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往的道路建设,基本程序如图2-1所示。
道路设计虽然也考虑到视距、线形等与交通有关的因素,但更多考虑的是道路的寿命与结构问题。对于公路而言,这种考虑可能是首要的,但对城市道路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因为城市道路的交通功能性所决定的。不考虑道路使用者与管理着需求的道路设计必将导致诸多的交通问题 。
交通设计正是介于交通规划与道路土木工程设计之间极其主要的环节,其目的具体如下:
●均衡路网饱和度
●提高交通安全与顺畅性
●提高交通便捷性
●寻求交通与环境和谐
●充分利用道路资源
因此,合理的建设流程应为图2-2所示的过程。
2.1交通设计流程
交通设计视其对象可分为新建道路交通设计与改建和治理性道路交通设计。
2.1.1新建道路交通设计
由于新建道路的交通需求量为预测值,无法准确反应道路使用后的实际情况,故其交通设计为原则性设计,即:可预见性的设计。使得道路在建成后即使发生问题时也可以通过较为方便的方法和措施对其作进一步的改善。其流程如图2-3:
图2-3 新建道路交通设计流程
2.1.2 改建与治理性道路交通设计
建成道路的改建和治理过程比较复杂,并且是在交通管理规划已经作好路网交通组织的前提下进行的。 这是因为在对策交通阻塞问题时,若某交叉口交通流量过大,无法通过改建和治理的措施加以解决的情况下,需要进行新的交通流组织,利用路网的资源来改善交通。
改建和治理性道路交通设计的基本流程如图2-4所示,详细内容将在以后各章节中阐述。
图2-4 改建与治理性道路交通设计流程
2.2设计要点
2.2.1基础资料搜集整理
在进行平面交通设计时,作为准备工作阶段,掌握现场道路状况、交通状况、周边状况等是极其重要的。
2.2.1.1道路、交通基础资料
道路、交通方面必须的资料及其用途如表2-1:
表2-1道路、交通资料及其用途表
| 资料内容 | 用途 | 资料要求 | |
| 道路资料 | 道路等级 | 确定交叉口控制类型及几何设计原则 | |
| 设计车速及 行驶车速 | 用于确定展宽渐变段长度及转弯半径 信号相位衔接顺序的确定 | 了解及实测获得 | |
| 断面形式 道路纵坡 红线宽度 车道宽 分隔带宽等 | 交叉口空间设计及路段设计基础数据
| 1:500或1:1000的电子地图中标出 | |
| 车道数 车道功能划分 | 改善进口道及其与路段协调设计基础数据 | 1:500或1:1000的电子地图 | |
| 道路沿线资料 | 道路沿线的用地类型 | 用于停车及沿途进出交通和公共汽车停靠站设计 | 规划部门提供 |
| 沿线出入口、大型交通发生源的位置等 | 路段安全及通行能力改善设计 公共汽车交通设计 | 电子地图上标明 | |
| 公交线路 停靠站位置 | 公共汽车交通设计、行人过街交通设计 | ||
| 停车设施的位置和管理措施 | 路段沿线安全及秩序设计 | ||
| 交通资料 | 机动车设计交通量 (分流向和车种) | 车道功能划分与信号配时方案确定的基本依据 | 一天中分时段的高峰小时流量或15min高峰小时流量 |
| 非机动车与行人交通量 | 确定交叉口的渠化方案(主要是机非交通流的组织及停车空间) | ||
| 交通控制状况(信号配时方案) | 分析现状的问题改善信号控制方案以及改善方案前后对比 | 控制方案与相应的标志标线位置(电子地图) | |
| 交通禁行状况 | 分析现状的问题提出通行权管理措施 | 电子地图等中标出 | |
| 事故资料 | 事故发生的时间 | 分析发生事故的时间分布 | 电子地图等中标出 |
| 事故发生的地点 | 分析事故空间分布 | 电子地图等中标出 | |
| 事故类型 事故原因 | 明确事故发生的症结,为其对策提供依据 | 图表表现 | |
| 规划资料 |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交通规划 城市交通管理规划 | 了解城市的基本功能,土地利用,道路网及交通结构,宏中观交通管理基本措施与计划 | 相应的文本 |
| 相关法规 | 交通管理法规 停车收费法规 交通发展 公交发展 环境方面的法规、 | 地方及部门的相关文本 | 相应的文本 |
| 交通环境 | 废气 噪声 震动 城市景观 | ||
| 周边市民及单位意见 | |||
| 其它 | 城市所在地的气候、地形和水文地质条件等 | 注意与交通阻塞、事故等有关的资料 | |
为了对交通设计对象和内容及要求有一个较全面真实的把握,需进行实地踏勘。同时实地踏勘还可能发现一些在上述调查资料中无法获得的现状问题,为详细设计打下基础。
2.2.1.3现状评价
对现状的评价是分析问题把握情况的主要工作,同时为比较交通设计效果提供现况。评价内容包括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两个方面。
1、定性评价
内容包括:路段交通的秩序(进出交通对主路交通流顺畅的影响,行人乱穿马路的情况等),交通环境的感官效果,道路资源的充分利用情况,交通的便捷性、公共交通的准时性、乘客满意度等。方法以图表和描述为主。
2、定量评价
内容包括:
●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延误、排队等;
●路段的行程时间、平均车速;
●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分类型);
●公共交通出行方式所占的比例,公共交通的满载率、行程时间等;
●自行车及行人的出行距离和换乘等待时间。
评价方法包括:
●模型计算;
●仿真;
●实测;
●各类图表等。
2.2.2设计问题分析与对策
城市道路设计与交通管理工作中,存在许多不被重视的问题,直接影响着交通流的安全、顺畅通行及其交通服务水平。这些问题恰是交通设计所要加以对策的问题。常见的交通问题及对策如表2-2所列:
表2-2 常见的交通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对策
| 问题点 | 对策 | 所属设计 阶段 | |||
| 交叉口 | 交通阻塞 | 供给 | 车道数不足 | 通过压缩车道宽度或利用分隔带增加车道 | |
| 车道过宽或过窄 | |||||
| 车道功能不合理 | 根据流量合理确定车道功能 | ||||
|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 | 尽量避免将非机动车与机动车放在一起处理,而是将非机动车与行人放在一起处理 | ||||
| 信号周期过长 | 确定最小周期,尽量缩短周期 | ||||
| 相位组合采用对称设置导致通行时间的浪费 | 根据流量与进出口道容量灵活组合相位 | ||||
| 信号相序不合理 | 相位衔接紧凑,绿灯损失时间小 | ||||
| 需求 | 路网交通组织不合理 | ||||
| 安全 | 交通岛的大小与位置不合理,影响的左转车的安全 | 设交通岛应满足一个面积的要求,同时不得影响到任何交通流的正常运行 | |||
| 由于绿化或其他设施的存在,影响到行车视距 | |||||
| 人行横道过长,行人过街安全无法保障 | 过长的人行横道上应设置安全待行区 | ||||
| 便捷 | 交叉口处的无障碍设计不正确 | 无障碍设计应与相衔接的交通设施衔接顺畅 | |||
| 人行横道上的障碍 | |||||
| 环境协调 | |||||
| 其他设施 | 人行横道位置不合理 | ||||
| 标志、标线不清 | |||||
| 信号灯的功能不明确 | |||||
| 路段 | 动态瓶颈 | 路段乱停车 | 划定明确的停车区 | ||
| 进出交通干扰主路交通 | 通过合理的管制措施和设计方案,降低干扰 | ||||
| 行人乱穿马路 | 确定设置人行横道的合理位置与合理间距 | ||||
| 物理瓶颈 | 车道数变更 | ||||
| 坡道 | |||||
| 虚拟瓶颈 | |||||
| 公共交通 | 公交优先 | 停靠站位置不合理 | |||
| 停靠站形式 | |||||
| 轨道交通与公共气电车换乘不便 | 协调设计 | ||||
| 公交专用道的设计与管理 | |||||
2.2.3概略设计
概略设计阶段主要是根据对现状资料的把握,提出概念化的设计理念,并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需要运用的设计方法,并做出较为粗略的设计方案,为有关方面提供决策支持,并指导详细设计。
2.2.3.1路段概略设计
对于路段的概略设计,设计要点是:
●路段进出交通组织设计
●路段行人过街
●路段停车
●近交叉口处的车道协调设计
1、路段进出交通组织
对新建道路,根据规划道路沿线的土地开发形式确定是否需要设置路段进出口。
对于改建道路,根据路段进出交通的流量和进出口位置,选择合理的交通组织方式,如封掉进出口、设置单向交通、禁止左转等等方式。
2、路段行人过街处理
根据相邻路口的间距和道路沿线土地的开发状况、用地类型确定是否要设置路段过街设施。
3、路边停车处理
根据路网交通组织的流量和道路沿线的建筑类型,分析设置路段停车的可能性。
4、关联交叉口车道协调设计
一般情况下,路段的车道在交叉口附近(进出口道)其车道数和车道宽度都可能发生变化,因此有必要对此作协调设计,以确保交通流的顺畅及安全,特别是当两交叉口相距较近时,更应将路段的设计同相邻交叉口交通设计作统盘考虑。
2.2.3.2交叉口概略设计
由调查资料分析、总结交叉口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概略的设计方案,内容有:车道数的确定、车道功能划分、非机动车和行人的处理以及控制方案的选取等。当通过单个交叉口本身的改善无法解决其阻塞问题时,就要考虑利用周围的路网重新组织交通流,使得一部分交通流分散到容量有余的路口,通过合理利用路网资源解决单点的交通问题。
1、车道数的确定
交叉口进口道的车道数多于上游路段车道数,具体数量则根据实际需求量来确定;出口道的车道数至少与路段车道数相同,当流入的右转车设专用右转车道时,应增设右转加速汇入车道。对于新建道路,由此确定的车道数和车道宽度来确定机动车道的总宽度。
2、车道功能的确定
根据各交叉口配时时段的设计交通量数据,按各流向的流量概略确定所需的车道数以及车道功能。
3、非机动车的处理
根据交叉口空间大小及自行车交通流量,选择合理的渠化及控制方案。
4、控制方案的确定
按照相交道路的类别和流量大小确定是否设置信号灯,若采用信号控制,根据流向流量确定信号相位。
2.2.3.3公共交通概略设计
根据道路的供给条件、道路上的公交线路数,考虑是否设置公交专用道和公交优先控制方案,同时考虑公交停靠站的大致位置及其形式的选择。
2.2.4设计指标
2.2.4.1路段设计指标
以饱和度、平均行驶速度作为路段的设计指标。
2.2.4.2交叉口设计指标
在概略设计阶段,应基于概略设计方案,对交叉口作通行能力及饱和度等的检验,判断其是否满足要求。若不满足要求,则要修正概略设计方案。
当交叉口控制类型选择了信号控制时,应对交叉口的信号控制方案作简单的信号配时设计,并估算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和饱和度。
饱和度是交叉口设计的主要参数,各车道饱和度应小于1,并留有一定的储备通行能力。
2.2.5详细设计
概略设计是提出设计理念并确定概略的设计方案,而详细设计则是将设计理念转化为现实,运用相应的设计方法形成实施性方案。
2.2.5.1路段详细设计
当路网交通需做交通组织时,应在路段交通组织的基础上进行路段交通设计。它主要包括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行人过街横道的设计以及路段进出交通和路边停车设计等。设计时应注意其中各步骤之间的相互衔接和协调,并尽量保持道路断面的统一,确保其无瓶颈化。
1、人行道与行人过街横道的设计
人行道与行人过街横道的设计应充分考虑行人通行安全和顺畅的要求,特别是应关注交通的弱势群体(如老幼病残等)。
人行道上行人通道的宽度可根据行人交通量和人行道设计通行能力来确定。人行道上公共设施的位置不得妨碍行人的正常通行。另外,考虑到残疾人的通行需求,进行无障碍设计,宽度足够条件下应尽可能设置盲道。
概略设计阶段根据交叉口的间距、道路的性质、车流量、沿线两侧大型交通集散点及公交停靠站的位置和路边停车等的需要,综合确定行人过街横道的大致位置,详细设计阶段应根据实际条件,进一步细化其设计方案。一般宜将非机动车道和行人道布置在同一平面上,通过不同颜色铺装加以区别,非机动车道的宽度按非机动车设计交通流量及非机动车道通行能力之比加以确定。
2、非机动车道设计
由于非机动车的高峰时间更为明显、集中,在非高峰时间非机动车道的利用率很低。如何合理地利用非机动车道非高峰时间的资源是非机动车道设计的要点。
3、机动车道设计
机动车道的设计要保证机动车通行的连续性、安全性,避免与行人、非机动车之间的相互干扰,还要尽量减轻机动车内部相互之间的冲突。可以利用绿化、分隔栏、标线等对交通流作不同的分隔与渠化。
另外,对应于机动车交通的不同处理方案,还应辅以相应的配套设计(如标志标线)。
●单向交通
●可变车道
●专用车道(主要是公共交通专用道)
4、路段进出交通设计
路段进出交通的设计既要考虑车辆进出的便捷性,更要考虑到它对主线交通的干扰问题,力求避免左进左出。根据概略设计阶段确定的设计方法,进行具体的交通流组织,完善各种指示、指路和禁令标志。
5、路段停车设计
当路段通行能力远大于相连交叉口进出口道通行能力时,可利用路段富裕的道路空间做路段停车空间。
作停车交通设计时应考虑交通流量、车道数、道路宽度、路口特性、公共设施及两侧土地使用状况等因素。
2.2.5.2交叉口详细设计
交叉口的设计就是要确定交叉口各种交通流的合理通行空间、通行权及其通行规则,使交通流运行安全、有序,交叉口的时间和空间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交叉口详细设计应按照机动车交通组织——非机动车组织——行人交通组织——附属设施设计的过程进行。不难发现,交叉口的各类交通流呈环形的分布形式,所以,交叉口空间的交通组织应从内向外依次布置,以保障各种交通流的合理通行空间。交叉口详细设计顺序如图2-5所示:
1、机动车道渠化设计要点:
详细设计阶段,机动车道的渠化设计主要是车道宽度的确定以及展宽段、展宽渐变段的处理。根据路口的断面尺寸,同时兼顾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的必要宽度,确定合理的进出口道宽度。机动车道设计要点见表2-3。
表2-3 机动车道渠化设计要点
| 设计要点 | 设计说明 | 备注 |
| 车道数的确定 | 交叉口进口道的车道数应比相连的上游路段车道数多,具体数量根据实际流量确定;出口道的车道数至少与路段车道数相同,当流入的右转车设专用右转车道时,应增设右转加速汇入车道。 | |
| 车道宽 | 进口道的车道宽度应在3.0m左右,车道过宽易发生小车变道与抢道,导致事故; 出口道宽度应大于3.0m,或与路段宽度一致,原因是出口道车速较高。 | |
| 展宽段与展宽渐变段 | 展宽段长度应按一个周期的停车需求确定,展宽渐变段长度则应按设计车速计算确定。 | |
| 左转待行区 | 只要在本向最左侧车道与对向直行车行车轨迹之间有多余空间,就可以考虑设置左转待行区,左转车可利用本相直行的绿灯末期通行时间快速通过交叉口。 | |
| 锯齿形进口道 | 左转车转弯半径无法满足时才设置锯齿形进口道。可通过合理组织非机动车交通与布置人行横道以避免设置锯齿形进口道。 |
对于非机动车交通的组织,现行的做法是让非机动车跟随同一流向的机动车通行。但是非机动车的交通特性与机动车有很大的差别,而更接近于行人交通流的特性,比较分析如表2-4:
表2-4 交通流特性比较分析表
| 机动车 | 非机动车 | 行人 | |
| 排队状态 | 按车道依次排队 | 交错、紧密型排队 | 交错、紧密型排队 |
| 启动反应 | 一般需2~3s的反应时间 | 反应时间几乎可忽略,集团式进入交叉口 | 反应时间可忽略,集团式进入交叉口 |
| 启动后的运行状态 | 速度快速提高,速度差较大,驶出交叉口时速度较高 | 速度快速提高,速度差不大,以膨胀的状态驶出进口道 | 以均匀的速度缓慢通过人行横道线 |
| 交通流强弱性 | 交通强者 | 交通弱者 | 交通弱者 |
因此,对非机动车的交通组织应与行人放在一起考虑,而不应跟随同一流向的机动车通行,这样既可避免非机动车与机动车同行时的相互干扰,又益于提高非机动车流的安全性。
处理非机动车交通的常用方法如表2-5:
表2-5 非机动车交通的常用处理方法
| 设计方法 | 设计说明 | 适用情况 | 备注 |
| 左转二次过街 | 在直行机动车的通行空间外侧与人行横道之间留出空间作为非机动车的过街横道,左转非机动车在对向的待行区等待第二次过街通过交叉口 | 适用于左转流量不大,且交叉口内部空间较大的情况 | 详见图 |
| 机动车设置双停车线 (高峰及非高峰停车线) | 高峰期间机动车停车线后移,前面的空间供自行车待行,既提高自行车的通行能力,又降低其对机动车的干扰 | 适用于次干路或支路相交的小型交叉口,高峰时间自行车流量较多的情况 | 详见图 |
| 非机动车停车线前移 | 利用进口道前方空间,将自行车停车区前移,可提高自行车通行能力。 | 适用于交叉口内部空间较大的情况 | 详见图 |
在目前的交叉口空间设计中,常见的设计方法是沿道路缘石划一条直线作为人行过街横道的内侧边线,再向外侧偏移一个人行道宽度作为外侧边线,简单地设置行人过街横道。但在实际交通流运行中,产生了不少的问题,往往是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在交叉口内通行互为干扰,交通拥挤及交通事故频繁。
人行横道的设置应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通行空间确定之后,方可确定。其位置设置还应考虑以下几点:
●两相邻的人行横道(当设非机动车过街横道时,应为非机动车横道)之间,应至少留有一辆标准车的长度,以为右转机动车留出待行位置;
●两相邻的人行横道(当设非机动车过街横道时,应为非机动车横道)间应能保证左转车的转弯半径;
●行人过街横道设置时应尽可能缩短行人在交叉口内步行的距离;当人行横道太长,绿末行人无法安全通过交叉口时,可考虑在中间设置安全岛,供行人驻足,道路分隔带的宽度较大时,可实施行人二次过街方案;
●整个人行横道上及两端不应有障碍物。
4、信号配时设计
一般情况下,交通控制信号配时设计主要包括分时段的交通控制信号周期、相位、相序、绿信比及相位衔接的设计。信号配时设计要点见表2-6,基本原则为:
●信号相位数应尽量少,以提高周期内的有效通行时间;
●周期时长在满足最小周期(交通流安全通过交叉口的时间)的前提下,在非机动车高峰时段应尽可能采用小周期;
●信号配时设计应与空间设计相协调;
●信号相位应根据交通流实际流量及特征灵活组合;
●相序设计应遵循在保证交通安全的前提下,使损失时间最小的原则。
表2-6 配时设计要点
| 配时设计要点 | 设计说明 | 备注 |
| 相位的确定 | 现状多采用对称的相位 相位的组合原则:以某一向为主流向,只要与之没有冲突的其他相位均可与之组合在一个相位内,相位数要尽可能少 | |
| 相序的确定 | 现状的相序都比较随意地设置 相序的确定要考虑前后相位衔接时的平顺,间隔、损失时间应尽量小 | |
| 最小绿灯时间 | 行人能够安全过街的最小时间 随相位、相序组合的不同而变化 | |
| 信号灯的选取 | 根据相位组合的不同,选取最合适的信号灯装置 |
对于内部范围大的交叉口均应划左转导流线;对于直行车在进口道与出口道之间行车轨迹不平顺的情况,还应设置直行导流线。
除了划出机动车导流线和待行区,对于交叉口平面内无车流经过的区域,应以标线标出,任何车流不得驶入这些区域,使各股车流的轨迹更加明确,有利于车辆安全行驶。
6、附属设施布局设计
附属设施包括交叉口范围内的绿化、灯柱、栏杆、垃圾桶、电话亭等,其布局应确保不影响行车视距和各交通流正常行驶的要求。
2.2.5.3公共交通详细设计
1、公交停靠站的设计
包括站点位置的确定和站台形式的选择,以及站台尺寸、候车亭形式等的设计。
2、公交专用道的设计
应充分考虑到公交线网的合理化,面向干线公交线路,确保其优先通行条件的改善,同时尽可能减小对社会交通的影响。
2.2.6方案评价
为了优选交通设计方案,分析交通设计的合理化,有必要对交通设计方案加以综合评价分析。
2.2.6.1新建道路的交通设计方案评价
新建道路的设计方案,由于无以往的方案做比较,所以只能进行饱和度、通行能力的定量评价,以及安全性、环境协调等方面的定性、定量评价。以最大限度避免先天问题、维持良好的交通为目标。
2.2.6.2改建、治理性的交通设计方案评价
以评价改善方案的效果(包括饱和度、延误及排队长度的改变等),效益与成本对比分析为主要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