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工程设计背景
某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北接广州,南连深圳,是近年来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地区。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水的需求不断增长,原有水处理厂的生产能力已不能满足要求,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为缓解这一矛盾,经市部门研究并上报请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决定在东江南支流南岸、东城区下桥新建一座给水处理厂。
2.设计规模
该净水厂总设计规模为(10+14)×104m3/d。征地面积约40000m2,地形图见附图。
3.基础资料及处理要求
(1)原水水质
原水水质的主要参数见表1。
| 序号 | 项目 | 单位 | 数值 | 序号 | 项目 | 单位 | 数值 |
| 1 | 浑浊度 | 度 | 54.2 | 13 | 锰 | mg/L | 0.07 |
| 2 | 细菌总数 | 个/mL | 280 | 14 | 铜 | mg/L | 0.01 |
| 3 | 总大肠菌群 | 个/L | 9200 | 15 | 锌 | mg/L | <0.05 |
| 4 | 色度 | 色度单位 | 20 | 16 | BOD5 | mg/L | 1.96 |
| 5 | 嗅和味 | - | 17 | 阴离子合成剂 | mg/L | - | |
| 6 | 肉眼可见物 | 微粒 | 18 | 溶解性总固体 | mg/L | 107 | |
| 7 | pH | 7.37 | 19 | 氨氮 | mg/L | 3.14 | |
| 8 | 总硬度(CaCO3) | mg/L | 42 | 20 | 亚盐氮 | mg/L | 0.055 |
| 9 | 总碱度 | mg/L | 47.5 | 21 | 盐氮 | mg/L | 1.15 |
| 10 | 氯化物 | mg/L | 15.2 | 22 | 耗氧量 | mg/L | 2.49 |
| 11 | 硫酸盐 | mg/L | 13.3 | 23 | 溶解氧 | mg/L | 6.97 |
| 12 | 总铁 | mg/L | 0.7 |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水厂厂区现场地表层分布较厚的素填土层,并夹杂大量的块石,平均厚度为5米左右,最大层厚达9.4米,该土层结构松散,工程地质性质差,未经处理不能作为构筑物的持力层,为提高地基承载力及减少构筑物的沉降变形,本工程采用振动沉管碎石桩对填土层进行加固处理.桩体填充物为碎石,碎石粒径为2~5CM,桩径为400毫米,桩孔距为1M,按梅花形布置。
(3)气象条件
项目所在地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多年平均气温22℃,绝对最高温度38.2℃(94.7.2),绝对最低温度-0.5℃(57.2.11),年平均霜冻日3.6天,最多1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932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788.6mm,日最大降雨量367.8mm(81.7.1),年平均相对湿度79%。
主导风向西南
(4)处理要求
出厂水水质指标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相关要求。
给水处理厂方案设计
一、水厂设计规模概况
该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北接广州,南连深圳,是进来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程度较快得地区。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人民生活的提高,用水的需求不断增长,原有水处理厂的生产能力已经不能满足要求,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为缓解这一矛盾,经市部门研究并上报请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决定在东江南支流南、东城区下桥新建一座给水厂。该水厂设计规模为140000立方米/天。
工程主要分为三大部分
取水工程
输水工程
净水厂工程
二、工艺设计流程
| PAC | 氯消毒 | ||||
| ↓ | ↓ | ||||
| 原水→ | 机械混合池→ | 折板反应池→ | 平流沉淀→ | V型滤池→ 清水池 | |
(1)加药
根据原水的水质水温和pH值的情况,选用混凝剂为聚合氯化铝,投加浓度为10%。 优点:净化效率高、用药量少、出水浊度低、色度小,过滤性能好,温度适应性高,pH值使用范围宽(pH=5~9)。操作方便,腐蚀性小,劳动条件好,成本较低。采用计 量泵湿式投加,不需要加助凝剂。
1.混凝剂投量计算
设计中取日处理水量(不包含自用水);采用精制硫酸铝,根据原水水质,单位混凝剂投量大取。
当a取40.0 mg/L时:
日混凝剂投量
2.混凝剂的配制和投加
a.混凝剂投加方法
混凝剂投加方法有湿投和干投,干投应用较少,本设计采用湿投方法。
b.混凝剂调制方法
混凝剂采用湿投时,其调制方法有水力、机械搅拌方法,水力方法一般用于中、小型水厂,机械方法可用于大、中型水厂,本设计采用机械方法调制混凝剂。
c.溶液池容积
设计中取混凝剂的浓度,每日调制次数次,混凝剂最大投加量,设计处理水量
,
则溶液池容积
溶液池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单池尺寸为,高度中包括超高0.3 m,沉渣高度0.3 m。
溶液池实际有效容积
满足要求。
池旁设工作台,宽1.0~1.5m,池底坡度为0.02。底部设置DN100mm放空管,采用硬聚氯乙烯塑料管,池内壁用环氧树脂进行防腐处理。沿地面接入药剂稀释用给水管DN80mm一条,于两池分设放水阀门,按1h放满考虑。
d.溶解池容积
溶解池尺寸为,高度中含超高0.3m,底部沉渣高0.2m。为操作方便,池顶高出地面0.8m。
溶解池实际有效容积
溶解池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内壁用环氧树脂进行防腐处理,池底设0.02坡度,设DN100mm排渣管,采用硬聚氯乙烯管。给水管管径DN80mm,按10min放慢溶解池考虑,管材采用硬聚氯乙烯管。
e.溶解池搅拌设备
溶解池采用机械搅拌,搅拌桨为平桨板,中心固定式,搅拌桨板安装见图1。
溶解池搅拌机示意图
搅拌设备查《给水排水快速设计手册》第一册表7-6,适宜本设计的参数列于表1中。搅拌设备应进行防腐处理。
搅拌设备参数表 表1
溶解池尺寸
| B×B(m) | 池深 H(m) | 桨叶直径 D(mm) | 桨板深度 L(mm) | H1 (mm) | H (mm) | E (mm) | 搅拌机重量 (kg) |
| 2.1×2.1 | 1.7 | Φ750 | 1200 | 100 | 330 | / | 200 |
混凝剂的湿投方式分为重力投加和压力投加两种类型。重力投加方式有泵前投加和
高位溶液池重力投加。压力投加方式有水射器投加和计量泵投加。
g.计量设备
计量设备有孔口计量、浮杯计量、定量投药箱和转子流量计。设计采用耐酸泵与转子
流量计配合投加。
计量泵每小时投加药量
耐酸泵型号25F-25选用二台,一用一备。
25F-25型耐酸泵参数:流量为1.98~3.96 m3/h、扬程为26.8~24.4m、转数为
2960转/分、配套电机功率1.5kW,生产单位石家庄水泵厂。
3.加药间及药库
a.加药间
各种管线布置在管沟内:给水管采用镀锌钢管、加药管采用塑料管、排渣管为塑料管。加药间内设两处冲洗地坪用水龙头DN25mm。为便于冲洗水集流,地坪坡度≧0.005,并坡向集水坑。
b.药库
药剂按最大投加量的30d用量储存。
硫酸铝所占体积
硫酸铝相对密度为1.62,则硫酸铝所占体积为:176.4/1.62=108. m3
药品堆放高度按2.0m计(采用吊装设备),则所需面积为54.5 m2
考虑药剂的运输、搬运和磅秤所占面积,不同药品间留有间隔等,这部分面积按药品占有面积的30%计,则药库所需面积为
54.5×1.3=70.78m2,设计中取75 m2。
药库平面尺寸取:10.0×7.5 m。
库内设电动单梁悬挂起重机一台,型号为DX0.5-10-20。
四.机械混凝
1.有效容积
取混合时间,池数n=2个,则
机械混合池尺寸及有关参数选定,
直径:
水深:
池总高:
搅拌器外缘速度:
搅拌器直径:,设计中取2.0 m
搅拌器宽度:,设计中取0.3 m
搅拌器层数:因,设计中取一层
搅拌器叶数:
搅拌器距池底高度:
2.搅拌转速
3.搅拌器角速度
4.轴功率
取阻力系数,搅拌器层数层,搅拌器半径,则
5.所需轴功率
取水的动力黏度,速度梯度,则
,满足要求。
6.电动机功率
取传动机械效率,则
机械混合池计算各部分尺寸示意如图所示。
五、折板反应池
单池设计水量
水厂总设计规模为140000 m3/d,折板絮凝池分为两个系列,每个系列设计水量为:
(1)设计计算
折板絮凝池每个系列设计成4组。
1.单组絮凝池有效容积
取絮凝时间,则
分三段絮凝,第一段采用相对折板,第二段采用平行折板,第三段采用平行直板
折板布置采用单通道,絮凝池与沉淀池合建。
2.取有效水深,单组池宽,则
将絮凝池垂直水流方向分6格,每格1.7m.沿着水流方向平行分6格,每格1m。
絮凝池长度方向用隔墙分成3段,首段和中段格宽均为1.0m,末段格宽为2.0m,隔墙后为0.15m,则絮凝池总长度为:
3.各段分格数
与平流沉淀池组合的絮凝池池宽为24.0m,用3道隔墙分成4组,
每组的流量
每组池宽为
首段分成10格,则每格长度:
首段每格面积
通过首段每格的平均流速
中段分为8格,末段分为7格,则中段、末段的各格格长、面积、平均流速分别为:
,,
,,
4.停留时间计算
首段停留时间
中段停留时间
末段停留时间
实际总停留时间
5.隔墙空洞面积和布置
水流通过折板上、下转弯和隔墙上过水孔洞流速,首、中、末段分别为0.3m/s、0.2m/s和0.1m/s,则水流通过各段每格格墙上孔洞面积为:
,取0.75 m2,孔宽1.0 m,则孔高为0.75 m,
实际通过首段每格格墙上孔洞流速
,取1.1m2,孔宽1.0m,则孔高1.1m,
实际通过中段每格格墙上孔洞流速
,取2.2m2,孔宽1.5m,则孔高1.47m,
实际通过末段每格格墙上孔洞流速
孔洞在格墙上、下交错布置。
6.折板布置
折板布置首段采用峰对峰,中段采用两峰相齐,末段采用平行直板。折板间距采用0.4m。
折板长度和宽度各段分别采用2.0m×0.6m、1.50m×0.6m和1.50m×0.6m。
7.水头损失计算
a.相对折板
设通道宽为1.4m,设计峰速为0.34m/s,则峰距:
,取0.6m。
实际峰速为:。
谷距:。
板宽采用500mm,夹角90°,板厚60mm。
侧边峰距:
侧边谷距:
中间部分谷速:
侧边峰速:
侧边谷速:
水头损失计算:
中间部分:
渐放段损失:
m
渐缩段损失:
m
按图布置,每格设有12个渐缩和渐放,故每格水头损失:h=12×(0.0022+0.005)=0.08m。
侧边部分:
渐放段损失:
m。
渐缩段损失: m
每格共6个渐缩和渐放,故h’=6×(0.00025+0.000625)=0.0053m。
进口及转弯损失:
共1个进口,2个上转弯,3个下转弯,上转弯处水深H4为0.7米,下转弯处水深为H3=1.2米,进口流速取0.3m/s。进口尺寸为0.9m×1.0m。
上转弯流速为:,
下转弯流速:
上转弯δ取1.8,下转弯及进口取3.0,则每格进口及转弯损失之和为:
m
总损失:
每格总损失:
第一絮凝区总损失:
第一絮凝区停留时间:
第一絮凝区平均G值:
b.平行折板
折板间距等于第一区的中间部分峰距即0.6米。通道宽取2.0米。布置形式如下图:
中间部分流速为:,
可以.
侧边峰距b3:b3=6.9-6×0.6-7×0.04=3.02m.
由图可知,b3+b3+c=3.02m,故
侧边谷距b4=b3+c=0.335+1.3325=1.6675m.
侧边峰速
侧边谷速
水头损失计算:
中间部分:
一个90º弯头的水头损失按图布置,共有18个/每格,则每格水头损失.
侧边部分
渐放段损失:
渐缩短损失:
每格共有6个渐缩和渐放,故h’=6×(0.0001+0.00026)=0.00216m。
进口及转弯损失:
共有1个进口,3个上转弯,4个下转弯,上转弯处水深H4为0.7米,下转弯处水深为1.2米,进口流速取定为0.2m/s,进口尺寸为0.8m×1.75m,上转弯处流速为,下转弯处流速为:。上转弯取1.8,进口及下转弯取3.0,则每格进口及转弯损失为:
每格总损失为:.
第二絮凝区总损失为:
第二絮凝区的停留时间:
平均速度梯度G值:
c.平行直板
板厚为84mm,具体布置见下图
平均流速取0.1m/s,通道宽度为:,取2.6米。
水头损失:
共1个进口及5个转弯,流速采用0.1m/s, =3.0,则单格损失为:。
总水头损失为:
停留时间为:
平均G值为:
d.折板絮凝池总水头损失
e.各絮凝段主要指标
| 絮凝段 | 絮凝时间(min) | 水头损失(m) | G(s-1) | GT值 |
| 第一絮凝段 | 4.39 | 0.2658 | 99 | 2.61×104 |
| 第二絮凝段 | 6.28 | 0.1144 | 54.3 | 2.05×104 |
| 第三絮凝段 | 8.16 | 0.0184 | 19.11 | 0.94×104 |
| 合计 | 18.83 | 0.3986 | 58.55 | 6.62×104 |
第一絮凝区进口流速取,则第一絮凝区进水孔所需面积为:
进水孔宽取0.90m,高取1.03m。
第二絮凝区进口流速取,则第二絮凝区进水孔所需面积为:
进水孔宽取1.2m,高取1.16m。
第三絮凝区进口流速取,则第三絮凝区进水孔所需面积为:
进水孔宽取1.5m,高取1.86m。
(2)折板絮凝池布置
在絮凝池各段每格隔墙底部设200mm×200mm排泥孔,池底设2.0%坡度,坡向沉淀池,在过渡段设排泥管,管径DN200。折板絮凝池布置如图3。
六、平流沉淀池
设计流量
取沉淀池个数,则
(1)平面尺寸计算
1.沉淀池有效容积
取停留时间,则
每个沉淀池的设计水量为
2.沉淀池长
取水平流速,则
3.沉淀池宽度
取沉淀池有效水深h=3.1m,则
,设计中取12m。
沉淀池长宽比
,满足要求;
长深比
4.复核沉淀池中水流的稳定性
水流断面积
,
湿周
,
则水力半径
弗劳德数,介于0.0001~0.00001之间,满足要求。
(2)进水系统
1.沉淀池的进水部分设计
沉淀池的配水,采用穿孔花墙进水方式。墙长12m,墙高3.4m,有效水深3.1m。取孔口流速,则
孔口总面积
每个孔口采用矩形的半砖空洞,其尺寸为0.125m×0.126m,开孔率为
0.125×0.126/(0.125×0.126*3.1)=3.23%,则孔口数为540个。
取局部阻力系数
则进口水头损失
可以看出,计算得出的进水部分水头损失非常小,为了安全,此处取为0.05m。
布水墙如下图
2.沉淀池的出水部分设计
沉淀池的出口布置要求在池宽方向上均匀集水,并尽量滗取上层澄清水,减小下层沉淀水的卷起,目前采用的办法多为采用指形槽出水。
指形槽的个数 :N=6
指形槽的中心距 :
指形槽中的流量:,考虑到池子的超载系数为20%,故槽中流量为:
槽宽,为便于施工,取
6个集水槽,双侧进水。每根槽长:8.92m,取9.0m
沉淀池的出水采用薄壁溢流堰,渠道断面采用矩形。
取溢流堰的堰上负荷,则
溢流堰的总堰长
出水堰的堰口标高能通过螺栓上下调节,以适应水位变化。
取渠道宽度,则
出水渠起端水深
出水渠道的总深设为1.1m,跌水高度0.24m。
渠道内的水流速度
沉淀池的出水管管径初定为DN1100mm,此时
管道内的流速
3.沉淀池放空管
取放空时间t=2h,则
放空管管径
设计中取放空管管径为DN700mm。
4.排泥设备选择
沉淀池底部设泥斗,每组沉淀池设8个污泥斗,污泥斗顶宽1.25m,底宽0.45m,污泥斗深0.4m。采用HX8-14型行车式虹吸泥机,驱动功率为0.37×2kW,行车速度为1.0m/min。
5.沉淀池总高度
取沉淀池超高
污泥斗高度
则
七、V型滤池
主要参数如下
设计水量 Q=147 000 m3 /d
滤速V=8m/h,强制滤速20m/h
滤池冲洗条件见下表
| 冲洗强度(L/m2 ) | 冲洗时间(min) | ||
| 第一步(气冲) | 15 | 3 | |
第二步(气-水同时冲洗) | 空气 | 15 | 4 |
| 水 | 5 | ||
| 第三步(水冲) | 5 | 5 | |
冲洗周期T=48h
反冲横扫强度1.8L/(s·㎡)(一般为 1.4~2.0 L/(s·㎡)
滤池采用单层加厚均滤料,粒径0.96~1.35mm,不均匀系数1.2~1.6
设计计算过程如下.
(1)池体设计
1.滤池工作时间(未考虑排放滤水)
2.滤池面积F
3.滤池的分格
为节省占地,选双格型滤池,池底板用混凝土,单格宽 B单 =3.5m,长L单=14m, 单格面积49㎡,分为并列2组,每组4座,一共8座,每座面积98㎡,总面积784㎡
4.校核强制滤速
满足的要求。
5.滤池高度的确定
滤池超高0.3m
滤层上的水深1.5m
滤料厚度1.0m
滤板厚度0.13m
滤板下布水区高度0.9m(0.7~0.9)
滤池总高度H=0.9+0.13+1.0+1.5+0.3=3.83m
6.水风井设计
滤池采用单层加厚均粒滤料,粒径0.95~1.35 ㎜,不均匀系数1.2~1.6
均粒滤料清洁滤料层的水头损失按下式计
△ H 清 —水流通过清洁滤料层的水头损失,cm
V—水的运动黏度, c㎡/s; 20℃时为0.0101 c㎡/s;
g—重力加速度, 981
m0 —滤料孔隙率; 取0.5;
d0 —与滤料体积相同的球体直径,㎝,根据厂家提供数据为0.1㎝
L0 —滤层厚100cm
v—滤速,㎝/s,v=11m/h=0.31 ㎝/s;
—滤料粒径球度系数,天然砂粒为0.75~0.8,取0.8;
根据经验,滤速为8~10m/h时,清洁滤料层的水头损失一般为30~40㎝,计算值比
经验值低,取经验值的低限30㎝为清洁滤料层的过滤水头损失,正常过滤时,通过长柄滤头的水头损失△h≦0.22m,忽略其他水头损失,则每次反冲洗后刚开始过滤时,水头损失
为
△ H 开始 =0.3+0.22=0.52m
为保证滤池正常过滤时池内的液面高出滤料层,水封井出水堰顶标高取滤料层上表面标高衣裳0.2m。
设计水封井平面尺寸2m×2m,堰底板比滤池底板低0.3m。
水封井出水堰总高:
△H 水封 =0.3+ H1 + H 2 + H 3 =0.3+0.9+0.13+1.0+0.2=2.53m
因为每座滤料过滤水量:
所以水封井出水堰上水头由矩形堰的流量公式Q = 1.84bh2/3 计算得:
则滤池施工完毕,除此投入运行时,清洁滤料层过滤,滤池液面比滤料层高
0.15+0.52+0.2=0.87m
(2)水反冲洗管渠系统
1.反冲洗水量 反冲洗用水量按水洗强度最大时计,单独水冲洗时反洗强度最大,为
V型滤池反冲洗时,表面扫洗同时进行,其流量
水反冲洗系统的断面计算方法如下:
配水干管用钢管,DN700,流速1.27m/s。反冲洗水由反冲洗配水干管输送至汽水分配渠,由汽水分配渠底侧的补水方孔配水到滤池底部的布水区。反冲洗通过布水方孔的流速按反冲洗配水支管的流速取值。
配水支管流速或孔口流速1~1.5m/s左右,取V=1m/s,则配水支管的截面积
此即配水方孔总面积。沿渠长方向两侧各均匀布置20个配水方孔,共40个,孔中心间距0.6,每个孔的面积
每个孔口尺寸取0.1m×0.1m。反冲洗水过孔流速V=0.49/2×20×0.1×0.1=1.225m/s满足要求
2.反冲洗用气量和的计算
反冲洗用气量按气冲强度最大时的空气流量计算。这时气冲强度为。
3.配气系统断面积算
配气干管进口流速应为5m/s左右,则配气干管的截面积
反冲洗配水干管用钢管,DN250.流速9.87m/s.反冲洗用空气由反冲洗配水干管输送至气水分配渠,由汽水分配渠两侧的不起小孔配气到滤池底部布水区。布气小孔紧贴滤板下缘,间距与布水方孔相同,共计40个。反冲洗用空气通过配气小孔流速按反冲洗配气支管的流速取值
反冲洗配气支管流速或空口流速应为10m/s左右,则配水支管的截面积
每个布气小孔面积
孔口直径
。
反冲洗空气过孔流速
没孔配气量
4.汽水分配渠的断面设计
对汽水分配渠断面面积要求的最不利条件发生在汽水同时反冲洗时,即汽水同时反冲洗时要求汽水分配渠面面积最大。因此,汽水分配渠的面积设计按汽水同时反冲洗的情况设计。
汽水同时反冲洗时反冲洗水流量
汽水同时反冲洗时反冲洗用空气的量
汽水分配渠的气、水流速均按相应的气、配水干管流速取值。则汽水分配渠的断面面积
(3)滤池灌渠的布置
1.反冲洗灌渠
a.汽水分配渠
汽水分配渠起端宽度取1.2,高度1.5,末端宽度取1.2,高度1m。则起端截面积1.8,末端宽度取截面积1.2.两侧沿程布置20个配气小孔和20个布水方孔,孔间距0.6m,共40个,汽水分配渠末端所需最小面截面积0.554/40=0.014,小于1.2,满足要求
b.排水集水槽
排水集水槽顶端高出滤料层顶面0.5m,则排水集水槽高:
H 起 = H1 + H 2 + H 3 +0.5-1.5=0.9+0.13+1+0.5-1.5=1.03m
式中 H1 、 H 2 、 H 3 ,同前池体造型设计部分滤池高度确定的内容,1.5m 为气水分配 渠起端高度。
排水槽末端高
H 末 = H1 + H 2 + H 3 +0.5-1.0=0.9+0.13+1.0+0.5-1.0=1.53m
1.0m为汽水分配渠末端高度
底坡
i=(1.93-1.43)/L=0.5/12=0.042
c.排水集水槽排水能力校核
由矩形断面暗沟(非满流n=0.013).计算公式校核集水槽排水能力。设集水槽超高0.3m.则槽内水位高 h排集 =1.03-0.3=0.73m米,槽宽b排集 =1.2m,湿周X=b+2h=1.2+2×0.73=2.66m
水流断面
A排集 = b×h=1.2×0.73=0.876 ㎡
水力半径
R= A排集 /X=0.876/1.86=0.329m
水流速度
v=R2/3·I1/2/n=6.93m/s
过流能力
Q排集 = A排集 ·v=0.876×6.93=6.07 m3 /s
实际过水量
Q反 = Q反水 + Q表水 =0.49+0.18=0.67 m3 /s
(2)进水管渠
a.进水总渠
8座滤池分成两组。每组进水总渠过水流量按强制过滤流量计算,流速0.8~1.2m/s,则过滤流量
过水断面
进水总渠宽1米,高0.5米。
b.每座滤池的进水孔
每座滤池由进水侧壁开三个进水孔,进水总渠的浑水通过这三个进水孔进入滤池,两
叮叮当当侧进水孔孔口在反冲洗时关闭,中间进水孔孔口设手动调节闸板,在反冲洗时不关闭,供 给反冲洗表扫用水,调节闸门的开启度,使其在反冲洗时的进水量等于表扫水用水量。
孔口面积按口淹没出流公式:其总面积按滤池强制过滤水量计。
强制过滤水量
孔口两侧水位差取0.1m,则孔口面积
中间孔面积按表面扫水量
两个侧孔口设阀门,采用橡胶囊充气阀,每个侧孔面积
孔口宽
C.每座滤池内设的宽顶堰
为保证进水稳定性,进水总渠引来的浑水经过宽顶堰进入每座滤池内的配水渠,再经过滤池内的配水渠分配到两侧的V型槽。宽顶堰宽宽顶堰与进水总渠平行设置,与进水总渠侧壁相聚0.5m。堰上水头由矩形堰的流量公式
d.每座滤池的配水渠
进入每座滤池的混水经过宽顶堰溢流进配水渠,由配水渠两侧的进水孔进入滤池内的V型槽。
滤池配水管渠宽0.5米,高1米,渠总长等于滤池跟总宽,则渠长等当渠内水深0.5m时,末端流速(进来的浑水由分配渠中段向两侧进水孔流去,没测流量()
满足滤池进水管渠自清流速的要求。
e.配水渠过水能力校核
配水渠的水力半径
配水渠的水力坡度
渠内水面降落量
因为,配水渠最高水位0.5+0.004=0.504<渠高1m,所以,配水的过水能力满足要求。
3.V型槽的设计
V型槽槽低设表扫水出水孔,直径取0.025m,间隔0.15m。取V型槽槽低高度低于表扫水出水孔0.15m。
根据浅孔出流公式其中Q应为单格滤池的表扫水量。则侧表面扫洗时槽内水位高出滤池反冲洗时液面
反冲洗时的排水集水槽的堰上水头由矩形堰的堰流公式,其中为集水槽长,Q 为单格滤池反冲洗流量
所以,
V型槽倾角45°,垂直高度0.15+0.15+0.06+0.63+0.21=1.2m,取1.2m.壁厚0.05m,反冲洗时V型槽高出滤池内液面的高度为1-0.15-0.06-0.63=0.16m.
(4)冲洗水的供给,选用冲洗水箱供水的计算
1.冲洗水箱到滤池配水系统的管路水头损失
反冲洗时干管用钢管DN700,管内流速1,26m/s,1000i=2.70,布置管总长计60m.则反冲洗总管的沿程水头损失
△h=il=0.0027×60=0.16m
反冲洗配水干管主要配件及局部阻力系数见表
局部阻力系数统计表
| 配件名称 | 数量/个 | 局部阻力系数 |
| 90°弯头 | 4 | 4×0.68 |
| DN700闸阀 | 8 | 8×0.06 |
| 等径三通 | 4 | 4×1.5 |
| 水箱出口 | 4 | 4×0.5 |
| 8.35 |
2.滤池配水系统的水头损失
a.汽水分配干渠的水头损失按照最不利条件。即汽水同时反冲洗计算。此时渠上部是空气,下部是反冲洗水,暗矩形暗管(非满流,n=0.013)近似计算。
汽水同时反冲洗时。则汽水分配渠内水面高度
水力半径
水力坡降
渠内水头损失
b.气水分配干渠底部配水方孔水头损失
气水分配干渠底部配水方孔水头损失按孔口淹没出流公式。由反冲洗配水系统的断面计算部分内容可知,配水方孔的实际总面积为0.4平方米,则
c.有厂家产品样本及相关技术参数,反冲洗经过滤头的水头损失小于0.22m,
d.汽水同时反冲洗时汽水比n=15/4=3.75,长柄滤头配气系统的滤冒缝隙总面积与滤池过滤总面积之比约1.25%,则长柄滤头中的水流速度
通过滤头时增加的水头损失
则滤池配水系统的水头损失
3.砂滤层水头损失
滤料为石英砂,密度为 ,水的密度为,石英砂滤料膨胀前的孔隙率,滤料层膨胀前的厚度。则滤料层的水头损失
富余水头取1.5m。则反冲洗水箱高出排水槽顶高的高度
水塔容积按一座滤池冲水量的1.5倍计算
(5)反洗空气的供给
1.长柄滤头的气压损失
汽水同时反冲洗时反冲洗用空气流量 1.47 长柄滤头采用网状布置,约55个每平方米,每座滤池共计安装55×98个。每个滤头通气量1.47×1000/5390=0.27L/S
根据厂家提供数据,在该气体流量下的压力损失最大为
2.汽水分配渠配气小孔的气压损失,反冲洗时气体通过配气小孔的流速
压力损失按孔口出流公式 计算,
则汽水分配渠配气小孔气压损失
3.配气管道的沿程压力损失
反冲洗空气流量1.47 ,配气干管用DN250钢管,流速0.87m/s,反冲洗空气管长50m.汽水分配渠内压力损失忽略不计,反冲洗管道压力
空气温度22度,查表,空气管道摩擦阻力为9.8KPa/1000m。
b.配气管道的局不压力损失 ,主要配件及长度换算系数如下表
主要配件及长度换算系数值统计
| 配件名称 | 数量/个 | 局部阻力系数 |
| 90°弯头 | 5 | 5×0.7 |
| 闸阀 | 3 | 5×0.25 |
| 等径 | 2 | 5×1.33 |
| 6.91 |
=55.5×6.91×=72.7
空气管配件换算长度
则局不压力损失
4.汽水冲洗池中的冲洗水压
本系统采用汽水同时反冲洗,对气压要求最不利发上在水气同时反冲洗,此时要求鼓风机或储气罐调压阀出口的静压为
5.设备选型
根据汽水同时反冲洗时反冲洗系统对空气的压力、风量要求3台LG50风机,风量 风压49KPa,电机功率60KW,两用一备,正常鼓风量共计
八、清水池的计算
已知设计水量Q=140000
(1)有效容积
取经验系数,则
清水池共设4座,则
每座清水池的有效容积
(2)平面尺寸
取清水池的有效水深,则
每座清水池的面积
取清水池的宽度,则
清水池长度 ,设计中取为32m
则清水池实际有效容积为
取清水池超高,则
清水池总高
(3)清水池的进水管
取进水管管内流速,则
进水管管径
设计中取进水管管径为DN900mm,则管内实际流速为0.77 m/s。
(4)清水池的出水管
由于用户的用水量时时变化,清水池的出水管应按出水最大流量计。
取时变化系数,则
最大流量
取出水管管内流速,则
出水管管径
设计中取出水管管径为DN1100mm,则流量最大时出水管内的流速为0.78m/s。
(5)清水池的溢流管
溢流管的管径与进水管管径相同,取为DN900mm。在溢流管管端设喇叭口,管上不设阀门。出口设置网罩,防止虫类进入池内。
(6)清水池的排水管
取放空时间,排水管内水流速度,则
排水管的管径
设计中取排水管管径为DN700mm。
九、清水池布置
(1)导流墙
在清水池内设置导流墙,以防止池内出现死角,保证氯与水的接触时间不小于30min。每座清水池内设置2条导流墙,间距为5.0m,将清水池分成3格。在导流墙底部每隔1.0m设0.1m×0.1m的过水方孔,使清水池清洗时排水方便。
(2)检修孔
在清水池底部设圆形检修孔2个,直径为1200mm。
(3)通气管
为了使清水池内空气流通,保证水质新鲜,在清水池顶部设通气孔。通气孔共设12个,每格设4个,通气管的管径为200mm,通气管伸出地面的高度高低错落,便于空气流通。
(4)覆土厚度
清水池顶部应有0.5~1.0m的覆土厚度,并加以绿化,美化环境。此处取覆土厚度为1.0m。
十、加氯间的设计计算
(1)已知条件 计算水量Q=140000×1.05,预氯化最大投加量为1.5mg/L,清水池最大投加量为1mg/L。
(2)设计计算
清水池加氯量为
二泵站加氯量自行调节,在此不做计算。
为保证氯消毒时的安全和剂量正确,采用加氯机加投氯,并设校核氯量的计量设备。选用LS80-3转子真空机加氯机5台,3用2备。
十一、液氯仓库
(1)已知条件 计算水量Q=140000×1.05,预氯化最大投加量为1.5mg/L,清水池最大投加量为1mg/L。
(2)设计计算 仓库储备量按照15天最大用量计算,则储备量为
M=24×(9.1876+6.125)×15=5512.5kg
选用1t的氯瓶6个
给水处理厂布置
1.工艺流程布置
根据任务书提供的厂区面积设计成直线型流程,这种流程生产联络管短,管理方便,便于以后扩建。
2.平面布置
按照功能,将水厂布置分成以下三区:
a.生产区 由各项水处理设施组成,呈直线型布置。
b.生活区 将办公楼、宿舍、食堂、锅炉房、浴室等建筑物组合在一个区内。为不使这些建筑过于分散,将办公楼与化验室,食堂与宿舍,浴室与锅炉房合建,使这些建筑相对集中。这些建筑布置在水厂进门附近,便于外来人员联系。
c.维修区 将机修间、水表修理间、电修间、泥木工间合建,仓库与车库合建,和管配件场、砂场组合在一个区内,靠近生产区,以便于设备的检修,为不使维修区与生产区混为一体,用道路将两区隔开。考虑扩建后生产工艺系统的使用,维修区位置兼顾了今后的发展。
d.加药区 加药间、加氯间设于絮凝沉淀池附近。
3.厂区道路布置
a.主厂道布置
由厂外道路与厂内办公楼连接的道路采用主厂道,道宽6.0m,设双侧1.5m人行道,并植树绿化。
b.车行道布置
厂区内各主要构(建)筑物间布置车行道,道宽为4.0m,呈环状布置,以便车辆回程。
c.步行道布置
加药间、加氯间、药库与絮凝沉淀池间,设步行道联系,泥木工间、浴室、宿舍等无物品器材运输的建筑物,亦设步行道与主厂道或车行道联系。
主厂道和车行道为沥青路面,步行道为铺砌预制混凝土板块、地砖等。
4.厂区绿化布置
a.绿地
在厂门附近、办公楼、宿舍食堂、滤池、泵房的门前空地预留扩建场地,修建草坪。
b.花坛
在正对厂门内布置花坛。
c.绿带
利用道路与构筑物间的带状空地进行绿化,绿带以草皮为主,靠路一侧植树篱,临靠构筑物一侧栽种花木或灌木,草地中栽种一些花卉。
d.行道树和绿篱
道路两侧栽种主干挺直、高大的树木如白杨,净水构筑物附近栽种乔木或灌木、丁香树。步行道两侧、草坪周围栽种绿篱,高度为0.6~0.8m,围墙采用1.8m高绿篱
5.厂区管线布置
a.原水管道
原水由两条输水管线进入水厂,阀门井后用联络管连接分别接入两个机械混合池,为事故检修不影响水厂运行,分别超越沉淀池、滤池设置超越管。
b.加药管和加氯管
为了防止管道腐蚀,加药管和加氯管采用塑料管,管道安装在管沟内,上设活动盖板,以便管道堵塞时管道清通,加药管线以最短距离至投加点布置。
c.水厂自用水管道
水厂自用水包括生产用水、冲洗和溶药用水、生活用水、消防用水等,由二级泵房压水管路接出,送至各构(建)筑物用水点。DN70以上埋地管采用球墨铸铁管,DN70以内采用复合管或塑料管。
d.消火栓布置
厂区内每隔120.0m间距设置一个室外消火栓。
e.排水系统布置
厂区排水包括生活排水、生产排水(沉淀池排泥、滤池反冲洗排水)、排雨水三部分。生产排水经预沉后回流至机械混合池前接入生产管道系统,污泥经浓缩脱水后造田。生活污水系统单独设置,经处理后排放。
厂区平面布置见图。
6.高程布置
构筑物高程布置与厂区地形、地质条件及所采用的构筑物形式有关,而水厂应避免反应沉淀池在地面上架空太高,考虑到土方的填、挖平衡,本设计采用清水池的顶面标高与清水池所在地面标高相同。
7.管渠水力计算
a.清水池
清水池所在地面标高为2.30m,则其顶面标高为2.30m;池面超高0.5m,则最高水位标高为1.80m;有效水深4.50m,则水池底部标高为-2.70m。
b.吸水井
清水池到吸水井的管线长10m,管径DN1100,沿线设有4个闸阀,进口和出口,局部阻力系数分别为0.06、1.0和1.0。
取水力坡度,,则管线中的水头损失为
因此,吸水井水面标高为1.65m,加上超高0.3m,吸水井顶面标高为1.95m。
c.滤池
滤池到清水池之间的管线长10m,设两根管,每根流量为608L/s。沿线有两个闸阀,进口和出口局部阻力系数分别是0.06,1.0,1.0。管径按允许流速选择DN800,查水力计算表:,,则水头损失
滤池的最大作用水头为2.0~2.5m,设计中取2.3m。
d.反应沉淀池
沉淀池到滤池管长为10m。沿线有两个闸阀,进口和出口局部阻力系数分别是0.06,1.0,1.0。管径按允许流速选择DN800,查水力计算表:,,则
水头损失
8.给水构筑物高程计算
a.清水池最高水位=1.80m
b.滤池水面标高=清水池最高水位+清水渠到滤池出水连接管渠的水头损失+滤池的最大作用水头
=1.80+0.18+2.30=4.28m
c.沉淀池水面标高=滤池水面标高+滤池进水管到沉淀池出水管间的水头损失+沉淀池出水渠的水头损失
=4.28+0.18+0.20=4.66m
d.反应池与沉淀池连接渠水面标高=沉淀池水面标高+沉淀池配水穿孔墙的水头损失
=4.66+0.05=4.71m
e.反应池水面标高=沉淀池与反应池连接渠水面标高+反应池的水头损失
=4.71+0.41=5.12m
参考文献
严熙世,范谨初. 给水工程(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北京
崔玉川等. 给水厂处理设施设计计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北京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工艺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主编:南国英、张志刚;主审:刘俊良
《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三册,城镇给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4.4
《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一册,常用资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4.4
《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十册,常用设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