黄帝 | ||||
| 司马昭 | 211-265 | 太祖文皇帝 | ||||
| 司马炎 | 236-290 | 泰始、咸宁、太康、太熙 | 265-290 | 世祖武皇帝 | ||
| 司马衷 | 259-307 | 290-306 | 惠皇帝 | |||
| 司马炽 | 284-313 | 永嘉 | 307-313 | 怀皇帝 | ||
| 司马邺 | 300-318 | 建兴 | 313-317 | 愍帝 | ||
| 司马睿 | 276-323 | 建武1、太兴4、永昌2 | 317-323 | 中宗元皇帝 | ||
| 司马绍 | 太宁 | 323-325 | 肃宗明皇帝 | |||
| 司马衍 | 咸和、咸康 | 325-342 | 显宗成皇帝 | |||
| 司马岳 | 建元 | 342-344 | 康皇帝 | |||
| 司马聃 | 永和、升平 | 344-361 | 孝宗穆皇帝 | |||
| 司马丕 | 隆和、兴宁 | 361-365 | 哀皇帝 | |||
| 司马奕 | 太和 | 365-371 | 废皇帝 | |||
| 司马昱 | 咸安 | 371-372 | 太宗简文皇帝 | |||
| 司马曜 | 宁康、太元 | 372-396 | 烈宗孝武皇帝 | |||
| 司马德宗 | 隆安、元兴、义熙 | 396-418 | 安皇帝 | |||
| 司马德文 | 元熙 | 418-420 | 恭皇帝 |
| 国号 | 建立者 | 民族 | 国祚 | 主要疆域 | 国都 | 备注 |
| 汉、前赵 | 刘渊 | 匈奴 | 汉304-318、赵318-329 6帝26 | 关中、河东、 河南、河北 | 平阳 长安 | 后赵 |
| 后赵 | 石勒 | 羯 | 314-376、6帝33 | 关中、山东、两淮 | 邺城 | 冉魏 |
| 冉魏 | 冉闵 | 汉 | 350-352,2帝 | 山东中部 | 邺城 | 前燕 |
| 成汉 | 李雄 | 氐 | 成306-338、汉338-347 5帝43 | 蜀中 | 成都 | 东晋 |
| 前凉 | 张寔 | 汉 | 314-376、8帝63 | 河西 | 姑臧 | 前秦 |
| 前燕 | 慕容皝 | 鲜卑 | 337-370,、3帝34 | 关中、山东、两淮 | 龙城、邺城 | 前秦 |
| 前秦 | 苻健 | 氐 | 351-394、6帝44 | 山东、江淮、巴蜀、 河西、陇右、辽东 | 长安 | |
| 后燕 | 慕容垂 | 鲜卑 | 384-407、7帝24 | 山东大部、 | 中山 | 北燕 |
| 后秦 | 姚苌 | 羌 | 384-417、3帝34 | 关中、河东、河西 | 长安 | 胡夏 |
| 西秦 | 乞伏国仁 | 鲜卑 | 385-400、409-431 4帝39 | 河西 | 金城 | 胡夏 |
| 后凉 | 吕光 | 氐 | 3-403、4帝14 | 河西 | 姑臧 | 后秦 |
| 南凉 | 秃发乌孤 | 鲜卑 | 397-414、3帝18 | 河西 | 乐都 | 西秦 |
| 南燕 | 慕容德 | 鲜卑 | 398-410、3帝13 | 齐鲁 | 广固 | 东晋 |
| 西凉 | 李暠 | 汉 | 400-421、3帝22 | 河西、西域一部 | 敦煌 | 北凉 |
| 北凉 | 段业 | 匈奴 | 397-439、3帝41 | 河西、西域一部 | 张掖 | 北魏、柔然 |
| 胡夏 | 赫连勃勃 | 匈奴 | 407-431、3帝25 | 关中,大漠一部 | 统万城 | 北魏、 吐谷浑 |
| 北燕 | 慕容云 | 高句丽、汉 | 407-436、3帝30 | 河北,辽东一部 | 和龙 | 北魏 |
| 仇池 | 杨茂搜,杨定 | 氐 | 296-371、385-443 16帝135 | 武都、阴平 | 仇池 | 前秦,北魏 |
| 西燕 | 慕容泓 | 鲜卑 | 384-394、7帝11 | 关中迁至河东 | 长子 | 后燕 |
| 段部 | 段日陆眷 | 鲜卑 | 302-344、9帝48 | 辽东塞外 | 令支 | 前燕 |
| 宇文部 | 宇文莫槐 | 鲜卑 | 302-344、7帝43 | 河北北部 | 前燕 | |
| 代 | ||||||
| 翟巍 | ||||||
| 桓楚 | ||||||
| 谯蜀 | ||||||
| 邓至 |
| 姓名 | 生卒 | 年号 | 在位时间 | 帝号 | 备注 |
| 宋420-479 | |||||
| 刘裕 | 363-422 | 永初 | 420-422 | 高祖武皇帝 | |
| 刘义符 | 406-424 | 景平 | 426 | 少帝 | |
| 刘义隆 | 407-453 | 元嘉 | 424-453 | 太祖文皇帝 | |
| 刘绍 | 426-453 | 太初 | 453 | ||
| 刘骏 | 430-4 | 孝建、大明 | 453-4 | 世祖武皇帝 | |
| 刘子业 | 449-465 | 465 | 前废帝 | ||
| 刘彧 | 439-472 | 465-472 | 太宗明皇帝 | ||
| 刘昱 | 463-477 | 473-476 | 后废帝 | ||
| 刘準 | 469-479 | 477-479 | 顺皇帝 | ||
| 齐479-502 生卒 号 在位时间 帝号 备注 | |||||
| 萧道成 | 427-482 | 建元 | 479-482 | 太祖高皇帝 | |
| 萧赜 | 440-493 | 永明 | 482-493 | 世祖武皇帝 | |
| 萧昭业 | 473-494 | 隆昌 | 493-494 | 郁林王 | |
| 萧昭文 | 480-494 | 延兴 | 494 | 海陵王 | |
| 萧鸾 | 452-498 | 建武、永泰 | 494-498 | 高宗明皇帝 | |
| 萧宝卷 | 483-501 | 永元 | 499-500 | 炀帝东昏侯 | |
| 萧宝融 | 499-502 | 中兴 | 501-502 | 和皇帝 | |
| 梁502-557 生卒 年号 在位时间 帝号 备注 | |||||
| 萧衍 | 4-549 | 天监、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 中大同、太清 | 502-549 | 高祖武皇帝 | |
| 萧正德 | 正平 | 548-549 | 前废帝 | ||
| 萧纲 | 大宝 | 550-551 | 太宗简文帝 | ||
| 萧栋 | 天正 | 551 | 兴文帝 | ||
| 侯景 | 太始 | 551-552 | 汉帝 | ||
| 萧纪 | 天正 | 552-553 | 后废帝 | ||
| 萧绎 | 承圣 | 552-554 | 世祖元皇帝 | ||
| 萧渊明 | 天成 | 555 | 肃宗闵皇帝 | ||
| 萧方智 | 绍泰、天平 | 555-557 | 穆宗 | ||
| 萧庄 | 天启 | 557-560 | 烈宗思皇帝 | ||
| 陈557-5 生卒 号 在位时间 帝号 备注 | |||||
| 陈霸先 | 永定 | 557-559 | 高祖武皇帝 | ||
| 陈蒨 | 天嘉、天康 | 560-566 | 世祖文皇帝 | ||
| 陈伯宗 | 光大 | 567-568 | 废帝临海王 | ||
| 陈顼 | 太建 | 569-582 | 高宗宣皇帝 | ||
| 陈叔宝 | 至德、祯明 | 583-5 | 后主长城公 | ||
北魏:386-534
| 姓名 | 生卒 | 号 | 在位时间 | 帝号 | 备注 |
| 拓跋圭 | 登国、皇始、天兴、天赐 | 386-409 | 太祖道武皇帝 | ||
| 拓跋嗣 | 永兴、神瑞、泰常 | 409-423 | 太宗明元皇帝 | ||
| 拓跋焘 | …… | 424-452 | 世祖太武皇帝 | ||
| 拓跋濬 | …… | 452-465 | 高宗文成皇帝 | ||
| 拓跋弘 | …… | 466-471 | 显祖献文皇帝 | ||
| 元宏 | …… | 471-499 | 高祖孝文皇帝 | ||
| 元恪 | …… | 500-515 | 世宗宣武皇帝 | ||
| 元诩 | …… | 516-528 | 肃宗孝明皇帝 | ||
| …… |
| 姓名 | 生卒 | 号 | 在位时间 | 帝号 | 备注 |
| 高欢 | 496-547 | 高祖神武皇帝 | |||
| 高澄 | 521-549 | 世宗文襄皇帝 | 欢长子 | ||
| 高洋 | 529-559 | 天保 | 550-559 | 显祖文宣皇帝 | 欢次子 |
| 高殷 | 545-561 | 乾明 | 559-560 | 济南闵悼王 | 洋长子 |
| 高演 | 535-561 | 皇建 | 560-561 | 孝昭皇帝 | 欢六子 |
| 高湛 | 537-568 | 大宁、何清 | 561-565 | 世祖武成帝 | 欢九子 |
| 高纬 | 556-577 | 天统、武平、隆化 | 565-577 | 后主 | 湛长子 |
| 高恒 | 570-577 | 承光 | 577 | 幼主 | 纬长子 |
| 姓名 | 生卒 | 号 | 在位时间 | 帝号 | 备注 |
| 宇文泰 | 507-556 | 太祖文皇帝 | |||
| 宇文觉 | 542-557 | 闵皇帝 | |||
| 宇文毓 | 534-560 | 武成 | 557-560 | 世宗明皇帝 | |
| 宇文邕 | 543-578 | 保定、天和、建德、宣政 | 561-578 | 高祖孝武皇帝 | |
| 宇文赟 | 559-580 | 大成 | 579 | 宣皇帝 | |
| 宇文衍 | 573-581 | 大象、大定 | 579-581 | 静皇帝 |
| 姓名 | 生卒 | 号 | 在位时间 | 庙号 | 谥号 | 陵寝地 | 属系排行 |
| 杨 坚 | 541-604 | 开皇20、仁寿4 | 581-604 | 文帝 | 太陵 | ||
| 杨 广 | 569-618 | 大业14 | 604-617 | 炀帝 | 文帝次子 | ||
| 杨 侑 | 义宁 | 617-618 | 恭帝 | 炀帝孙 | |||
| 杨 侗 | 皇泰 | 618.5-619.5 | 越王 | 炀帝孙 |
| 姓名 | 生卒 | 号 | 在位时间 | 庙号 | 陵寝地 | 属系排行 |
| 李 渊 | 566-635 | 武德9 | 618-626 | 高祖 | 献陵 | 父李炳 |
| 李世民 | 599-9 | 贞观23 | 626-9 | 太宗 | 昭陵 | 高祖二子 |
| 李 治 | 628-683 | 永徽6、显庆6、龙朔3、麟德2、乾封2、总章3、咸亨5、上元3、仪凤4、调露2、永隆2、开耀 2、 永淳2、弘道1 | 9-683 | 高宗 | 乾陵 | 太宗九子 |
| 李 显 | 656-710 | 嗣圣 | 683-684 | 中宗 | 定陵 | 高宗七子 |
| 李 旦 | 662-716 | 文明 | 684 | 睿宗 | 桥陵 | 高宗八子 |
| 武 后 | 624-705 | 光宅1、垂拱4、永昌1、载初1 | 684-6 | 乾陵 | 高宗后 | |
| 武 周 | 624-705 | 载初1、天授3、如意1、长寿3 延载1、证圣1、天册万岁2、 万岁登封1、万岁通天2、神功1、圣历3、久视1、大足1,长安4 | 690-705 | 乾陵 | 高宗后 | |
| 李 显 | 656-710 | 神龙3,景龙4 | 705-710 | 中宗 | 定陵 | 高宗第七子 |
| 李重茂 | 697-714 | 唐隆 | 710 | 少帝 | 中宗之子 | |
| 李 旦 | 662-716 | 景云2、太极1、延和1 | 710-712 | 睿宗 | 桥陵 | 高宗第八子 |
| 李隆基 | 685-762 | 先天2、开元29、天宝15 | 712-756 | 玄宗 | 泰陵 | 睿宗第三子 |
| 李 亨 | 711-762 | 至德3、乾元3、上元2、宝应1 | 756-762 | 肃宗 | 建陵 | 玄宗第三子 |
| 李 豫 | 728-779 | 宝应2、广德2、永泰2、大历14 | 762-779 | 代宗 | 元陵 | 肃宗长子 |
| 李 适 | 742-805 | 建中4、兴元1、贞元21 | 779-805 | 德宗 | 崇陵 | 代宗长子 |
| 李 诵 | 761-806 | 永贞 | 805 | 顺宗 | 丰陵 | 德宗长子 |
| 李 纯 | 778-820 | 元和 | 805-820 | 宪宗 | 景陵 | 顺宗长子 |
| 李 恒 | 795-824 | 长庆 | 820-824 | 穆宗 | 光陵 | 宪宗第三子 |
| 李 湛 | 809-826 | 宝历 | 824-826 | 敬宗 | 庄陵 | 穆宗长子 |
| 李 昂 | 808-840 | 大和(9),开成(5) | 826-840 | 文宗 | 章陵 | 穆宗第二子 |
| 李 炎 | 814-846 | 会昌 | 840-846 | 武宗 | 端陵 | 穆宗第五子 |
| 李 忱 | 810-859 | 大中 | 846-859 | 宣宗 | 贞陵 | 宪宗十三子 |
| 李 漼 | 833-873 | 咸通 | 859-873 | 懿宗 | 简陵 | 宣宗长子 |
| 李 儇 | 862-888 | …… | 873-888 | 僖宗 | 靖陵 | 懿宗第五子 |
| 李 晔 | 867-904 | …… | 888-904 | 昭宗 | 和陵 | 懿宗第七子 |
| 李 柷 | 2-908 | 天祐 | 904-907 | 哀宗 | 温陵 | 昭宗第九子 |
| 国号 | 君主 | 国脉 | 庙号 | 谥号 | 备注 |
| 梁907-923 3帝 | 朱温 | 907-912 | 太祖 | 神武元圣孝皇帝 | 白马之祸、跋队斩、柏乡之战 |
| 朱友珪 | 912-913 | 郢王 | 弑父夺位 | ||
| 朱友贞 | 913-923 | 末皇帝 | 杀兄夺位 | ||
| 唐923-937 4帝 | 李存勖 | 923-926 | 庄宗 | 光圣神闵孝皇帝 | 以河东起;灭梁、燕、岐、蜀、 |
| 李亶 | 926-933 | 明宗 | 圣德和武钦孝皇帝 | 庄宗养子,倒戈夺位;一时之治 | |
| 李从厚 | 933-934 | 闵皇帝 | |||
| 李从珂 | 934-937 | 末皇帝 | 明宗养子,起兵夺位;蜀 | ||
| 晋936-947 2帝 | 石敬瑭 | 936-942 | 高祖 | 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 以河东起;明宗养子,起兵夺位 |
| 石重贵 | 942-947 | 出皇帝 | 两番北伐(杜重威一胜一降),辽灭之 | ||
| 汉947-951 2帝 | 刘知远 | 947-948 | 高宗 | 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 | 以河东起; |
| 刘承祐 | 948-950 | 隐皇帝 | |||
| 周951-960 3帝 | 郭威 | 951-954 | 太祖 | 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 | |
| 柴荣 | 954-959 | 世宗 | 睿武孝文皇帝 | 高平之战,修政灭佛,取江淮、汉中、燕云夭 | |
| 柴宗训 | 959-960 | 恭皇帝 |
| 国号 | 君主 | 国脉 | 都城 | 备注 |
| 吴 | 杨行密-杨溥 | 902-937,4帝 | 扬州 | |
| 南唐 | 李昇-李煜 | 937-975,3帝 | 金陵 | |
| 吴越 | 钱镠-钱俶 | 907-978,5帝 | 杭州 | |
| 闽 | 王审知-王延政 | 909-945,6帝 | 福州 | |
| 北汉 | 刘旻-刘继元 | 951-979,4帝 | 太原 | |
| 前蜀 | 王建、王衍 | 903-925,2帝 | 成都 | |
| 后蜀 | 孟知祥、孟昶 | 934-965,2帝 | 成都 | |
| 荆南 | 高季兴-高继冲 | 924-963,5帝 | 江陵 | |
| 楚 | 马殷-马希崇 | 7-951,6帝 | 长沙 | |
| 南汉 | 刘䶮-刘鋹 | 917-971,4帝 | 广州 |
宋:960-1279,历18帝320。
| 北 宋(960-1127) | |||||||
| 姓名 | 生卒 | 号 | 在位时间 | 庙号 | 谥号 | 陵寝地 | 属系排行 |
| 赵匡胤 | 927-976 | 建隆5、乾德6、开宝9 | 960-976 | 太祖 | 永昌陵 | 开国皇帝 | |
| 赵光义 | 939-997 | 太平兴国9、雍熙4、 端拱2、淳化5、至道3 | 976-997 | 太宗 | 永熙陵 | 太祖弟 | |
| 赵 恒 | 968-1022 | 咸平6、景德4、大中祥符9 天禧5、乾兴1 | 997-1022 | 真宗 | 永定陵 | 太宗第三子 | |
| 赵 祯 | 1010-1063 | 天圣10、明道2、景祐5、 宝元3、康定2、庆历8、 皇祐6、至和3、嘉祐8 | 1022-1063 | 仁宗 | 永昭陵 | 真宗第六子 | |
| 赵 曙 | 1032-1067 | 治平 | 1063-1067 | 英宗 | 永厚陵 | 仁宗过子 | |
| 赵 顼 | 1048-1085 | 熙宁10、元丰8 | 1067-1085 | 神宗 | 永裕陵 | 英宗长子 | |
| 赵 煦 | 1077-1100 | 元祐9、绍圣5、元符3 | 1085-1100 | 哲宗 | 永泰陵 | 神宗第六子 | |
| 赵 佶 | 1082-1135 | 建中靖国1、崇宁5、大观4 政和7、重和1、宣和7 | 1100-1125 | 徽宗 | 永祐陵 | 哲宗弟 | |
| 赵 桓 | 1100-1156 | 靖康 | 1125-1127 | 钦宗 | 金地巩、洛之原 | 徽宗长子 | |
| 南宋(1127-1279) | |||||||
| 赵 构 | 1107-1187 | 建炎4、绍兴32 | 1127-1162 | 高宗 | 永思陵 | 徽宗第九子 | |
| 赵 昚 | 1127-1194 | 隆兴2、乾道9、淳熙16 | 1162-11 | 孝宗 | 永恩陵 | 太祖七世孙 | |
| 赵 惇 | 1127-1194 | 绍熙 | 11-1194 | 光宗 | 永崇陵 | 孝宗第三子 | |
| 赵 扩 | 1168-1224 | 庆元6、嘉泰4、 开禧3、嘉定17 | 1194-1224 | 宁宗 | 永穆陵 | 光宗第二子 | |
| 赵 昀 | 1204-12 | 宝庆3、绍定6、端平3、 嘉熙4、淳祐12、宝祐6、 开庆1、景定5 | 1224-12 | 理宗 | 永穆陵 | 宁宗侄子 | |
| 赵 禥 | 1240-1274 | 成淳 | 12-1274 | 度宗 | 永绍陵 | 理宗侄子 | |
| 赵 显 | 1271-1323 | 德祐 | 1274-1276 | 恭宗 | 度宗长子 | ||
| 赵 罡 | 1268-1278 | 景炎 | 1276-1278 | 端宗 | 永福陵 | 度宗子 | |
| 赵 昺 | 1272-1279 | 祥兴 | 1278-1279 | 卫王 | 度宗子 | ||
蒙元:1206-1368,历15帝、19传,共163。若自1279消灭南宋算起,整个元朝则经历11帝,共98。
| 姓名 | 生卒 | 号 | 在位时间 | 庙号 | 陵寝地 | 属系排行 |
| 铁木真 | 1162-1227 | 1206-1227 | 太祖 | 起辇谷④ | 父也速该 | |
| 窝阔台 | 1186-1241 | ① | 1229-1241 | 太宗 | 起辇谷 | 铁木真三子 |
| 贵由 | 1206-1248 | ② | 1246-1248 | 定宗 | 起辇谷 | 太宗长子 |
| 蒙哥 | 1208-1259 | ③ | 1251-1259 | 宪宗 | 起辇谷 | 拖雷长子 |
| 忽必烈 | 1215-1294 | 中统4、至元32 | 1260-1294 | 世祖 | 起辇谷 | 拖雷四子 |
| 铁穆耳 | 1266-1307 | 元贞2、大德11 | 1294-1307 | 成宗 | 起辇谷 | 真金三子 |
| 海山 | 1281-1311 | 至大 | 1307-1311 | 武宗 | 起辇谷 | |
| 爱育黎拔力八达 | 1285-1320 | 皇庆2、延祐7 | 1311-1320 | 仁宗 | 起辇谷 | 武宗之弟 |
| 硕德八剌 | 1303-1323 | 至治 | 1320-1323 | 英宗 | 起辇谷 | 仁宗长子 |
| 也孙铁木儿 | 1293-1328 | 泰定4、至和1 | 1323-1328 | 泰定帝 | 起辇谷 | 甘麻剌长子 |
| 阿速吉八 | 天顺 | 1328 | 天顺帝 | 起辇谷 | 泰定帝幼子 | |
| 图帖睦尔 | 1304-1332 | 天历 | 1328-1332 | 文宗 | 起辇谷 | 武宗次子 |
| 和世(王束) | 1300-1329 | 天历 | 1329(7月) | 明宗 | 起辇谷 | 武宗长子 |
| 懿璘质班 | 至顺 | 1332(43天) | 宁宗 | 起辇谷 | 明宗次子 | |
| 妥欢帖睦尔 | 1320-1370 | 元统2、至元6、至正28 | 1333-1368 | 惠宗 | 起辇谷 | 明宗长子 |
② 1241-1245,乃马真皇后实际执政5,未称帝。
③ 1249-1251,海迷失皇后听政称制3,未称帝。
④ 1954迁葬内蒙古伊金霍洛旗阿腾席连镇东南1.5公里的甘德尔敖包上。
七、明清
明:1368-14,历16帝277。
| 姓名 | 生卒 | 号 | 在位时间 | 庙号 | 谥号 | 陵寝地 | 属系排行 |
| 朱元璋 | 1328-1398 | 洪武 | 1368-1398 | 太祖 | 高 | 孝陵 | 开国皇帝 |
| 朱允炆 | 1377-? | 建文 | 1398-1402 | 惠宗 | 让 | 太祖嫡长孙 | |
| 朱棣 | 1360-1424 | 永乐 | 1402-1424 | 成祖 | 文 | 长陵 | 太祖第四子 |
| 朱高炽 | 1378-1425 | 洪熙 | 1424-1425 | 仁宗 | 昭 | 献陵 | 成祖长子 |
| 朱瞻基 | 1398-1435 | 宣德 | 1425-1435 | 宣宗 | 章 | 景陵 | 仁宗长子 |
| 朱祁镇 | 1427-14 | 正统 天顺 | 1435-1449 1457-14 | 英宗 | 睿 | 裕陵 | 宣宗长子 |
| 朱祁钰 | 1428-1457 | 景泰 | 1449-1457 | 代宗 | 景 | 宣宗次子 | |
| 朱见深 | 1447-1487 | 成化 | 14-1487 | 宪宗 | 纯 | 茂陵 | 英宗长子 |
| 朱祐樘 | 1470-1505 | 弘治 | 1487-1505 | 孝宗 | 敬 | 泰陵 | 宪宗长子 |
| 朱厚照 | 1491-1521 | 正德 | 1505-1521 | 武宗 | 毅 | 康陵 | 孝宗长子 |
| 朱厚熜 | 1507-1566 | 嘉靖 | 1521-1566 | 世宗 | 肃 | 永陵 | 由兴王世子 |
| 朱载垕 | 1537-1572 | 隆庆 | 1566-1572 | 穆宗 | 庄 | 昭陵 | 世宗第三子 |
| 朱翊钧 | 1563-1620 | 万历 | 1572-1620 | 神宗 | 显 | 定陵 | 穆宗第三子 |
| 朱常洛 | 1588-1620 | 泰昌 | 1620 | 光宗 | 贞 | 庆陵 | 神宗长子 |
| 朱由校 | 1605-1627 | 天启 | 1620-1627 | 熹宗 | 哲 | 德陵 | 光宗长子 |
| 朱由检 | 1611-14 | 崇祯 | 1627-14 | 思宗、毅宗 威宗、怀宗 | 烈,端 庄烈愍 | 思陵 | 熹宗弟 |
| 南明 | |||||||
| 政权 | 姓名 | 在位 | 兴 亡 | 都城 | |||
| 弘光 | 福王朱由崧 | 14-15 | 崇祯175月即位,弘光元5月清军克南京,俘帝。
| 南京 | |||
| 隆武 | 唐王朱聿键 | 15-16 | 弘光元6月即位,号隆武,隆武二八月被俘。 | 福州 | |||
| 邵武 | 唐王朱聿- | 16-17 | 隆武二11月即位, 12月广州失。
| 广州 | |||
| 永历 | 桂王朱由榔 | 16-1661 | 隆武二11月即位,翌改元,6失两广,16被杀。 | 肇庆 | |||
| 监国 | 潞王朱常淓 | 弘光元6月称监国,同月失城降清。 | 杭州 | ||||
| …… | |||||||
清:14-1912,历267。若从清太宗改国号“大清”算,历276。若从努尔哈赤建“大金”算,则历295。
| 皇帝姓名 | 生卒 | 号 | 在位时间 | 庙号 | 谥号 | 陵寝地 | 属系排行 |
| 努尔哈赤 | 1559-1626 | 天命 | 1616-1626 | 太祖 | 武皇帝 | 福陵 | 显祖塔失长子 |
| 皇太极 | 1592-13 | 天聪 崇德 | 1627-1635 1636-13 | 太宗 | 文皇帝 | 昭陵 | 努尔哈赤第八子 |
| 福临 | 1638-1661 | 顺治 | 14-1661 | 世祖 | 章皇帝 | 孝陵 | 皇太极第九子 |
| 玄烨 | 1654-1722 | 康熙 | 1662-1722 | 圣祖 | 仁皇帝 | 景陵 | 福临第三子 |
| 胤禛 | 1678-1735 | 雍正 | 1723-1735 | 世宗 | 宪皇帝 | 泰陵 | 玄烨第四子 |
| 弘历 | 1711-1799 | 乾隆 | 1736-1795 | 高宗 | 纯皇帝 | 裕陵 | 胤禛第四子 |
| 颙琰 | 1760-1820 | 嘉庆 | 1796-1820 | 仁宗 | 睿皇帝 | 昌陵 | 弘历第十五子 |
| 旻宁 | 1782-1850 | 道光 | 1821-1850 | 宣宗 | 成皇帝 | 慕陵 | 颙琰第二子 |
| 奕詝 | 1831-1861 | 咸丰 | 1851-1861 | 文宗 | 显皇帝 | 定陵 | 旻宁第四子 |
| 载淳 | 1856-1875 | 同治 | 1862-1874 | 穆宗 | 毅皇帝 | 惠陵 | 奕詝独子 |
| 载湉 | 1871-1908 | 光绪 | 1875-1903 | 德宗 | 景皇帝 | 崇陵 | 载淳从弟、文宗嗣子 |
| 溥仪 | 1906-1967 | 宣统 | 1909-1911 | 载沣之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