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双因素理论在小儿重症肺炎护理管理中的应用重点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00:17:51
文档

双因素理论在小儿重症肺炎护理管理中的应用重点

通过品管圈活动,本科2014年6~8月135例患者PICC堵管发生12例,占8.9%㊂2014年9~11月152例患者PICC堵管6例,占4.6%,目标达标率为107.5%,进步率为48.31%㊂2.2无形成果雷达图显示,品管圈活动使小组成员的沟通协调能力㊁解决问题的能力㊁和谐度㊁责任心㊁品管手法等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㊂见图2㊂图2品管圈活动无形成果雷达图3讨论通过本次品管圈活动,住院患者PICC堵管发生率明显下降,保证了患者生命线的畅通,说明QCC小组活动是提高护理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㊂为保持和
推荐度:
导读通过品管圈活动,本科2014年6~8月135例患者PICC堵管发生12例,占8.9%㊂2014年9~11月152例患者PICC堵管6例,占4.6%,目标达标率为107.5%,进步率为48.31%㊂2.2无形成果雷达图显示,品管圈活动使小组成员的沟通协调能力㊁解决问题的能力㊁和谐度㊁责任心㊁品管手法等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㊂见图2㊂图2品管圈活动无形成果雷达图3讨论通过本次品管圈活动,住院患者PICC堵管发生率明显下降,保证了患者生命线的畅通,说明QCC小组活动是提高护理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㊂为保持和
通过品管圈活动,本科2014年6~8月135例患者PICC 堵管发生12例,占8.9%㊂2014年9~11月152例患者PICC 堵管6例,占4.6%,目标达标率为107.5%,进步率为48.31%㊂

2.2 无形成果

雷达图显示,品管圈活动使小组成员的沟通协调能力㊁解决问题的能力㊁和谐度㊁责任心㊁品管手法等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㊂见图

2㊂

图2 品管圈活动无形成果雷达图

3 讨论

通过本次品管圈活动,住院患者PICC 堵管发生率明显下降,保证了患者 生命线 的畅通,说明

QCC 小组活动是提高护理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㊂为保持和扩大QCC 成果,本科采取了进一步的巩固措

施:将各种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流程纳入专科护理操作规范;定期组织住院患者学习PICC 维护与管理,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相关知识与自我护理能力;继续加强本科护士,乃至全院护士的PICC 培训;借助辅助仪器,采用新技术进行PICC 置管,如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置管,从而进一步降低PICC 并发症的发生㊂

QCC 活动强调让圈员自觉参与活动,使每位圈

员享有更高的自主权㊁参与权,发挥管理潜能㊂﹝4﹞

QCC 活动激发护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本科在全市卫计委组织的QCC 活动比赛中获得二等奖,极大地鼓舞了护士们的热情,并从中获得了成就感,体会到自身价值和工作意义㊂小组全体成员在活动中增进了同事间的感情,更新了知识,同时,护士的整体素质

也得到了提高㊂

参考文献

1 刘庭芳,刘勇.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2.

2 袁玲,叶惠华,陶立芳,等.PICC 置管病人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1,20(1):66-67.

3 顾志英.护理干预在PICC 导管堵塞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5):123-124.

4 章飞雪,于燕燕,徐枝楼,等.评管圈活动在精神科老年

病房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13,48(2):128-129.

(本文编辑:牛铁兵)

双因素理论在小儿重症肺炎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韩艳 徐玲玲 刘婷

ʌ摘 要ɔ 目的 探讨双因素理论对重症肺炎患儿护理质量及预后的影响㊂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

2015年1月本院儿科中心收治的重症肺炎患儿1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60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总有效率㊁并发症发生率㊁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肺功能改善情况㊂结果 观察组基础护理㊁专科护理㊁危重患者护理㊁护理记录㊁病房环境/安全㊁急救药品及器械及总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㊂观察组总有效率㊁家属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 <0.05),护患纠纷事

件低于对照组(P <0.05)㊂观察组患儿气促缓解时间㊁咳嗽消失时间㊁哮鸣音消失时间㊁机械通气时间㊁住ICU 时间㊁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㊂结论 双因素理论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护理质量,提高重症肺炎患儿治疗效果及家属满意度,降低护患纠纷事件,促进患儿预后㊂ ʌ关键词ɔ 双因素理论; 重症肺炎; 护理质量; 预后

DOI:10.3760/cma.j.issn.1673-4351.2016.03.039

作者单位:224001江苏省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南院儿科

小儿重症肺炎是儿科常见的危重症,患儿临床表

现为气促㊁咳嗽㊁呼吸困难及肺部湿啰音﹝1﹞㊂婴幼

儿由于支气管及气管较成年人狭窄,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纤毛运动差,软骨柔软,呼吸道阻力大,发病急,病情较严重,容易危及生命﹝2﹞㊂重症肺炎患儿

人员工作压力大,容易出现消极情绪,影响护理质量,

不利于患儿预后﹝3﹞㊂双因素理论即激励-保健因素,激励因素是指对工作本身的责任感㊁成就感㊁乐趣㊁责

任感;保健因素包括工作安全感㊁人际关系㊁行政管理

等㊂对护理人员实施双因素理论可激发其工作积极

性,提高护理人员工作质量,有利于患者预后﹝4﹞㊂本研究将探讨双因素理论对重症肺炎患儿护理质量及预后的影响,旨在促进重症肺炎患儿康复㊂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儿科中心收

治的120例重症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均

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八版)中对重症肺炎的

诊断标准;②均行NCPAP治疗;③患儿家属均签署知

情同意书㊂排除标准:早产儿,支气管异物㊁呼吸衰竭㊁

结核性感染及心力衰竭的等并发症患儿㊂据随机数字

表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60例㊂对照组:男32例,女28例,早产儿8例,发病日龄5~15d,平均日龄(9.3ʃ2.2)d,体重2.2~3.2kg,平均体重(2.53ʃ0.56)kg㊂观察组:男30例,女30例,早产儿10例,发病日龄5~15d,平均日龄(10.2ʃ2.5)d,体重2.2~ 3.4kg,平均体重(2.58ʃ0.76)kg㊂两组患儿性别㊁早产儿比例㊁发病日龄㊁体重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㊂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患儿入院后密切观察病情

的进展,给予抗炎㊁解痉㊁护脑㊁降压㊁止血㊁维持

内环境及血流动力学相应治疗,并对患儿做好相关检

查;加强患儿营养,提高患儿免疫力㊂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对护理人员应用双因素理

论实施管理,具体措施如下:①护理管理者应规范化

管理,严格制度,在明确护理人员责任基础上,注重

其生存及发展,重视人文关怀,在工作中与护理人员

交换意见,加强沟通,工作之余组织科室护士多参与

业余活动,减轻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增强护理人员感

情交流,促进彼此了解,尽量为科室护士提供良好的工作氛围㊂②努力为护理人员争取福利待遇:由于救治重症肺炎患儿工作量㊁工作难度及风险较大,因此可通过增加护理人员福利待遇,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㊂③鼓励护理人员积极参与科室科研工作,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技能及知识水平㊂医院设立科研奖金,并根据护理人员科研成果及论文发表等级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以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热情㊂④重视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由于重症肺炎患儿护理工作较繁重,大部分护理人员缺乏继续深造的机会,护理知识老化,因此应鼓励护理人员采取灵活多样化的方式参与继续教育,提高专业知识及护理技能,从而提高护理质量㊂

1.3 观察指标

①护理质量:采用由调查人员自行设计的护理质量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础护理(5个条目)㊁专科护理(5个条目)㊁危重病患者护理(5个条目)㊁护理记录(3个条目)㊁病房环境及安全(4个条目)㊁急救药品及器械(4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Likert4级评分方式,1分(差)~4分(优),总分为各条目总得分之和,评分越高,护理质量越理想㊂本问卷Cronbach'sα系数为0.863,表明问卷具有良好信效度㊂于患儿出院时向患儿家属发放问卷并当场填写回收㊂②疗效评价: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经X线胸片诊断病灶基本消失㊂③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㊁机械通气时间㊁ICU住院时间㊁平均住院时间㊁满意度及护患纠纷率㊂满意度采用本院自行设计的患儿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估,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满意度越高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ʃ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㊂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护理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基础护理㊁专科护理㊁危重患者护理㊁护理记录㊁病房环境/安全㊁急救药品及器械及总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㊂

表1 2组患儿护理质量评分对比(分,xʃs)

组别例数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危重患者护理护理记录病房环境/安全急救药品及器械总护理质量评分观察组609.36ʃ0.9810.32ʃ1.8510.98ʃ2.149.86ʃ1.5210.69ʃ3.4510.82ʃ2.5259.ʃ3.对照组6018.13ʃ2.18.96ʃ3.0518.23ʃ4.1118.17ʃ3.8619.02ʃ3.5617.98ʃ2.110.25ʃ5.75 t值 6.986 6.452 6.378 6.212 6.528 6.710 6.331

P值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2.2 两组患儿疗效㊁家属满意率及护患纠纷事件的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㊁家属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 0.05),而护患纠纷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㊂

2.3 两组患儿临床特征改善情况

观察组患儿气促缓解时间㊁咳嗽消失时间㊁哮鸣音消失时间㊁机械通气时间㊁住ICU时间㊁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㊂

表2 2组患儿总有效率㊁家属满意率及

护患纠纷事件的对比﹝n(%)﹞

组别例数总有效率家属满意率护患纠纷观察组6058(96.67)58(96.67)1(1.67)对照组6048(80.00)46(76.67)9(15.00) X2值8.08610.385 6.982 P值0.0040.0010.008

表3 2组患儿预后情况对比(xʃs)

组别例数气促缓解时间(d)咳嗽消失时间(d)哮鸣音消失时间(d)机械通气时间(h)住ICU时间(d)平均住院时间(d)观察组60 2.72ʃ0.83 2.41ʃ0.84 3.88ʃ0.9232.36ʃ10.27 4.36ʃ0.6810.23ʃ2.15对照组60 3.93ʃ1.18 3.82ʃ0.98 5.ʃ1.2338.63ʃ12.128.41ʃ1.7414.25ʃ3.98

t值 3.117 3.292 3.726 5.986 5.632 6.239

P值0.0290.0180.0140.0000.0000.000

3 讨论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

人们更加注重生命质量,对护理服务要求更高㊂医院

在确保医疗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对提高

患者满意度㊁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㊂双因素

理论称为 激励-保健因素理论 ,是现代管理者充

分提高工作绩效,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的重要理

论﹝5﹞㊂研究表明﹝6﹞,对重症监护病房护理人员应用双因素理论实施管理,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

性,提高护理质量,进而提高患者满意度㊂舒卿等﹝7﹞指出,对护理人员应用双因素理论实施管理可改善护理人员焦虑㊁抑郁情绪,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㊂双因素理论认为员工积极性受两类因素的影响,一类不能起直接作用,但能预防员工产生不满及维持工作现状的因素,称为保健因素,如人际关系㊁工资㊁单位福利㊁待遇㊁监督等;另一类是影响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内在因素,其本质是关注工作本身,通过促进人们进取心,激发人们工作热情及工作效率,称为激励因素,包括工作本身㊁责任感㊁成就感等﹝8﹞㊂护理管理者可从保健因素及激励因素对护理人员实施管理,充分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及创造性,提高护理质量㊂重症肺炎患儿由于病情复杂,护理操作项目繁多,操作难度大,因此对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及技能操作要求较高,使得护理人员工作压力较大﹝9﹞㊂因此本研究对护理人员应用双因素理论实施管理,观察组基础护理㊁专科护理㊁危重患者护理㊁护理记录㊁病房环境/安全㊁急救药品及器械及总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通过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及主动性能有效提高重症肺炎患儿护理质量㊂

此外,通过激励因素最大限度满足了护理人员心理需

求,给护理人员一定的激励,充分㊁有效调动护理人

员工作积极性,提高了护理效果﹝10﹞㊂本研究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临床体征改善时间短于

对照组(P<0.05),提示双因素理论能有效提高重症

肺炎患儿护理质量,促进患儿康复㊂因此护理管理者

应正确看待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对护理人员护理质量

的影响,通过充分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及激发护

理人员内在潜能,提高护理效果㊂

综上所述,双因素理论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护理

质量,提高重症肺炎患儿治疗效果及家属满意率,降

低护患纠纷事件,促进患儿预后㊂

参考文献

1 魏雪梅,李雪平,李铁,等.基于双因素理论对提高合同

制护士满意度的策略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27(4):67-70.

2 杨霞,胡德英,胡敏,等.双因素理论管理模式在临床护

理实习生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4,28(11): 3943-3944.

3 孙爽,曲梅.双因素理论在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223-225.

4 温美莲.小儿重症肺炎的急救护理及效果观察﹝J﹞.全科

护理,2011,9(8):674-675.

5 乔来娣,潘朝霞.集束化综合方案在老年重症肺炎护理中

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1):33-34.

6 高文琦,潘岁月,刘丽,等.重症肺炎合并ARDS的临床

观察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9):59-

60.

7 舒卿.预见性护理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6):13-14.

8 吉小平.小儿重症肺炎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5):54-55.

9 孟文娟,王文娟,王宝,等.双因素理论在我院医师临床

技能考核中的运用﹝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11):

42-43.

10 商雪辉,张小云,高宁,等.双因素理论在护士绩效奖金

分配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

(17):2076-2078.

(本文编辑:腾悦)

56例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

方爱玉

ʌ摘 要ɔ 目的 基于某院儿科病房上报的56起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制定护理对策,避免不良事件发生,保证护理安全㊂方法 回顾某院儿科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上报的56起护理不良事件,对其类型㊁分级㊁时间及与护理人员关系等进行分析㊂结果 给药缺陷㊁坠床㊁管道滑脱㊁输液渗漏㊁跌倒㊁交遗漏㊁体重测量错误占所有不良事件的80.2%;Ⅲ级发生率为91.1%,08:00~11:59时段发生率为32.1%,ɤ5年工龄护士的发生率远高于>5年者㊂结论 主要原因是护理人员查对制度不到位㊁队伍年轻化㊁责任心不强㊁评估不足等㊂应落实查对制度㊁加强业务学习㊁增强责任心等,以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从而保证护理安全㊂ ʌ关键词ɔ 儿科; 不良事件; 分析及对策

DOI:10.3760/cma.j.issn.1673-4351.2016.03.040

作者单位:351100福建莆田,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儿科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㊁不在计

划中的㊁未预计到的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包括患儿在住院期间发生的跌倒㊁用药错误㊁误吸或窒息㊁烫伤及其他与患儿安全相关的㊁非正常的护理意外

﹝1﹞

㊂儿科护理的工作特点是忙㊁乱㊁难度大㊁现

象多㊁护理环境嘈杂等,由于患儿年龄小,不能用言语表达或表达不清,病情变化快,又不能积极配合治疗,加之家属担心患儿病情,对医护的要求偏高,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压力,加重心理负担㊂各方面因素导致儿科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因此不良事件管理对于预防该类事件再次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2﹞

本文通过对某院儿科病房上报的56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原因,制定对策,提出整改措施,为保证护理安全㊁提高理质量提供依据㊂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某院儿科病房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上报的56例护理不良事件㊂根据中国医院协会对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类

﹝3﹞

,共分为4个等级㊂Ⅰ级

事件(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㊂Ⅱ级事件(不良

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㊂Ⅲ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的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㊂Ⅳ级事件(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但未形成事实㊂1.2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对上报的56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㊂采用频数㊁百分比等方法对不良事件类型㊁分级㊁发生时间等进行描述㊂2 结果

2.1 护理不良事件类型

从发生的56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类并统计例数,分析构成比(见表1),并绘制护理不良事件类型柏拉图(见图1),把发生原因从最重要到最不重要的顺序排列,根据80/20原理,找出主要问题点,明确整改方向㊂

2.2 护理不良事件分级

根据中国医院协会对不良事件所划分的四个等级进行分类,其中Ⅲ级发生率最高,占91.1%,具体结果(见表2)㊂

2.3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时间

1d 以每2h 为时间间隔来划分成6组时间,其

中以08:00~11:59,16:00~19:59,04:00~07

文档

双因素理论在小儿重症肺炎护理管理中的应用重点

通过品管圈活动,本科2014年6~8月135例患者PICC堵管发生12例,占8.9%㊂2014年9~11月152例患者PICC堵管6例,占4.6%,目标达标率为107.5%,进步率为48.31%㊂2.2无形成果雷达图显示,品管圈活动使小组成员的沟通协调能力㊁解决问题的能力㊁和谐度㊁责任心㊁品管手法等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㊂见图2㊂图2品管圈活动无形成果雷达图3讨论通过本次品管圈活动,住院患者PICC堵管发生率明显下降,保证了患者生命线的畅通,说明QCC小组活动是提高护理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㊂为保持和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