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我国近代史材料分析题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00:16:42
文档

我国近代史材料分析题

上篇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材料1:“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星的木乃伊——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马克思:《中国和欧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回答问题:(1)材料中所提的“解体”是指什么?答:“解体”是指中国封建制度的解体。(2)分析西方列强入侵给近代中国政治、经济产生的重大影响。答:西方列强
推荐度:
导读上篇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材料1:“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星的木乃伊——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马克思:《中国和欧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回答问题:(1)材料中所提的“解体”是指什么?答:“解体”是指中国封建制度的解体。(2)分析西方列强入侵给近代中国政治、经济产生的重大影响。答:西方列强
上篇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材料1:“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星的木乃伊——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和欧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回答问题:

(1)材料中所提的“解体”是指什么?

 答:“解体”是指中国封建制度的解体。

(2)分析西方列强入侵给近代中国政治、经济产生的重大影响。

答:西方列强入侵,使中国社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政治上,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侵犯,的中国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经济上,中国的自然经济受到冲击,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封建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的中国。

(3)驳斥“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谬论。

答:第一,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其性质是英国发动的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

第二,鸦片战争的后果是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鸦片战争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第三,尽管鸦片战争在客观上加速了中国社会内部变革,促使封建经济开始瓦解,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但正如指出:这种“新变化,只是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以来说发生的变化的一个方面。还有和这个变化同时存在而阻碍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和这相反,它们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总而言之,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并没有给中国带来近代文明,反而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材料2.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①割让;②赔款二千一百万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商埠,英国有权在上述口岸派驻领事;④英国货物进出口关税须经两国协定;⑤取消清的公行制度,两国商人实行自由贸易。

1843年中英又签订了《五口通商章程》与《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补充条款,条款规定:英国获得领事裁判权与片面最惠国待遇。

请依据以上资料分析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不平等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答: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① 政治上:鸦片战争后,随着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逐渐由一个自主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

② 经济上: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产品,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开始进入半封建社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③ 社会矛盾上: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成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材料3.1939年在《中国和中国党》一文中写道:“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是被破坏了;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相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然的优势。”

请依据的分析,谈谈你对近代封建与资本主义剥削的认识。

答:①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依旧保持着, 并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然的优势。

    ②封建剥削制度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相结合在一起,构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和中国封建军阀实行统治的社会基础;

    ③封建主义的统治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内在原因。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材料4:关于近年以来,时常讨论之“瓜分中国”一事,若以该国现刻武备之虚弱,财源之枯竭,政象之纷乱而论,实为一个千载难得之实行瓜分时机。…但余对于此事,却认为绝对不能实现。英国极不愿意法国进据云南,日本占领福建。日本方面对于德国之据有山东,则认为危险万分。各国方面对于英人之垄断长江,认为势难坐视。至于美国方面,更早已决定,反对一切瓜分之举。方面若能听其独占满洲,毫不加以阻扰,则该国对于他国之实行瓜分中国,当可袖手旁观,盖彼固深信,各国对于此事,彼此之间必将发生无限纠葛故也。因此之故,急欲促现瓜分一事,实系毫无益处之举。

材料5: “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无德行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之生气,……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与此次‘拳动’中见之。在山东直隶两省内,至少当有十万人数,加入此项运动。彼等之败,只是由于武装不良之故。

…“世人动辄相语,谓取此州略彼地,视外人统治其亿万众庶之事,若础嗟可立办者,然实则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之四分之一也。……兹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回答问题:

(1) 材料(1)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殖民列强侵略中国的何种情形? 

中国向英国商人征收进出口货物税,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规定海关对进出口货一律按时价值百抽五征税。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规定:“出口、入口货物之税饷,俱照现定例册,不得多于各国。倘中国日后欲将税例更变,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中法《黄埔条约》亦规定中国将来如改变海关税则,应与法国“会同议允后,方可酌改”。

1858年《天津条约》之《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海关对进出口货一律按时价值百抽五征税;洋货运销内地,只纳子口税百分之二点五,不再纳厘金税。

海关自主权的丧失,为外国侵略者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倾销商品提供了有利条件。海关不能起保护本国工商业的作用,使得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失去了关税的保障,海关成为外国侵略者用之以倾销洋货和掠夺中国原料出口的工具。

(2) 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谋没能实现的原因。

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中华民族为反抗侵略所进行的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战斗,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灭亡和瓜分中国的图谋。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也是列强不能瓜分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并非是瓜分中国的阴谋破产的根本原因。 

(3) 简评约瑟夫的“列强矛盾阻止瓜分中国说”。

答:该说法不完全正确。

列强瓜分中国的失败不仅仅是因为列强之间的矛盾导致的,其中还有一些客观和主观上的原因。 ①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正是包括义和团在内的中华民族为反抗侵略所进行的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战斗,才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灭亡和瓜分中国的图谋。  ②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也是列强不能瓜分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帝国主义列强在世界各地争夺殖民地时,都存在着利害冲突,如美国的门户开放就一定程度制衡了各国的瓜分。它们或者通过协商,或者直接采取战争的手段,还是把非洲、东南亚地区等瓜分了。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材料6: “政变之总原因有二大端。其一由西太后与皇上积不相能,久蓄废立之志。其二由顽固大臣痛恨改革也。”梁启超《戊戌政变记》第三篇《政变前记》 

回答问题:

(1)戊戌政变发生在何时?

答:发生在18年。

(2)简评梁启超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

答:关于戊戌变法失败的具体原因,梁启超归之为二条:意识光绪皇帝无权;二是守旧官僚反对。

严格意义上来说,梁启超所列举的这些情况并不是造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改革必然引起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是正常现象。上述这些改革举措基本上是必要的、及时的,可指责的地方并不多,则更不能列为变法夭折的动因。只有改革出现大的失误,才可与最后的失败联系在一起。梁启超在这里将因果关系弄颠倒了。但是,透过梁启超的这些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守旧派太强,维新派太弱。

(3)简要综述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研究的前沿观点。

答: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史学工作者用史观去认识和探讨变法的失败,产生了一些新观点。有些著作共同将变法失败的原因归之为:①坚持改良主义,不赞成;②脱离广大人民群众。③和封建势力划不清界限。有些著作还加上第④不反对帝国主义。这显然是反帝反封建的史观的具体化。

 50年代末和60年代乃至70年代,中国的社会政治发生了新的大的变化,在“”时期,具体到戊戌变法,基本是进行“大批判”了。

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将中国引入一个新时代。史学界反观历史的价值取向和研究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戊戌变法也有了新的认识。1982年,广东学术界曾召开过一次关于重新研究戊戌变法的座谈会,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戊戌变法的失败,并不一定等于“此路不通”,也不意味着维新运动在近代中国没有获得某种程度实现的可能性”。

第三章   辛亥与君主制度的终结

材料:7“元年的《中华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的,但它带有性、民主性”。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草案》(一九五四年六月十四日)

(1)《中华临时约法》颁布的时间是何时?它的性质是什么?

1912年3月8日由临时参议院(南京)通过,3月11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公布实施。

它按照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民主共和制度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规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国家制度、政权组织形式和人民享有的资产阶级民主权利等内容。它是资产阶级民主的产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文献,它宣告封建君主制度的灭亡,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诞生。从此,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临时约法不仅具有反对封建君主制度的意义,而且也寓意含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民族的作用。

(2)《中华临时约法》有何缺点?

临时约法主要缺点是没有规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它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中华临时约法》的局限性:

1、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权利的保障;

2、没有采取地方分权制,不利于的巩固;

3、没有贯彻五权的理论。

(3)简述孙中山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贡献。

    孙中山作为一名伟大的先驱,她发动和领导了资产阶级民主,终结了中国封建统治,推开了中国跻身现代化国家的藩篱;他提出和倡行“三民主义”主张,关注民族、民权、民生问题,开凿了实现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先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中编综述

材料8:就是这样,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 --《论人民民主专政》(一九四九年六月三十日)

回答问题:

(1)材料中所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其内涵是什么?

基本政治主张是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实行英美式的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成为一个的资本主义社会。

(2)简述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的几次历史尝试。

(1)19世纪90年代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主义者,主张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结果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就宣告失败。结果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民主,富强,必须用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2)孙中山领导辛亥,建立了中华,但胜利果实被北洋军阀所窃取,资产阶级共和国蜕变成了封建军阀的统治,中国不进没有实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反而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辛亥的失败,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时代的终结,宣告了资产阶级建国方案在中国的破产。

(3)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中国的民主同盟等民主党派希望在国共两党之间走“第三条道路”,即调和的资产阶级政权道路,但由于蒋介石的,胎死腹中。

(3)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之所以行不通,是由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第一,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他们不能容忍的。第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软弱。他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唾弃,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群众的拥护,连提出这种方案的多数人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

(4)人民共和国的方案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唾弃,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群众的拥护,连提出这种方案的多数人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只有中国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的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一起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群众的共同选择。所以,人民共和国的方案能够取得胜利。

材料:9“中间派的政治路线,在政治上必须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但决不能为少数阶级(在今日中国是官僚资本家、买办资本家和大地主)所操纵;在经济上必须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奖励民生必需品的扩大再生产,但决不容许官僚买办资本的横行和发展。”

问题:结合以上材料谈谈民族资产阶级建国方案的特点及其失败原因。

(1)特点:民族资产阶级的基本政治主张是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使资本主义得到自由的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的资本主义社会。民族资产阶级建国方案即中间道路是一种介于与党之间的治国主张。

(2)破产原因

A. 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帝国主义列强来到中国,他们既不愿意失去在中国的殖民主义利益,更不愿意看到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成为它们的竞争对手。

B封建顽固势力不允许,中国的反动统治是十分残暴的,不能容忍任何的民主改革,往往用暴力对民族资产阶级施行和。

C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软弱,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第四章

材料10:无产阶级客观的力量是随着资产阶级之发达而发达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资产阶级既然不能成为一个的势力,无产阶级便更不用说了。……

(1) 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出现在哪个历史时期?

第一次国內战爭时期。

(2)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表现在哪些方面?

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主要表现是:

第一,对政治形势的错误分析。

第二,工农运动发展,反对“耕地农有”,否认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必要性。

第三,全面放弃无产阶级领导权。

(3)分析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产生原因。

陈独秀对右派的连续让步,使蒋介石这个善于玩弄两面派手法伪装的阴谋家野心家篡夺了的党、政、军大权。这些错误实质上是信任蒋介石、汪精卫超过信任工农群众、不惜牺牲工农群众的根本利益去迁就蒋介石的反动要求,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这种右倾投降主义的继续发展,就使全党不可能集中力量去组织和工农群众的力量以准备对付蒋介石即将发动的突然袭击,为蒋介石后来发动反政变创造了条件。

材料11:陈独秀:“政治界虽经三次,而黑暗未尝稍减。其原因之小部分,则为三次,皆虎头蛇尾,未能充分以鲜血洗净旧污;其大部分,则为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底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并此虎头蛇尾之未有焉。此单独政治所以于吾之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也。”

问题:结合以上材料谈谈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1)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原因

A政治方面,辛亥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

B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C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

总之,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2)新文化主要想通过什么途径解决中国的问题?

陈独秀认为“黑暗未尝稍减…为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底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故欲改造社会就必须开民智,在思想上寻求突破,用资产阶级反封建改良运动来解决中国的问题。

材料:12《中国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国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引导工人们帮助民主主义的运动,使工人和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阵线。中国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这个联合阵线里奋斗的目标是:(一)消除内乱,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问题: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中国党制定的民主纲领主要包括什么内容? 

(1)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阶段的纲领是:消除内乱,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党的最高纲领: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主义社会。

第五章  中国的新道路

材料13:  下面是20世纪20至30年代中国党内关于道路问题的一组材料:

材料①:不要城市就是否认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就是否认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结果党只有变成小资产阶级农民党。(你们)在斗争的布置上有用乡村包围城市的企图,这种倾向是极危险的。

                                    —致湖北的信(1929年2月)

……

回答问题:上述材料反映党在探索新道路过程中存在不同观点与分歧的实质是什么?

不同观点:

①是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②是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分歧的实质: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还是照搬十月的经验。

(1)产生不同观点与分歧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有没有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无民主,外无,无议会可利用,无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无产阶级只能用的武装反对反的武装。在中国主要的斗争形式是战争,主要的组织形式是。

     第二,强大的反势力,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广大农村则是他们统治的薄弱环节。无产阶级只有在农村建立巩固的根据地,集聚和发展自己的力量,才能创造促进全国高潮到来的条件。

     第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是的主力军。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只有发动占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民,才能夺取胜利。中国的民主实质上就是农民,武装斗争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无产阶级要取得民主胜利,首先必须深入农村,开展土地,把农村改造成为先进和巩固的根据地,成为促进高潮的重要因素。

(2)中国为什么必须以农村为中心,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中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根本原因有三个①中国是一个农,农民占大多数,是的主力军。②在城市统治力量强大,农村薄弱,且当时党力量较弱,不宜直接夺取城市。③是资产阶级党派,却没有议会等机关,不能民主,只能杆子中夺取政权。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材料14:抗日战争,既是一场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的较量,更是一场意志和精神的较量。……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上的讲话》

回答问题:

(1)列举1件抗日战争中最能体现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史料。

狼牙山五壮士: 抗战时期,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六班战士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位英雄,为掩护群众和主力撤退,毅然决然地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在子弹打光了的情况下,纵身跳下了万丈悬崖,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2)抗日战争体现出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特点是什么?

总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指出:“在那场空前壮阔的伟大斗争中,中华民族进一步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并表现出许多鲜明的特点,这就是: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造精神,坚持正义、自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

(3)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具有继承、发扬和光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发扬和继承抗日战争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必须大力巩固和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大力巩固和加强全体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同心同德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要在全社会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并坚持把爱国主义教育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有机统一起来,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上来,凝聚到胸怀全局、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上来,更加自觉地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第二, 发扬和继承抗日战争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需要大力注入科学性、民主性和理智化的现代内涵,需要以一种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宽容的姿态、更加精湛的文明、更加和谐的取向,在铸造中华民族时代新精神的同时,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努力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4)请结合教材的内容,阐述卢沟桥事件爆发后,国共两党与社会各界是如何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

中国党在卢沟桥事件发生的第二天,就通电全国,号召全中国同胞团结起来,巩固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国党方面把红军主力改变为国民军地八路军,把南方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新编第四军。通讯社发表《中国党为公布国共的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公开谈话承认党的合法地位,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在国共两党的组织下,中国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人士积极投入抗日洪流,包括各少数民族、海外侨胞在内地民族力量得到空前的团结,筑成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

(5)从抗战的基本经验中,谈谈伟大的民族精神的历史作用。

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提高综合国历史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有不惧怕战争;只有中国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材料15:材料:

中国和中国党领导的抗日,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以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上的讲话》

回答问题:

(1)正面战场取得重大胜利是什么战役?

台儿庄战役

(2)如何评价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地位: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和正规军的抗战;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

    作用:的正面战场在抗战个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积极抗战,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起了重要作用。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其实行片面抗战,制造摩擦,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明显下降。在战略阶段,其虽坚持抗战,但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3)分析正面战场抗战失利的原因。

(1)客观地说是中日两国实力相差太大。 

(2)主观上说国民在抗战中执行的片面的抗战路线是抗战初期正面战场败退的主要原因。此外在具体的军事指挥过程中也存在失误。

(3)抗战初期领导的人民力量还很弱小,对正面战场没有形成战略支持。

   (4)从国际角度看,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后尽管美英等国的在华利益受到了危胁,但为不卷入战争它们只有对日本实行部分物质的禁运,只有到了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才正式向日本宣战。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材料16: 

材料①美国及其他联合国家承认,目前中华国民为中国唯一的合法,为达到统一中国目标之恰当机构。……自治性的例如党那样的存在,乃与中国政治团结不相符合,且实际上使政治团结不能实现。

—《杜鲁门关于美国对华的声明》(l945年l2月)

材料② 据许多观察家的意见,他们(指)已经堕落于,争夺地位权力,……一向是一党,而不是在西方寓义下之民主。……尽管如此,我们为了显见的理由,仍旧继续倾全力援助国民。

—《艾奇逊致杜鲁门的信》(1949年7月)

 回答问题:

(1)材料2所提的“观察家的意见”是什么意见?

政治,统治。

(2)战后初期美国对华的基本是怎样的?

二战结束后,美国对华基本是扶蒋,力图在中国建立一个的政权,并且在军事上援助蒋介石。

(3)分析失败的主要原因。

    代表没落群体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旧社会三座大山总代表、新民革对象、表现出传统在现代化中国的不适应。

文档

我国近代史材料分析题

上篇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材料1:“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星的木乃伊——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马克思:《中国和欧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回答问题:(1)材料中所提的“解体”是指什么?答:“解体”是指中国封建制度的解体。(2)分析西方列强入侵给近代中国政治、经济产生的重大影响。答:西方列强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