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书愤导学案(教师用)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00:11:39
文档

书愤导学案(教师用)

《书愤》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意蕴美。2、理解诗人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3、掌握诗歌借景抒情、运用典故等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二、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知人论世,把握主旨,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2、难点:掌握诗歌借景抒情、运用典故等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三、授课安排(1课时)预习案1、回顾“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以意逆志”——抓住关键按语句解读诗歌,找出最能表达作者心中情感的字。“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1)介绍作者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南
推荐度:
导读《书愤》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意蕴美。2、理解诗人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3、掌握诗歌借景抒情、运用典故等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二、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知人论世,把握主旨,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2、难点:掌握诗歌借景抒情、运用典故等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三、授课安排(1课时)预习案1、回顾“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以意逆志”——抓住关键按语句解读诗歌,找出最能表达作者心中情感的字。“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1)介绍作者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南
《书愤》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意蕴美。  

2、理解诗人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  

3、掌握诗歌借景抒情、运用典故等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二、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知人论世,把握主旨,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2、难点:掌握诗歌借景抒情、运用典故等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三、授课安排  (1课时)  

预习案

1、回顾“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以意逆志”—— 抓住关键按语句解读诗歌,找出最能表达作者心中情感的字。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1)介绍作者 

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生在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 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恢复中原的宏图壮志,至死不忘复国大业。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六十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多抒发他的爱国思想和感情,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主要作品有《游山西村》、《书愤》、《临安春雨初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钗头凤》 、《示儿》等。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

(2)写作背景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3)解释题意 

“书”是书写的意思,愤是悲愤、抑郁,“书愤”即抒发胸中抑郁、悲愤之情。诗人回顾早年岁月,追述当时心情,诗人这一生,为国忧患,而始终壮志难酬。

3、解释加点的词:   

中原北望气如山  气:豪壮的气势

楼船夜雪瓜洲渡  渡:渡口 

千载谁堪伯仲间  伯仲:兄弟,引申为不相上下

4、典故介绍 

(1)塞上长城:用了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自许为“万里长城”的典故。一次,皇帝欲杀檀道济,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2)出师一表:用了诸葛亮上表后主刘禅,出师北伐的典故。

5、请尝试翻译本诗,要求创设意境,语言优美,表述连贯通顺。

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豪情有如山岳,真渴望一举收复沦陷的故土。

曾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瓜洲做通判时,与朝廷一起在雪夜里驾驶着高大的战船在瓜洲大败敌军,第二年朝廷骑着勇猛的快马,奔驰到西北大散关,赶走了敌人,收复了大散关。

可惜我曾经以塞上长城自比,现在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功业未建、壮志未酬,空留下许多感叹。

真羡慕诸葛亮,他在《出师表》里表达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他确实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令后人敬仰,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比呢?

6、通过翻译和朗读,我们看到本诗歌“书”了哪些事?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书” 青年抱负。)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 壮年经历。)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 暮年状况。)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 意愿表白。)

课内探究案

1、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侵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护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可以想见诗人当年投身战斗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由六个名词叠加,省略了相关的动词,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抗金场面,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这种名词叠加的艺术手法对后世影响较大,例如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就是连续地运用名词叠加,营造浓郁的抒情意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李商隐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2、 颈联和尾联采用了哪两个典故?作用是什么?

明确:

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

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诸葛坚持北伐,把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3、如何理解诗中之“愤”,他包含哪些情感?这些“愤”的根源是什么? 

A.义愤:首联写金兵南侵,山河破碎,诗人立志收复失地。颔联写25年前的两次重大胜利。愤中有豪情壮志,有民族大义。

B.悲愤:颈联“”,由于投降派误国害民,诗人壮志未酬,但年事已高。悲愤之情油然而生。

C.悲怆中有期待:结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诗人以《出师表》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大志。诗人悲愤而不绝望。

这“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4、为抒发诗人的悲愤,诗歌多处运用对比,试分析。

一是早年的壮举与晚年之衰颓

二是“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

三是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

诗中的“愤”,主要通过对比表现出来。

一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二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自以为是“塞上长城”,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

三是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与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学习成果展示

1、分组交流讨论,选派代表展示小组学习成果。

2、师生评点,归纳提升。

总结:

本诗歌塑造了主张抗战,英勇杀敌,忧国忧民,遭受打击,虽壮志未酬,仍忠心不已的爱国诗人形象。

诗人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 

拓展阅读

民族的脊梁 灵魂的诗篇

过传忠

穿越时空 回到和戎南宋

    要品诗,先要品人,要品人,先要品世。陆游生活的时代是恰逢北宋受辱,南宋靡靡之音响唱不绝之时。正是国破家亡的悲惨处境造就了这个“亘古男儿陆放翁”。“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年近九旬的放翁对于自己的国家依然怀抱许国丹心,至死不渝,然而这又包容着多少爱恨情愁的复杂的感情,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听!放翁的呐喊:“南宋,你何时才能尊严地屹立于世界!”他的声音响彻天地,他的灵魂传承不息。

初涉官场 同感幽幽之梦

    早年的陆游才华横溢,初涉官场却屡屡遇挫,二十八岁临安应考,虽有状元之实,却不幸落败。这不仅是科举之试的黑暗,更有他与当局者格格不入的抗战之议,以后发生的一切其实早已在这场失败的考试中初露端倪,注定了他郁郁一生的多舛命运。看,穷山上霜夕的孤灯下,是陆游寂寥的背影,“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有着勃勃雄心却又历经科举落第之痛的陆游怎能甘愿独守这凄凉呢?

珠联璧合 钗头凤铸永恒

    如果陆游和唐婉的夫妻情缘因为“恶人情”而夭折,那么他们的爱却因两曲珠联璧合的钗头凤而传唱不息。“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唐婉为爱而泪湿巾帕的背影如何能挥之而去?“晓风干,泪痕残”,唐婉又怎能把千种愁怨,万般委屈道个明白?“难!难!难!”一往情深,始之不渝。爱在守望的痛苦中永恒。

诗思泉涌 亲历军旅生活

    四十九岁幸遇知己王炎将军的陆游亲历了最为充实难忘的军旅生活。这一年可谓陆游的丰收季节,潜伏汉中,日行山南,为国效忠,成立关中根据地,誓把中原失地收回。他的豪情壮志在《山南行》中一览无余。平川沃野尽现陆游的坦荡胸怀,青青麦陇尽展诗人的欣慰自豪。

洞察冷暧 穿行田园山水

    陆游的一生失意时多,罢官贬职乃家常便饭,西入巴蜀,寻杜甫故居,追怀百里城,洞察世事冷暖。江岭哀郢,吊古伤今,千古同叹。面对罢官贬职的郁闷,陆游借山水田园释怀。“冷官无一事,日日得闲游。万里山峡路,十年千篇诗”,踏破铁鞋的寻觅带给陆游的是灵魂的洗礼,深入乡间田野的陆游对于农民更多了一份深切感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原本是对曲折山麓乡村、好客农家的赞美,却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哲理诗,相信陆游自己也是始料未及的吧。

再起再落 临川一梦成空

    “报国无门,爱民有罪”。这是陆游沉浮官场的一生的最真实的写照。当他再度被派往偏远地区任职之时,恰遇灾荒,打开义仓,赈济灾民,却惹怒龙颜,被再度罢职,临川一梦终成空。然而坚强的灵魂没有被玷污,虽已没有年轻的体质,却仍然葆有青春的梦想。“头未童,耳未聋,得酒犹能双脸红,一樽谁与同?”陆游何曾甘心过无为的一生,即使“身在沧洲”,他依然“心在天山”。

    陆游的诗词折射的是爱国主义情怀与人道主义精神的双重光芒,抒发的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丰富感想,李白与杜甫的诗意叠影,艺术地交错在陆游的灵魂深处。儿女情长深埋于心,而铮铮铁骨正是民族的脊梁!让我们一起铭记这灵魂的诗篇。

文档

书愤导学案(教师用)

《书愤》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意蕴美。2、理解诗人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3、掌握诗歌借景抒情、运用典故等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二、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知人论世,把握主旨,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2、难点:掌握诗歌借景抒情、运用典故等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三、授课安排(1课时)预习案1、回顾“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以意逆志”——抓住关键按语句解读诗歌,找出最能表达作者心中情感的字。“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1)介绍作者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南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