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晓佳
(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系,广东 广州 510631)
【摘 要】对国内外旅游消费者研究发展情况进行综述,从经济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心理学的角度,按照时间顺序与研究进展对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划分与论述,比较国内外在此领域各自研究的重点,讨论国外研究的进展及国内关于旅游者行为研究的薄弱环节与不足之处,以及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今天,参照国外研究我国在该领域研究所具有的资源平台。
【关键词】旅游者行为;文献综述
A Review on Tourist Consumer Behavior
Yang Xiaojia
(Tourism Management,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Canton, China 510631)
Abstract: This paper employs the Literature Review, to study and reexamine the research papers of Tourism consumer behavior in and out of China, classifying Economy,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and psychology, in order to compare the key points in different times and present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in this field, which aim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aids for researchers in China.
Keyword: Tourism Consumer Behavior; Literature Review
旅为的研究对象是流动着的或者有流动意向的人群;旅为是指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旅游季节、旅游目的和旅游方式的选择特征,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旅游意识、旅游效应和旅游需求特征(周世强,1998)。旅游研究中,旅游者作为旅游和旅游学研究的主体,一直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王德刚,1999)。各国对旅游者行为的研究,主要是从经济学、社会学与人类学、以及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戴斌,1999;王德刚,1999)。本文查阅国内外旅游者行为研究的文献,根据学科按经济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及心理学分类,并依照时间顺序与研究进展两条主线对国内外旅游者行为研究文献进行系统地总结与评述,试图描述国外在该领域近一百年的研究进程,整理不同时期的研究重点与热点;为我国在该领域尚十分不成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避免研究的重复性,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效效,降低研究成本。为严格本文文献研究,笔者坚持对所参阅的文献进行标注,虽然使本文阅读稍显晦涩,但对严肃研究方法,增加本文研究的效度及严谨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外旅游者行为研究现状
国外对该领域研究时间较长,硕果累累。本文对国外旅游者行为研究主要通过Elsevier SDOS China Consortium以及Google等通用搜索引擎对国际权威旅游研究期刊《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2002所刊发的文献进行检索,并在所参阅文献的基础上,采用“滚雪球”的方式,对参考文献进行再次检索。由于文献检索技术及文献资料的,本文无法对旅游者研究的文章进行具体的统计,得到旅游者研究在旅游研究中所占的具体比例。
最早期的旅游者行为研究可以追溯到19年意大利统计局博迪奥(L.Bodio)发表的《外国人在意大利的移动及其花费的金钱》;以及1923年尼塞福罗发表的《外国人在意大利的移动》,首先从游客的人数、逗留时间和消费能力等旅游主体活动的出发,认知旅游现象的经济涵义。
(一) 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旅游者行为
旅游者与经济关系的研究,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仍然作为旅游研究发源地的欧洲学者们研究的重点。经济学研究不断渗透到旅游研究中,从最早的旅游客流现象经济涵义的研究,发展到运用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旅游流模型、旅游者需求预测与趋势、出游力及旅游者消费与支付等。
最早对旅游流进行研究始于1927年,意大利罗马大学的马里奥地(A. Mariotti)出版了《旅游经济讲义(Lezionidi economiz)》,首先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旅游现象作了系统剖析和论证(转引自申葆嘉,1999)。1967~1969英国罗杰斯(H. B. Rodgers)首次试验性地对英国游憩行为进行调查,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旅游流规律的资料,旅游流的研究技术也得到了有效革新(王斌,2001)。1970年代后,学者们结合旅游地理学与经济学模型研究,探索了旅游流与旅游者活动规律模型,时间系列模型(趋势分析)、相关分析模型、引力模型、潜能模型等,这些模型大多致力于寻找旅游流的解释模式,A.Pred(1967),Itami et al.(1999), Gimblett, Daniel & Meitner(2000),Bishop & Gimblett(2001),Itami et al.(2002),以及Lynch, J.(2002)等都对此做了非常有意义的研究。
旅游需求研究是继旅游流模型研究之后,受到广泛关注的领域。自1976年第一篇《国际市场上旅游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问世,旅游者需求预测领域出现了大批的学者,许多学者对旅游者需求预测模型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Strazhein and Harrop(1973),Askari,(1973),Fuji. G. T.(1981),Choy.D.J.(1984),Sung Soo Pyp(1991),Hailin Qu(1997),Fong-lin Chu(1998)等,其文章在《旅游研究记事(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与《旅游管理(Tourism Management)》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刊登。Witt and Witt(1992) 出版了《旅游需求建模与预测》的专著,系统归纳了旅游需求预测所使用的各种数学方法。史密斯在其《旅游决策与分析方法》一书中,专列一章讨论了“旅游需求与市场趋势的预测”问题(中译本,1991)。Van Doorn和Van Vught(1978)归纳了各家的预测方法,分为4种基本类型,即探研预测、推演预测、标准预测和综合预测(转引自吴必虎,2001)(详见表1);《旅行和旅游指导》一书中,至少提出了六种预测方法,包括经常被使用到的边际分析法、指数平滑法、人工神经网络法、无改变法、等比法、龚百兹法等。Douglus F.C.(1996) 出版的《实用旅游预测》在阐述旅游预测方法的基础上,更详细提供了13种旅游需求预测的模型。Stephen和Fong-lin Chu 在各自的作品中从多个角度对作为旅游目的地国的国际旅游需求做出分析研究,并形成一套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预测方法体系。国外的旅游者需求分析与预测技术已走过了试验探索阶段,走向全面的综合提高,西欧和北美国家主导着该研究领域(张运来,2002)。
表1. 旅游预测技术与适用模型
| 预测类型 | 类 型 释 义 | 适 用 模 型 |
| 探研预测 Explorative | 趋势外推 寻求符合逻辑的变换方案 | 趋势组合:时间序列分析 回归分析 引力模型 历史类推法 情景预设(Scenario writing) 现象学分西 |
| 推演预测 Speculative | 事件发生的概率估计 决策过程中的内在期望 | 头脑风暴 Delbecq and impasse 德尔菲法(Delphi) |
| 标准预测 Normative | 对希望达到的未来状态及引致该态势的途径的外在描述 | 标准情景预设 贝叶斯统计(Bayesian statistics) 模式化方法 |
| 综合预测 Integrative | 研究选项的暗示意义 建立已有各孤立预测的相关模型 | 投入—产出模型 交叉影响分析 图形化方法 |
与需求分析及预测走向成熟阶段相比,旅游者消费行为研究相对零散,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专门的研究较为少见,主要的工作是附带在相关专题或系统研究中进行的(许春晓,1999)。旅游消费理论研究的窘境正是消费者行为理论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处境的真实写照(钱林晓,2000)。Woodside A.G. and Dubelaar C.(2000)发表了《旅游消费理论体系通论:基于概念性框架与经验分析(A General theory of tourism consumption system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an empirical exploration)》,在对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旅游消费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和总结。
旅游出游力(狭义)主要研究旅游者购买旅游产品的经济能力以及相关条件,如休假制度、健康程度等(吴必虎,1997、1999)。1970年开始的《西德旅游分析》(载于《斯特恩(STERN)》杂志)通过6000份样本研究了收入程度与出为的关系,此后各国旅游管理部门与学者(如Bureau of Outdoor Recreation;Statistics Canada; Stern,1983)都对旅游者出游力做了有益的探索等。旅游消费与需求预测研究延伸到旅游支付研究,斯蒂芬等人认为通过对旅游收入与GNP之间某种对应关系的研究,提出将客源地人均GNP值作为产客量的重要因素列入旅游空间的引力模型(转引自孙根年,2001)。
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旅为的研究,采用经济学数据分析与模型构建的方法,对旅为的多方面进行了量化、标准化的研究。除了上述的几个方面,经济学的测算方法更是运用到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决策中,Morley(1994)在需求经济理论和统计实验设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刺激选择实验方法来研究旅游者的目的地选择行为;Sirakaya等(1996)提出了多指标目的地决策模型,指出吸引力、成本和时间3个要素是旅游者决策的关键。(转引自吴必虎,2001)
(二)从社会学与人类学的角度研究旅游者行为
社会学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从社会系统的整体角度来研究社会结构、功能和社会现象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曹维源,1991)。进入20世纪60年代,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的客流现象有增无减,对接待地社会、尤其是不发达国家和地区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各国学者开始从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专业领域内展开对现代旅游现象的研究。尽管学术界对旅游社会学、旅游人类学这两个分支学科还存在相当的争议,但从这两个领域对旅游现象的一些研究成果已得到广泛认可,成为支撑旅游学科发展的重要奠基石。
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Von Wiese开始把旅游放在社会学大范畴中进行研究。50年代以后,当欧洲学者仍然关注旅游经济学方面研究时,北美及其他英语国家开始转向旅游的社会学研究。作为旅游主体的旅游者成为研究的重点。旅游影响曾经作为旅游界研究的重点,初期主要将注意力放在研究旅游对接待地的经济发展的正面与负面的影响。70年代,伴随着社会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结合,旅游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开始出现(Cohen,1972)。学者们从社会学的角度对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关系、目的地伦理道德、文化入侵、社会习俗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其中旅游者—居民的影响关系研究是最具代表性的研究,一直作为旅游研究领域的研究热,可以毫不费力的举出上百个研究案例。
道科西(Doxey,1975)提出了“刺激指数”模型,以评估旅游地的宾主关系和相互作用;史密斯(1978)提出7种旅游者类型,研究旅游者类型、数量及对社区影响的关系模型(详见表2);巴特勒(Butler,1980)提出旅游的阶段发展模型“考察—参与—开发—巩固—停止—衰退或复兴”,他发现在巩固阶段,旅游者和旅游服务设施数量的增多会引发永久性居民的不满和反对。以上的这三个模型一直作为旅游地影响研究的经典收入各国旅游学科的教科书。20世纪80年代的在该领域的研究归入了一面新的旗帜下——旅游社会影响的细分法(Segmentation approach)。学者结合社会学及人口特征等进行研究,典型的文章包括Milman & Pizam(1988),Liu & Var(1986),long(1990),Brougham & Butler(1981)等。这些研究表明,年龄大的居民较年轻的居民更易受到旅游的影响;那些从事旅游业工作并从中获益的人对旅游颇有好感;靠近旅游区生活的人对旅游持消极态度,与旅游者日常接触频繁的人也持此观点。
表2. 史密斯的7种旅游者类型
| 旅游者类型 | 旅游者数量 | 对社区影响 | |
| 1.探索者 2.社会名流 3.非常规游客 | 非常有限 | 越来越强 | |
| 及其少见 | |||
| 不普遍但可见到 | |||
| 4.特殊游客 | 偶尔可见 | ||
| 5.小团体游客 | 客流量稳定 | ||
| 6.大批量游客 | 不断涌入 | ||
| 7.包机游客 | 大批量抵达 | ||
一系列的研究从几个方面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旅游者与居民的相互影响。这似乎表明,对旅游和旅游者的态度似乎遵循某种基本权益原则(Bryant & Napier,1981)。对于权益的考虑也许构成了过去几十年来所进行的旅游社会影响细分范畴研究的基础,但同时仍需通过模型来说明或描述居民对旅游的一般态度。一项有关旅游对居民的系统性权益效应的详细考察解释了这种观点的许多矛盾之处(Pearce等,1996)。其他的一些关于人们识别和群体如何理解社会问题的巨大力量似乎也能发挥作用,似乎在社区中存在一种对旅游业的社会陈述(Social Representation)(Farr,1981;Moscovici,1984)。莫斯科维奇(Moscovici,1963)把社会陈述定义为:“为了表现和沟通,社区对社会事物的详尽阐述”。这种社会陈述方法忠实于社会学与人类学传统理论,强调一个社会媒体和文化的整体而不是对其中个人调查的唯一利用,并且十分关注居民反映的社会特征。这种研究强调从整体上去理解旅游与社区的关系,将旅游社会影响提高到一个“社会陈述”的观点。按照这个新方法,居民对今后旅游开发的反应取决与一个居民已经感觉到旅游效应的损益核算,并且这种财务信息必须与媒体推荐旅游的方式放在一起加以考虑。居民对旅游总体流行观点和日常的说法将反映个人的“利益”和媒体的观点,同时也深受居民识别观念,即他们属于或想要属于哪类群体的影响。菲利普·L·皮尔斯在其论文《居民与旅游者之间的关系:研究文献和管理说明》一文中,对旅游者—居民关系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文献研究,从旅游者富有程度、旅游动机以及在东道社区的短暂逗留和社会地位的影响等方面,在前人的研究以及案例的基础上总结了旅游者—居民关系研究进程,以“社会陈述”这一基于权益考虑的旅游影响模型为基础,提出接待地进行旅游者—居民关系管理的5条指导原则,即教育和旅游、吸纳社区观点、增加居民各种机会的原则、成立社区权益和管理委员会,以及对接待地的研究与监测等。
旅游人类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尽管西方社会学家对旅游业的研究已经历了半个世纪,但人类学家对旅游业的关注却到了二十世纪70年代才开始。1960年代Nunez(1963) 对墨西哥村庄的周末旅游研究,最早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研究旅游现象(Nash,1996)。初始阶段人类学家把旅游者看作是一种征服者、统治者、或者传教者,他们间接或直接充当了文化的传播媒体,把游客看成引起世界上不发达地区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转引自杨春宇等,2002)。西方人类学者对旅游业的研究主要从三个角度展开,目的地社会的角度、游客的角度和客源地社会的角度。早期的旅游人类学研究常常是描述性的,倾向于考虑旅游对目的地社会到底是益是害这一单向的价值判断。有趣的是,以人类学的观点看问题的多对旅游的影响持否定态度。Kottak(1966)认为大量度假家庭、钓鱼爱好者等的涌入使一个巴西渔村人们的公社生活遭受全面的破坏;Harrel-Bond(1978)在《面向外部世界的一扇窗户:冈比亚的旅游和发展》一文中,对由外界刺激和外来导向引发的发展提出疑问;最有代表性的反对观点是Greenwood(1977)在《切割零售的文化》中提出的,他认为旅游使巴克斯地区阿拉德(Alarde)节日仪式商品化了,这一节日仪式深受人们的喜爱,凝聚了当地许多传统文化,人们生活中如此重要的一部分成为了现代市场机制中的一个元素是他无法忍受的(宗晓莲,2001)。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研究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是旅游人类学研究的主流。1977年Smith出版了《主人与客人:旅游人类学(Hosts and Guests: 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奠定了旅游人类学研究的基础,是旅游学研究极为重要的研究成果。英语国家的学者对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领域内的研究终于得出了突破性的发展,提出了“旅游人类学”的概念。虽然这个概念在以前和后来都有人提到,但是首先以一本论文集的形式出版,包括15篇文献,分别讨论了理论问题和不同文化背景接待地旅游活动的案例,以反映可能成为旅游学科中第一个学科分支的构想和框架的,就是这本书。这本书曾被《旅游记事》的编者评为旅游社会文化研究的里程碑(申葆嘉,1996)。
随着旅游形式与旅游动机的多样化与探讨的深入,分析游客的旅游动机、体验以及旅游对游客的影响开始成为旅游人类学研究的另一主流。许多学者开始超越概念化的分析,研究了具体情况中旅游者行为和体验,并分析其前因后果。具有代表意义的是Anastas-sopoulos(1992)调查了到土耳其的希腊游客的态度变化情况,他采用分组试验,证实通过旅游接触并不能有助于提高游客对目的地居民的良好印象,作者对此结果提出了许多假设试图解释其原因,其中包括游客与当地人接触时的条件以及当时两国之间紧张的政治关系等等。一些学者在分析游客动机及体验的基础上,探究了产生旅游的根本原因,即致力于从“人们为什么要旅游”到“为什么存在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旅游”等等。MacCannell(1976)认为,西方社会高度商业化、现代化压力,是使现代中产阶级满世界寻找工业化—商业化的家中不能得到的“真实”。Smith(19),Graburn(19),Nash(1996),山下晋司(1996)等学者通过多年的实证研究与理论探索,为旅游人类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该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从文化的角度研究旅游者行为,同时也从“人性化”的角度,为旅游规划、旅游产品设计等提供了有意义的指引。
(三)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旅游者行为
旅游心理学的研究注重对旅游者心理体验的探讨与分析,最早始于1935德国格里克斯曼(R. Glucksmann)在其《一般旅游论》中分析了旅游的原因,对旅游动机做了最初的分类。旅游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主要在旅游者动机、旅游者决策过程、旅游偏好、旅游知觉风险以及旅游满意度。
旅游动机的分类的旅游动机研究中备受关注的一环。日本学者田中喜一(1950)出版的《旅游事业论》,在格里克斯曼的分类基础上进行细化(转引自刘纯,1999)。Farber(1954) 探讨旅游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以及旅游心理的研究方法。旅游动机作为诱发旅游购买行为的内在驱动力;Pearce & Stringer(1991)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大量涌入的旅游客流提出了假说;Reason(19)从游客动机及有关的心理因素做出研究。目前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从心理学、社会学入手来研究旅游动机和制约旅为发生的主客观条件。如霍洛韦、梅奥和贾维斯、朗卡尔等(戴斌,1999)。Cohen(1974),Dann(1981)等对与旅游者自身作用相关的诸如动机、行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Krippendorf(1997) 对旅游动机分为“消除身心疲劳及健康重建、社会补偿与社会整合、逃避现实……”等八类,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认可。
旅游决策是旅为研究的重点,尤其是近年来为各国学者广泛关注。Myers 和 Moncrief(1978)开始研究夫妻双方共同参与旅游决策以来,Goodrich(1978),Bartos(1982),Schul和Crompton(1983),Van Raaij 和 Francken(1984),Nichols和Snepenger(1988),Zalatan(1996),Antoni(2000)等对旅游决策模型进行了量化的研究,并通过研究了夫妻对旅游决策参与的不同程度以及旅游决策过程中成本的预算等(转引自Antoine Zalatan.,2003;郭亚军等,2002);Goodall(1991)提出社会压力和个体需求共同决定并由动机与偏好共同作用形成的度假目标从而形成旅游选择决策;Woodsid and Lysonski(19)提出旅游者自身特性与旅游营销变量作用下的旅游目的地认知在相关群体影响下的决策行为(转引自吴必虎,2001)。该模型结合了旅游者自身与旅游目的地的营销手段,以及旅游者周围的相关群体的口传作用,从心理学与地理学两个角度研究了旅游者决策模型。
对旅游偏好的研究多种多样,Well(1974/75),Mayo 和Jarvis(1981),Bernard(1987),See Veal(19)等从生活方式的标准对旅游者进行分类,Yiannakis 和Gibson提出“旅游者角色”,Kamakura and Novak(1992),Kroeber-Riel and Weinberg(1996)对旅游者的态度进行次序等级划分,形成“价值体系”;此外不少学者和研究机构还结合旅游者的自身特征如教育、年龄、职业等所体现出来的旅游偏好进行研究,如Walsh(1986),Heritage,Conservation & Recreation Service(1980),Kreul(中译本,1993),Shoemaker(19),Lieus(1994)(转引自吴必虎,2001),刘喜临(1992)等。Jasmin Park,Yuksel Ekinci,Cihan Cobanoglu 研究了潜在旅游者通过因特网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从信息搜集的途径,研究了旅游者的选择偏好与旅游决策,相关的研究还见于Um, S. and Crompton,J.L.(1990),Weber, K and Roehl, W.(1999),Law, R. and Leung, R.(2000)等。
知觉风险首先是由Bauer(1967)从心理学中延伸。旅游风险知觉的研究特别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王国钦(1995),曹胜雄(1998),谢淑芬(2000),曹胜雄、王丽娟(2001),林凌仲(2001),林俊升、苏筠云、黄静怡(2003)等都对旅游风险知觉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转引自许瑟婷,2003)。
旅游满意度的研究也是国外研究者关注的热点。Chris Ryan (1994)出版专著《旅游者满意度研究:论点、概念与问题(Researching Tourist Satisfaction: Issue, Concepts, Problems.)》在统计数据的分析与阐述的基础上,系统的阐述了旅游者满意度研究的重点、概念、框架、研究方法以及测量模型,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关于提高旅游者满意度的策略与方法。不少学者从服务业、旅游景点服务、酒店服务、旅游地区个案研究等角度,对旅游者满意度进行研究,如David Foster (1997)提出对旅游者满意度测量的模型,Phongsak Tongneaukang & Jin Huh(2002),Lisa McQuilken & Ron Breth等通过对旅游地区、旅游服务行业的个案等对旅游者满意度进行了研究。
除了上述的几个主要方面的研究外,各国学者还从许多边缘学科的角度研究旅游者行为,如Mclntosh & Goeldner(1990),Kinnear & James(1998),Fodness & Murray(1999),Ismail J. A. & Mills J. E.(2001)等从数据挖掘的角度,研究了潜在旅游者或旅游者如何通过网络技术或他人的相关信息进行旅游信息的处理,并构筑了相关的模型加以解释。Law R. & Leung R(2000)研究了航空服务对旅游者行为的影响;Mills, J. E.& Graham K.(2000)等从酒店服务的角度分析酒店服务质量对旅游者重游动机以及旅游者旅游体验的影响。
综观国外近百年旅游研究的历史,尤其是对旅游者行为的研究,发现学者们对旅游者行为的研究是不断深入且细化,表现了学者们研究的兴趣与研究的深度。学者们重视旅游者动机、旅游偏好及旅游决策的研究,旅游地理学界对旅游者行为模型,尤其是大尺度空间移动规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各国学者的研究也突出表现为研究领域的广泛性与研究的泛论性,各分支领域都有人研究,但相互共识不足,研究深入程度不一;而且明显的问题是,各国在共同领域研究的交流较少,文献资源共享不足,导致了部分研究的高重复性和相似性。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首先是研究的不足,其次是已有的研究成果缺乏广泛的认同,难以支撑理论体系的构建。
二、国内旅游者行为研究现状
我国的旅游学研究起步晚,对旅游者行为的研究更是这近十年的事情。同样,在旅游学的研究,包括对旅游者行为的研究,我国地理学界的学者们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然而,吴必虎等(2000)通过对1986-1999年《旅游学刊》这一代表我国旅游学研究学术动向的期刊14年间发布的1435篇论文的学科分布进行了研究,关于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占14.5%(204篇),旅游心理学研究占1%(13篇),旅游文化研究占5%(68篇)(详见表3)。另外,根据笔者搜索,“中国期刊网”数据库中,1994~2004年《旅游学刊》《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等期刊及各高校学报中,旅游研究论文近17,000篇文章中,其中关于旅游者行为研究文章仅76篇,所占比例不足0.5%。可见旅游者行为研究在我国旅游研究中不仅起步晚,且研究人员对该领域的兴趣与关注不足,研究成果少,深入研究的空间相当大。
表3. 《旅游学刊》1986-1999年间发表论文的学科分布
| 学 科 | 数 量(篇) |
| 1.旅游教育、旅游文化及其他理论研究 | 350 |
| 1.1 人力字眼与人才培养 | 103 |
| 1.2 旅游心理学 | 13 |
| 1.3 旅游与文化研究 | 68 |
| 1.4 其他理论研究 | 166 |
| 2.旅游资源与旅游区开发、管理 | 199 |
| 3.旅游经济与旅游管理学 | 804 |
| 3.1 旅游经济学 | 204 |
| 3.2 旅游管理学 | 600 |
| 4.旅游规划与设计 | 82 |
| 总计 | 1435 |
(一)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旅游者行为
我国国内旅游发展与旅游研究均起步晚,并由于国内导向影响长期处于卖方市场,且我国旅游研究最早源自地理学界,因而学术研究侧重于供给系统与支持系统,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旅为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5年以后逐渐升温。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在于采用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旅游者消费行为。
旅游消费者行为是个体在收集有关旅游产品的信息进行决策和在购买、消费、评估,处理旅游产品时的行为表现。旅游消费的研究应涵盖更广泛的意义,而不是局限于狭义的旅游花费中。谷明(2000),结合旅游者心理、经济支持、社会体验等度(见图1)分析了旅游者消费行为模型,重构旅游者在微观经济活动中的理性行为,研究我国旅游者消费模式与行为特征,发现在理想化一般均衡消费模型下,旅游者消费遵循“经济人”效用最大化消费模式,高消费是旅游活动的特征之一;在文化维度上,旅游以审美和愉悦为指向目标的行为,表现为审美需要(包括审美态度、审美注意),审美动机(包括审美期望),审美体验(包括知觉、想象、理解、情感)以及审美思考;并提出旅游交往中的社会互动模式(详见图2)。
图1. 旅游消费模型
图2. 旅游交往中的社会互动模式
刘德谦(1996,2002),宁士敏(2000),尹世杰(1996,2003)等从狭义的旅游消费角度,宏观上分析了我国旅游消费趋势,对我国旅游者消费明显持有乐观的态度。许春晓(1999)对我国旅游消费研究进行了总结,认为目前我国旅游消费的研究讨论主要集中四个方面,包括在旅游消费基本理论、旅游消费趋势、旅游消费和文化消费以及旅游消费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研究的主攻方向应包括对学科基础建设、应用理论以及典型案例的研究,在方上加强对相关学科的借鉴与结合旅游学科特点进行创新。崔痒和黄安民(1995),吴必虎等(1996),张凌云(1999),石艳(2002),冯晓虹(2002)等以案例为基础研究了我国居民旅游消费特征。
此外,吴江华等(2000)以日本对的国际旅游需求为例,运用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旅游需求模型为旅游需求的定量预测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孙根年(2001)采用经济学模型研究国际旅游支付,通过支付等级与旅游偏好双指标,为定量分析不同客源国的国际旅游支付市场提供依据;刘焰(2003)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模型研究旅游者心理承载力等都是结合其他学科,运用经济学方法对旅游需求及旅游者消费行为进行的研究。
(二)从社会学与人类学的角度研究旅游者行为
我国的旅游社会学起步晚,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都处于初级阶段,学科分支在国内学术界中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张进福、肖洪根在《旅游社会学研究初探中》中指出:“‘旅游社会学在理论体系和方两个方面尚不成熟’(Dann & Cohen,1991)的旅游社会学尚未形成,我国的旅游社会学研究更是如此。以《旅游学刊》为例,首次出现“旅游社会学”是1992年第3期,虽然近年来旅游社会学的研究有所发展,但真正意义上的“旅游社会学”尚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在我国旅游社会学的研究中,肖洪根(1998,2001,2002),申葆嘉(1999),喻学才(1996)余书炜(1997),戴斌(1997),李中泽(1998),李建欣(1999),王宁(1999)等都对该领域做了有益的探索,为学科的构建做了诸多努力。
同样的问题存在于我国的旅游人类学研究中。申葆嘉(1999)、李世众(1997)是我国较早引进旅游人类学并从人类学的角度研究旅游现象的,申葆嘉、范能船、朱晓松(1992)等学者的研究开始体现了与西方旅游人类学接近的思想,为我国旅游人类学研究体系的构建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目前我国旅游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重点仍然在于学科基础建设,着重对国外研究文献的研究与评述,在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研究旅游者行为尚未有突破。
(三)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旅游者行为
旅游心理学研究是我国在旅游者行为研究中相对成熟的分支,同国外研究类似,其重点主要在旅游者动机、旅游者决策过程、旅游偏好、旅游知觉风险以及旅游满意度。
旅游动机的研究是我国旅游心理学研究相对成熟的一块。旅游动机是维持和推动旅游者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因和实质动力,由低至高可分为5个层次:即放松动机、刺激动机、关系动机、发展动机和实现动机。张卫红(1999)问卷调查对旅游者动机进行恶灵定量分析,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的旅游者的动机仍然处于初级的放松层次,社会、知识、技能层次或关系、发展、实现层次尚处于不成熟阶段,旅游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还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梁春香(1994)运用心理学测量算法,提出旅游动机模式为:对某旅游对象的旅游动机=f(旅游对象的形象/对旅游对象所持的心理距离),旅游动机与旅游形象成正比关系,与心理(物理/地理)距离成反比关系,并分析影响旅游动机的两个重要参量:旅游形象的好坏取决于这一旅游对象所具有的特性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旅游者的欲望和需求;以及由于地理、政治、经济、宣传、旅游设施、社会治安等因素影响下的心理距离。陆林(1997)对山地旅游者动机进行实证研究;刘纯(1999)研究旅游动机的分类,并发表及出版了相关的旅游心理学研究文献与专著。娄世娣(2002)将旅游动机分为:更新生活、寻求广义之爱、逃避现实、好奇探索、健康娱乐及社会交往,提出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设施、服务、促销以及旅游创新是旅游动机激发的重要因素等。
王家骏(1994)通过对无锡地区居民对旅游目的地选择的调查,研究了距离与可达条件等因素对旅游决策的影响。吴必虎等(1997)通过3394份问卷调查对上海、成都、西安、长春分别代表中国的东南、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研究发现中国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的4条规律:⑴.中国城市居民旅游和休闲出游市场,随距离而衰减;80%的出游市场集中在距城市500km以内的范围内;⑵.中国城市居民的出游目的地,城市多于风景名胜区,且较集中于东部沿海城市;⑶.由旅游中心城市出发的非本市居民的目的地选择范围,主要集中在距城市250km半径圈内;⑷.中国城市居民关于目的地选择的态度和行为之间存在明显的不一致,态度上偏好远城自然景观,行为上选择近城目的地;该不一致是由目的地的多重属性和旅游者所处的情境造成的。
旅游决策研究方面,郭亚军等(2002)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的国民生活课题组进行的“旅游度假者动机测定表”得到三个结论包括:⑴.旅游地选择偏好来源于旅游动机的特征及其变化;⑵.对旅游大动机的分析应该集中在社会因子、放松因子、知识因子和技能因子四个方面以及相关的14个小动机上;⑶.特定时间发生的旅为,旅游动机是恒定,旅游偏好将影响旅游者的具体决策行为。作者采用经济学与统计学的方法勾勒出旅游者决策的基本行为特征,在对旅游决策并构建旅游者决策模型(详见图3) 。
图3. 旅游者决策行为模型
Antoine Zalatan.与苗学玲(2003)对旅游决策过程中妻子的作用进行分析;杨琳(2002)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更是细化的研究了口传作用对旅游者决策的作用,通过风险知觉、旅游者知识背景、旅游偏好等多个因子,研究相关群体对旅游决策的作用;王林(2001)旅游决策风险进行量化研究,将旅游决策风险分为功能风险、心理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和身体风险,并分析了旅游觉得风险的成因,包括旅游需求的模糊、旅游报酬的模糊、旅游经验缺乏、“鱼与熊掌”的困惑、他人旅游经验的影响、群体伙伴的影响、经济因素的影响以及自我身体状况感知的影响,从而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如明确旅游需求、制定期望阀值、选择品牌等等。
李舟(2001)通过问卷调查,对深圳华侨城游客群体、旅游满意度及需求进行分析,以华侨城作为我国主题公园之首展望了我国主题公园发展。陆林(1994),晏杰(2001),丁健等(2003),李丽梅等(2000),陈淑君等(2003),黄国庆等(2003)等通过调查研究,对特定消费群体或特定旅游目的地旅游者的旅游偏好、旅游满意度、出游力等进行研究分析。综观研究者们的研究论文,市场调查与个案分析是研究所采用的重要方法。
三、国内外旅游者行为研究评述
前文已经概括和讨论了国内外旅游者行为研究。在此拟就国内外旅游者行为研究的进程与研究的动态进行总结与评述。众所周知文献研究具有相当的难度,一方面文献资料仍然受到,笔者理论水平有限,观察考虑难免有失周全,仅就本文所涉及之研究范围及所参考之文献资料进行探讨。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理论指导与支持,要如何评价国内外近百年旅游者行为研究的学术活动是非常艰难的事情,考虑到本文中所拟依据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时,将仍然按照学科方向对所涉及之研究成果进行评述。
(一)国外旅游者行为研究评述
国外对旅游者行为的研究由来已久,旅游研究中,旅游者作为旅游和旅游学研究的主体,备受各国学者的关注,学者们对该领域也表现出很高的研究兴趣。然而通过文献研究可以看出国外对该领域研究发展至今已近一百年,研究内容深入而细化,研究成果百花齐放;在基础理论等方面却缺乏共识,受到学术界广泛认可的经典理论较少。
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旅游者行为,是旅游者行为研究的发端。回顾旅游这一大学科漫长的一百多年学术发展,可以清楚看到,整个旅游学科的研究就是从对经济现象研究开始的。
从经济学角度研究旅游者行为,在近百年的发展中,突出的表现在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与测量的不断深入,从而使该领域中的旅游者行为研究更接近于自然科学的测量。在研究方式上,从简单的统计分析,到通过调查研究、实地研究和实验研究对旅游者行为进行测量与描述,引入经济学方法构建模型加以解释。在研究目的上从探索性研究上升到解释性研究,通过更为复杂的实验或研究方法的设计对旅游者行为中的变量关系进行检测,从而得到规律性的解释模型。
经济学领域对旅游者行为的研究在早期表现为对旅游流的关注。20世纪70年代后,学者们引入经济学与地理学知识,通过时间系列模型(趋势分析)、相关分析模型、引力模型、潜能模型等,致力于寻找旅游流的解释模式,从而从简单的寻求旅游流对接待地经济影响转向对旅游流的行为规律与行为模式的探索。
旅游者需求预测被认为是旅游者行为研究中最为成熟的分支之一,需求预测技术与方法从1970年代至今,已从探索阶段发展成为一个完善的体系。在这个学科分支中,Van Doorn(1978)对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旅游预测技术与适用模式,对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此后研究人员结合数学方法不断改进与修正参量以计算和预测旅游者需求。从原来的旅游需求预测逐渐具体化到对旅游地吸引力计算、客源地产客能力、从众效应计算等。
旅游消费与出游力的研究是学科的另一重要分支。旅游消费研究相对较为薄弱,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主要是Woodside A.G. and Dubelaar C.于2000年出版的专著。出游力的研究在早期主要是受到了旅游管理部门的关注,得力于研究者引入地理学研究方法,结合旅游者行为分析,研究旅游者购买旅游产品的条件。在研究方法上以及研究内容的交叉上可以被视为旅游需求预测的一个研究的延伸。
旅游社会学的出现是旅游研究的一个大跨越,表明学者从早期只着重经济领域的研究,开始转向对旅游现象的本质的探索,并集中于对旅游者自身、旅游者与接待地社会相互关系、旅游系统、旅游影响四个方面的研究(申葆嘉,1996)。游客—居民影响研究自70年代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至今方兴未艾,道科西、史密斯和巴特勒所提出的三大模型至今仍然被誉为学科经典。20世纪80年代更是发展了“社会陈述”理论,结合社会学与心理学,从整理上理解旅游接待地居民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利益权衡,以及由此产生的游客—居民关系,这样的权衡与关系,不仅是一种行为上、情感上的反应,同时也是一种财务信息的反馈。基于这一理论系列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的了解接待地居民与旅客的互动关系,更有利于指导旅游管理部门对接待地的社区建设与管理,从而平衡旅游发展与社区建设、社区人文环境建设。
旅游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其意义在于为旅游规划师提供了一种“以人为本”的规划哲学,使旅游资源规划以及旅游营销更加人性化提供了理论的依据。Nash的《旅游人类学》中,提出:旅游现象作为发展和文化涵化的研究、旅游现象作为个人移动的研究,以及旅游现象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形式的研究,是90年代学术界对迄今为止旅游人类学研究的系统归纳(转引自吴必虎,2001)。旅游人类学从早期基于旅游活动影响研究而形成的简单的价值判断,逐渐深入到对旅游者旅游动机、旅游体验的探讨;此后旅游人类学者把旅游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寻求形成不同旅游形式的原因,把旅游看作社会更重要、更基本方面的反映,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人们的旅游选择与旅为的变化。随着研究的深入,旅游活动中“人”的行为、感受以及活动所带来的影响备受关注。当然,旅游人类学的研究仍然存在薄弱之处,虽然已经形成一些较为完善的理论,如商品化理论、依附理论、官僚主义化理论等,但他们只是一些中期理论,有一定的使用范围,应作进一步的提升。如克力克(Crick,19)所指出的,研究旅游的人类学者应为整个人类学研究提供更多的民族志资料,这些新民族志资料应注重方并有坚实的理论指导。可以看出,方愈来愈缜密、理论愈来愈深化是旅游人类学的发展方向(转引自宗晓莲,2001)。
通过对国外旅游者行为研究的总结,旅游者作为旅游的主体,在学术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国外学者对旅游者行为的研究具有的见解,崇尚研究的合理性与严肃性,根据各人不同的兴趣与专业对一些非常细化的领域进行了探索。旅游动机、旅游需求与旅游决策的研究,是学者们特别关注的领域。在旅游学这个大学科的前提下,旅游者行为研究研究的学科交叉性大,关联性强,学科互相渗透互相借鉴。但是,国外学者在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充分体现个人项目的同时,也表现了在基础理论与方研究、文献研究的不足,学者对单科研究突出,综合学科研究不强,重应用轻基础,不仅是旅游者研究,也是整个旅游学研究的突出问题。
(二)国内旅游者行为研究评述
我国对旅游者行为研究,在我国旅游研究起步晚的大前提下,更显得薄弱。从吴必虎(2000)年对我国《旅游学刊》资料统计表明的学术动态看,我国旅游研究的重点是旅游经济与旅游管理学,侧重于对行业及企业管理的研究,我国旅游研究的学科分类与国外不同,旅游者行为的研究呈碎片化发展,被分割在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学、旅游文化学等学科中进行,成为某一领域或论文的相关研究或附带分析,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链。我国游者行为研究起步晚,研究的领域主要集中在旅游地理学者们关注的空间流动行为与目的地选择、经济学者关注的购买与消费,以及心理学者注重的旅游动机与决策行为,我国旅游学界的保继刚、戴斌、刘纯、申葆嘉、王家竣、吴必虎、肖洪根、张卫红、张凌云、宗晓莲等都在旅游者行为研究中做了突出的贡献,这些研究人员通过严谨的研究态度和缜密的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调查或文献研究对旅游者行为的规律、旅游者心理、旅游动机、旅游人类学、旅游社会学等都做了重要的探讨,成为我国旅游者行为研究中一些重要的标志。
然而,我国在该领域研究碎片化严重,研究深入程度不足,许多研究人员的研究方法有待提高。部分研究缺乏有效数据的支持,实证研究中对比研究少,研究成果的效度有待考量。另外,我国研究者秉承该学科研究的特点,对基础理论与方的探索少,强调个案研究,以个案推导整体的做法不够严谨,样本质量和代表性存在问题;研究人员忽视对文献的研究,研究的根基不稳,部分研究重复性高,研究论文呈现高相似性,却没有理论突破。在一些较早期的研究中还明显出现学术上的空话和套话,在研究者个人思考的基础上所得到的研究成果无法令人信服,研究论文的内容空洞无物。
(三)旅游者行为研究展望
通过对国内外旅游者行为研究的总结与对比,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存在相当的差距,可以说我国在旅游者行为乃至整个旅游学的研究都处于初级阶段,在学科建设与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方面都还存在问题和一些发展的障碍。然而我们正处在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信息沟通、信息获取手段发达的时代,良好的信息环境与交流渠道的道畅通是前所未有的。我国研究人员应抓住有利时机,利用信息手段,不断加强与国外学者的沟通,改善研究方法,端正研究态度。
参照国外旅游者行为研究的发展历程,可以预见,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将逐步从经济现象研究深入到旅为本质的探索,研究的学科分类系统必须得到更好的整理;目前仍有争议的旅游社会学、旅游人类学将在学科研究中加大比重,成为研究的重点与热点。研究方法上更加缜密,对研究数据与研究分析的测量更加准确;研究者的研究过程更加严谨,摒弃以往“拍脑门”“闭门造车”的做法,在系统的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此外,文献研究与综述必须得到进一步加强,以对学科进行系统梳理,为他人的研究提供资源平台,避免研究的重复性。
参考文献:
[1] Brougham, J. F. and Bultler, R. W., A segmentation analysis of resident attitudes to the social impact of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1. (8): 569-590
[2] Bulter, R. The concept of a tourism area cycle of evolution: Implication for management resources, Canadian Geographer, 1980. (24): 5- 12
[3] Cohen. E. Toward Sociology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J]. Social Research. 1972. (39)
[4] Cohen. E. Traditions in the Qualitative Sociology of Tourism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8. (1)
[5] Currie R.R. A pleasure-tourism behaviors framework.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8. (4): 884-7
[6] Dann G. and E. Cohen. Sociology and Tourism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1.(1)
[7] David Foster. Measuring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 Tourism Industry.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 Sixth National Research Conference on Quality Management, 1997
[8] David Foster. The Customer’s Perception of Tourism Accreditation.
http://www.cmqr.rmit.edu.au/publications/dfaccred.pdf
[9] Fpng-Lin Chu. Forecasting Tourism Demand in Asia-Pacific Countrie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8. (3): 497-615
[10] Fuji, G.T. Forecasting Tourism Demand: Some Methodological Issu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1.(15):72-83
[11] Geoffery I Crouch. Effect of income and price on International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2. (19): 3-6
[12] Geoffrey I. Crouch., Jordan J. Louviere. A Review of Choice Modeling Research in Tourism, Hospitality, and Leisure. Tourism Analysis. 2000. (5): 97-104
[13] Hailin Qu. A travel Demand Model of Mainland Chinese tourists to Hong Kong. Tourism Management. 1997. (8): 593-597
[14] Ingrid van Aalst & Chris Daly, International Visitor Satisfaction with their New Zealand Experience, 2002. (4)
[15] Jasmin Park, Yuksel Ekinci, Cihan Cobanoglu.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Internet User’s Intention to Purchase Vacations Online.
http://www.ttra.com/pub/uploads/010.pdf
[16] Jin Huh, Tourist Satisfaction with Cultural / Heritage Sites: the Virginia Historic Triangle, Master dissertation of Faculty of the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2002. (4)
[17] Josef A. Mazanec, Andreas H. Zins. How to detect travel market segments: a clustering approach.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84/85. (1): 17-21
[18] Law R. and Leung R., A study of airlines‘ online reservation services on the Internet,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00. (11): 202-211
[19] Lisa McQuilken, Ron Breth, etc. Consumer Expectations And Satisfaction Levels:An Evaluation Of Tourism In The Otway Region.
http://130.195.95.71:8081/www/ANZMAC2000/CDsite/papers/m/McQuilk1.PDF
[20] Liu, J. C. and Var, T. Resident attitudes to tourism in Hawaii,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6. (13): 193-214
[21] Liu, J. c., Sheldon, P. and Var, T., Resident per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7. (14): 17-37
[22] Long, P. T., Perdue, P. R. and Allen, L. Rural resident tourism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by community level of tourism,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90. (28): 3-9
[23] M. F. Weegels, H, Kanis, Risk perception in consumer product use. Accident Analysis& Prevention. 2000. (32): 365-370.
[24] Mills, J. E. & Clay, J. M. Consumer Attitude toward Adding Branded Quick-Service Foods to In-Flight Meals. Journal of Restaurant and Foodservice Marketing, 2001.(3): 99-112
[25] Mills, J. E., Graham, K., Jeha, M., Kim, Y. & Clay, J. M., Show Me Your Service: The Paradigm of Student Customer Satisfaction Revisited. The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Education, 2000. (12): 24-31.
[26] Milman, A. and Pizam. A. Social Impacts of Tourism on Central Florida,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8. (15): 191-204
[27] Phongsak Tongneaukang, Tourist Satisfaction Regarding the Visit to Thai Buffalo Training Camp,
http://www.grad.cmu.ac.th/abstract/2000/hum/abstract/hum07012.html
[28] Ryan, C., Researching tourist satisfaction. London, Routledge, 1995
[29] Sung Soo Pye, A Linear Expenditure Model of Tourism Demand.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1.(8): 443-454
[30] Tsaur S.H. - Tzeng G.H. - Wang K.C., Evaluating tourist risks from fuzzy perspective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8.(4): 796-812
[31] Um, S. and Crompton, J.L. Attitude determinants in tourism destination choic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0. (3): 432-448.
[32] Weber, K and Roehl, W. Profiling people searching for and purchasing travel products on the World Wide Web.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99. (2): 291-298.
[33] Willard Hom, A Overview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Models, RP Group Proceeding, 2000
[34] Woodside A.G. and Dubelaar C. A General theory of tourism consumption system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an empirical exploration.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00. (11): 120-132
[35] Woodside, A.G. and Lysonski, S. A general model of traveler destination choice.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 (27): 8-14.
[36] Yann, Campbell, Hore, Wheeler.. Ecotourist Mo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 Department of Industry, Science and Tourism. 1996
[37] Antoine Zalatan,苗学玲. 妻子参与旅游决策的研究. 人文地理. 2003.(2): 65-69
[38] Julio Aramberri,谢彦君. 旅游学研究:尚不可靠的理论基础. 旅游学刊. 2003(3): 24-29
[39] 陈健昌,保继刚. 旅为研究及其实际意义[J]. 地理研究. 1998. (3): 44-51
[40] 曹维源. 当代社会科学概要[M].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1
[41] 陈淑君. 赵毅. 对旅游服务满意度的思考.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3. (1):
[42] 崔痒,黄安民. 居民家庭旅游消费行为初探. 人文地理. 1995. (2): 37-42
[43] 戴斌. 旅为的经济学分析. 旅游科学. 1999. (3): 33-36
[44] 戴光全, 保继刚. 西方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的概念、内容、方法与启发(上). 旅游学刊, 2003, 18(5): 26-34.
[45] 丁健,李林芳. 广州市居民的旅游偏好和出游时间研究.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1): 32-36
[46] 冯晓虹. 基于度假旅游者消费行为模式的产品创新研究. 浙江大学旅游管理硕士学位论文. 2002. 12
[47] 谷慧敏,伍春来. 中国收入分配结构演变对国内旅游消费的影响. 旅游学刊. 2003. (2): 19-23
[48] 谷明. 我国旅游者消费方式与行为特征分析.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4): 21-25
[49] 管宁生等. 鹤庆县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 社会科学家. 1998增刊
[50] 郭亚军,张红芳. 旅游者决策行为研究. 旅游科学. 2002.(4):24-27
[51] 黄国庆,齐代华,赵毅. 重庆市旅游者行为研究——以江北地区为例.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 2003.(1): 100-103
[52] 李建欣. 国外旅游社会学研究管窥.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 (S2): -68
[53] 李丽梅,保继刚. 大学生旅为研究——以中山大学为例.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4): 45-54
[54] 李天元,王连义. 旅游学概论[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9
[55] 李中泽. 旅游社会学的建构思考.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报. 1998. (5): 25-33
[56] 李舟. 深圳华侨城2000年游客调查分析研究——兼析中国主体公园的发展. 旅游学刊. 2001. (1): 51-53
[57] 梁春香. 简叙旅游动机模式. 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4. (2): 28-30
[58] 刘纯. 关于旅为及其动机的研究. 心理科学. 1999. (1): 67-69
[59] 刘纯. 旅游心理学[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
[60] 刘德谦. 对当前国内旅游走势的试分析. 旅游学刊. 1997. (5): 16-19
[61] 刘德谦. 我国国内旅游的需求现状与前景. 旅游学刊. 2002. (1): 11-22
[62] 刘喜临. 旅游态度在旅游活动决定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国立大学森林学. 研究所硕士论文1992. 6
[63] 刘焰. 旅游心理承载力:决定因素及计量模型. 上海经济研究. 2003. (2): 60-
[] 娄世娣. 旅游动机及其激发. 经济经纬 2002. (1): 70-73
[65] 陆林. 山岳旅游地旅游者动机行为研究——黄山旅游者实证分析. 人文地理. 1997. (1): 6-10
[66] 宁士敏. 影响中国旅游消费的经济和社会因素分析. 旅游学刊 2000. (3): 75-76
[67] 钱林晓. 旅游消费理论研究的新思考——评析贝克尔的新消费者行为理论.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1): 56-59
[68] 申葆嘉. 国外旅游研究进展(一)、(二)、(三)、(四). 旅游学刊. 1996. (1): 62-67; 1996. (2): 48-52; 1996. (3): 48-54; 1996. (4): 46-50
[69] 申葆嘉. 论旅游现象的基础研究. 旅游学刊. 1999. (3): 58-61
[70] 申葆嘉. 论旅游学基础理论研究与方. 旅游学刊 1999. (S1): 7-12
[71] 石艳. 城市居内旅游消费行为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2. 4
[72] 孙根年. 国际旅游支付方程、支付等级与旅游偏好.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1. (1): 50-54
[73] 孙依伶. 林建雄. 当前旅游业营销环境与目标市场实证研究 ——以东南亚短程旅游为例. http://www2.ouk.edu.tw/dibm/003.doc
[74] 汪德根,陆林,刘昌雪. 近20年中国旅游地理研究文献分析——《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和《自然资源学报》发表的旅游地理类论文研究. 旅游学刊. 2003. (1): 68-75
[75] 王斌. 旅为及其影响机制研究——以西安市客源市场为例.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1. 5
[76] 王德刚. 略论旅游学的理论体系[J]. 旅游学刊. 1999. (1): 63-66
[77] 王家骏. 旅游决策行为研究: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 无锡教育学院学报. 1994. (3): 41-45
[78] 王林. 论旅游决策风险的成因及对策.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1. (1): 29-31
[79] 王宁. 旅游、现代性与”好恶交织”——旅游社会学的理论探索. 社会学研究. 1999. (6): 93-102
[80] 吴必虎,黄安民,孔强. 长春市城市游憩者行为特征研究. 旅游学刊. 1996. (2): 26-31
[81] 吴必虎,宋治清,邓利华. 中国旅游研究14年——《旅游学刊》反映的学术态势. 旅游学刊. 2001. (1): 17-21
[82] 吴必虎,唐俊雅,黄安民等. 中国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 地理学报. 1997. (2): 97-103
[83] 吴必虎.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 5
[84] 吴江华等.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国际入境旅游需求的定量分析与预测——以日本对的国际旅游需求分析为例. 旅游学刊. 2000. (3): 55-59
[85] 肖洪根. 对旅游社会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认识——兼评国外旅游社会学研究动态(上)(下). 旅游学刊. 2001. (6): 16-26; 2002. (1): 59-68
[86] 徐菊凤. 1998、1999年中国旅游研究评述. 旅游学刊. 2000. (3): 65-70
[87] 徐菊凤. 1998-1999我国旅游研究回顾[J]. 旅游学刊. 2000. (3): 65-70
[88] 许春晓. 中国旅游消费研究进展及其主攻方向. 经济问题探索. 1999. (3): 60-62
[] 许瑟婷. 消费者旅游风险认知与评估之探讨. 私立静宜大学观光事业学系暨研究所. 2003. 6
[90] 晏杰. 九寨沟旅游者的结构与行为分析. 经济地理. 2001. (1): 122-124
[91] 杨琳. 旅游决策过程中的口传验机. 浙江大学旅游管理硕士学位论文. 2002. 12
[92] 杨春宇,叶文. 发展中的旅游人类学.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3): 74-78
[93] 杨淑玲,潘洒珊等,游学态度之研究——以台大学生为例.
[94] 尹世杰. 我国旅游消费的发展趋势. 南方经济. 2003. (4): 30-33
[95] 尹世杰. 我国旅游消费的发展趋势. 求索. 1996. (6): 4-6
[96] 余书炜. 论旅游者人均支出水平的地区差异. 旅游学刊. 1999. (2): 53-57
[97] 喻学才. 近十年旅游文化研究综述(上)、(下)[J]. 社会科学家. 1996. (8): 4-7; 1996. (9): 12-15
[98] 张进福, 肖洪根. 旅游社会学初探. 旅游学刊. 2000. (1): 53-58
[99] 张凌云. 旅游者消费行和旅游消费地区差异的经济分析. 旅游学刊. 1999. (4): 65-69
[100] 张卫红. 旅游动机定量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1999. (4): 100-103
[101] 张运来. 我国国内旅游需求影响因素分析及趋势预测方法应用研究.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2. 4
[102] 赵西萍等. 旅游目的地国国际旅游需求预测方法综述. 旅游学刊. 1996. (6): 29-31
[103] 赵幼芳. 1990-1999年《旅游学刊》文献库统计分析初步. 2000. (4): 57-63
[104] 宗晓莲. 西方旅游人类学研究评述. 民族研究. 2001. (3): 85-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