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00:16:14
文档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基础知识综合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yǒu黑脸膛,一根根迎风漂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liǔliǔ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
推荐度:
导读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基础知识综合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yǒu黑脸膛,一根根迎风漂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liǔliǔ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yǒu黑脸膛,一根根迎风漂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liǔliǔ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尤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脸庞______   胡髭_______   yǒu________黑   一liǔliǔ_______灰白的鬈发

(2)有错别字的两个词语是“_______”和“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__”。

(3)“颇有”的“颇”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里有以下解释,在本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A.偏:不正。B。很:相当地。

(4)本段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________。

二、选择题

2.学校组织了“致敬最美逆行者”书法大赛,同学们用书法作品表达对“逆行者”的赞美。对下面四幅书法作品的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作品是隶书,蚕头雁尾,宽扁稳重,表达了对“逆行者”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

B.(乙)作品是楷书,端正大气,刚健坚劲,充分体现了医护人员高尚的医德医风。

C.(丙)作品是篆书,行笔圆转,笔画均匀,表达了对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精神的颂扬。

D.(丁)作品是行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赞美医护人员是医术精湛、至真至纯的逆行天使。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相关专家呼吁尽快成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以便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B.为了提高大家的阅读兴趣,南雅中学文学社开展了一系列的名著阅读和主题诗歌朗诵

C.文明要是从身边小事做起,市民的一举动可以彰显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高低。

D.根据相关规划,到2020年,我国高铁营运里程将达到约3万千米左右。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外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近年来,我国各地普遍兴起育家风、传家教宣传活动,凝聚起万千家庭的向善力量。家风也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文化基因,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一代代不间断地传递、延续。________。 

①从而使一个人在进入复杂的社会后,拥有辨别、筛选、取舍的能力

②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教塑造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素养、为人处世及生活习惯

③关系到整个家族对外的社会形象和社会评价

④这其实是给人思想加工的第一道工序

⑤家风好不好,直接决定了这个家族或者这个家族的走向

A.①⑤④②③    B.②①⑤④③

C.⑤③②④①    D.④⑤③①②

5.回忆所读名著,选出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小说中描写了许多鲜活的老北京“小人物”,如残忍霸道的曹四爷、大胆泼辣的虎妞、和蔼可亲的杨太太、一步步走向毁灭的小福子……

B.《西游记》主要讲取经的故事,但对青少年读者来说,更像一个励志的故事。

C.《朝花夕拾》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着有趣的评论或犀利的批判。

D.《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不仅是献身科学的探索者,还是反对压迫的战士。

三、语言表达

6.这张从地铁车厢拍摄的照片一经发送到网上,很快走红。这位母亲因为给孩子脚下垫了自己的背包,而被网友纷纷点赞。

(1)请简述照片的内容,并分析它走红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为这条图片新闻拟一个贴近的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子默写

7.古诗词默写

(1)借景抒情是古诗中常用的表达方式,诗人们也喜欢用“美景”来渲染“思乡”这个永恒的主题。如崔颢在《黄鹤楼》中以登楼所见的明丽江景“________,________”,引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再如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描摹的江上月景“________,________”,宛若仙境,却又平添了几分乡愁。

(2)《野望》一诗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一诗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下列各题。

(甲)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8.下面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用简练的笔墨写此次出使的经历:诗人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去慰问边境将士。

B.(甲)诗颔联写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蕴涵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兴奋之情。

C.(乙)诗“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D.两首诗均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实为边赛诗之名作。

9.《使至塞上》通过描写出使塞上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对比阅读

文言文语段阅读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干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丙)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的《三峡》)

10.解释下列画线的词

(1)林寒涧肃_______

(2)属引凄异_______

(3)窥谷忘反_______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2.(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_______(丙)文中写山高的句子是________。

13.(甲)文采用________构行文,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的印象,突出山川景色的秀美。(丙)文采用________结构行文,先后给人以山高、水急、趣多、凄清的美感;两文都是写景散文,都做到了情景交融,都直接抒发了________之情。

14.(甲)(乙)(丙)三文都写到了“猿鸣”,请分别说明“猿鸣”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七、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

(1)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②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毙中国人的命运了。③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全是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的情形。④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⑤“万岁!”他们(A)都拍掌欢呼起来。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⑦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毙犯人的人们,他们(B)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⑧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2)这一学年没有完业,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摘自《呐喊·自序》

15.(1)段中第①句话“所以”连接的两个分句之间有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16.(1)文中两个“他们”各指的是什么人?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1)段中的第⑧句“那时那地”指的是_______,“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的是______。

18.“何尝”是哪类词?对表达句意起什么作用?

19.“呜呼,无法可想!”的含义是什么?

20.(2)段中“那一回”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从(2)中看“我的意见都变化了”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我的奶奶。

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

 ③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枝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

④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纸袋。

⑤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

⑥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那时我大些了,在外工作,从陕北回来看她,奶奶已经腰弯背驼。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唰啦唰啦”的声音把我惊醒,我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你刚回来,去歇息着吧。”

⑦冬天,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奶奶常常在灯下学习。她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来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那一回,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不知道。再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无对我的责备。

⑧如今,奶奶已离我而去。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飘然而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望着我,或不时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22.文章写了关于奶奶的哪些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

23.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人物的心理状态。

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

24.文章是回忆奶奶的,为什么要在第③段写“我”在老海棠树上的活动?

25.从全文看,以“老海棠树”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八、作文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相遇是一首诗,诗中有欢声笑语,也有悲情愁绪;相遇是一首歌,歌中有高昂激越,也有轻柔含蓄。正是相遇,让人生色彩斑斓。

请以《那一天,我与________相遇》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作文要求:(1)表达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4)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5)不少于600字。

1.páng    zī    黝    绺绺    漂动    飘动    尤如    犹如    B    外貌描写    

【详解】

(1)脸庞(páng),指脸盘。指人的面颊或面部。 

胡髭(zī):胡子 。注意“髭”的声调。

黝黑:读音yǒu hēi,颜色深黑,与“白净”“白皙”相对。注意“黝”的写法。

绺:读音是liǔ, 量词,指一束丝,线、须、发等。

(2)漂动——飘动。飘动:指(随着风等)摆动。

尤如—— 犹如。犹如:好像、如同。 

(3)本题考查字义。“颇有长者风度”指很有长者风度。颇:副词,意思是很,相当地。故选B。

(4)本题考查人物的描写方法。从“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等可知,这是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刻画出了托尔斯泰面部多毛的特点。

2.D

【详解】

D.有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是草书的特点,行书的特点是“结构多变,刚健而娟秀,飘逸而端庄” 。

故选D。

3.C

【详解】

A.语序颠倒,“干预”与“发现”互换位置;

B.缺少宾语,在句末加“的活动”;

D.词语重复,去掉“约”或“左右”;

故选C。

4.C

【详解】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各个句子,准确判断它们共同表达的中心意思,再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有时也可利用总写分写的写作顺序以及句式特点,注意其中的关联词、次序语、衔接语。⑤句承接语段提出“家风”对家庭的影响这个话题,③进一步说对社会的影响,②句由家风说到“家教”,④句“这”指代前句“家教”,①句最后说明“家教”的作用。故选C。

5.A

【详解】

A.“残忍霸道的”是刘四爷,“和蔼可亲的”是曹太太。故选A。

6.内容:一位疲惫的母亲,抱着自己熟睡的孩子,乘坐地铁。由于孩子已经睡熟,妈妈不忍心打扰孩子,就在孩子的鞋子下面放上了自己的背包,以免弄脏地铁的座位。走红原因:通过照片,读者不仅看到了母亲的慈爱,还看到她的公德心(自律、心中有他人),母亲这样美好的品质获得了人们的赞许。    父母的教养,就是孩子的起跑线。    

【详解】

(1)答题思路:在简述照片内容时可以参考描述漫画内容习题思路,有序,简洁,有重点。走红原因就是这张照片受到网友点赞的原因,必然是因为照片中表现出某些优秀的品质或者动人的情感。

内容:一位短发戴眼镜的看起来有些疲惫的母亲,抱着一个熟睡的孩子,坐在地铁里。孩子斜躺在母亲怀里,穿着鞋的脚放在地铁的座椅上,鞋下面则是母亲的包。

走红原因:母亲用双臂抱着不算轻的熟睡的孩子,让读者看到了一位母亲对孩子的爱;而垫在鞋下面的包则让读者看到了母亲的素质和公德心,不让孩子的鞋弄脏地铁的座椅;她的母爱和美好的品质获得了人们的点赞。

(2)答题思路:标题一般具有点明主题的作用,拟写的标题要能够体现对这位母亲行为的称赞。示例:小小的皮包,大大的素质。

7.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详解】

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萋萋、鹦鹉洲、飞天镜、怀采薇、没马蹄。

8.B

9.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所见风光,抒写了他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或表达了作者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和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

【分析】

8.

B项“蕴涵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兴奋之情”的赏析错误。这首诗颔联中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又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传达出内心幽微难言的抑郁激愤之情。故B错误。故选B。 

9.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在作者情感的理解把握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最后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品味即可。结合诗歌内容,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出使边塞所见风光,写出使塞上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同时诗人以“蓬”“雁”自比,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感情。

10.    肃杀,凄寒    连接    同“返”,返回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11.(1)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2)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的山谷(就)流连忘返。(3)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很有趣味。

12.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3.    总分总    总分    祖国奇山异水美景的喜爱与赞美    

14.《答谢中书书》:猿鸣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与朱元思书》:猿鸣以闹写静衬托山林的幽静。《三峡》: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

【分析】

10.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注意:肃,古今异义词,肃杀,凄寒;属,古今异义词,连接;反,通假字,同“返”,返回;与,古今异义词,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11.

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1)自,自从;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复,又;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奇,指山水之奇异。(2)经纶,筹划、治理;世务,政务;窥,看;反,通“返”,返回。(3)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良,很。

12.

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根据题干提示找到描写山峰的句子,从中找到动词提炼即可。根据“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分析,作者用概括的语言写出那江流险峻的山势和山中种种奇异的景物,视野从低到高,从点到面。“负势竞上”,视线由低往高移动:“互相轩邈”,视线向远处发展,视线扩展到座座高山:“争高直指”,再从局部扩展到整体。“竞上”、“互相”、“争高”,无生命的山,无不奋发向上,描绘出层峦迭峰种种奇特的雄姿。丙文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山之“高”。

13.

考查对文言文结构和情感的分析。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写。然后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山水之美。最后再次总结,与首句相呼应,所以结构是总分总,表达了作者对山川之美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丙文,第一段总写三峡山水的特点,然后以季节为

序,细致描写三峡美景。所以结构是总分形式,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14.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甲文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接下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文中主要表现山川之自然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渲染了清晨生机勃勃的热闹气氛,表现作者心情的愉悦。乙文,“蝉则干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生机勃勃,从听觉角度展现山林的奇美幽静。丙文“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的秋天的特点是凄涼,写秋峡用猿来表现,写猿又分两层,一是直接叙述,一是引渔歌为证。写猿又围绕着“山”和“哀”两个重点,从而显示秋天三峡的特色。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点睛】

参考译文: 

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木,让人心生寒意,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山间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鸣叫,猿不停地啼叫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遮蔽了上面的天空,即使在白天,林间也昏暗如黄昏;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露出阳光。

(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丙: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15.不是因果关系,这是在匿名信事件后,对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们歧视中国人的行为表现出愤激的感情。

16.    A.在课中的日本学生    B.闲看毙犯人的人    

17.    “那”是指示代词,指的是日本仙台讲堂里看影片时。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的是弃医学文。    

18.副词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和“不”连用,表示看毙犯人的人无一例外地喝采,表现这些人精神麻木,也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状况的悲哀。

19.这些中国人精神上愚昧麻木,毫不觉悟,作者感到万分痛苦而又无可奈何,所以发出这样的感叹。

20.指的是在仙台医学院讲堂里看电影,电影中日本人毙中国人,周围还有许多中国人围观。

21.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改变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是文艺了,所以弃医学文。

【分析】

15.

本题考查句子内容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出文中主要人物、事件,根据事件来分析作者的情感。题干中的句子承接上文而来,因为“我”的考试成绩及格了,所以“我”受到无端的怀疑。这个句子引用了帝国主义对弱国人的一种轻蔑说法,在本无因果关系的“弱国”和“低能儿”之间加上“所以”,再加上“当然”强调,深刻揭露了这种逻辑的荒谬,表达了作者在遭受屈辱之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情感。

16.

本题考查代词的指代对象。要结合上下文回答。第一个“他们”的含义,结合上文回答,因为看电影的除了“我”都是日本学生,他们在看到日本的胜利和中国人被杀害时“拍掌欢呼”,说明这些学生深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第二个“他们”的含义,结合上文回答,“此后回到中国来”,说明“他们”是指中国人,“酒醉似的喝彩”,说明中国人精神的麻木。

17.

本题是对信息筛选能力的考查。认真阅读文章,根据问题和提示,在上下文中筛选出关键信息。“那时那地”代指上文的在日本仙台学医看了电影后;从文中可以知道“我”到仙台是学医的,但是看到时事的片子,中国人被杀,喝彩的也是中国人,“我”的主意改变了,也就是“我”决定不再学医——弃医从文。

18.

考查句子的表达效果。“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意思是看毙犯人的人无一例外地喝采。“何尝”与“不”连用增强了反诘的语气,写出了当时中国人思想的麻木,表现了作者为此而悲哀的心境。据此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19.

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不要仅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作答时要结合语段的具体内容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无法可想”表层含义是哀叹,分析深层含义要从作者的情感角度分析。结合“闲看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可知,面对这些中国人精神上愚昧麻木,毫不觉悟,作者感到万分痛苦而又无可奈何。

20.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结合(1)段“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的情形”可知,“那一回”指的就是看电影事件。根据“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可知,电影中日本人毙中国人,周围还有许多中国人围观。通过看电影事件,作者认识到医学只能强健国人的身体,但不能改变国人的灵魂,能改变灵魂的只有文艺,也就是文学,所以才弃医从文。

21.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结合(2)段《呐喊•自序》选段中的“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可知“我的意见都变化了”的原因是要唤醒民众的觉悟。

22.树下唤孙、送饭,糊纸袋,补花,洗菜,扫院子,灯下学习。

23.对奶奶的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奶奶对有一份有尊严的工作的渴望和对孩子不理解自己的不满。

24.表现“我”在老海棠树上的快乐,借以反映奶奶对“我”的关心,为下文进一步写“我”和奶奶的亲情做铺垫。

25.以“老海棠树”为线索,贯穿全文;“老海棠树”象征了奶奶,在“我”的记忆里与奶奶的形象不能分开;含蓄、形象地表现了奶奶和“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

【分析】

22.此题考查学生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概括文章情节,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从“奶奶在树下喊”“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枝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奶奶常常在灯下学习”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语言要简洁。

23.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描写方法的辨析和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是对奶奶的动作描写,“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是对奶奶的语言描写。揣摩记叙文人物的心理,可以从文章的情节入手,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神态。要将人物的心理整合到文章中去,再联系文章的主旨大意。也就是由分到总的思维过程。这句话写出了奶奶的不满,说明她渴望有自己的生活。

24.本题考查某一情节在全文里的作用。回答时,先从本句分析,说一下这个句子本身的作用,即交代了什么情节,表现了什么;然后再说和前后文的关系,是不是和后文形成照应或者具有铺垫作用。结合前后文内容来看,此处写我在老海棠树上的活动,是为了表现老海棠树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从而赞美了奶奶的爱,为下文的情节做了铺垫。

25.记叙文题目的作用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具有象征意义。5、语带双关。6、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兴趣。根据文本内容可知,本文所写的奶奶的几件小事都与海棠树有关,所以题目是线索。海棠树也是奶奶的象征,这棵树见证了奶奶的衰老与我的成长,含蓄地点明了文章主旨。

点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般情况下,标题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意思、作者情感有密切的联系。作答时抓住标题中的关键词语,先回答它的表面意思,然后再联系全文的内容和主旨,说出它的表达效果。

26.例文:

那一天,我与最好的自己相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当然,我也不例外。为此,爸爸妈妈没少批评过我。有时候,我也仔细想过,难道我就没有优点吗?今天,我终于发现了,我也有值得别人夸奖的一面,只是我以前没有发现罢了。 

那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夜,我正在迫不及待地要回到家里。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吹在我的脸庞,呼啸而来的寒风吹得我瑟瑟发抖。“可真冷啊!”我不禁说道。 

就在离我不远的一条街道上,一位瘦骨嶙峋的老爷爷正推着一辆三轮车,艰难地爬坡。老人双臂撑着车,双腿卖力地向前走去。老人穿的可真单薄:一件背心,一件针线粗糙的小褂,补丁过的裤子,带着破洞的鞋。寒冷的冬夜里,老人布满皱纹的脸拧在了一起,充满血丝的眼睛里流露出痛苦。“咳咳……”老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寒风吹过老人黝黑的皮肤,冻得老人瑟瑟发抖。 

要不要帮帮老人,这样一个想法掠过我的脑海。看着老人黄里带白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好,帮帮他。可是,天好冷,冷得让人害怕。”“走吧,又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我想。“咳咳……”老人又咳嗽起来。不知为什么,我心里总是担心——算了,天气冷又算什么呢? 

我在众人不解的目光里,朝老爷爷跑去。来到三轮车旁,我毫不犹豫地用手撑起三轮车的后面,使劲地推。好沉啊,老爷爷怎么推得动呢?过了一会,车子在我和老爷爷齐心协力下,终于被推上了斜坡。 

老爷爷松了一口气,蓦地,他注意到了车后满头大汗的我,既是惊讶,又是感动。老人布满皱纹的脸像一朵绽放的花朵,笑了,他拉住我的手紧紧不放:“好孩子,好孩子,咳咳……”老人激动地对我说。

“没什么,举手之劳……”在老人的感激之下,我脸红得说不出话来。这时,我听到了路人的赞扬声,我更是害羞了。在众人赞扬的目光下,我告别了老爷爷,踏上了回家的路。 

回想起老人感动的笑容,我高兴地笑了。我的心里甜甜的,像吃了蜜糖一样。今天,我遇见了最好的自己!你们说呢?

【详解】

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1、题目中的“那一天”,对写作的时间作出了和暗示:所记事件发生的时间要突出“那一天”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相遇”,是指双方或者多方的遇见,相遇的一方,可以是某个人,可以是某件物,可以是某种情感,可以是某一风景,一切能体现“相遇”,却给予写作者惊叹、遐思、回味、醒悟的东西皆可为文。我们每天与很多人擦肩而过,但这不是相遇;我们不停地认识一些人,互相开着玩笑,这也不是相遇。只有在最初见面的时候,你突然觉得心里生出了一些异样的情愫,而且这种情愫潜藏在心里,那才是相遇;只有在初次见面后的很多天,你回忆起那一刻,心里充满了敬畏、钦佩、惆怅、感激、甜蜜等情感,那才是相遇。所以,在所作的记叙文中,要有相应的文字来表现出对“相遇”的特殊的心里体验和理解;创作本文,写作的重点应放在“相遇”上,表现的主旨是这次相遇对自己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一般应是积极向上的。 

2、从材料来看,题目中的“相遇”并不是指一般的接触,而是指令人心灵受到感染、震动等的接触。相遇的双方可以是人与人,也可以是人与物;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想象的;可以是快乐的,也可以是忧伤的。

3、此题宜写成回忆性文章,深情回忆曾经发生过的难忘的“相遇”,通过具体的动作、对话等描写,表达内心的深刻感受。 

文档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基础知识综合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yǒu黑脸膛,一根根迎风漂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liǔliǔ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