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15《自相矛盾》教案设计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23:59:03
文档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15《自相矛盾》教案设计

15自相矛盾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默读和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及作品的情感态度,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本案主要通过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领读、配乐朗诵等不同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读通、读顺文言文,读出适当的停顿和节奏,在读的过程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在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故事内容,明白道理;知道“自相矛盾”这一成语来自寓言故事,体现学习的延展性。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字卡、词卡。学生准备:预
推荐度:
导读15自相矛盾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默读和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及作品的情感态度,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本案主要通过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领读、配乐朗诵等不同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读通、读顺文言文,读出适当的停顿和节奏,在读的过程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在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故事内容,明白道理;知道“自相矛盾”这一成语来自寓言故事,体现学习的延展性。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字卡、词卡。学生准备:预
15 自相矛盾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默读和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及作品的情感态度,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本案主要通过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领读、配乐朗诵等不同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读通、读顺文言文,读出适当的停顿和节奏,在读的过程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在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故事内容,明白道理;知道“自相矛盾”这一成语来自寓言故事,体现学习的延展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完成预学案作业。收集矛和盾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图导入,走近古文

1.激趣:老师知道同学们读了很多的寓言故事,现在,我来考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2.课件出示寓言故事对应的图片。(依次出现《掩耳盗铃》《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的故事中的图片)

3.引导学生回顾这几则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

4.出示图片《自相矛盾》。

(1)你们知道这个故事的名字吗?

(2)这个人手里分别拿的是什么?

(3)观看矛和盾的图片及视频资料,介绍矛和盾。

 通过直观演示,帮助学生认识矛和盾,为学文做好铺垫。

5.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走进文言文《自相矛盾》,感受古文语言的韵味。(相机板书:自相矛盾)

设计意图:由学生喜欢的寓言故事导入,复习故事的同时明白寓言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为学习课文埋下伏笔。

二、初读古文,识字读文

1.引导学生交流识字、读文的方法。

2.根据学生交流,出示学习方法。

课件出示:

学习小助手

1.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感觉难读的地方就反复多读几遍。

2.将字条中的生字逐一读给小组同伴听,圈出读不准的生字。

3.请小组同伴当小老师,教你读准圈出的生字。

4.组长组织交流,动脑筋,想办法,识记生字的字形。

3.集体检测。

(1)开火车朗读词语,相机强调“吾”读二声,不读“wǔ”;“誉”不要误读成“yì”。

吾盾之坚 其人弗能应也 自相矛盾 誉之曰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2)朗读词语中的生字。

吾 弗 矛 盾 誉

(3)小组赛读生字。

吾 弗 矛 盾 誉

(4)学习多音字“夫”。

(5)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重点区别形近字识记:曰——日。

4.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

5.教读难读的句子。师配乐范读,生注意倾听。教师领读两遍。

6.指导读文,学会停顿,读出节奏。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借助停顿,使学生在练读中学会读好文言文。

(1)自由练习。

(2)多种形式赛读。

(3)齐读。

设计意图:因为文言文的结构与现代文不同,所以由教师进行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而赛读既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收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三、巩固字词,练习写字

1.指生开火车朗读生字和词语。

2.课件出示“写字小助手”,组织学生展开同桌互助学习活动。

写字小助手

看一看:仔细观察写字表的“矛、盾”,将容易写错的笔画圈出来,并给同桌讲一讲圈画的理由。

想一想:怎样才能写好圈画的笔画呢?和同桌商议一下。

练一练:针对自己圈画的书写难点做书空练习。
3.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同学圈画的生字,重点指导:

“矛”字在书写时最后一笔是“丿”。(学生书空“矛”字,重点强调点的写法)

“盾”里面是“目”,不要写成“日”。(学生书空)

4.课件利用动画演示这两个字的笔顺和书写要点,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笔画特点,尝试完成写字表中的练写内容,写好后再对照范字改一改。

5.学生自由练写,教师巡视,予以面对面指导。

6.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集体进行评议:哪个地方写得好?你又有什么好的建议?

设计意图:注重写字指导,在交流评议中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注意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培养。

四、布置作业,巩固成果

1.自由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故事内容。

2.把《自相矛盾》读给家长听。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将课内、课外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夯实基础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认读,并口头组词。

2.指生朗读课文。

3.导入:《自相矛盾》到底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自相矛盾》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加强复习,夯实所学,为进一步学习、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再读课文,借助注释或根据语境联想,在小组里逐句说说故事的意思,可以适当地加上一些词语使句子更通顺。 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2.学生借助注释,默读思考后小组交流。

3.在刚才学习的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觉得有哪个词或哪句话不理解呢?

4.课件出示: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1)谁来说说看,这两句话你读懂了哪个字,哪个词语,哪句话?

(2)学生读句子汇报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猜测“誉”的意思。

(3)融情练读:楚国的集市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瞧,这个楚人在干什么?指名让学生接龙读——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引导学生感知融情想象也是一种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4)分别当楚人,夸夸坚固无比的盾和锋利无比的矛。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5.教师引导质疑。

(1)楚人的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听了楚人的吆喝,有没有人买呢?你是从文中哪个句子知道的?

(2)出示句子: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①学生读句子汇报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猜测“弗”的意思。

②教师相机导学:这里的“或”你是怎么理解的?

(3)想一想,填一填。

假如你是一个孩子,你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你是一个中年人,你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你是一位老人,你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个人的反应是怎样的?大家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此时的楚人吗?

6.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含义。

(1)你知道那个人为什么不能应吗?

(2)出示句子引读:不能被刺破的盾和什么都能刺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相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立”的意思。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

(3)指导学生朗读句子: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7.同桌轮流逐句讲译文和古文。

8.指名互讲。

9.小结: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理解文言文并不难,可以借助注释,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融情展开联想。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中通过先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学生自主学习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知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拓展延伸,指导书写

1.引导学生思考后组内汇报。

(1)“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2)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生活中有类似的事情吗?

2.出示填空,引导背诵。

3.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剩余的生字:誉、吾。

(2)读生字并组词。

(3)重点指导这两个字的书写。

(4)课件利用动画演示会写字的书写笔顺,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笔画特点,尝试完成写字表中的练写内容,写好后再对照范字改一改。

(5)学生自由练写,教师巡视,予以面对面地指导。

(6)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集体进行评议:哪个地方写得好?你又有什么好的建议?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加深学生的阅读感悟。同时选择重点字进行写法指导,同时加强学生间的评议,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本课是一篇文言文,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读书。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轻声读、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读等,使学生逐步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对课文的理解教师要逐步推进。先借助注释在组内自学讨论,再由学生质疑,解决难点,紧接着理解其他句子的意思,同桌间轮流逐句讲译文和原文,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这个故事。这样层层推进,以点带面,保证每个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了课文,复述了课文。

3.学生带着“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的问题充分地读书,深入地思考,积极地表达,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又发展了辩证思维能力,提高了对作品的理解、欣赏能力。

9 古诗三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课中的三首古诗分别是边塞诗《从军行》、爱国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与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依据课标理念,教学设计紧紧围绕“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悟理”来进行。教学设计中,注重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联系背景资料,想象画面理解古诗,抓住关键词语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通过对三首古诗的学习,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提高自学古诗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相关课件,收集、整理诗人及古诗的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1.收集诗人及古诗的相关资料。

2.收集自己喜欢的边塞诗、爱国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方法,导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学习古诗,你有哪些好方法呢?谁愿意和大家介绍一下。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归纳:把古诗读得正确、流利,借助书中注释、工具书理解诗意,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等。

3.小结: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今天我们走进本课,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学习古诗。看看你是不是会有新的收获。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在了解学情的同时,也是在唤醒学生的学习经验。同时,鼓励学生去发现更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逐层引领,点拨方法

(一)初读古诗。

1.过渡: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从军行》。怎样理解“从军行”呢?(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将士的生活。)

2.小结:借助书中注释,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

3.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4.指名朗读古诗。其他同学听听读得是否既正确又通顺。

5.教师示范读,学生注意倾听老师读时的停顿及感情基调。

(二)想象画面。

1.同桌互相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找到诗中描绘的景物。一边读诗的前两句,一边动手圈一圈,借助书中注释理解,看看这些景物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3.学生汇报,教师梳理诗中出现的景物。(青海、长云、雪山、玉门关)

4.介绍出现的地名(课件出示):

唐朝的首都是长安(西安),当时西、北方的强敌,一个是吐蕃,另一个是突厥。“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孤城”具有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雪山。

5.小结: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收集相关的地理资料,会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古诗。

6.课件出示: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指导学生再读一读这两句诗,结合课文插图来想象画面,抓住关键词语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引导学生将想象画面与理解古诗联系起来。

7.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

一个“暗”字,一个“孤”字,说明环境的恶劣,为下文写将士们豪壮的精神面貌做了有力铺垫。这两句诗,点出了凄凉艰苦的边塞环境,渲染了战争气氛,表现了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与艰苦。

8.课件出示图片,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三)感悟诗情

1.环境这样恶劣,将士们的生活如此凄凉,他们又是怎样想的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2.依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指导学生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黄沙早已磨穿了身经百战的将士的坚硬铠甲,他们下定决心,不打败进攻的敌人誓不回家。)

4.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抓住“黄沙“百战”“穿”等重点词语去体会环境的艰苦,战争的残酷,时间的漫长。抓住“终不还”去体会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教师要通过语言的渲染和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般体会战士的豪情。

5.引读:将士们面对困难,非但没有消磨报国壮志,反而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强。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是——

生:不破楼兰终不还;

师:为了让百姓不再遭受战争的伤痛,我们发誓——

生:不破楼兰终不还;

师:为了祖国的威严,我们发誓——

生:不破楼兰终不还。

(四)揣摩写法。

1.《从军行》中第一、二句的写景对表现边关将士的形象有什么作用?(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的高度统一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突出特点。在理解古诗时,我们注意环境描写中包含的情感。)

2.配乐朗读,背诵。

(五)小结方法。

1.这节课我们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学习《从军行》?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

2.学生汇报,教师梳理。

3.小结:在学习古诗时,我们可以联系历史背景来理解,关注环境描写,抓住关键词语想象画面,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古诗包含的情感。

设计意图:此环节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在反复诵读中走进诗的意境,从而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碰撞,去理解、感悟文字背后的意思。借助多媒体课件,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中用诵读去展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与诗境融为一体,并自然而然地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为下一环节的迁移运用做准备。

三、迁移运用,自主品悟

1.过渡:在《从军行》中,我们体会到了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掌握了理解古诗的方法。那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古诗,我们就可以运用刚才的方法自主学习了。

2.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1)读——把古诗读正确、流利,注意停顿。

(2)译——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3)想象——边读边想象诗人当时的“狂态”。

(4)悟情——仔细品读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小组合作,依照学习提示展开学习。

4.展示古诗朗读、理解情况。

(1)小组派代表读,比一比哪个小组的代表读得更正确、更流利。

(2)读后评议,生生评议,教师评价。

(3)教师依据学生的朗读情况相机指导,强调“蓟、涕、裳、襄”这几个字在本诗中的读音,学写生字“涕、巫”。

(4)小组合作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①依据学生的理解,相机点拨以下词语的意思。

剑外:指作者所在的蜀地。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青春:指春天。

②指名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互相补充。

5.想象画面,感悟诗人的情感。

过渡:孩子们,我们初步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其实读诗啊,我们还得从文字当中读出画面,读出声音,读到诗人的情感深处去,读着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诗中有一个字告诉了我们诗人此刻非常高兴,这个字是?(板书:狂)

(2)默读古诗,找出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到诗人的“喜欲狂”?

①“涕”出的泪,让狂喜倾泻而下。

品析“初闻涕泪满衣裳”。

“忽传”说明喜讯来得太突然,并且出乎意料,才有了“初闻”,即乍一听这天大的喜讯,导致诗人“涕泪满衣裳”,即喜极而泣。

②“漫卷”的狂喜。默读交流“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体会作者和他患难与共、历经风雨的妻子、儿女的喜悦。

③“放歌”与“纵酒”的癫狂。

诗人早已过了“放歌”的年龄,而“纵酒”更是对老人健康不利。但“收河南河北”这一天大的喜讯让诗人“喜欲狂”,才有了“放歌”和“纵酒”的兴致和失态。

(3)你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诗人的“喜欲狂”?

(4)配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小结:诗人此时年岁已高,一个老年人还如此狂野,这到底是为什么?因为安史之乱被平定。

设计意图:迁移运用上一环节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借助课文插图,通过想象来感受古诗所描述的画面,结合相关资料和文学常识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此环节中,为学生提供运用习得的理解古诗的方法的机会,从而让其体验学习的乐趣。

四、练习背诵,总结方法

1.多种方式练习背诵。(同桌互背,男女生轮流背,借助课文插图背,老师说诗意学生对诗句。)

2.说一说本节课你又用了哪些方法来理解古诗。(借助资料、想象画面、结合相关的文学积累。)

3.布置作业:练习背诵两首古诗,能够默写《从军行》。

设计意图:总结方法,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作业的布置落到实处,巩固对古诗的掌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了解作者

1.复习: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你能说一说自己习得的好方法吗?(借助资料、想象画面、结合相关的文学积累。)

2.导入:这节课,我们要学习陆游的一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陆游,教师补充:陆游是“南宋四大诗人”之一,有“小李白”之称。陆游生于国难深重的年代,为官期间,他始终主张抗金,却遭到投降派的打击,多次被罢官,但他依然初心不改。65岁,他罢官回到家乡山阴,却依然惦记中原的统一。直到85岁,他含恨病逝。

设计意图:复习上一节课理解古诗的方法,从而迁移运用到本首诗的学习之中。了解作者,为深入理解古诗内容做好铺垫。

二、读懂古诗,了解大意

1.出示诗题,理解诗题,指导读好诗题。

(1)这首诗的题目比较长,指导学生在理解题目的基础上正确停顿。

(2)再结合预习谈一谈自己的理解。(诗题中包含了时间、地点、事件,指导学生按照这个方法来停顿。)

2.介绍背景资料: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无数的中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官回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朝廷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3.检查读的预习情况。

(1)强调“仞”“摩”的读音。

(2)指导书写。

“仞”不要丢掉最后一笔点。

“岳”第一笔是平撇。

“摩”被包部分下边是“手”,注意整个字的平衡。

“遗”先写“贵”,再写“辶”。

4.理解诗意。 

      引导学生用借助注释、查找工具书、联系背景等方法理解诗意。

(1)指导学生小组交流,试着理解诗的意思,再指名说一说理解诗意的好方法。

(2)同桌互相交流对诗意的理解。

(3)全班交流理解诗意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预习的方式,指导学生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在理解诗意的同时,渗透联系背景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古诗的能力。

三、深入解读,品悟诗情

过渡:这短短的28个字,向我们传递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呢?

1.透过“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体会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1)一边读前两句一边想象,你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

(2)圈画重点词语,批注自己的感受。

①抓住关键词“三万里”“五千仞”。(“三万里”与“五千仞”都是虚数,并不是实指。)体会黄河之长和华山之高。

②通过“三万里”“五千仞”感受夸张的写作手法。

③体会“入”“摩”二字的巧妙使用。(“入”“摩”二字,使人感到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生威。)

④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的气势。

(3)课件出示黄河、华山的图片,借助图片,丰富情感。

(4)引读:看,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请你读出黄河的奔流不息——

生:三万里河东入海。

师:看,这就是华山,高耸入云,直插云霄。请你读出华山雄伟巍峨的气

势——

生:五千仞岳上摩天。

师:放眼望去,河奔腾,山高耸。祖国山河如此壮丽,诗人不禁赞叹道——

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5)小结:抓住关键词语想象,如同走进诗的世界,欣赏着诗人用心、用情描绘的画面。

2.透过“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体会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要运用简洁而饱含情感的语言介绍历史背景,使学生体会“遗民”的苦难。

过渡:用心读,用心想,你眼前又呈现了哪些画面?你又是抓住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1)关注“泪尽”。作者联想到那眼泪流到了哪种程度?

(2)关注“望”。遗民“望”的是什么?仅仅是遗民在期盼吗?

(3)关注“又一年”。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六十五年了。)

(4)关注“胡尘”。

①这“胡尘”仅仅是灰尘吗?

②创设情境,想象朗读(播放音乐):金兵横行,战马扬起的灰尘四处弥漫,烧杀抢掠的铁蹄肆意践踏在原宋朝的百姓的身上。闭上眼睛想一想:在这四处弥漫的“胡尘”中,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③想象这样的画面,读出你心里的感受。

(5)引读:

师:一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五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十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许多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3.小结:抓住关键字词,联系背景可以更深入地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4.练习背诵。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来理解古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如联系背景资料、抓住关键字词想象画面等。同时,注重朗读,通过多样朗读来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拓展组诗,感受情怀

过渡:学习古诗,其实是在走近一位诗人,了解一段历史,体会一种情感。陆游的爱国诗还有很多。

1.课件出示《关山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请学生自读古诗,借助注释,联系写作背景,试着理解诗意。

2.圈一圈,画一画,抓住关键字词,体会作者向我们传递的情感。

3.学生结合关键字词汇报,从中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1)《关山月》中的悲愤。(引导学生抓住“岂、望、垂”,体会作者借中原战争,表达对敌人的痛恨,对投降派的悲愤,对遗民的同情。)

(2)《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悲壮。(引导学生抓住“戍”“入”,体会诗人借梦中驰骋战场,表达自己虽年迈力衰,仍渴望报效祖国,但也只能是梦中实现这样的愿望,悲壮万分。)

(3)《示儿》中的悲叹。(引导学生抓住“悲”,体会诗人借无限的牵挂,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4.总结:陆游的爱国诗词还有很多,这些爱国诗反映了陆游一生不变的爱国情怀。陆游是一位多产诗人,他还有反映不同内容的诗作,我们可以搜集陆游的其他诗作读一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设计意图:由一首诗引出一组诗的学习。在对陆游爱国组诗的学习中,体会到陆游的一腔爱国之情。同时,在爱国组诗中,练习抓住关键字词来体会诗人情感,承接着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高年级学生对于学习古诗并不陌生,那么,如何在本课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呢?

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方法迁移。在学习《从军行》时,引领学生掌握理解古诗的方法,如联系背景资料、想象画面、结合相关的文学积累等。掌握方法后,学生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能积极主动地运用所学的方法,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这是令我最欣慰的地方。提高学习古诗的能力,让学生掌握方法,学生体验到了自主学习古诗的快乐。

文档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15《自相矛盾》教案设计

15自相矛盾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默读和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及作品的情感态度,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本案主要通过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领读、配乐朗诵等不同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读通、读顺文言文,读出适当的停顿和节奏,在读的过程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在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故事内容,明白道理;知道“自相矛盾”这一成语来自寓言故事,体现学习的延展性。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字卡、词卡。学生准备:预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