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很荣幸能站在这里,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高中语文第四册的《陈奂生上城》,下面我将为各位老师汇报一下我对《陈奂生上城》的教学设想。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说教学板书五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文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小说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的板块,而教材中的选篇往往多以生动的情节、典型的人物和深刻的主题作为样板。它是高中阶段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兴趣及提升鉴赏水平的最好借鉴。作为当代小说名篇《陈奂生上城》,情节安排巧妙、人物形象典型、主题深刻又富有多元性,虽在单元教学中作为自读篇目,但在引导学生鉴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上仍是非常好的借鉴。
二、教学目标
1、领会小说独具匠心的情节安排、辩证特色的主题,陈奂生这个新时期初期的农民形象的典型意义。
2、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传统手法。
3、引导学生根据作家透露的对人物的感情倾向,对人物形象作理性的分析,提高学生对人物形象从感性到理性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情节安排中耐人寻味的伏笔。
(2)能具体分析本文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及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
教学难点
分析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和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 教学方法
在带领学生学习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是学生走向自主学习的根本途径,因此本课教学也十分注重学法的渗透,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尤其要重视这一点。
1、导读法
教师在大量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2、讨论法
分析人物性格的形成原因,并讨论作者作文的用意。
四、教学过程分析
由于本篇课文篇幅较长,涵盖的内容也较多,因此使用两个课时进行学习,下面我以第一课时为例陈述一下我的教学实施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在同学们慢慢成长的过程中,时常都会不得不面对两难的抉择,无论你作出何种选择都是不符合道德伦理的,这是由每个人所处的“夹缝”地位决定的。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小说的主人公陈奂生也处在这种“夹缝”中,不过不是母亲和爱人的“夹缝”。那么,他到底处于什么“夹缝”呢?
(二)分步实施
1、学生默读第一部分,再讨论陈奂生上城的目的是什么。再让学生把陈奂生上城的目的进行归类。(从表面上看,陈奂生上城的目的一是卖油绳,二是买帽子。还有另外两个,长见识和寻奇遇。前两个都跟物质有关,后两个都跟精神有关。可以说陈奂生此番上城一是为了满足物质上的需要,二是为了满足精神上的需要)
2、学生默读第二部分,也用四个字给这一部分加上小标题。(“顾此失彼”或相同意义的成语)
再让学生指出这里的“此”和“彼”所指代的内容。(“此”指喝茶、吃饼、逛商店选帽子等事情;“彼”指卖油绳、买帽子等事情)
再让学生讨论“此”和“彼”与物质和精神之间的联系。(“此”中的喝茶、吃饼、逛商店选帽子等事情属于“精神”上的享受;“彼”中的卖油绳、买帽子等事情属于“物质”上的满足)
3、教师用四个字概括第三部分第一层次的内容。(“因祸得福”或相同意义的成语)
然后让学生指出这里的“祸”和“福”所指代的内容。(“祸”指陈奂生因为卖油绳到夜里十点半后而累病了,“福”指他碰到了县委吴,坐上了吴的汽车,吴还带他去看病,并把他安排在招待所住宿)
再让学生讨论“祸”和“福”与物质和精神之间的联系。(“祸”因“物质”而起,“福”由“精神”上的满足而来)
4、教师用四个字概括第三部分第二层次的内容。(“乐极生悲”或相同意义的成语)
然后让学生指出这里的“乐”和“悲”所指代的内容。(“乐”指他碰到了县委吴,坐上了吴的汽车,吴还带他去看病,并把他安排在招待所住宿等事情,“悲”指他为了住招待所而花去了五元钱,把可以买两顶帽子的钱住进去了这件事)
再让学生讨论“乐”和“悲”与物质和精神之间的联系。(他“乐”的是“精神”上的享受,“悲”的是他“物质”上的损失)
5、请一位学生用四个字概括第三部分第三层次的内容。(“化悲为喜”或相同意义的成语)
然后让学生指出这里的“悲”和“喜”所指代的内容。(“悲”指他经济上的五元钱的损失,“喜”指他心理上的因为县委吴关照他而形成的优越感)
再让学生讨论“悲”和“喜”与物质和精神之间的联系。(他“悲”的是经济上即“物质”上的损失,“喜”的是他的优越感即“精神”上的满足)
6、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假如要为陈奂生写系列小说,接下来应该写什么?你这样构思的依据是什么?在学生充分发言后,教师再向学生适当介绍高晓声在《陈奂生上城》之后写的《陈奂生转业》和《陈奂生包产》的内容,以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小结
1、照应开头,提问学生:陈奂生处于什么“夹缝”?
2、让学生归纳:陈奂生这个形象的主要特征
3、大家总结作者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何在
(四)布置作业
续写陈奂生上城。
(五)板书设计
| 故事情节 | 人物形象 | |||
| 1 | 上城目的 | 物 质 | 精 神 | |
| 2 | 顾此失彼 | |||
| 3 | 因祸得福 | |||
| 4 | 乐极生悲 | |||
| 5 | 化悲为喜 | |||
第二课时
㈠课前引导
让农民出身的学生来概括中国农民的特点。(吃苦耐劳、淳朴善良、文化水平低、目光短浅等等)
再按照时代发展的脉络列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高晓声小说中的农民和赵本山小品中的农民,请学生分别讲一讲这些农民的不同特点。(鲁迅小说中的农民愚昧麻木,赵本山小品的农民钻滑头,高晓声小说的农民暂时不得而知)
再告诉学生,《陈奂生上城》中的陈奂生,就是高晓声着力刻画的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农民的形象,要了解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就必须进入小说所描写的情景,细细地加以品味。
㈡评价人物形象
1、请若干名学生对陈奂生这个人物形象进行评价,然后说说你这样评价的依据。
2、教师归纳:陈奂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形象。在他的身上,先进与落后并存,积极与消极共生。
3、提问:小说塑造这个形象有什么典型意义?(他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民的代表)
㈢了解小说主题
组织学生讨论这篇小说的主题。并且提示学生,对小说主题的概括也要像我们评价人物形象那样,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一篇小说的主题是多义的,而不是单义的。千万不要把小说的主题狭隘化,单一化。
教师提供本小说主题的参考意见(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民的生存状况,以及他们为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所作出的努力。)
㈣领会心理活动的描写
1、中国的古典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是不大注重心理活动的描写的。而西方小说却非常注重心理活动的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的好处是可以直接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把人物内心深处的秘密挖掘出来。因此,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一些中国现代小说家开始向西方小说学习,在他们的作品中,开始有了比较细致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如鲁迅的小说等。
2、找出小说中比较集中描写心理活动的几段文字,并对其描写的特点进行体会。
3、教师点拨(高晓声小说在心理活动描写方面,一方面吸收了西方小说注重心理活动描写的长处,一方面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和行动以及外部环境来侧面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
㈤布置作业
阅读其他高晓声小说作品,并写一篇300字简短读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