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人高等学历教育
学 生 毕 业 论 文(设 计)
院 别 大计学院教学点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年 级 2011级
学 号 ************
学生姓名 郑炳森
论文题目 浅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
评语:
| 评分 指导教师签名 |
论文内容提要:
| (300字以内) | |||||||||||||||||||
| 摘 | 要 | : | 李 | 清 | 照 | 是 | 我 | 国 | 古 | 代 | 文 | 学 | 史 | 上 | 著 | 名 | 的 | ||
| 女 | 词 | 人 | 。 | 前 | 期 | 主 | 要 | 写 | 少 | 女 | 生 | 活 | , | 表 | 达 | 对 | 爱 | 情 | 的 |
| 向 | 往 | 和 | 别 | 离 | 相 | 思 | 的 | 痛 | 苦 | 。 | 后 | 期 | 的 | 词 | , | 多 | 悲 | 叹 | 身 |
| 世 | , | 有 | 时 | 也 | 流 | 露 | 出 | 对 | 中 | 原 | 的 | 怀 | 念 | 。 | 她 | 的 | 创 | 作 | 具 |
| 有 | 鲜 | 明 | 的 | 艺 | 术 | 风 | 格 | , | 居 | 婉 | 约 | 派 | 之 | 首 | , | 在 | 词 | 坛 | 中 |
| 独 | 树 | 一 | 帜 | , | 称 | 为 | “ | 易 | 安 | 体 | ” | 。 | 她 | 的 | 词 | 语 | 优 | 美 | 精 |
| 巧 | , | 独 | 具 | 特 | 色 | , | 这 | 主 | 要 | 得 | 益 | 于 | 她 | 的 | 精 | 心 | 锤 | 炼 | , |
| 锻 | 字 | 造 | 句 | , | 从 | 而 | 达 | 到 | 了 | 清 | 新 | 流 | 畅 | , | 精 | 炼 | 优 | 美 | 的 |
| 境 | 界 | , | 形 | 成 | 了 | 一 | 种 | 雅 | 俗 | 共 | 赏 | 的 | 艺 | 术 | 风 | 格 | 。 | ||
| " 关键词::李清照;易安体;别是一家;寻常语;婉约 学生签名:郑炳森 | |||||||||||||||||||
中国古代留下美名的女作家屈指可数,而李清照就是首屈者。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多,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了文学基础。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书画。她的成就主要在词上,一方面继承了婉约派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她的词婉约清秀,情真意切,语言清新自然,音调优美,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李清照的词自问世以来,赢得了广泛赞誉,对我国古典诗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推为“婉约之宗流传至今。那么她的词具有什么艺术特色呢?下面试论之。
一、李清照的词是自我形象的艺术表现
真实的情感是李清照生活经历艺术的再现。李清照的词主要是书写个人的独特性情和真实感受,这是漱玉词最重要,最显著地特征。因此,不同时期的作品反映着词人不同的情感和生活境况。李清照的词之所以给人非常强烈的真实感,是由于词中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况景都是她的亲身经历和亲身体验,是她生活的缩影。词人童年的天真活泼,婚后的绵绵情思,显示了作家一生性格和情感发展变化的轨迹。
(一)前期词之清丽脱俗、率真自然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富有文学修养的家庭里,父亲李格非是散文家,母亲也能诗会文。良好的教育、优越的环境,加上她本人天资聪明,比较喜欢读书,形成了词人早期作品的欢快格调。我们从《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点绛唇》中都能找到词人少女生活的影子。如“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1]把自己出游赏荷花的情景跃然纸上,醉心自然的神情,活泼的形象如在目前。
(二)婚后词作多写闺情,流露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
李清照18岁时嫁给赵明诚,和丈夫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志趣相投,生活美满。因此,其婚后的词作风格是不同于早期的。对丈夫的思念和离别无奈的思想成为其主导风格。夫妇同志,伉俪情深。这一时期是词人艺术创作的成熟期,无论慢词、小令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其更为学识渊博,艺术技巧更加娴熟。其恋情词如《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箫》、等连篇痴语、自然率真,最能体现女性纯诚细致的灵性,这是男性作家代人立言的恋情词所无法比拟的。这既是夫妻,又是诗友、知音的甜蜜生活,更增进了二人的文学涵养与夫妻情感。
但这对相爱夫妻常有短暂的离别,又深深浸染了这位钟情女词人的玲珑剔透的词心。她无所顾忌地大胆表露自己的真挚爱情。瑟瑟莫花惹起她的自怜,晚风残月引动她的心事,这种生活和感情较明显地影响了她的词风的变化,由少女时期的明快俊逸变为沈婉清丽。体裁上也由小令逐步发展到慢调。在表达手法上,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她把这种感情上的体验,融进了词篇,写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佳作。《一剪梅》是其书写爱情的佳作: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先写清明时节,红莲将残,独自一人泛舟遣闷,西楼望月恨雁来无书。次写相思情状。尽管情人杳无音讯,但词人深信,所爱的人和自己一样忍受着相思之苦,言己相思,更设想爱人相思,由此把自己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更加细腻、深入。极为形象地刻画出词人自己相思之苦的女性形象。[2]其《醉花阴》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之妙,在于取材新奇传神,言情含蓄、蕴藉。以人比花,并不始自李清照,但由于李清照词中的黄花是眼前之物,即景设喻,极其自然;加上菊花以优雅高洁为品,与作者精神有相通之处。时值重阳,丈夫仍远宦在外,不能欢聚,思念难已,形容憔悴,比菊花更瘦。写西风,黄花,此情此景,都为写相思之深切做衬托,令人神往。[3]此外,《凤凰台上忆吹箫》中的“生怕离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洒,不是悲秋”也是传颂一时的爱情名句。[4]
(三)晚期充满了辛酸与凄凉
词人四十四岁以后,随着国家的破亡,沉重的打击接踵而至,丈夫又突然病故。战乱中夫妻从前苦心搜集和整理的金石书画等大批艺术珍品也丧失殆尽。李清照的生活从此失去了依靠和心灵的寄托,膝下又无子无女,过着孤苦伶仃,无依无靠,颠沛流离的生活,在乱离和贫困中,度过了凄凉悲惨的晚年。因此,思想境界愈益深沉,词中主要表达的内容比较复杂。所以南渡的词作,多用长词,顿挫凄绝,章法相摩相荡,开合抑扬,从容自如,愈唱愈如,充分展现了她凄厉沉郁的风格特点。如这一时期的佳世佳作《声声慢》,词人以精炼的语言,形象生动的反映了南渡以后自己的生活面貌和精神世界,这首词无疑是她晚年生活的一个剪影。
总之,李清照的词以真挚朴实的情感描述了自己一生的性情和生活的变化,词人用词描写自己丰富曲折的一生。这是在宋代及至词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二、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
(一)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
李清照的“易安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她的词语独具风格,清新自然而又富有表现力,语言明白家常,能“以寻常话度入音律”,化俗为雅。词体本源自民间,语言自多浅俗之词。后来文人词用语多尚典雅,甚至刻意雕琢,而李清照独能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如这首《行香子》:“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全是口语,似信手拈来,全无雕饰斧凿痕迹。但细细品来,却又词蕴深意,言外有情。又如《如梦令》中“肥”、“瘦”两字,本来极为普通,少有文学色彩,而李清照在此却用它们形象地写出了风雨后绿叶肥茂,红花凋残的景象,十分传神地表达了寂寞深院中少妇惜春怜花无比惆怅的细腻感情,既贴切又深刻,被人盛赞为“人工天巧”。 [5]李清照对语言的锤炼之妙正在于发掘生活中富有诗意的情感后,又能从口话中挑选最准确、最生动的语言来表达,所以能够在平易中显现功力,浅近中显现精美。
(二)白描手法的大量使用
漱玉词不重故实,不过多化用前人诗文,而长于以白描手法创造动人的意境。易安的白描与柳永的“细密妥溜”、美成的富艳典重不同,而是“冲口出常言,境界动心魄”。如《醉花阴》写离思凝重:“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永遇乐》写孤寂失落:“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均以直白之语,写深浓之情,有场景,有人物,有衬映。阶前花下心系伊人,刻骨相思的形象,闭关帘底,孤苦零丁,将无穷悲伤一己吞咽的心态,呈现眼前,栩栩纸背,令人一睹难忘。《漱玉词》的白描,具有浑成、含蓄、宛曲的特点,因而毫无浅易平直之迹。《行香子》煞拍:“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虽系以口语描述天象,不免使人联想起人间风云变幻、爱河如许风波,其深层意蕴是领略不尽的。[6]
(三)词中不乏音乐之美感
由于李清照对音律的造诣很高,懂得利用语言本身的自然音响和节奏来表达特定的情感,因此她的词中双声叠韵的语言特点叫为突出,在音节、情调及气氛营造方面都与内容密切相连,以增强作品表达思想感情的效果。如《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定下一种愁惨而凄厉的基调。最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海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舌音和齿音交加重叠,使得《声声慢》读来朴素自然,不露痕迹,张端义在他的《贵耳集》中称之为“公孙大娘舞剑手”。 [7]
三、思想境界高远、博大
(一)家国兴亡的巨痛,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具有凄婉悲怆的格调
南渡后的李清照历经坎坷艰辛,目睹种种残酷、动荡的现实,身心处于悲痛愁苦之中。词人常于思乡怀旧之中糅合进家国之恨,既悲痛个人幸福的破灭,又忧伤民族灾难的深重。词风缠绵凄苦、沉郁悲怆。其中《武陵春》表现最为突出: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早年所有的那种开朗、乐观,此时已经消失了, “物是人非事事休”,词人内心已处于痛定思痛的绝望之境,她经历的不仅是个人生活中的变化,个人情感中偶然遇到的某种不幸体验,而且是作为民族的一员在那种战乱的时代中无法避免的黍离之悲。正是这个原因,使她后期词中表现出的忧愁,尤为深广、沉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词人用乍暖还寒的天气,晚来的秋风,南来的飞雁,满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等意象刻划出清冷孤独的环境,固以表现词人内心凄惨悲切的愁绪。她在饱经忧患,历尽辛酸后郁积于胸的身世之悲,沦落之痛, “怎一个愁字了得”词的基调是凄苦、低沉的。
全词的基调是凄惋的,但细细品味,于凄惋之中却不失刚劲之气,于沉郁顿挫中给人以荡气回肠的感受。体裁虽然采用的仍是短调,但与早期的小令相比,写法有很大的改变,词人以沉郁、急促的声调,决然、顿挫的语言,描摹心中难状的凄苦,构成动魂摄魄的艺术境界,显示出凄丽沉郁的风格特色。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评曰:“悲深婉笃,犹令人感伉俪之重。”[8]所论甚切。《唐宋词百首详释》:全词婉转哀啼,令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本非悼亡,而实悼亡,妇人悼亡,此当为千古绝唱。其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9]词人内心已处于痛定思痛的绝望之境,她经历的不仅是个人生活的变化,个人情感不幸的体验,而是民族一员在战乱中无法避免的 悲痛之感。
此外,《永遇乐·落日熔金》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这首词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抒写离乱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怀。上片从眼前景物抒写心境。下片从今昔对比中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表达沉痛悲苦的心情。全词情景交融,跌宕有致。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鲜明对比。感情深沉、真挚。语言于朴素中见清新,平淡中见工致。“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结束得好象很平淡,可是在平淡中却包含了多少人生的感慨!人老了,懒得动弹了,这是一层意思。经历多了,大场面都不知见过多少,如今怎么及得上旧时,这是又一层意思。自己这样的身世,有什么心情同人家玩儿,又是一层意思。作者满腹辛酸,一腔凄怨,通过这平淡的一句,反而显得更加沉重了。
(二)独特的个性魅力
纵观李清照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看出,她的词作博采众长,“下开南宋风气”,称得上“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真参片玉之般。盖不徒俯视巾帼,直 欲压倒须眉的大家,形成了倜傥有丈夫贞刚之气,细腻柔丽之中透出遒逸的艺术风格。她的词既有女性词的温婉柔丽,又有一般女性少有的贞刚之气,她能将委婉的情思与超脱的襟怀融合在一起,婉约而不绮靡,无脂粉气,无闺阁气,这种巾帼不让须眉的洒脱,豪迈之气,使其词别出与一般意义的婉约词而独标一格。她的《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一首雄浑宏阔的咏史诗,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言志诗。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首词气势磅礴,奔放有力,是其作品中少有的浪漫主义豪放词。与苏轼“起舞弄清影”和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有同工之处。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与人与己都有所不同,那就是丰富、大胆的想象,这也是这首词的独到之处。作者把天上的银河想象成与人间河流的同样特点,流动的水,可以行船;把闪烁的星星想象成为挂满风帆的船儿;想象自己乘坐船儿驶向理想境界中的神仙世界。此外,作者还想象梦回天庭,受到“天帝”的接待。这一虚幻梦境的创造之神来之笔,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对现实处境的厌倦核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这一浪漫手法是诗人创作的一个惊人的突破。词充分表现了她精神境界雄奇阔大的一面。 [10]
正如沈去矜所评“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所载:“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的确,在李清照的作品中,我们着迷于她内心独特的愁情,含蓄委婉,迤俪清新,意味深长,挥之不去;我们沉醉着她那寂寞难耐的相思之愁,闲适慵懒,赏花饮酒,孤灯难眠,愁意不消;我们也伤怀于她那思乡优国的哀愁,形单影只,愁损北人,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愁情词作为词中的一类题材,它的主题是言愁,可以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法来抒发,来表达作者内心之愁,它往往表达不同人不同类型的情感内容。李清照的愁情词据统计,在她现存的五十多首词作中,直接用到“愁”字的,就有二十多处,间接写愁的也不下于四十多首,可以说一个“愁”字贯穿了作者的整个创作生涯,也融入了作者的全部情感和生命旅途。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11]
注 释:
[1]范英豪:《李清照诗词选》,黄山书社2008年,第4页。
[2]范英豪:《李清照诗词选》,黄山书社2008年,第37页。
[3]傅德岷、卢晋主编:《宋词鉴赏词典》,崇文书局2006年,第123页。
[4]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2010年,第页。
[5]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编:《李清照研究论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25页。
[6]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编:《李清照研究论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84页。
[7]陈洪、张峰屹:《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86页。
[8]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编:《李清照研究论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47页。
[9]范英豪:《李清照诗词选》,黄山书社2008年,第133页。
[10]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编:《李清照研究论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77页。
[11]陈洪、张峰屹:《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67页。
参考文献:
[1]卫淇:《李清照:人生不过一场绚烂花事》,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0年
[2]范英豪:《李清照诗词选》,黄山:黄山书社,2008年
[3]陈洪、张峰屹:《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4]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编:《李清照研究论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5]唐圭璋编:《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6]傅德岷、卢晋主编:《宋词鉴赏词典》,武汉:崇文书局,200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