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一、填空题
1.消费者的()表示为对一种物品或几种物品组合的排序。
a.偏好
b.欲望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以用两个理由来解释:第一、();第二、物品本身用途的多样性。
a.边际的原因
b.生理或心理的原因
3.在研究消费者均衡时,有三点假设:第一、()是既定的;第二、消费者的收入是既定的;第三、物品的价格是既定的。
a.消费者的嗜好
b.欲望
4.用公式表示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和均衡条件:()、()。
a.Px·Qy+Py·Qx=MMUy/Px=MUx/Py=MUm
b.Px·Qx+Py·Qy=MMUx/Px=MUy/Py=MUm
5.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
a.收入
b.效用
6.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
a.右下方
b.右上方
7.在同一个平面图上,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离原点越近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
a.越大 越小
b.越小 越大
8.无差异曲线之所以凸向原点,这是由()递减决定的。
a.边际替代率
b.边际效用
9.消费可能线的假设条件是()。
a.消费者收入既定、商品价格既定
b.消费者的总效用既定
10.消费可能线的条件可用公式表示为:()。
a.M=Px·Qx+PY·QY
b.MUx/Px=MUy/Py=MUm
11.商品价格不变时,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增加,则消费可能线向()平行移动;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减少,则消费可能线向()平行移动。
a.右上方 左下方
b.左下方 右上方
12.假设有三种不同的物品组合,如果消费者对B的偏好大于C,同时对A的偏好大于B,那么就可以推出对A的偏好也大于C,这说明消费者的偏好具有()性。
a.完备
b.传递
13.如果把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合在一个图上,那么消费可能线必定与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中的一条相切于一点,在这个切点上就实现了()。
a.消费者均衡
b.生产者均衡
14.消费者愿意对某种物品所支付的价格与他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称为()。
a.消费者剩余
b.价格差
15.消费者对某种物品的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的原因在于()递减。
a.边际效用
b.边际替代率
16.随着工资的增加,替代效应使劳动供给(),收入效应使劳动供给()。
a.增加 减少
b.减少 增加
17.决定消费者储蓄决策的是()。
a.利率
b.工资
18.在考虑到投资的风险时,家庭投资决策取决于一项投资的()。
a.未来收益率
b.利率
19.效用是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
a.欲望
b.满足程度
20.研究消费者行为的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可以(),因此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表示。
a.计量并加总求和
b.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
21.研究消费者行为的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因此效用的大小只能用序数表示。
a.高低与顺序
b.总和
22.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分析法,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是()分析法。
a.边际效用 无差异曲线
b.无差异曲线 边际效用
23.边际效用是指某种物品的()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效用)。
a.消费量
b.价格
24.当边际效用为正数时,总效用是();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当边际效用为负数时,总效用()。
a.增加的 达到最大 减少
b.减少 为零 增加
25.当边际效用为()时,总效用是增加的;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达到最大;当边际效用为()时,总效用减少。
a.负数 正数
b.正数 负数
二、单项选择题
26.欲望是()
a.一种求得满足的愿望
b.一种缺乏的感觉和求得满足的愿望
c.从消费物品中得到的满足程度
d.一种缺乏的感觉
27.总效用达到最大时()
a.边际效用为负
b.边际效用达到最大
c.边际效用为零
d.边际效用为正
28.边际效用为零时的总效用()
a.降至最小
b.等于1
c.等于0
d.达到最大
29.商品的边际效用随着商品消费量的增加而()
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
c.递减
d.递增
30.消费者均衡是研究消费者在既定收入条件下,如何实现()
a.偏好最大化
b.利润最大化
c.欲望最大化
d.效用最大化
31.在研究消费者均衡时,假设()
a.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
b.消费者的嗜好和收入既定
c.消费者的嗜好、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
d.消费者的嗜好和商品价格既定
32.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
a.
b.
c.
d.
33.已知X商品的价格为5元,Y商品的价格为2元。如果消费者从这两种商品的消费中得到最大效用时,商品Y的边际效用为30,那么,此时X商品的边际效用为()
a.60
b.75
c.150
d.45
34.带来相同水平效用的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集中在消费者的()曲线上。
a.生产可能性
b.需求
c.预算
d.无差异
35.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不同点表示()
a.效用水平相同,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却不同
b.效用水平不同,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却相同
c.效用水平不同,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也不同
d.效用水平相同,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也相同
36.无差异曲线的一般形状是()
a.自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一条曲线
b.与纵轴平行的一条线
c.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一条曲线
d.与横轴平行的一条线
37.人类的最基本欲望是()
a.自我实现的需要
b.安全和尊重的需要
c.归属和爱的需要
d.人的基本生理需要()
38.无差异曲线之所以凸向原点,是因为()
a.边际替代率递增
b.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
c.边际替代率为负值
d.边际替代率递减
39.当一个人选择一条特定的消费可能线上的一个点时,这个选择是基于()
a.个人偏好
b.个人收入
c.边际效用
d.总效用
40.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的最大组合的线叫做()
a.消费可能线
b.无差异曲线
c.企业预算线
d.等产量线
41.某位消费者把他的所有收入都花在可乐和薯条上。每杯可乐2元,每袋薯条5元,该消费者的收入是20元,以下哪个可乐和薯条的组合在该消费者的消费可能线上?()
a.4杯可乐和3袋薯条
b.6杯可乐和2袋薯条
c.5杯可乐和2袋薯条
d.7杯可乐和1袋薯条
42.如果商品的价格不变而消费者的收入增加,则消费可能线()
a.向左下方非平行移动
b.向右上方平行移动
c.向左下方平行移动
d.不发生变动
43.如果收入不变而两种商品的价格同比例上升,则消费可能线()
a.不发生变动
b.向左下方平行移动
c.向右上方平行移动
d.向左下方非平行移动
44.根据无差异曲线分析,消费者在()实现了均衡。
a.离原点最近的消费可能线上的任何一点
b.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的相交之点
c.离原点最远的无差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
d.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的相切之点
45.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的()
a.消费过剩的商品
b.实际所得
c.消费剩余的部分
d.主观感觉
46.消费者对某物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所以成反方向变动,根源在于()
a.边际成本递减规律
b.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c.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d.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47.工资增加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分别导致劳动供给()
a.减少增加
b.增加减少
c.增加增加()
d.减少减少
48.消费者从物品与劳务的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称为()
a.偏好
b.欲望
c.边际效用
d.效用
49.工资的变动通过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来影响劳动供给,当工资增加导致劳动供给也增加时()
a.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
b.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
c.替代效应等于收入效应
d.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起相同的作用
50.工资的变动通过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来影响劳动供给,当工资增加导致劳动供给减少时()
a.替代效应等于收入效应
b.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
c.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起相同的作用
d.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
51.基数效用是指()
a.效用只能用序数来表示
b.效用是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的
c.效用不可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
d.效用是可以比较的
52.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方法是()
a.等产量线分析法
b.成本收益分析法
c.边际效用分析法
d.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53.序数效用是指()
a.效用是不可以比较的
b.效用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用序数来表示
c.效用是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的
d.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来表示
54.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方法是()
a.等产量线分析法
b.边际效用分析法
c.成本收益分析法
d.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55.某人愿意用20元买第一件衬衫,愿意用35元买头两件衬衫。第二件衬衫的边际效用是:()
a.35
b.15
c.55
d.27.5
56.某人愿意用20元买第一件衬衫,愿意用35元买头两件衬衫,用45元买头三件衬衫。第三件衬衫的边际效用是:()
a.100
b.10
c.45
d.33.3
三、判断题
57.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欲望。(×)
58.只要商品的数量在增加,消费者得到的总效用就一定在增加。(×)
59.消费者从物品消费中所获得的总效用一定是不断增加的,边际效用总是正的.(×)
60.消费者要获得最大的效用,就应该把某种商品平均地分配到不同的用途中去。(×)
61.如果消费者从每一种商品中得到的总效用与它们的价格之比分别相等,他将获得最大效用。(×)
62.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不同的消费者所得到的总效用是无差别的。(×)
63.两条无差异曲线的交点所表示的商品组合,对于同一个消费者来说具有不同的效用。(×)
.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表示消费者所得到的总效用越小。(×)
65.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66.在同一条消费可能线上,消费者的支出是不同的。(×)
67.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增加而商品的价格不变,则无差异曲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
68.偏好取决于消费者的收入和物品的价格。(×)
69.在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的交点上,消费者所得到的效用达到最大。(×)
70.消费者均衡之点可以是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的交点,也可以是它们的切点。(×)
71.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实际收入的增加。(×)
72.消费者剩余是商品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差额。(×)
73.消费者剩余的产生在于边际效用递减。(√)
74.消费者对某物品的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是因为边际效用递减。(√)
75.工资的增加通过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来影响劳动供给。(√)
76.同样商品的效用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而不同。(√)
77.一种物品效用的大小表明它在生产中的作用有多大。(×)
78.效用就是使用价值。(×)
79.对于同一个消费者来说,同样数量的商品总是提供同量的效用。(×)
80.序数效用论认为,商品效用的大小取决于它的使用价值。(×)
81.基数效用论采用的分析方法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82.消费者消费的一种物品越多,其满足程度越大。(×)
四、计算题
83.根据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定义填写下表中的空格部分:
| 某物品消费量 | 总效用 | 边际效用 |
| 1 | 10 | 10 |
| 2 | 15 | |
| 3 | 3 | |
| 4 | 20 | |
| 5 | 1 |
| 某物品消费量 | 总效用 | 边际效用 |
| 1 | 10 | 10 |
| 2 | 15 | 5 |
| 3 | 18 | 3 |
| 4 | 20 | 2 |
| 5 | 21 | 1 |
参:
已知M=120,PX=20元,PY=10元,消费者在购买X与Y商品时的组合方式,以及从X、Y中所得到的总效用如下:
组合方式MUX/PX与MUY/PY总效用
QX=6QY=01/20≠0/1050
QX=5QY=22/20≠8/1018=49=67
QX=4QY=45/20≠7/1032.5=47=79.5
QX=3QY=612/20=6/1045+42=87
QX=2QY=814/20≠5/1055.5+30=85.5
QX=1QY=1016/20≠4/10+16=80
QX=0QY=120/20≠3/1070.5
从上表可看出,购买3单位X商品与6单位Y商品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
五、问答题
85.用基数效用论说明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参:
基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均衡的条件是:如果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水平是固定的,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是已知的,那么消费者应该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或者说,消费者应使自己花费在各种商品购买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
86.序数效用论是如何说明消费者均衡的实现的?
参:
序数效用论者在说明消费者均衡时,是以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消费者偏好既定以及理性消费者假设为前提条件的。把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合在一个图上,那么,预算线必定与无差异曲线中的一条切于一点,在这个切点上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只有在这一点上所表示的与商品的组合才能达到在收入和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效用最大,其他的点不是无法实现就是不能达到最大的效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