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成绩 |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分析
课程名称: 金 融 学
任课教师: 王 冬 生
专 业: 人 力 资 源 管 理
班 级: 2009 级 2 班
学 号: 222009303250196
姓 名: 强 小 康
2011年12月 30日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分析
***
摘要:本文从利率市场化的内涵、我国利率市场改革的必要性、利率改革的进程、以及改革中面临的障碍和对应策略五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状况,并结合我国具体现状阐述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优良契机和未来的改革路径。
关键词:利率;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经济转轨中包括利率市场化在内的金融体系市场化就作为“不得不玩的一个游戏”(the only game in town)风行全球,并正在中国大地上蓬勃进行。中国利率的决定和传导机制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改革已进入到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最后攻坚阶段,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基本得以实现。纵观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活动的进程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与未来发展的特殊路径。
1、利率市场化的内涵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国家金融深化质的标志,是提高金融市场化程度的重要一环,它不仅是利率定价机制的深刻转变,而且是金融深化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利率市场化首先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逐步实现利率定价机制由或货币当局管制向市场决定的转变过程,是一个利率和利率决定机制变迁的过程,随着这一过程的不断深化,整个利率体系由借贷双方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的比例越来越多,由或货币当局直接干预的成分越来越小。从范围过程来看,即是从部分利率市场化向全部利率市场化过渡的过程;从程度过程来看,即是从较低程度的利率市场化向较高程度的利率市场化转变的过程;从阶段过程来看,完整的利率市场化过程包括利率市场化准备、利率市场化进展和利率市场化成熟三个阶段。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利率市场化从时间上观察,在短期内利率可能会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但从长期来看,其变动由市场货币供求决定。同时,利率市场化又是一种状态,是一种金融生态的可持续状态,在理论上是指利率能否灵敏地反映资金供求状况,其衡量标志主要是金融机构有没有确定利率的自主权;作为其阶段性目标,利率调整频度以及浮动幅度,也是衡量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指标,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资金及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金融经济的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2、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2.1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客观需要
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西方国家大多出现了放松利率管制,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更多地由市场决定的利率市场化趋势,形成了一股国际范围的利率市场化倾向。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利率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金融杠杆,利率自由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在不同的市场经济国家,利率市场化的实施产生了不同的效应,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利率管理,都朝着国家管理日益放松、市场自由决定的范围和程度日益加深、利率日益自由化的方向发展。
2.2 利率市场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利率是最重要的货币资金价格,建立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推动金融宏观逐步由数量型为主向价格型为主转变、疏通货币市场化传导机制的重要环节和基础性工作。利率自由化以后会大大地提高实际利率水平与货币的真实收益率,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
3、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3.1 1996年1月,全国银行同业拆借系统开始运行,形成了统一的货币市场,利率也随后放开,根据资金的供求状况由市场自由决定,形成了货币市场基础利率的雏形。
3.2 1996年以来,国债市场开始采取收益率和价格招标的发行方式,利率由市场决定。目前,性金融债券的招标发行也日益增加。贴现债券开始出现。我国国债、性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也更多地采取了浮动利率的定价方式。
3.3 中国人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较为频繁,1999年我国货币供应量的一半以上是通过这一方式放出的。其利率和价格形成主要是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对手方根据其资金情况自主决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间接商业银行对基础货币需求的作用。
3.4 贷款利率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浮动。1998年10月31日,央行扩大了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波动幅度,由20%扩大到30%。目前城市金融机构已把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30%,而各商业银行对大型企业的贷款可在央行基准利率的10%范围内波动。
4、我国利率市场化面临的障碍
4.1 通货膨胀严重
许多发展中国家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但效果却迥异。如非洲和拉美一些国家出现了严重的金融动荡和经济衰退,最终不得不以利率再管制收场;而东南亚一些国家取得了极大成功,金融抑制被消除,经济得到快速增长。现在我国处于高通货膨胀,这反映了我国目前宏观经济运行的不稳定,同时也说明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时机尚未完全成熟,所以减缓我国的通货膨胀对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至关重要。
4.2 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
我国目前市面上70%的存贷款业务都在“工、农、建、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原本是要放开利率让市场供给来决定利率。但事实上,处于垄断地位的四家银行必将在利率决定上起很大作用,因而,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所实现的利率基本属于垄断利率。
4.3 市场机制不完善
一方面我国目前利率管制程度高,金融机构自主确定利率水平和计结息规则的权限较小,大部分由确定,难以适应今后金融机构成本管理、金融创新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另一方面,在现今利率管制的前提下,利率是统一的,贷款资金的贷放可以较为均衡。一旦放开利率,资金会按照市场规律流向收益率较高的中东部沿海地区,而西部地区融资将更为困难。东西部地区差距将继续拉大,基尼系数增大。因而放开利率,将与我国缩小差距的初衷背道而驰。
5、完善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应对策略
5.1 综合利用各种金融工具抑制通胀
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有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麦金农教授在《经济自由化的次序》一书中提出,只有在保证良好的财政收支状况的前提下,才能够进行相应的金融市场化改革。而我国目前面临着严重的通货膨胀,明显不利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可如何抑制通货膨胀,各界都还没找到有效的方法。只能在实践中进行不断探索,综合利用各种金融工具来缓和通货膨胀。
5.2 转换商业银行经营机制,消除利率传导的障碍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已经完成,但是商业银行体系的自我约束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这使得我国的利率传导机制受到阻碍,因此必须深化商业银行改革,通过持续有效的金融创新行为规避利率风险,为资产提供增值、保值机会,增加银行经营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5.3 完善我国市场,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
我国的市场机制尚不成熟,在金融市场上,没有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加上银行的金融监管制度不完善,这可能造成银行不能适应市场化改革或造成改革后利率大幅度上扬,无法达到改革的预期目的。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最大的好处是它可以弥补改革设计中的不足,缓和短期内释放出的冲击波,保证改革能按既定的方向进行下去。
6、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契机
截至2011 年,经过三十年发展我国形成了统一的、规范的以同业拆借为主的短期资金市场和以各种有价证券发行和交易为主的长期资金市场。货币市场及各子市场如拆借市场、国债市场、票据市场、大额可转让存单市场、贴现市场均处于逐步成熟阶段。资本市场相对稳定,市场的效率和管理、交易主体的行为、市场的规模等都有规范和提高,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也已经挂钩。这些都利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继续。
证据经验表明,银行享有间接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力,目前来看已形成提升银行地位直接向负责的条件。在实质的前提下,银行依靠间接手段例如公开市场操作、调整基准利率或者窗口指导等金融,依法强化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风险性监管、中间业务监管、内部控制监管、系统安全性监管、管理漏洞监管。
7、结语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产业走向市场的重要步骤之一,也是国民经济运行转变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来的基本标志之一。我国金融业正经历着利率市场化的微观消化过程,许多矛盾和扭曲正在影响着这一改革的质量和下一步抉择。我国金融的既有框架容纳了现行的我国的利率体系、利率和利率水平决定机制,也决定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所必然经历的路径以及所能达到的最终效果,而利率制度的效率则最终决定了我国金融体系的效率。创造条件、沿渐进路径从边际调整中有序推进、尽早防范后利率市场化问题无疑是利率改革目前最重要也最具有战略意义的三项工作。
参考文献
[1] 黄宪,王静然,王栋.中国利率效果分析[J] .经济评论,2000,(2).
[2] 朱广德.利率市场化改革相关因素分析及建议[J].重庆金融,2003( 01) .
[3] 谢平.我国近年利率的效果分析[J].金融研究,2003,(5).
[4] 王廷科.利率市场化效应与我国商业银行的策略[J].财贸经济,2003,(9).
[5] 周小川.稳定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J].中国金融家,2004,(1).
[6] 彭兴韵.中国存贷款利率已具备市场化条件[N].上海证券报,2005-03-08.
[7] 央行报告.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报告[R].2005.
[8] 麦金农(Ronald I.Mckinnon).经济自由化的次序[R].2005.
[9] 姚莉.简论利率市场化[J].企业研究,2006,(9).
[10]柳明花,尹海英. 利率机制作用于市场主体的有效性分析[J].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2).
[11]马珊珊.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制约因素及解决方式浅析[J]. 中国集体经济, 2009,(06).
[12]旷煜,李政.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考[J].企业导报,20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