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派 | 代表人物 | 时期 | 著作 | 主要思想 |
| 儒家 | 孔子 | 春秋 | 《春秋》 | (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思想家教育家。)“仁”、“爱人” |
| 孟子 | 战国 | 《孟子》 | 反对一切战争;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自然资源持续利用; | |
| 荀子 | 战国 | 《荀子》 | 认为人能认识自然规律,并要按自然规律办事 | |
| 墨家 | 墨子 | 战国 | 《墨子》 | 主张“兼爱”“非攻”,支持正义性战争,反对侵略战争 |
| 道家 | 老子 | 春秋 | 《道德经》 | 道家学派创始人,一切事物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辨证法思想) |
| 庄子 | 战国 | 《庄子》 |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 |
| 法家 | 韩非 | 战国 | 《韩非子》 | 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提出建立主义集权的国家; |
| 兵家 | 孙武 | 春秋 | 《孙子兵法》 | 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
| 孙膑 | 战国 | 《孙膑兵法》 | 继承并发扬了孙武的军事思想,反对空谈仁义。提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
| 学派 | 代表人物 | 时期 | 著作 | 主要思想 |
| 儒家 | 孔子 | 春秋 | 《春秋》 | (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思想家教育家。)“仁”、“爱人” |
| 孟子 | 战国 | 《孟子》 | 反对一切战争;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自然资源持续利用; | |
| 荀子 | 战国 | 《荀子》 | 认为人能认识自然规律,并要按自然规律办事 | |
| 墨家 | 墨子 | 战国 | 《墨子》 | 主张“兼爱”“非攻”,支持正义性战争,反对侵略战争 |
| 道家 | 老子 | 春秋 | 《道德经》 | 道家学派创始人,一切事物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辨证法思想) |
| 庄子 | 战国 | 《庄子》 |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 |
| 法家 | 韩非 | 战国 | 《韩非子》 | 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提出建立主义集权的国家; |
| 兵家 | 孙武 | 春秋 | 《孙子兵法》 | 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
| 孙膑 | 战国 | 《孙膑兵法》 | 继承并发扬了孙武的军事思想,反对空谈仁义。提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
积极作用:(1)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主义集权的国家——秦朝。作用:秦的统一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集权的封建国家,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和广大人民的愿望。
(2)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积极措施:
①政治上:他创立了封建主义的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作用:奠定了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②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等。作用: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③文化上:统一文字。作用:对我国以后文化发展和维护国家的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④军事上:北防匈奴,修长城: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蜿蜒万余里。开发南疆,筑灵渠:统一了东南、岭南等地区,兴修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作用: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后世产生积极深远影响。
消极作用:他又是实行残暴统治的封建皇帝。
(1)滥用民力,繁重的徭役。为自己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修长城、修驰道等。迫使成千上万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2)秦朝赋税沉重,农民要将收获的2/3上缴国家;(3)制定严刑峻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4)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秦始皇没有能处理好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实行,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总体评价:从长远的历史发展来看,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
评价汉武帝
政治:(1)接受主父偃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推恩令)。(2)汉武帝还找借口,一次削去半数的侯国。(3)重视人才。作用:解决王国问题,削除了地方诸侯对的威胁,加强了集权,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经济:(1)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统一铸造五铢钱。(圆形方孔)(2)下令治理黄河,开凿白渠。作用: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大大增加了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军事:公元前119年,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使匈奴受到沉重打击,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作用:解除了北方边疆的边患,使国家的统一、安定得到了巩固,实现了军事上的大一统。
思想文化:(1)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设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学说。作用: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民族关系: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作用:加强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密切了中原和西域的经济文化的联系。
对外关系:丝绸之路的开通。作用:沟通了东西方交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总体评价:汉武帝的大一统使我国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统一、稳定和巩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