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ol.222001年4月
Journal of S 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Apr.2001
高校校园文化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穆 兰
(西南民族学院艺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收稿日期:2000-12-27
作者简介:穆兰,西南民族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
摘要:文章通过对高校校园文化的现状分析,以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提出了加强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 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1)ZK1—0198—04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精神环境与文化氛围,它无处不在,无所不包,显现于校园人的气质、情感、意志、行为、品格等一切生命活动之中。校园人既是校园文化创造传播的主体,校园文化的载体,又是接受校园文化的客体。每一所成熟的高校都有自身的校园文化。当年蔡元培先生担任北大校长时,北大就形成了优良的校风,成为新文化的保垒。鲁迅曾称赞北大形成了优良的“校格”,认为“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运动的先锋”,至今,北大校风仍然积淀着这历史传统的深厚内容。今天,几乎所有高校都很注重校风建设,明确提出各自的校风、校训或校示,这是自觉创建独特的校园文化的标志,可谓入其校“其教可知也”。
一、高校校园文化现状分析
由于受经济转轨与文化转型的影响,总的来说,校园文化的现状是良莠并存,好坏兼杂,既有积极层面上的意义,也有消极层面上的不足。造成当今校园文化双重性、复杂性的特点,我们可以从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特点方面去找归因。 11社会环境的影响
市场经济既是一种经济形式,也是一种文化表现。文化作为一定经济条件下对人包括人的价值理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设计,并不只是经济表面的装饰物,而是内在于经济的人文力量。所以,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一方面要求实现文化的转型,另一方面也要求建立起与新的经济形式相适应的文化背景,作为新的经济发展的根源动力。然而,经济的
转轨与文化的转型并不是同步的,由于文化对经济的设计和导向作用,现代中国的市场经济陷入深刻的文化矛盾中,社会正经历着文化价值观念的剧烈冲突。这些矛盾概括为三点,即“人情危机、价值失落、文化力的匮乏。”这些冲突和矛盾是现代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社会难题,其症结就在于社会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是以牺牲某些人文精神的价值为代价的。即使我们承认市场经济在观念层面带来的一些进步,诸如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公正意识、人才意识、效益意识、创新意识等积极观念,但同时也带来了容易引发错误导向的投机意识、唯我意识、金钱意识等,这些社会文化观念必然会影响到校园,并对校园文化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另外,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日益现代化、广泛化,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各种社会,来自官方或民间的各种宣传报道,对大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校园文化中的各种理论思潮和理论热点日趋多样性,大学生理论兴趣的周期缩短,观念转换的频率也加快,这些对校园文化产生了影响。 21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造成当今校园文化现状的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来自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年龄特性和个性差异是制约大学校园文化发展变化不可忽视的因素。大学生是带着几分雅气从中学跨入大学校门的,其世界观、人生尚未最后定型,可塑性大,他们思想单纯,热情积极,思维敏捷,好奇、易冲动,性格开朗,兴趣广泛,思维能力高。由于身心特点的制约,他们的情绪易于波动,兴趣易
于转移,人格易于扭曲,思想易于消沉。他们的身心特点为他们接受校园文化的各种影响奠定了影响基础,随着知识面的扩大,视野的开阔,他们不再人云亦云,而是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问题。自我意识觉醒,主体性提高,参与意识强化,他们没有作为校园文化的单纯消费者
。他们感到传统教育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智育发展,轻人格塑造,与当今社会所要求的人才已构成了尖锐的矛盾。于是他们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自觉意识普遍高涨。并积极投身到校园文化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去。他们参与意识的强化,参与行为的产生,使他们自身由校园文化的消费者转变为校园文化的创作者和建设者。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高等学校知识密集、人才集中、思想活跃,这就决定了高校校园文化内涵的丰富性、深邃性,我们认为,高层次的高校校园文化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即哲学文化、知识文化、审美文化。 哲学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灵魂,它具有价值观念、思维路线、方的导向功能,能给校园人思考和行为提供原则、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文化是校园人的精神家园。了解这一点,面对当代青年学生中一度出现的“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热”,诸如萨特的存在主义、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论等,也就不足为奇了。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大学校园中坚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与方,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哲学文化又包括哲学方法、自然哲学文化、历史哲学文化、伦理文化等。哲学方法体现于一切哲学文化之中,它能决定哲学文化的性质特征,自觉在高校校园文化中加强科学方的传播。对于青年学生未来一生的活动具有决定性意义。比如,向学生传授把整个自然、历史和精神的世界看作一个永恒的运动变化转换和发展过程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历史事变的“合力论”方法:历史事实是“从许多单个人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是由“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的合力产生出来的“总的结果”;评判文艺现象和规律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上统一的方法,等等。这些科学的方能帮助青年学生处理人生道路上所面临的各种复杂的问题,防止形而上学、简单化、片面性。 没有科学的自然哲学就无法正确认识自然科学的成就和意义,甚至会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出现思想混乱,影响自然科学的发展。例如,作为热力学奠基
人之一的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由于错误的哲学思潮影响,把热力学第二定律推到无限的宇宙,散布起宇宙末日论;和达尔文同时提出生物进化论的德国生物学家华莱士甚至相信反科学的神灵论,成为降神术的鼓吹者……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不仅对自然科学中已经发现的东西作出了深刻的哲学概括,提出了精辟的见解,而且对某些自然科学的未来发展作出了光辉的预见;他根据各种运动形式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预言了各门学科的交叉点上必然会产生新的边缘学科。恩格斯关于自然哲学的基本观点、结论和科学预见,至今仍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科学的自然哲学必定会在青年学生将来的科学实践与理论研究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历史哲学是校园哲学文化的又一构成部分。作为研究社会历史最一般规律的科学的历史哲学乃是历史唯物主义,它强调,人类社会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经济是基础,存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青年学生掌握科学的历史哲学的一般原理,正确地认识历史考察现实,这是十分必要的。青年学生思维活跃、勤于思考: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为什么必须改革开放?……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罗列一系列事实来作有力的实证性解答,然而,要解决青年学生的深层次思想问题,仅靠实证性的说明是很不够的,我们应帮助他们运用科学的历史哲学进行思考,认识社会历史和人类自身的发展规律,能够做到这些,青年学生中的不少深层次思想问题会迎刃而解。 伦理文化也是校园哲学文化的构成部分。它包括校园人的道德行为、道德评价、道德教育、道德修养、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道德意识和道德活动,以及校园人应当怎样或不应当怎样的行为准则。校园人在校园伦理文化的规范下努力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群体、行为与环境、理智与情感、目的与手段之间可能产生的矛盾。因此,校园人加强传统与现代的一切优秀伦理文化的宣传教育,制定严格而切合实际的校园伦理规范,营造良好的伦理文化氛围,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校园文化的另一个层次是知识文化。高校是传播人类知识文明的场所,蔡元培先生曾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在高校这块传承、整理、创造人类文化科学
9
91 专辑 穆 兰 高校校园文化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知识文化可以分为自然科学文化与人文社会科学文化。作为构成校园文化内涵的自然科学文化,更能引起我们注意的不是具体学科的知识技巧,而是自然科学与人相联系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精神,正像马克思所说:“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自然科学中的人文精神最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求真精神,一是求新变革的精神。自然科学每一新的发现都是对传统的否定,人类社会的每一进步都同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紧密相联。“五四”时期,中国人民呼唤“赛先生”,今天,我们又提出“科教兴国”,科学及其包涵的科学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须臾不可忽略的,无疑也是校园人———无论从事理科还是文科学习与研究者———自身的重要素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合流是当今世界文化的趋势和特色。科学精神渗透人文精神,能给人以多方面陶冶,人文精神则更能直接作用于人的发展。一些科技发达的国家人与人之间精神空间距离越来越远,充斥着寂寞感、孤独感、绝望感,这是应引以为戒的。蔡元培先生曾经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因此,我们的高校都应在教学中注意加强人文学科如文学、艺术、历史、哲学、法律等课程的教学,特别是在理工科教学计划中增加人文科学的内容。
学术文化是高层次的知识文化。蔡元培先生指出:“所谓大学者,非仅为多数学生按时授课,造成一毕业之资格而已,实以是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研究者,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明;非徒保存国粹,而必以科学方法,揭示国粹之。”学术文化是每一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创造性文化活动。高校教师的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知识性与学术性的统一,学术研究的前沿知识以某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呈现出来。学术文化的传播不仅在课内而且在课外,如各种学术讲座、文化沙龙、专题研讨、辩论比赛、文艺批评、论文写作等等,这些学术性文化活动既是一般专业知识的应用和深化,也是一般专业知识的丰富和拓展。这些对于增强校园文化的活力,培养校园人的创造思维能力,让校园文化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都是十分必要的。
校园审美文化不同于偏重理性的哲学文化,也不同于偏重知性的知识文化,这是一种以情感为中介,以形象性趣味性为基本特征,陶冶校园人性情的校园文化。校园审美文化寓教于乐,养人之性情,荡涤其邪秽,消融其渣滓,让校园人在审美过程中承传真善美、摒弃假恶丑。校园审美文化可以培养校园人高尚的审美趣味和鉴赏能力,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可以使校园人审美情感、审美心理、“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的健康成长。校园审美文化的熏浸可以促使校园人的心理常处于自由豁达而充满活力状态,加强校园的人际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与理解,每一次校园审美文化活动,如文艺表演、音乐会、舞会、书画展等,都会使每一个参与的校园人在一个共同分享的情感经验领域中获得交流与理解,在一个弥漫情感氛围的审美场中获得真挚深切、此地无声胜有声的集体对话。让学生自己的道德修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和净化。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校园人,校园人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与传承者,又是校园文化的体现者。校园的哲学文化、知识文化、审美文化主要通过校园人的三方面活动呈现出来。一是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空间,是传播、体现校园文化的主要场所,有人称之为“第一课堂”。如果把校园文化仅仅看作是“以学生各类社团为主体开展的课外活动”,或者认为“第一课堂”是以“专”为中心,校园文化以“红”为中心,如此则容易导致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产生忽略“第一课堂”的倾向。课堂教学既是传播知识的过程,又是教书育人、
“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它包含较广泛的理性因素、道德因素,能够优化青年学生的深层次文化心理与人格结构,从来就没有只教书不育人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还包涵广泛的审美文化活动,蔡元培先生指出:“国家国文之形式,其依准文法者属于实利,而依准美词学者属于美感”,“历史、地理、……记美术家及美术沿革,写各地风景及所出美术品,美育也。”“算学、……而几何学各种线体,可以资美育。”“物理、化学、……视官听官之所触,可以资美感者尤多”。更不用说美术音乐这些直接进行美育的课程了。课堂教学往往根据明确的教育目的对各种文化加以选优汰劣,并给予理论化系统化,保证把人类最精粹的文化要素传递下来。
二是青年学生以多样化的形式在校园中进行的
002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2卷 种种交往活动。这些活动既是“第一课堂”文化传承与接受的延伸、拓展,又是“第一课堂”的补充,有人称之为“第二课堂”,诸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文化周、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演讲会、辩论赛、联欢晚会、读书报告会等等。这些活动可以起到把理性文化意蕴形象化生动化的作用,参与活动的青年学生从受到严格教学纪律制度约束的课堂教学活动到较为自由选择的课外活动,主体性得到进一步充分的发展。这些活动往往由某些社团组织而有计划地展开,如艺术团、文学社、体育协会、书画社、影视协会、科技协会、龙谊沙龙等,教师(包括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等)在学生的课外活动中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主导作用。
三是青年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有人称之为“第三课堂”。高等学校是社会组织中的一个细胞,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大文化中的组成部分,它与社会大文化密切相联,我们认为,大学和社会之间应有一定的距离,高等学府应该有自己的高层次文化氛围所形成的优雅气质和特殊风貌,那种要推倒校园“围墙”的做法,其结果不是加强校园文化与社会大文化的联系,使校园文化社会化,而是取消校园文化的独特品格,这是有历史教训的,“”期间,所谓“朝农”经验———“朝阳多大,朝农有多大”的口号就是一个反校园文化的典型,我们也应该看到,如果建设校园文化只是把目光投向校园而较少关注现实社会,将校园和社会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那么,校园文化不可避免陷入“经院文化”的泥淖。加强校园文化与社会大文化的联系,促使校园文化社会化并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现实感,途径有两条。一是在校园文化传播中汲取种种社会上的新文化,选择、批判、丰富校园文化自身;另一条是校园人主动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以社会实践为中介,把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紧紧联系起来,既主动接受社会大文化的熏浸,又以高品味的校园文化辐射社会,影响和推动社会大文化的发展。当然,青年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往往要纳入学校的培养计划或教学计划,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实践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拓展与延伸,是一种社会化实践化的教学活动。
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对策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从三个方面:
11要加强对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大学生既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又有浓厚的对文化艺术、娱乐等活动的要求,如果加以正确的引导,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群体意识,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特别是在当今,青年学生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模糊性和摆动性,在对多元文化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中,他们尤其需要学校教育的正确引导。
21将思想政治工作寓于校园文化活动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贯彻和落实德育放在首位的精神。校园文化与学校德育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它们在对大学生价值观、道德观及个性培养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中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充实和发展了学校德育工作,而作为校园文化中起导向、灵魂作用的学校德育又影响、改造和创新着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以某种特有的潜在作用影响制约着大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水平,改善着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形成大学生牢固的道德观念,崇高的思想品德、积极向上的人格精神。学校德育所倡导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充实着校园文化,使之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 31要注意校园文化制度的建设。文化制度包括学校颁布实施《大学生守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这是约束大学生的基本准则,是从党的教育方针出发,对高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的进一步规定和具体要求。学校还应该加强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强调大学生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忽以恶小而为之”。守纪律、讲文明、守公共生活规则,爱护公共财物,杜绝“长明灯”、“长流水”现象。总之,学校应通过文化制度的建立健全来规范大学生的言行,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风貌。
校园文化是生长发展在学校教育环境中的一种文化现象,学校教育离不开个人,也离不开集体。加强个人与集体意识的培养,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从校园文化的历史发展看,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体文化在大学校园中的折射和反映。社会主体文化的影响最终是落实在个体学生身上,对每一位学生在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影响,进而造成一种群体的认同,形成一种集体的意识。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学生个体,他在积极能动地发挥着自己的主体性,而作为一种“有共同的目的、共同的活动、自觉的和民主、团结的人际关系”的大学生集体,它也象具有能动性的个人一样具有主动性,因为“主体并非游离于社会、集体之外的孤立的个体。”(下转第206页)
102
专辑 穆 兰 高校校园文化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必要的辅助是必要和可行的。校园里的不文明行为,大部分并非学子们不能认识到其危害性,而是学子们缺乏那种潜在的自律意识。对他们给予适度的罚款,是对他们行动的惩罚和警醒,亦无形的对文明观念、道德意识的倡导。当然仅有处罚还不够,在教育与处罚相结合时才能最好的发挥效力。再次,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我们接受的多是抽象理念和崇高壮美的道德说教,而起码的社会公德教育却没有它该有的位置,灵魂深处的,自觉的公德,意识和行动并不多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从根本上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绝非一日之功。它有赖于一个更加文明和张扬公德的社会风气的形成,有赖于普遍的人民大众的素质修养的提高。而这一切都只有靠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努力最终归结道精神文明建设上去。最后是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修身立德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立德重在律己,律己讲究修身,乃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所在。孟子说:“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当今大学生弘扬传统美德,自该以修身为本,做到自强又自律。具体来说要做到三点。一、价值正位。要看到人的价值在主客体关系中的两重性,充分认识人具有创造价值的价值观并且和社会价值观的统一。二、公德养成。公德的养成非一日之功,从当前看,要紧的是培养我们的责任心、仁爱心、同情心和羞耻心。四心归一,即良心。是道德的法庭,良心是道德的卫士,在社会公德的养成中,良心的维系作用极为宝贵。它逼迫着每一个人把社会利益置于个人之上,它是把个人拘系于集体的一条牢固的链条。三、人格完善。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中有引人深思的三分离现象。德智分离即只重视知识和能力提高,轻视了良好品德养成,重才轻德。义利分离即摒弃重义轻利的旧观念过程中又出现了重利轻义的倾向。知行分离即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不一致。这三分离正是一种人格的体现。高风亮节在人格,卑俗失节也在人格,人格标志着一个青年思想境界的高低。一个有为的青年应当重视自己人格的魅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从内在解决不文明,不正确现象。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培养一种终极精神及植根于民族精神又超越于具度的一种价值指向,以便在最深层次上兼容真、善、美的原生状态,成为一个民族的心灵家园和精神归宿。这种终极精神的培养归根到底还有赖于精神文明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为大学校园的不断健全完善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上接第201页)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教育的主体,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而且还要激励学生努力去自我实现。校园文化活动是激励学生提高主体性,进行自我实现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各种学术性、知识性的社团活动和各种文娱活动,学生可以逐步发展到能实现自己确定的较远大的目标,形成一种自觉稳定的内在动力,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和创造性。
在加强个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集体意识的培养。集体意识会影响到个人意识,例如校风、班风对每一位学生的影响,甚至在一个寝室中,如果寝室的精神风貌是具有高尚的道德观念,有上进心,务实求实,开拓创新,整个寝室良好的精神风貌自然会影响其中的每一个人,形成一个优秀的群体。因此,应该加强集体意识的培养。集体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往往要借助于多种客观的载体,通过校园文化中经常性的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引导学生逐步由参与意识向集体意识过渡、升华。集体活动有利于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培养集体意识的情感基础,在集体活动中个人敞开心扉表现自己,认识别人,了解别人。集体活动还可以调动每个学生发挥个人才能,表现自我能力的积极性,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自我教育活动。另外,加强校园文化中文化制度的建设,也有利于加强集体意识的培养。例如设立《寝室公约》,利用制度的导向作用直接影响学生的集体意识;推行课堂考勤制度,利用制度的约束作用可以抑制学生非集体意识和行为的滋长;利用制度的激励作用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自觉培养集体观念。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战略,强调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理应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因此,对校园文化的现状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把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部分长期不懈的加强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高校的整体功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602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2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