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未成年人保护的专业化路径(三篇)学术主持人:张荣丽
《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着力强调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提出在社会治理中要坚持专群结合、群防 群治,提高社会治安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 工作机制。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未成年人保护事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具体到涉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挽救”工作,同样也需要进行制度建设和创新,以专业化 确保法律制度不折不扣地落实,产生制度建设预期的效果;制度的不断发展完善,又为专业人员、专业方法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提供支持和保障。本期刊登的三篇论文融合了法学、社会工 作研究成果,研究立足于本土,经验来源于实践,案例鲜活,数据详实,值得细读。《涉罪未成年人 帮教服务个案介入研究》呈现了司法社工运用理性情绪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涉罪未成年人回归社会的整个帮教过程以及取得的良好帮教效果;《涉罪未成年人家庭功能失调问题研究—以北京市x区为例》则揭示了涉罪未成年人背后普遍存在的家庭功能失调问题,提出社会和国家应帮助家庭恢复其正常功能,使家庭能够正常履行监护责任,及时纠正未成年人认知行为偏差;《检视与完善: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之再探索—以W市涉罪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为研究对象》一文则聚焦“社会调查”制度,指出社会调查是一项专业性、法律性较强的活动,调查主体需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应该建立专业化的社会调查队伍。三篇论文从不同角度突出了专业化在涉罪未成年人教育挽救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彰显了新时期我国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正在迈向更高阶段。
涉罪未成年人帮教服务个案介入研究
张荣丽、刘晓娇2,马建1
(1.中华女子学院,北京100101; 2.北京市东城区,北京100010)
摘要:随着现代少年司法理念的确立,加强对涉罪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通过专业社工的帮教使之改悔、重新回归,这一理念成为少年立法和司法的普遍要求和基本共识。在个案中,社工采用理性情绪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涉罪未成年人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帮教效果。对于帮教工作在实践中的困难,可以通过完善社工帮教机制、丰富帮教内容、加强社工机构和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社工的社会认可度等方法解决。
关键词:社会工作;涉罪未成年人;帮教
中图分类号:D63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41 (2020) 02-0005-09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结构剧烈变迁的时期。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种对未成年人有不利影响的信息借助网络广泛传播,加上家庭 收稿日期:2019-12-28
作者简介:张荣丽,¥华女子学院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刘晓矫,北京市东城区天坛事处干事,法学硕士;马建,中华女子学院法学院2019级硕士
研究生。
2020年.第2期
对未成年人监护欠缺,学校法治教育的不足,未成年人容易走入歧途,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很容易滋生未成年人涉罪问题。由于我国司法流程较为复杂,部分已经受到刑事追诉的 未成年人感到无助、迷茫甚至内心慌乱,产生抗拒情绪。因此,为了维护涉罪未成年人合 法权益,保证诉讼顺利进行,越来越多的司法机关、社区矫正组织、司法社工开始为涉罪 未成年人提供专业的帮教服务,陪伴他们度过整个诉讼过程。
从法律上看,我国《未成年人保》在“司法保护”部分特别强调对违法犯罪的未成 年人要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这一原则强调了社 会力量介入少年司法过程以实现“教育、感化、挽救”的必要性。《刑事诉讼法》第279条规 定“机关、人民、人民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根据情况可以对未成年犯 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情况进行调查”。由此,社会工作进 人刑事司法领域已经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司法社工也逐渐成为一支重要的帮教力量。由于社会工作具有平等、尊重、接纳等专业的价值观以及科学的专业方法,实施帮教的效 果较为明显。
为理解的清晰,现将文章中涉及到的一些概念界定如下:“涉罪未成年人”是指在刑 法的规定下已满14周岁但未满18周岁,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并构成了较为严重的刑事责 任,已经触犯了我国的法律规定,应当受到刑事处罚的人。“帮教”是指具有专业社会工作 能力的人运用专业的方法和技能对涉罪未成年人开展个别化、科学化的帮助和教育,以保护涉罪未成年人顺利成长的具有司法性和社会性的活动总称。
―、帮教服务的个案需求评估与方案设计
(一) 案主的背景资料
案主L(本文化名)男,17岁,籍贯河北。4岁时随父母迁居北京,之后便一直在北京生 活、读书。初中一年级时L綴学,之后从事过一些临时工作,但时间都不长。2017年开始L与同伴在北京市多次盗窃摩托车。后L同伴投案自首,并向机关供述L与其一同参与盗 窃,民警在L的实习地点将其抓获。2017年年底北京市H区对L做出附条件不起诉 的决定,考察期为6个月。在此期间,案主L需每周到北京市C社工事务所参加帮教活动,并 在相应的观护基地工作。6个月后H区正式对案主L做出不起诉的决定。
案主L家庭成员有父亲、母亲。父亲是保安,母亲在一所学校里卖菜,父母每天早出晚 归,工作忙碌。案主与父母的关系不太融洽,彼此之间几乎没有沟通和交流。“我早上还没 起床我爸妈就出去了,我晚上下班回来他们都睡了。我们仨一天都不一定能见到一面(案 主L)。”案主L的父母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缺乏正确的方式方法,案主的妈妈害怕案主一气 之下又做出什么偏激的事情,所以她也不敢教育案主。案主自述与父亲关系很紧张,父亲 总是骂他,父子俩不能心平气和地说话。
(二) 案主的需求评估
1.情绪控制方面。案主L情绪容易波动,难以自制。如:“因为无缘无故我就会烦,无缘 无故的就会闹心。”“从小到大一直都是这样心情起伏不定”,并且发泄方式单一,都是通过 音乐和游戏,如:“打游戏发泄,只能打游戏嘛。”也不愿意找其他人聊天倾诉,因为他认为:“这样感觉会让我很烦,问东问西的。”案主L多次表示自己也不清楚为什么会这样,想改 变但是不知道怎么改变。在观护基地多次与老板发生口角,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 6•张荣丽,刘晓娇,马建涉罪未成年人帮教服务个案介人研究
2. 社会交往能力方面。案主L的社会交往能力一般,不知道如何与别人建立关系和 相处。参加活动两三次,案主L还没能和任何一个组员有比较亲近的互动。他很少主动接
触其他组员,但在交流中他都表现出很强的表达欲望。如:“我一直在和社工、实习生聊 天。”“我只参加了一期活动,可是我有点想那些已经走了的老大哥们。他们虽然社会,却
很好相处,但是我还是不想跟他们说话,我一直认为没有什么所谓的朋友,我一直没有真
心的朋友。”案主L在情感方面的需求强烈,他自己和社工表达过:“(在遇到事情或和别人
发生矛盾时)我就想找个人聊一聊,让他关心关心我。”“后来我一想吧,终于知道缺什么
了,原来缺少朋友。”“像我这样的人就很少有朋友真心地对我。”
3. 认知行为方面。案主L缺乏一定的规则和规划意识。无论是在参加活动时迟到、还 是看错时间早到,或者是出现一些其他比较乌龙的问题,都是因为他不会提前准备或者
了解,比较随性而为。同时案主L对自我的评价是贬低的,对自我的行为和认知能力不足,
导致其以不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且其对法律方面认知空白,也缺乏责任意识。
如:“我就想我年龄小逮不着。”“直接把我开除了,无所谓你开开呗。”
4. 职业规划方面。案主L初一就辍学,并且表示并不想上学,社工询问案主L:假如让 你现在去上学,你愿意吗?案主L:不去,学校无聊,看书本犯困。案主之后学习酒店管理,
但实习期间事发后被学校开除。活动中,案主多次表达出想要找工作的意愿。如:“那边有
好几个长期的活,一个月挣的挺多的,我都没法去。”“等成年了以后开始上班,找那种固
定的。”
5. 家庭关系方面。案主L的父母由于工作较忙对案主疏于管教,案主自述家里父母 很少关心他,如:“家里以前不问,很少问。我爸有时候心情好了,给我来个五六十块钱。”“(参加活动前跟父母的关系)不咋样”。案主的父亲酗酒,导致案主与父亲的关系紧张,
如:“就是因为我爸经常喝酒呀……他跟我说啥,我不搭理他,就是我不想跟他说话,除非
他把酒戒了再跟我说话。”
(三)帮教服务的方案设计
“帮教”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概念,本质上帮教是一种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可以定
义为一门艺术、一门科学、一个专业,它通过社会工作实践帮助人们解决个人、群体和社
区的问题,并帮助人们获得满意的人际关系,群体关系和社区关系。”®帮教以利他主义为
指导,秉持“助弱济贫”和“助人自助”的理念,是社会工作在预防违法犯罪问题领域的具
体应用,一定意义上指帮助犯人获得新生的全过程。3在刑事司法领域内对帮教通常有两
个定义:第一是社会帮教,第二是安置帮教。社会帮教是指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对有
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或者具有犯罪危险性的人,进行帮助教育,以防止他们走上犯罪道
路的一种非强制性的预防犯罪措施。©针对案主及其家庭的具体情况,笔者为案主设计制
订了采用理性情绪疗法与认知行为疗法的帮教方案。之所以制订这样的帮教方案,原因
有以下几点:
第一,案主本身的需求导向。案主渴望社会交往得到认可和关注,想要与家庭寻找正
确的沟通方式。理性情绪疗法认为引发情绪的事件是无法产生非理性的行为和情绪的,
导致这种结果的出现是案主本身的非理性的信念。认知行为疗法主要帮助改变案主的不
①(D〔美〕威廉、法利、L史密斯、斯科特.W.博伊儿,隋玉杰等译:《社会工作概念》,中国人民人学出
版社2010年版,第9页、第284页。
③马克吕主编:《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13-814页。
2020年•第2期
良认知和越轨行为,通过改变此行为保证其可以顺利度过考察帮教期。
第二,以往学者的经验研究。以往学者在介人涉罪未成年人时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和 理性情绪疗法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学者认为情绪问题是青少年这个年龄段容易频发的问 题,指出理性情绪疗法可以及时发现不良情绪并通过回顾、探讨冲突事件,发现涉罪未成 年人的非理性信念,引导其直面问题的本源,帮助他们直接解决本真问题,帮教效果比较 明显。
服务方案的目标:总目标。首先,通过活动,帮助案主L改善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偏差认 知和行为,增加其对法律法规的了解。其次,通过参加小组活动,让案主体验与他人联结 的过程,并帮助他在这个过程中体察并控制自己的情绪,以便帮助其顺利融人社会。在此 过程中走访其父母,改善亲子关系。分目标。其一,协助案主增进对法律法规的了解和认 知,让他明白任何时候都不能逾越法律的界限。其二,协助案主改变偏差的行为和认知,il:其认识到一件事情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会自我反思,吸取本次教训,降低其再 犯的风险其三,通过活动设计,让案主体会与他人联结的过程,掌握一定的与人交往的 方法和技巧。其四,通过小组和个案结合的方式,帮助案主认识并寻找合适的方式处理自 己的情绪服务计划:经过前期与案主的接触了解以及需求评估的测量后,针对案主的不 良情绪,并且难以控制、自我认识和行为存在偏差、规则意识不强、渴望社会交往得到认 可和关注、家庭沟通方式存在障碍等问题对案主进行社会工作介人,采用小组和个案相 结合的方式,在小组中解决共性问题,通过个案解决个性问题。注意事项:1.未成年人在 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反复的情况,需要耐心等待;2.尽量避免二次伤害,注意服务技巧 的运用,注重接纳的服务理念,要有明确的价值观去引导案主L正确对待自己的行为所造 成的后果,要澄清服务对象小时候的创伤与现在违法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3.与案主L的关系虽然非常好,但在小组活动中还是要明确专业关系的界限,要遵守社工职业操作守 则,尽量避免双重关系或多重关系的产生。
二、涉罪未成年人帮教个案介入的过程分析
(一)理性情绪疗法介入过程分析
理性情绪疗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在ABC理论(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 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 绪和行为的结果。)的基础上发展出的一种治疗方式,他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 于某一激发事件直接所引起,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 的,最后导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案主L在帮教中发生的重要事件:一是频 繁与打丁.店的老板和员工争吵,并且经常跑到厕所抽烟、偷懒。二是当小组任务较重时,案主L会忽然和社工生气出现冲突,表现得急躁,言辞愤怒激烈、情绪激动。
丨.建立专业关系发现不良情绪。在刚对案主做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的那段 时间,案主匕的情绪很不稳定,平均每天都至少要打一通电话给社工,诉说身边的同事怎 么惹他生气、在观护基地遇到领导的不公平对待等等。案主跟社工抱怨,“为什么我总被 针对?”“那个新来的员工太懒了,气死我了,我就不明白了,怎么能这样。”
2.进行情绪安抚认识非理性信念。通过与案主L的沟通,发现他总是用自己的想法 来衡量别人,如果发生不是他预期的事情他就会有情绪,有时甚至跟他无关的事他也会张荣丽,刘晓娇,马建涉罪未成年人帮教服务个案介人研究
陷人情绪中无法释怀。于是社工通过不断帮助案主L回顾不良情绪,澄清非理性信念。在
一次徒步三环收集一百张笑脸的小组活动中案主L没有收集够数量,其他组员也存在没
有收集齐的现象,案主L忽然生气,十分急躁地说“我这次不想做了,我下次多收集几个行
不行?我想现在就走。”然后就头也不回、气冲冲地走了。但是没过多久,案主L就给社工
打来电话,先表达了歉意,然后表达了自己不知道怎么回事就突然有情绪了,不知道怎么
处理情绪以及自己的苦恼。在社工的引导下,案主L开始反省自己的问题,并且开始重新
收集笑脸,从最开始的遭到拒绝就否定自己、逃避任务到后来他慢慢学会接受冷遇、宽慰
自己:“这个不行就不行呗,我再找下一个!”。
3. 尝试改变非理性信念。通过与案主回顾不愿意收集笑脸以及和打工店老板发生 冲突的事件所反映出的情绪表现和行为表现,社工让案主检查自己的非理性信念,并与
案主不断反复探讨:为什么会有情绪、对方做了什么让我有情绪、这个情绪是什么?最后
发现造成案主遇到挫折会选择暴躁的手段发泄情绪是因为案主认为自己身边没什么真
的朋友,以此来寻求关注。活动后期案主L会主动与社工谈心,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即以
此来获取社工或者他人的关心。
4. 建立理性信念。案主的非理性信念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后,案主开始自我披露,并 且尝试与家里人还有小组成员展开沟通。此阶段社工通过让案主在小组中不断地观察其
他人情绪表达的方式,关心他人的行为方式,从而让案主习得正确的理性行为。通过社工
的工作,案主的父母从最初的被动接受发展到主动找社工索要案主L的活动照片,也主动
询问案主的情况。通过父母的努力,以及社工的理性情绪专业引导,案主逐渐控制了自己
的情绪,从遇事焦躁到现在理性处理
(二)认知行为疗法介入过程分析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和不适应
的行为反应,它是认知理论和行为理论的整合,是对认知和行为理论所存在缺陷的一种
补充和发展,但是却不是简单的相加和拼凑。
1. 发现错误认知和行为。案主L的认知和行为方面存在的偏差主要在于规则意识和 社会交往方面。在这个阶段社工让案主L就自己的认知和行为填写了认知行为对照表。第
一,对于案件本身,案主解释说自己本身没错,是被朋友“点了”$所以才被抓走;第
二,对于社会交往,案主认为自己把别人真心当朋友,但是被朋友出卖,认为只有钱和权
力才是最重要的;第三,规则意识方面,案主认为规则不重要,自己开心最重要,所以无论
是发泄情绪还是遵守小组规则都很随性。通过认知行为对照表和社工的指教,案主意识
到自身存在问题:在发泄情绪方面缺少正确的行为方式,交友方法缺少正确的认知,对待
法律法规缺少正确的态度。案主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
2. 从不迟到开始树立规则意识。案主在小组活动中经常迟到,每次社工批评、教育 他,案主都不解释,下次依旧迟到。社工在小组活动中与案主就迟到问题展开过讨论:社工:你觉得你迟到这件事重要吗?
案主:(沉默,不说话,肢体表现是抗拒的,会加快步伐避免与社工交流这个问题)。
社工发现与案主进行沟通并不能很好地改变迟到的现状,同时发现案主比较在意面
子,想被社工表扬。因此社工及时调整了帮教方式,通过表扬不迟到的组员,让案主有危
①社会特定群体常使用的俚语,意思就是被别人出卖了。
•9•2020年•第2期
机意识,开始关注自己的行为,向其他做得好的组员学习。几次活动后,案主不仅不再迟
到,并且规则意识在逐渐增强。
3.回顾案件原委修正错误认知。案主对于偷摩托车这件事情,心中一直认为错不在 自己,因为偷摩托车这件事一来自己只是“把风”®人员,二来并没有从中获利,所以案主
不认为自己有问题,问题在于朋友的背叛,把自己供出来。对此,社工认为在后续帮教中
要改变案主这种错误的认知。经过同案主几次谈话后,案主意识到是自己的问题导致事
件的发生,不再一味地将原因归结于之前的同伙,但案主依然存在埋怨同伙的情绪。社工
便安排案主参加了一次旁听法庭庭审的教育活动,活动之后案主有了很大的改变。案主L
表示:“无论是不是我主要做的,我参与了就是违法了,我就不应该听别人的,要判断是不
是违法……以前不知道法律是什么,觉得把风不是犯事儿,现在知道了。有些朋友不是真
的为你,真为你好的朋友都是在说你不好的。我以前只爱听好听的”。此次庭审教育帮教
效果很明显,案主明显有了很大的改变,明白应该如何交友。
4. 赋予责任巩固治疗效果。社工为了让案主前期矫正的情绪和行为效果可以得到 巩固,后期活动中便给案主某种身份,使其成为小组中的“老大哥”。社工会经常让案主L
给新成员介绍之前活动的规则、形式等,案主刚开始很抗拒,但是经过一次尝试后自信心
有所提升,便接受了安排的角色。随着“老大哥”形象的不断内化,案主也逐渐认为自己是
可以帮助社工和他人的,情绪逐渐得到控制,行为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修正。在小组成
员没有完成任务时,案主会默默地进行帮忙。案主这种为了小组默默付出的行为潜移默
化在改变其他成员对案主的印象,大家都开始认可他。同时案主也通过承担责任意识到
可以通过自己努力、帮助他人的方式来获得大家的认可和关注。
三、帮教效果评估及帮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工帮教效果评估
1.认知行为得到矫正。案主L在活动期间比较遵守小组规范,在迟到后会依据相关规
则接受惩罚,规则意识有了明显提升,还有监督组内其他成员遵守规则的意识。如:“我们
在活动里制作了小组公约,我觉得只要遵守了就没事。”“我已经想好了不干餐饭这份工作
了,我不能再让自己过得太舒服了,以前是太纵容自己了才导致今天这个地步,我后悔了,
真的后悔了。”并且案主可以带动小组其他成员共同遵守小组契约,从内心深处明白了规
则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要遵守规则。“他真的就能够当着所有组员的面跟大家解释小组契
约是干什么的,我们为什么要遵守小组契约(社工W)”;对法律规范规定也有了深刻的意
识,再次问到他关于案件的情况时,他都会表示:“打死不干(偷车)”“现在看到摩托车,特
别喜欢,会心动,但是我不会去动,因为那不是我的,不是我的我就不动。”“只能努力地去
攒钱,只有这样我才能有钱买我喜欢的东西。”“我一直鼓励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我每天
都在想当初为什么这么笨,为什么偷车。”由此可见经过小组和个案活动后,案主L对自己
的行为和认知有了新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的规则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再犯的风
险。
①社会特定群体常使用的俚语,指在盗窃中担任放哨任务的人。案主没有把“把风”当做盗窃犯罪中的
一环,所以认为自己的行为不算犯罪。
• 10•
张荣丽,刘晓娇,马建涉罪未成年人帮教服务个案介人研究
2. 社会交往良性发展。在活动期间,案主L不再和之前有不良行为的朋友联系,他也 开始结交新的朋友,会努力寻求与新朋友间的正向联结。在活动中也多次表示出不舍情
绪。比如:“快结束了,怪舍不得的。”“明天是最后一天了,怪想陪了我六七个月的同事们,
虽然有的时候闹点小矛盾,解决后还是朋友。”交往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并且案主L也明白
了如何才是一个朋友的正确形象,了解到过去自己交往的朋友并没有带给他好的影响。
总的来说,案主L在人际交往方面有了巨大的改变,首先交往的朋友是正向的、积极的,其
次案主L认真对待工作,并且学会了承担责任,有了担当的意识。
3. 情绪控制能力得到提升。案主L在活动期间的情绪管理能力有所提升,在情绪处 理方面也逐渐寻找到了合适的方式。之前无论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可能会气得用手
砸墙、砸树、踢垃圾桶,现在再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他会先分析“是不是这件事里也有我的 错?”虽然还是会很生气,但是不会让这些事情太多地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如:“虽然还
有的时候会脾气不太好,但是我已经把我的脾气改了,不会像以前那样随意发火、生气。
我懂了一句话,人在江湖漂,哪有不受气的?我还懂得了一个字,‘忍’!我在想如果我是忍
者该多好啊,可是我不是,我只是普通人。”
案主L在小组中慢慢学会了承担压力,不再不顾一切地发泄自己的情绪,生活也逐渐
变得丰富,之前没有什么兴趣爱好,通过小组找到了自己的闪光点。如:“活动一开始到活
动中间,意识到了自己就是干什么都很无聊,就感觉特别没劲。到后边慢慢地就发现有些
什么好玩的”“收获挺多的、有压力才有动力。”
社工也表示明显发现案主L表达意见的方式、对待一件事情的态度都有了新的改变,如:“让他学会的是就是遇事的一种态度吧,我觉得从他身上看到了就是不需要那么的冲
动,或者说不需要你那样激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社工Y)”。案主在面对冲突时情
绪有了缓和,对老板和检察官都不再是无所谓、抱怨、抗拒的态度,帮教前期案主多次和
检察官、老板起冲突,帮教后期已经学会如何处理面临的一些问题。
4. 家庭关系初步恢复。在活动期间,社工也对案主L的家庭进行了一定的干预,取得 了较好效果。在参加活动前期,案主L在活动期间比较抗拒父母的话题,就会说:“不想说”
“无所谓”,提到父母他会表现得很不耐烦,也明确表达过不想参与亲子活动。经过几次沟
通之后,案主L的父母逐渐开始意识到并反思自身的问题,对案主的关心也多了。现在案
主表示“(父母)以前不算特别关心吧,现在去哪干啥去,问的一清二楚”。案主与父母现在
可以有一定的沟通。当社工问到案主是否会觉得父母烦时,案主表示:“不会啊。”
活动结束后,社工通过电话、微信或者面谈等方式对案主及其家庭进行为期两个月左
右的后续跟进,主要了解其近期状况是否稳定、社会交往及再犯可能性。社工了解到他有了
很大的成长和进步:“他试了很多份工作,他还做群众演员什么的(案主L妈妈)。”“就有打印
店,他负责打印东西。(社工Y)”。可见案主并没有荒废时间,尽可能地寻找机会去工作。对
于情绪方面,案主L表示:“现在参加完活动以后,心情就一直处于一个平稳状态吧。”说明案
主在自我情绪管理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家庭关系方面,案主表示虽然他父亲还是会喝酒,但
是他也可以正确处理亲子关系,并且父母对案主的关心也比较多。人际交往方面案主表示
有了女朋友,现在的朋友基本都是工作认识的。帮教的整体效果是良好且稳定的。
(二)帮教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1.社工专业理论运用不完整。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在实践中较
• 11•卑牵矸党2020年•第2期
少用到,大部分用的都是社会学的理论或者心理学的理论。社X是一门偏实务性质的学
科,本土化的理论是缺失的,一些常说的比如角色冲突、家庭系统、生态系统等理论在面
对涉罪未成年人这类群体时往往运用不全面。例如,接受帮教的案主大部分都是打工子
弟或者独自一人在北京打工,年龄已经接近成年,所以在实际帮教中家庭所占比重是较
小的。因此,社会工作专业理论需要在实务中不断完善^
2.涉罪未成年人帮教系统有缺失。为涉罪未成年人提供的帮助缺少来自学校、社区
的支持系统。在实际工作中,未成年人被发现发生刑事案件后,会直接被学校开除,并且
无法再次人学,这导致了他们在未满18周岁之前只能闲着或者兼职,想继续学业也找不
到可以接收的学校,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其丧失了进人社会所需要具备的一技之长。在他
们生活的社区,也没有专门对接他们的司法行政机关来负责这类未成年人的行为矫治,
因此,社工无法为其形成一个支持网络来保证他在未来的日子里可以一直保持健康的发
展。这部分资源的缺失给社工的帮教效果维持带来了挑战。
四、完善涉罪未成年人社工帮教服务的相关建议
(一) 促进理性情绪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的完整运用
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运用到涉罪未成年人身上在中国起步较晚,并且实际帮教中多
学科理论杂揉在一起,且不同的案主所用的理论也不同。因此,需要完善相关的社会工作
理论,为一线社工提供本土化的理论支撑。同时涉罪未成年人由于其特殊的年龄阶段情
绪容易产生波动,其心理状态以及心智都处于未完全成熟理智的阶段,而心理状态影响
情绪,情绪影响行动。情绪的恢复有助于涉罪未成年人在自我行为方面有所规范,所以在
介入前可以先运用理性情绪疗法帮助其发现A己的非理性信念,用积极向上的状态度过
附条件不起诉期间。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涉罪未成年人J丨I小组的规则来倒逼涉罪未
成年人树立规则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案主自决。
(二) 完善社工帮教机制建设
1. 完善社工参与帮教的机制建设。首先由于立法的缺少,责任主体不明确,在帮教 工作中社工服务经常并不连续,帮教对象接受的服务不完整。这就需要在立法方面完善
机制设置,比如建立专门的社工岗位,将社工纳人内,同时设置具体、职责明确的工
作制度,明确规定社工的具体T作内容。这样有利于社工在帮教工作中的精准定位,提高
社会对司法社工的认可度。其次应该形成完善、明确的合作机制。现在社工与司法机关的
合作是以购买为主,无法保证项目的长期性和机构的稳定性,不利于形成长期稳定
的合作机制。在实际工作中,资源的协调、利用、交流合作都需要系统化的协调机制。实践
中,无论是社工机构还是司法机关,最终0的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帮助涉罪未成年人弃
恶从善,不再从事违法犯罪,因此,双方需要共同努力,建立有效和可持续的合作机制。
2. 增加普法帮教内容。未成年人涉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缺乏基本的法律素养,因此,有必要在学校尤其是初中、高中阶段加强形式多样、为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法律宣
传。应增设法制课程专职老师,联系实际开展法治教育。还要加强对父母的法治教育,让
他们在关注孩子学习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子女的思想品德,发现不良行为,应及时从家庭
角度进行矫正,从幼年时就培养子女对法律的敬畏和遵纪守法的意识。
.12•张荣丽,刘晓娇,马i涉罪未成年人帮教服务个案介人研究
五、结论
作者通过分析涉罪未成年人个案,对案主的需求展开评估和分析,并利用理性情绪
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对案主展开帮教介入,协助案主回归社会,降低其再犯风险。通过运
用理性情绪疗法可以帮助涉罪未成年人发现自己的非理性信念,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
其改正身上可能会影响未来发展的行为。针对案主介人前后的表现对介入效果进行分析
评估,得出对案主的帮教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预期效果的结论。
我国社会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帮教工作操作规则,没有哪个
机构的帮教方法是完美的,W此,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司法社工对涉罪未成年人的帮教
模式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和完善。新时期社会治安的治理方式需要探索新路径,尝
试新方法。司法社工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勇于创新、大胆尝试,最终会形成一套适合我
国国情的本土化帮教介人机制和流程,让涉罪未成年人能够通过帮教找到回家的路!
参考文献:
[1] 〔美〕威廉,法利,L史密斯,斯科特.W•博伊儿著,隋玉杰等译:《社会工作概念》,中人民
人学出版社201(>年版:
[2] 马克吕主编:《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3
[3] 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 林志辉:《论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对策》,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12期。
[5]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L 6 ]杨旭:《美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及借I》,栽《学术交流》2 013年第3期。
[7]张善根:《社会工作的功能定位及其范畴》,栽《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年第9期。
[8 ]范燕宁:《社区矫正的基本概念和适用意义》,栽《中国青年研究》2004年第1丨期。
[9 ]何明升:《社会工作概念的缺位及其补足》,载《法学论坛》2 012年第3期。
(责任编辑:王佩贤)The Intervening Study on the Cases of Helping
and Educating Services for Minors Involving Crimes
Zhang Rongli*1, Liu Xiaojiao2345,Ma Jian1
(1. China Women's University,Beijing 100101 ;
2. Dongcheng District people's Government of Beijing City,Beijing 100010)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odern juvenile justice concept has strengthened the judicial protection of minors involved in crimes,the help of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ers has made them repent and return to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 and basic consensus of juvenile legislation
and justice. In cases,social workers have successfully used rational emotional therapy and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to help them. Difficulties in practice can be solved by improving the mechanism of social worker education,enriching the content of teaching assistance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worker organizations and talent teams,and improving the social recognition of social workers.
Key words: social work;minors involving crimes;helping and educating
•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