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课时》黄河的治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等基本概况;了解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黄河流域水系图的阅读,了解黄河概况,锻炼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和根治方案,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黄河治理的案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因地制宜、兴利除弊的观念;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分析黄河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贡献及带来的灾难,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探究黄河治理方案。
教学难点: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探究黄河所产生问题的原因。
教学方法:计算机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 学
| 流 程 | 活动设计 | 设计意图 |
| 导 入 新 课 | 利用课件播放黄河壶口瀑布景观视频,同时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教师与学生共同高唱:“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 这样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到黄河的意境中,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
讲 授 新 课 讲 授 新 课 讲 授 新 课 | 一、黄河概况 【教师】 要求学生读“黄河流域水系图”,并配合“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政区图”,小组讨论: 1、黄河的发源地和注入地 2、黄河流经的省区 3、黄河的主要支流及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4、黄河流经的主要地形区 5、黄河流经的干湿地区? 【学生归纳】 1、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向东流向渤海 2、流经省区:青海、甘肃、四川、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 3、上中游的分界点是内蒙古的河口;中下游的分界点是河南的旧孟津 4、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5、干湿地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 | 加深学生对黄河概况的认识,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和方法 |
| 【承转】假如你是水利专家,打算如何利用黄河造福两岸的人民? 【学生】1、利用上游的水能资源进行发电 2、利用黄河水修渠灌溉,使宁夏平原成为“塞上江南” 【教师】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请说说黄河还有什么贡献? (二)母亲河的贡献 【学生】3、旅游资源 4、中华文明发祥地 | ||
| 【承转】千百年来黄河就像慈祥的母亲哺育着两岸的人民,我们称它母亲河,可有人说它是害河,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来看一组资料 1、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每立方米的河水含沙量约35千克 2、古人说黄河是“一担水,六斗泥” 3、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泥沙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每公顷耕地被冲走375克肥料。 4、一位外国朋友惊讶地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人民的血液啊!” 【小组合作探究探究】黄河的忧患在上游、中游还是下游?各有哪些表现?造成这些忧患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各有哪些? 参照图2.35完成下面的表格 河段 | 忧患 | 原因 |
| 上游 | 1、荒漠化 2、凌汛 | 1、干旱,过度放牧,滥垦草地 2、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下游封冻早,解冻迟 |
| 中游 | 水土流失 严重 | 土质疏松、支流多,夏季多暴雨,植被破坏 |
| 下游 | 1、地上河2、凌汛 3、断流 | 1、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泥沙淤积 2、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下游封冻早,解冻迟 3、水量减少,生活和生产用水剧增等 |
【补充知识点】
(一)凌汛:
1、黄河凌汛出现在黄河哪些河段?(上游和中游)
2、为什么会出现凌汛?主要与什么因素有关?
(因纬度较高,气温较低,结冰期较长,解冻迟)
(二)地上河
【提问】黄河下游“地上河”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形成与中游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关系吗?
【学生讲解】通过2.35“地上河”示意图解释“地上河”的成因
【展示】黄河“地上河”动画示意图
【归纳】因为黄河在中游携带了大量泥沙,流到下游时这些泥沙沉积下来,便形成了现在的黄河中下游平原。同时,由于这些泥沙的作用,黄河的河床被一年年抬高,现在黄河在下游已成为一条地上的悬河,水面高出两岸几米到几十米之多。
【提问】河床不断升高,河水只靠人工筑堤约束能从根本上治理好黄河吗?为什么?
【学生】不能,夏季一遇暴雨,河水猛涨,两岸河堤随时随处都可能决口,进而造成洪灾。
【小结】由此可见,黄河之害主要在于黄河下游的“地上河”。“地上河”两岸河堤随时随处都有决口改道,造成洪灾的危险,因此,黄河成为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也成为中国的一大“忧患”。
| 【承转】怎样才能根治黄河呢? | ||
讲 授 新 课 | 三、根治黄河措施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根治黄河》材料,使学生了解黄河在历史上给两岸人民带来的灾难,新中国治黄的措施及效果。 【分组讨论】 A组:探讨黄河上游的治理措施 B组:探讨黄河中游的治理措施 C组:探讨黄河下游的治理措施 【提示】回想黄河之害在于什么?究其根源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治黄的关键是什么?其根本措施又是什么? 讨论后归纳总结: 河段 | 治理措施 |
| 上游 | 植树种草;合理放牧;修建水库、水电站;及时疏通河道 | |
| 中游 | 禁止破坏林草;退耕还林还草;修筑梯田,承包治理;修建水利枢纽工程以防洪 | |
| 下游 | 加固大堤;疏通河道; |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52页第2题,讨论分析黄河下游出现断流现象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各有哪些,应采取哪些对策?
【学生讨论后归纳总结】
| 自然原因 | 气候干燥,降水稀少 |
| 人为原因 | 生活、生产用水量很大;浪费水资源严重;上游截流蓄水量大 |
| 对策 | 宣传节水、综合利用水资源;提高水价;统一调度水量 |
|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黄河的地理概况,黄河“忧患”在各河段的具体表现、成因和治理措施,懂得了黄河对我国有功也有过,有利也有害,黄河之害主要在于下游决口改道,究其根源是黄河中游大量泥沙入河并在下游河道沉积造成的。治黄的关键是治沙,根本措施是加强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所以,要想根治黄河,必须使防洪和治沙并举,才能使黄河之害变成黄河之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